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能不能分享一下高校老师的经验体会? 第1页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开始在高校任教是九年前。在我人生前二十二年,我从未想过当老师,转变是第二十三年,那时面临毕业,很多同学都在实习,每日七点出门,回来几点则不定。看着他们辛劳的身影,我突然发觉,曾经看似平淡且习以为常的生活是多么美好。我喜欢下午打球,我喜欢有饭堂吃饭,我还喜欢晚上去图书馆看看书,但身处毕业一刻我突然发现,茫茫广州能满足这三项的工作其实不多。

毕业后我瞎忙了一年,然后出国两年。那两年就像石国鹏老师说的,真是“脱胎换骨,如获新生”。我很幸运,学的是艺术专业,当年全校所有专业入职门槛都是博士,唯独艺术和体育硕士就可以,依靠着这种幸运,我成为当时全校最年轻的男老师。

再回到学校,距离有想法整整三年,时间并不算长,但我完全变了。三年前我的期盼是打球、食堂、能看书,三年后我的想法是走遍世界每一个国家。面试和试讲时我竭力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并说了很多表忠心的话,但中国社会只有装傻的没有真傻的,当同期进校老师住在十五平米单身公寓,你住附近最高档小区;当同期进校老师骑捷安特穿行校园,你第一天上班就开越野车时,你的一切忠心和表态其实都是苍白无力的。所以校长说“你如果能待两年,我都觉得是奇迹”,主任说“像你这种人,怎么会想起来当老师呢”,同事说“我觉得你就是来刷个基层经历,等明年桂花开花时,你就不知道去哪了”,还有很多同事觉得我有病,因为他们不太理解,怎么会有人从深圳跑来杭州找工作?就像上山下乡的知青时刻盼望返城一样,二十五岁的我眼中只有世界,每天走在校园里,我都告诫自己,“谁愿常躲在避风的港口,宁有波涛汹涌的自由”。

我的教学工作很简单,剩下大量业余时间都用在考虑自己未来会去哪。第一年暑假我去环球旅行了一圈,同事以为环球完我该安心了,不想去意更浓。因为我想明白了,人的结局都是一样,都是死,所以一定要让过程有意思些。我想过去美国,也想过回英国或意大利,但最后迎接我的是泰国。我很小时候去过泰国,印象不好不坏,申请去泰国我就是当玩,没想到这一玩改变了我和无数人的一生。

去到泰国我心情很好,不是因为什么具体的改变,就是觉得自己坚持了追求,追求用有限生命去了解世界,而非像小农一样,端上饭碗就不松手了。如果站在今天看,初到泰国的我其实也不太会讲课,特别是专业知识方面,真是一穷二白。但高兴就是学校给了我成长的机会,今天我已经基本走遍中国的名胜古迹了,所以有机会我就和学生纠正当年所讲,但很遗憾,他们多数人早已忘了我当年讲了什么。真希望有机会能再讲一次,把这些年所见所闻都讲出来。

到泰国时我觉得我会待一年,不想最后竟然是四年,这四年论压力是国内的数倍,有时我也会想起过去在国内轻松的日子,但人生是往前走的,过去就过去了,即便真回去,其实也只有痛苦,毕竟你已经不同了,就像给七十岁老头一个变形金刚他不会快乐一样。可能又是天意,我刚回国疫情就来了,到现在为止,泰国学校已经线上教学两年了。

写到这里该总结了,会看九年前,那真是快乐轻松的时光,对多数人就是最理想的状态,可惜我就是想感受人生百态,不想于一处走完一生。


user avatar   zhi-xing-zhe-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大任务】高校老师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一般指的是博士研究生),是“教学科研”人员。高校老师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我熟悉文科的工作任务,基本是三个部分:

第一,教学工作。教学工作是地方高校二、三本层次的主体任务。这类学校做不做科研也区别不大,即便再领导强调,照样不做的大有人在。教学不要以为只是上课,因为大量的任务是服从管理,比如课程计划,出考试题,写试卷分析,每年到期末要交的材料都有八九十来项。而且还要接受大量的非专业的教学督导的意见,这些督导能力相当不足,建议相当外行,请做好准备。教学基本是良心活,怎么讲,讲成什么样,主要看老师的内心良知,因为大部分学生是听不出来的。教学在不同学校的工作量是不同的,一般情况学校越差,教学工作量越重。我之前的奇葩单位是360,很多重点院校只有120,尖端985更少一些,因为他们更重要的任务是科研。

同时高校教学的特点是相对自由和个性,还是有很大的自由度。如果你很有兴趣和爱好,还可以开各种选修课。不需要太多像中学那样一板一眼。因为课堂是你自己设计,卷子是你自己出,改卷还是自己改。这与中学的纯粹流水线作业,要求死板是并不相同的。

第二,科研工作。与教学的“过程导向型”不同,科研是“结果导向型”。高校层次不同,对科研任务要求不同。越是高层次高校,对科研要求越高。因为985高校,基本全是“研究型大学”,其高水平,高层次就是科研水平。以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为例,基本都是看项目,论文,著作,奖项。前三者是成果,最后是获得成果以后的评价。项目分为国家级(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省部级(教育部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地厅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校级(校级启动科研项目);论文分为A类(顶级权威),B类(一般权威)以及C类(普通核心),还有普通(每个学校的社科处认定的期刊层次不同);著作分为权威出版社,地方出版社(仍以学校认定为准);奖项也是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校级。科研基本都是量化考核,按照一套程序给老师打分,用来评职称用。

这些年,科研越来越卷。老教授们各个不退,疯狂发文章;年轻人,拼命求发展,拼命发文章;博士生求毕业,拼命发文章。如同车辆,疯狂从场里制造;但是车辆运行的马路,却没有增加。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这是投身科研的年轻人,应该严肃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三,社会服务工作。我认为,从来不存在脱离社会服务的纯粹学术,也不存在脱离学术的社会服务。本专业的科研可以与社会对接,做一些社会讲座,进行一些社会讲学。这一方面是将科研成果推广给大众,另一方面也是获取部分物质回报的手段,更是扩大

很多大的社会需求课题,也会委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比如相关的国家战略。很多高校名教授的科研成果,某种程度可以“直达天听”,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一些相关领导认可与批示。这样的社会服务价值与意义,也是学者的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体现。高校也非常鼓励这样的社会服务工作,称之为专业“智库建设”。学者的任务,尤其是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学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给当地对接的专业发展提供专家咨询使命与专业指导任务。比如,我们都熟知的文史讲座——“百家讲坛”。虽然是大众讲座,但是播出媒体是中央电视台,影响力力极大,社会效应很强。

此处,专门说一下待遇问题。地方高校的待遇明显要比重点高校好不少,待遇至少多几十万安家费,有些学校每个月还有大几千的博士津贴,这样在很多中小城市直接月入过万,其实生活真的是很滋润的;重点院校的待遇,可能会差一些,但是也在当地是中等靠上的收入水平。

——高校的环境,与中学不同。更具备自由度与发展空间;同时人与人之间情感,也更为清静与冷漠。适合比较“社恐”的年轻人,以及没有太强烈物质欲望的年轻人工作。除了科研压力很大的地方,大部分学校还是在当地能够中等靠上的收入。纯粹生活,还是值得参考的选择。


user avatar   xiao-tu-zhi-52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个在高校工作的行政管理岗老师,比起跟你分享高校老师的经验体会,我更想就你对高校老师的看法误区以及努力成为一个高校老师的职业规划误区,谈谈我的想法。

误区一:高校老师有地位,有资金,稳定

1、有地位

只有进入社会的人,才会知道:地位跟职业无关,第一只跟权力有关、第二只跟专业能力有关。

现在的大学生可能常听长辈说医生、老师、公务员有地位,我觉得,这句话只适用于相亲市场。

实际情况是,不论是医生、教师还是公务员,只要你还在基层一线,位于职称或职级金字塔的低端,你的地位情况跟企业里的“打工人”没什么两样。只有处于领导位置,位于职称或职级金字塔的顶端,掌握一定资源分配权利或是某一专业领域话语权的人,才能称得上是“有地位”。

我承认教师是很高尚的职业,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从道德角度出发,无论把教师的重要性提到多高的高度,都不为过。但是如果要从功利的角度,去看高校教师在一众职业中的地位问题,我觉得是还是要现实、清醒一些。在高校中,应该只有大教授、大专家才能算作“有地位”一列吧。

2、有资金

如果题主说的资金,是指工作与福利待遇,那就呵呵~

如果题主说的资金,是指科研启动经费,那还有可能得出“高校老师有资金”的结论。

对于引进的青年博士,有的学校会给予一笔科研启动经费,甚至有些人才急缺的高校,还会安家费。当然,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学校给你这么一大笔经费,必定伴随着严格的科研成果考核条件,注意跟教学工作量没多大关系。虽然,青年博士会被安排很大的教学工作量,不是因为学校主张博士以教学为准,真实原因是把教学工作分给体力更加充沛的青年博士以后,教授、副教授才有时间搞科研、出成果。

如果能得到高额的科研启动经费和安家费,高校老师可以说有资金,但是近2~3年内的科研压力,也是不会让人轻轻松松度过的。

3、稳定

除非是一进校就有有编制的高校老师,只要是实施青椒“非升即走”制度的高校,根本谈不上稳定,只要没有学校规定的科研成果,立马走人。

我了解的到一所省属一本“双非”高校,学校给青年博士3年时间,规定好要达到的论文、项目等等科研成果指标,3年后考核。如果达到了,立即给编制;如果离要求还差得远,直接让走人;如果离标准只差一点点,就延长2年时间,2年后考核后,决定去留。

这只是省属一本“双非”高校,如果更高层次的高校,要求会更严苛。

误区二:高校老师讲课会被学生称赞和佩服。有和外国人交流的机会,还可以出国访问。

1、讲课会被学生称赞和佩服

这种情况有,但是大概率不会出现在一个年纪轻轻的普通博士身上(具有牛逼的科研与海外留学经历的除外)。

根据我的经历,老师讲课能够被学生称赞和佩服的,必须具备几个前提:(1)扎实的学术功底,在本学术领域具有一定话语权或领导地位,比如院士一类的教授专家;(2)老师在社会上或本校内部一定知名度,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的罗翔、暨南大学的苏炳添,或者本校大家熟知的一些名嘴老师。

就我所在的学校而言,每年能够在教育厅、教育部组织的各类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实际所授课程能获得学生普遍好评的老师,都不是刚进学校的青年博士,而是潜心认真研究课程教学,打磨课程至少5~10年的老师。

一个青年博士,要想自己的讲课得到学生的称赞和佩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出国访问

根据我的了解,高校教师出国访问,与大学时期申请去国外参加培养、交流项目是难度不同的,尤其是争取政府公费支持自己的出国访问。

首先,你出国访问的学校、院系、导师,是否跟你的研究方向密切相关,对你前期的研究成果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接受你作为访问学者前去交流。在高校看来,支持老师出国访问的目的可不是帮助老师实现自我提升,最终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让老师去国外学习了解最新的科研动向,加强与国外同行交流,方便回国后在影响因子更高的期刊上发表更多论文,然后这些论文得到同行更多的引用等等。如果在读博期间,缺少足够的高水平英文论文发表,缺少参加国外学术会议的经历,那么出国访问所需的前提基础就会很难具备。

其次,在高校的一些晋升渠道中,是否有国外访学经历是一个加分项,相当于“镀金”,虽然老师利用自己的科研经费也可以在国外交流,但是通过申请越高层次、越正规的政府公费支持出国访学,例如国家留学基金委等,今后这份经历的含金量也越高,那么申请也就意味着存在竞争。

与在大学中读书的学生不同,一旦以高校老师身份去进行出国访学,出国访学就不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必定要经过学校科研、人事、国际交流等部门的层层审批。

误区三:读博,只是为了进高校。

我在读本科时,也建立了这样的职业规划:读博、进高校当大学老师。可是当初的规划在我读研时被全部推翻,因为我发现自己不适合沉下心来去钻研文献、写论文、写课题,所以还是早早断了读博的念头。我见过一个博士师姐因担心无法完成学校规定的第2篇C刊论文而失眠掉头发,

读博,一定要出于对学术研究最纯粹的热爱,出于对知识真理最本能的探索欲望。

否则,一切出于功利目的的读博,当你在读博期间遇到了困难将会非常痛苦,甚至对自己产生否定和怀疑。例如读博是为了当大学老师,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是为了考选调生时更有优势等。

读博与进大学当老师,不应该本末倒置。

不应该是为了成为高校老师,而高校老师的门槛是博士学历,所以我要去读博。

而应该是读博是出于内心的热爱,对于博士毕业后的职业规划,比起进入科研院所成为专职研究人员,比起进入体制内成为公务员,我更愿意留在高校,既能继续自己的科学研究也能教书育人。


user avatar   TheDiamondSea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

上课没用。

在大学上课,也就是教学是最没回报的行为。大佬们基本都不上课,或者上课就是走走过场。因为上课对评职称评级别拉项目都毫无帮助,大佬们只上够“要求的标准课时”即可。

于是所谓“大学”,给本科生上课反而是最没啥用的行为。上课这种浪费时间的行为,一般都甩给青年教师做,然后再指责青年教师光上课不出科研成果。但学生依然更喜欢抱大佬大腿,因为大佬能招研究生和博士。抱了真有用。

裙带关系严重,谁是谁的亲戚,谁又是谁的导师,谁的亲戚又升了,谁的导师调走了,都会极大影响个人发展。你导师要是上校长了,你会忽然多出很多饭局邀请(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同事学历极高。当真做到一半都是博士(另一半在读博士)。而且高校鼓励入职后继续拿学历,所以大部分本科硕士入职的(就是很久以前入职的),也会通过读在职取得硕士和博士文凭。高校内大量博士其实都是“在职”,只不过他们不会承认自己是在职。当然是不是在职,对评职称也不影响。评职称时只要求是“博士”,对是不是在职,毕业自哪里没有特别严格的限制(每年评职称前都出台新的政策,政策每年都有变化,变化就是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有”博士学历即可(在职以本校居多,因在本校读博时的成果,评职称时也可以用)。基本每个行政部门的“正处级干部”都是博士(大多在职)。普通211高校,学院院长行政职务是“正处”,副院长则是“副处”。校团委书记是“正处”,校团委副书记是“副处”。知乎有很多学生瞎编自己曾是“校团委副书记”,真是小官迷呀(但他们没有搞清行政职务的晋升和认定方法,就是完全不知道上“校团委副书记”前,会发生什么,遭遇什么)。

对教学岗位要求比较严格,比如非升即走,评级考核,各种查岗。但对行政岗位要求比较宽松,没听说过行政几年内评不到副处就得走人的。但“升迁”教学和行政困难程度相当,某种程度行政也许更难。

总的来说,各行各业,各有各的难。一般都是看别人更轻松,不过在一个以卷为乐的地方,想必没有一块不需卷的净土。

不需要抱团取暖。当年曾短暂在211当过几年教师,后来就追求利益最大化赚钱去了。

还是赚钱香,心态都变好了,每天开着保时捷开开心心。不再用充满怨念的眼光,看待这世界和人。




  

相关话题

  博士生毕业后进高校当老师 直接是副教授吗? 
  你怎么看待教师这个工作? 
  高校生态圈跟你最初想象的有何不同? 
  现在博士毕业能不做博后,直接拿到自己博士毕业大学同等层次或以上的学校的教职的比例大概多少? 
  高校生态圈跟你最初想象的有何不同? 
  大学老师如何才能讲好一门课? 
  因违纪副教授降为助教可以再申请副教授吗? 
  目前大学讲师的待遇如何? 
  如何看待浙江大学 27 岁女博导刘琬璐,本科毕业6年内发表20余篇SCI论文,成浙大最年轻教授? 
  为什么会有很多教授支持方方? 

前一个讨论
目前中国青年作家中,谁的作品可读?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抖音上说只要是络腮胡就是胡人血统,汉人只能长山羊胡?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