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坚持下去,过几年就会发现自己当初写的真是一坨*
读博士的意义在于提升自己的极限,任何方面!提升自己极限的重要途径,追求完美!
导师和学生之间最大的认知不同在于你认为的完美和极限在导师眼里才仅仅是起点而已!
专注,心态与追求上都要专注,才能有资格去追求完美!加油吧!
论文初稿被批,是每个博士都会经历的痛苦过程。作为一个经历过这些的过来人,我的建议是:千万、千万不要因为论文初稿被批评,就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行。这只是你还没有掌握写论文的方法而已,很正常。没有哪个博士生是从一开始就知道怎么写论文的。
我发表第一篇论文是六年前,当时我刚刚读我导师的硕士,他希望我把这篇论文写成英文论文然后投稿到国际期刊。当时我完全没有写小论文和投稿的经验,而且在我之前,组里还没有学生投稿过英文论文(当时我导师也刚任职不久,课题组非常小,仅有的两三位前辈们也只是在国内的C刊上发表过论文)。当时我采取了最笨的方法:先写一篇中文的初稿,然后找个翻译公司翻译成英文,再投稿。没想到翻译公司对我所在的小领域的英文术语完全不懂,概念都翻译的很乱,语言也比较白话,并不完全符合学术英文写作的标准。我把文章投给了领域内的一本主流期刊,得到的审稿意见是“英文水平很差,逻辑不通,阅读这篇文章有很大困难”。后来辗转经历了多道润色和修改,最终只被一本JCR Q3区期刊接收。这个项目前后花了我2年多时间,最终的结果却不算特别好。当时真的是被打击了一下。
我写第三篇论文的时候,是做一个之前完全没接触过的方向。在没有别人指导的情况下,我自己学新的数据分析方法,结果学了个半懂不懂,论文的数据结果里面埋了不少雷。后来投稿的时候,先后被3个期刊拒稿,其中有一个期刊在拒稿后给了重投的机会,我当时以为有可能中,就满怀希望地修改了论文然后再投稿,结果又被拒了。这篇文章最终也只发在比较一般的期刊上。
我在英国访学的时候,英方导师要求我根据在英国做的实验数据写一篇论文,结果我的论文初稿被他毫不留情的打回来,在邮件里直接告诉我“目前的论文写作水平并不满足要求”。我的word文稿里面,没有一句话不被他修订和批注过。后来我特地去他办公室找他,告诉他我的论文写作水平不行,我很抱歉。结果他笑了,告诉我每个学生都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才逐渐找回自信。
所以题主觉得我的写作水平怎么样呢。最后的结果是,我最新的一篇论文被领域里最顶级的期刊之一接收。到现在,我总算是远离了在论文写作方面的所有不自信,而这种不自信至少伴随了我三四年之久,中间我也很多次怀疑过自己是不是适合从事科研。最近我的一个师弟跟我说,他觉得自己写论文水平不高,感觉焦虑。我当时就想说,他比我当年的情况好多了,起码他上手就是使用英文写作,还写的挺有逻辑呢。
题主的焦虑,或者说每个博士生在论文撰写方面的焦虑,都是因为横向的比较产生的,因为你的水平和导师的水平差距过大。但是,正确的心态应该是纵向比较,你要相信,未来的你比现在的你会强很多很多。
初稿被批的啥都不是,这算啥事?这压根就不算事啊!你好歹导师还愿意看你的论文愿意批你呢,偷着乐吧。
就刚刚开始读博写文章被导师批评这个事,我和很多同期的博士学生都有过交流。虽然样本不大(3-4个同学吧),但是大家的经验都大体一样:在最开始阶段尤其是第一篇文章,自己写的初稿基本上都会被导师重写一遍,因为1.确实写的烂,不堪入目;2.文风不一定和导师合拍。
所以关键是要在批评中思考成长,少一些玻璃心,把导师教的那套写作技巧好好体会好好吸收,下次就会好很多。
文章不厌百遍改,尤其对人文社会科学来说,论文就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写”谁都会,但要“写好”,好到具备发表标准,是需要“改好”的。
对此,《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第环宁教授就“如何提高投稿命中率”谈到两点建议:
第一是要研究目标刊物(包括学科范围、研究领域、重点选题、热点关注、特色取向等宏观因素)。这可以通过常设和专题栏目反映出来。作者需要比较系统地浏览近一两年的发文情况,形成相对完整的、明晰的认知,增强目标性,重点关注即时性的热点关注问题。
第二是一定要把文章写好。尤其是对博士研究生而言,一定要将自己的文章写成一篇成熟的、可供发表的学术论文,要把拟发表的文章和日常的学术训练习作区分开来,对文章的小标题也要精雕细琢,要具体,不要笼统。其他问题诸如:文面格式要规范,要整洁;文章的各个结构要素要齐全;参考文献、注释的标注要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格式;文章的篇幅字数一般要在一万字以上;重要信息要尽可能齐全,如基金项目、作者身份信息、联系方式;不要投递PDF版!
回到问题,既然是“初稿”,那就不可能是不刊之论,业内大家也不敢保证一字不可易,一字不可移,何况是博士生的论文初稿。现在能给看论文甚至改论文的都是绝对良心导师,要珍惜。
另外就算N易其稿,文本比较成熟了,投给期刊,审稿(如有)之后也要进一步修改,一些期刊在“敬告读者”和“征稿启事”中就明确规定本刊有权删改论文,如不同意在投稿时就注明。对自己的文字有感情可以理解,但发表和写作是两码事,必须按照编辑的要求“削足适履”,增减字数(一般都是删减字数)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因为要适应人家的排版安排。这也算是作者的职业素养,有意见可以撤稿,改投其他字数限制宽松的期刊。
最后,能评上博导的人甭管他本身是不是博士(现在绝大部分博导都是博士),“博导”二字就说明起码在现行评价体系看来,他已经具备了培养博士的水平。他发表过的文章,可能比你读过的还多;他改过的字数,可能比你写的还多,他的学术写作能力,从选题立意、谋篇布局、逻辑缜密程度、对期刊偏好的了解、发表经验,那都不是一个量级的差距,哪怕你的初稿已经是目前个人能力天花板,在他看来也绝对有可批的地方。以吉大为例,仅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审查佐证材料就需要七项证明材料,在人才培养、学术成果、对外交流等各方面都要有贡献。
当然,被批得啥都不是或许过分,但这点事比起整个博士生涯要面对的困难,那真是入门级挑战,甚至都称不上什么“挑战”,干就完了。
学术写作是一种能力,要通过不断训练打磨来取得新进境,一时受挫不代表你会一直止步于此,事实上,博士生的修行之一就是不断拓展知识的边界,如果怀疑自己,就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证明自己。
清官难断家务事,"期刊论文初稿发给导师,被劈得啥都不是"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根据你提供的信息完全无法判断。到底是你水平真的不行,还是导师故意PUA你。
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我读博期间第一篇论文,发给导师,他就说写的不好,让我回去改,但他也不讲哪里写的不好,最后被他拖了八个月,终稿出去跟初稿相比,只改了不超过20句话。真的写的不好吗?现在那篇文章已经几十引了。真的写的不好吗?导师那时候跟着西交来的visiting scholar在西安疯狂炒房,没空改,故意搪塞我罢了。(现在西安房价翻好几倍了,导师赚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