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全方面评价李密窦建德王世充李渊(无李世民)薛举这五位隋末割据势力? 第1页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窦建德是隋末群雄之一,他是个很有意思的封建割据军阀,倘若不是最后那一下“千里送人头”,我觉得他应该是仅次于李唐的割据势力。

论身世:阿德穷苦出身,世代务农,他本人乃至他祖上长期以修理地球为生,自己偶尔也会吹嘘祖上是汉景帝表亲。

《新唐书 窦建德传》:世为农,自言汉景帝太后父安成侯充之苗裔。

论性格: 阿德仗义疏财,乐于助人,尤其讲信用,一诺千金放在他身上绝对不夸张。

《旧唐书 窦建德传》: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也。少时,颇以然诺为事。尝有乡人丧亲,家贫无以葬,时建德耕于田中,闻而叹息,遽辍耕牛,往给丧事,由是大为乡党所称。初,为里长,犯法亡去,会赦得归。父卒,送葬者千余人,凡有所赠,皆让而不受。

论时局判断力:阿德先后在隋朝基层政权里干过里长、百人长。但是隋朝末年隋炀帝滥发兵役出征高丽,滥发徭役大兴土木。更倒霉的是阿德家乡遭受水灾闹饥荒,当局不仅没有赈灾,反而依旧征发兵役、徭役。阿德目睹这眼前的一切,认识到隋朝已经不可救药;在这个时代要想迎娶白富美,就得上山当土匪。于是果断放弃了公职,揭竿而起,扯旗反隋。在隋末的一波大势中,阿德站位精准,颇具战略眼光。

《旧唐书 窦建德传》:

大业七年,募人讨高丽,本郡选勇敢尤异者以充小帅,遂补建德为二百人长。时山东大水,人多流散,同县有孙安祖,家为水所漂,妻子馁死。县以安祖骁勇,亦选在行中。安祖辞贫,白言漳南令,令怒笞之。安祖刺杀令,亡投建德,建德舍之。是岁,山东大饥,建德谓安祖曰:"文皇帝时,天下殷盛,发百万之众以伐辽东,尚为高丽所败。今水潦为灾,黎庶穷困,而主上不恤,亲驾临辽,加以往岁西征,疮痍未复,百姓疲弊,累年之役,行者不归,今重发兵,易可摇动。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为逃亡之虏也?我知高鸡泊中广大数百里,莞蒲阻深,可以逃难,承间而出,虏掠足以自资。既得聚人,且观时变,必有大功于天下矣。"

论战场表现:一、击败涿郡通守郭绚所率兵万余人,并将郭绚斩首。二、击败隋朝廷派遣右翊卫将军薛世雄所率领三万人。三、大败宇文化及,彻底消灭宇文化及这支割据势力。四、击败李唐势力,俘虏唐朝左武卫大将军李勣、唐高祖皇妹同安长公主和河北大使淮安王李神通。五、从河北率领十万大军开拔,千里奔袭援助洛阳王世充,结果遇到那个时代的男主角——李世民,虎牢关一战千里送人头,战败被俘。

总体上而言,窦建德的军事能力十分优秀,他成功地反隋,抗唐,剿灭宇文化及割据势力,俘虏过唐朝战神——李勣。如果不是遇到了那个时代自带主角光环的李世民,他真的能够成就一番伟业,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唉。。。阿德好可怜,前期辉煌了大半生,偏偏最后在战场上遇到了李世民。

论政治成就:一、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在河间、乐寿两县的交界处设立祭坛举行典礼,自称长乐王,年号就用这年的干支叫丁丑,设置机构委任官吏。二、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冬至建立夏国,称夏王。三、劝课农桑,恢复生产,随后东征西讨,虎踞河北。

论生活作风:勤俭节约、生活朴素、待人宽厚,担得起“仁义”二字。

《旧唐书 窦建德传》: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得隋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亦放散,听其所去。又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尚书左仆射,兵部侍郎崔君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自余随才拜授,委以政事,其有欲往关中及东都者亦恣听之,仍给其衣粮,以兵援之,送出其境。

论百姓口碑:窦建德身亡后,其旧地百姓为阿德建庙祭拜,仍称其为夏王,香火鼎盛,甚至有唐代官员专门为其撰写碑文。

圣唐太和三年,魏州书佐殷侔过其庙下,见父老群祭,骏奔有仪,夏王之称,犹绍于昔。感豪杰之兴奋,吊经营之勿终⑿。始知天命之莫干,惜霸略之旋陨,激于其文,遂碑。

碑文如下:

 云雷方屯,龙战伊始,有天命焉,有豪杰焉,不得受命,而名归圣人,于是元黄之祸成,而霸图之业废矣。

  隋大业末,主昏时乱,四海之内,兵革威起。夏王建德以耕氓崛起,河北山东,皆所奄有,筑官金城,立国布号,岳峙虎踞,赫赫乎当时之雄也。是时李密在黎阳,世充据东都,萧铣王楚,薛举擅秦,然视其劫割之迹,观其模略之大,皆未有及建德者也。唯夏氏力国,知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与夫世充、铣、密等甚不同矣。行军有律,而身兼勇武,听谏有道,而人无拒拂,斯盖豪杰所以勃兴而定霸一朝,拓疆千里者哉!

  或以建德方项羽在前世,窃谓不然,羽暴而嗜杀,建德宽容御众,得其归附,语不可同日,迹其英分雄分,指盼备显,庶几孙长沙流亚乎!唯天有所勿属,唯命有所独归,故使失计于救邻,致败于临敌,云散雨覆,亡也忽然。嗟夫,此亦莫之为而为者欤!向令运未有统,时仍割分,则太宗龙行乎中原,建德虎视于河北,相持相支,胜负岂须臾辨哉! 自建德亡,距今已久远,山东河北之人,或尚谈其事,且为之祀,知其名不可灭,而及人者存也。

除此之外,阿德还有一个很大优点,那就是幽默。阿德千里送人头被俘虏后与李世民有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对话。

《旧唐书 太宗本纪》:

太宗数之(窦建德)曰:"我以干戈问罪,本在王世充,得失存亡,不预汝事,何故越境,犯我兵锋?"建德股栗而言曰:"今若不来,恐劳远取。"

直到今天我也没想明白,阿德那最后一仗怎么打的,辉煌了大半辈子,其本身也没什么大的缺陷。要能力有能力,要口碑有口碑,要实力有实力。但是最终的结局怎么就全军覆没且被俘虏了呢?唉。。。主角光环害惨了阿德。

更不可理解的是,李渊居然把阿德给斩了,没看懂李渊的这一骚操作。杀有德之人必遭天谴,公元621年窦建德被李渊斩首于长安。五年后报应来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渊被迫观看一幕儿子们手足相残、屠戮子孙的大戏,最终退位,惨遭软禁。


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


王世充乃隋朝末年十分有实力的军阀,曾经一度据有东都洛阳数年。他的一生先后与多股割据势力交战且鲜有败绩,直到遇到了那个时代的主角——李世民,他才被迫退出了隋末争雄的历史舞台。

论身世:王世充妥妥官二代一枚,他爹是汴州长史(州政府秘书长)。关于王世充的身世还有个小故事,老王祖上本不姓王,姓支,他是西域胡人(老王有可能是白种人)。老王的爷爷“支颓耨”死得早,他奶奶带着老王的父亲“支收”改嫁到霸城一户姓王的人家了。于是老支家就改姓为老王家了,王世充本应该叫“支世充”(世代充值支付宝!)。

《旧唐书 王世充传》:

王世充,字行满,本姓支,西域胡人也。寓居新丰。祖支颓耨,早死。父收,随母嫁霸城王氏,因冒姓焉,仕至汴州长史。

论兴趣爱好:老王非常喜欢读书,可以说他是个文理兼修的好少年。他不仅广泛涉猎经史、兵法、卜卦算命,更是对外太空充满了好奇心,从小就立志成为一位天文学家。

《旧唐书 王世充传》:

世充颇涉经史,尤好兵法及龟策、推步之术。

论性格:老王出身官宦之家,并且年轻时就走入仕途,所以性格极其复杂。其性机警、细致,善于察言观色,谄上媚下,胸怀野心、喜怒不形于色。虚伪与真诚并存,宽厚与残忍兼具。总之老王性格很多面。

论仕途:仪同三司——兵部员外郎——江都丞、兼任江都宫监——江都通守——吏部尚书、封郑国公——尚书左仆射——太尉——相国、封郑王——皇帝、国号郑。

就政治仕途而言,老王从隋朝中下层官员做起,一路平步青云直到篡位做了皇帝,可以说是相当完美了。但是,以当时的局势来看,老王还是过于着急了。称帝之后,引得四方来攻,最终走上了袁术的老路。

论战场表现:

一、镇压刘元进、朱燮起义军。连战皆捷,刘、朱先后战死,把所有投降的共三万余人全部坑杀。不到一个月,王世充就平定了吴郡。

二、镇压齐郡的义军。杀死了一万多人,俘虏了十多万人。

三、一战李密失败,为解洛阳之围王世充等各路援军齐集洛阳,使隋在洛阳的兵力达到十余万。王世充出兵向李密挑战,双方在洛口对阵,两军前后交战一百多次,还不分胜负。炀帝又派人到部队任命王世充为将军,催促打败李密。王世充带领部队渡过洛水跟李密作战,吃了败仗,被淹死了一万多人,就率领余部返回河阳。碰上天气寒冷大雪纷飞,沿途冻死了好几万人,等到抵达河阳,只剩一千来人。

四、二战李密大胜。李密在偃师的北山头驻扎。当时李密刚刚打败宇文化及,有渺视王世充的情绪,不筑壁垒工事。王世充在夜间派遣三百多名骑兵秘密进入北山,埋伏在山谷中,命令全体将士马要喂饱,人要吃好,黎明时分进逼李密。李密出兵应战,队形还没摆好就打起来了。王世充埋伏的骑兵发起冲锋,居高临下,冲向李密的营地,放火焚烧他的军营,李密的队伍逃散了,他的将领张童仁、陈智略投降了,乘胜追击打下了偃师,李密逃跑退守洛口。李密逃走后,其在各地的守将纷纷向王世充投降,王全部占领了李密原来的地盘,势力范围从洛阳一城猛然扩展到整个河南。王世充同时还得到了李密部下的秦叔宝、程知节(程咬金)、罗士信、裴仁基、单雄信等名臣大将,手下因而人才济济。

五、李世民出征洛阳王世充战败投降。公元621年(武德四年)二月,王世充率领军队出方诸门,跟李唐朝廷的军队对抗,王世充的军队败退,李唐朝廷的军队乘胜追击,在城门外驻守,王世充的步兵不能进城,惊恐溃散向南逃跑,李唐朝廷的军队追杀了几千人,俘虏了五千多人。王世充从此以后不敢再出城,只是环城固守,等待窦建德的救援。三月,李世民在虎牢关活捉了窦建德和王琬、长孙安世等人,回到洛阳城外把他们给王世充观看,并且派长孙安世进城,让他去讲失败的情况。王世充惊慌疑惑,不知道怎么办,打算冲出包围,向南逃往襄阳,跟将领们商议,都不应声,只得于五月十一日统领文武官员到李世民的军营门前请求投降。

老王这辈子也算是征战无数,总的来说是胜多败少,其军事指挥能力也算隋末一流,可惜还是遇到了那个时代的主角——李世民。

论执政风格:一、开诚布公,广招贤才。二、勤政爱民、乐于倾听。以上两点不管真假,但是起码样子是做出来了。

《旧唐书 王世充传》:

世充立三榜于府门之外:一求文才学识堪济世务者,一求武艺绝人摧锋陷阵者,一求能理冤枉拥抑不申者。于是上书陈事,日有数百,世充皆躬自省览,殷勤慰劳。

世充每听朝,必殷勤诲谕,言辞重复,千端万绪,百司奉事,疲于听受。或轻骑游历街衢,亦不清道,百姓但避路而已,按辔徐行,谓百姓曰:"昔时天子深坐九重,在下事情,无由闻彻。世充非贪宝位,本欲救时,今当如一州刺史,每事亲览,当与士庶共评朝政。恐门禁有限,虑致壅塞,今止顺天门外置座听朝。"又令西朝堂受抑屈,东朝堂受直谏。

论生活作风:翻遍史书没有发现老王有啥不良嗜好,也没发现老王骄奢淫逸,贪图享乐。我推断他应该是个生活作风良好的皇帝。

论后世口碑:未见当地百姓对其有负面评价,官方史书基本判定王世充为乱臣贼子。官方评价略显不公,隋末天下大乱,隋失其鹿,各路豪强共逐之,有何不可?为何唐国公逐鹿天下是为正义之举,王世充逐之则为乱臣贼子,无非成王败寇耳。


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在我个人看来,他是隋末最让人叹息的割据势力。如果你看过隋唐演义的话,那你一定知道隋唐英雄大多出自李密的瓦岗一系。

论出身:李密及其祖上乃正牌关陇军事贵族。李密的曾祖父李弼,西魏八柱国之一,赐姓徒何氏,并成为北周太师、魏国公。李密的祖父李耀,为北周太保、邢国公。李密的父亲李宽,为隋朝上柱国、蒲山郡公,其家族显赫几世。李密的身世跟李渊极其相似,这两个家族论势力几乎不分上下。

《新唐书 李密传》:李密,字玄邃,本辽东襄平人。魏司徒弼曾孙,后周赐弼姓徒何氏。祖曜,周太保、魏国公;父宽,隋上柱国、蒲山公,皆知名当代。

论资质与性格:李密聪明好学,爱读书,善于谋划、文武双全,具有很高的文化教养。同时他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经常仗义疏财,礼贤下士,以救世济民为己任。可以说,李密是一个颇具贵族精神的贵族。

论时局判断力:李密虽然是隋朝贵族,但是他并不贪图于眼前的富贵。隋朝末年,隋炀帝滥发徭役、兵役,天下汹汹。李密判断隋德已终,于是毫不犹豫的站到反隋队伍中去,积极参与杨玄感的反隋起义。

新唐书 李密传》: 大业九年,炀帝伐高丽,使玄感于黎阳监运。时天下骚动,玄感将谋举兵,潜遣人入关迎密,以为谋主。

论战场表现:

一、李密率领瓦岗军和翟让前后夹攻,大败隋朝名将张须陀,当场将他斩首。

二、大业十三年(617年)春天,李密和翟让带领七千名精兵从阳城向北出发,跨过方山,攻克了兴洛仓。

三、越王杨侗派遣虎贲郎将刘长恭率领步兵骑兵二万五千人讨伐李密,李密打得刘长恭仅以身免。

四、李密亲自率领三万兵卒进逼洛阳,隋朝的将军段达、虎贲郎将高毗、刘长林等人指挥七万人马抵御,在洛阳老城作战,隋军败逃。

五、隋炀帝派遣王世充率领五万名精兵强将进攻李密,李密初期迎战失利。不久,王世充袭击仓城,李密挫败了他的进攻。王世充又把军营迁移到了洛口仓的北边,在洛水上架设浮桥,派出全部人马进攻李密,李密和一千多人抵抗,形势不利向后撤退。王世充乘胜逼近洛口城下,李密挑选几百名精兵阻截,王世充的兵众全线溃逃,抢着拥上浮桥,淹死了几万人。他的虎贲郎将杨威、王辩、霍举、刘长恭、梁德、董智都已阵亡,王世充只是保住了性命。当天夜晚,天降大雪,他的士卒几乎冻死光了。李密乘胜攻克了偃师县,在这里修筑起金墉城驻扎下来,拥有三十多万人马。

六、东都留守韦津和李密在上春门作战,韦津大败,当场被捉。

七、大业十四年(618年),洛阳隋朝旧贵族势力拥立越王杨侗即位,改元皇泰。李密为避免两面作战,腹背受敌,接受了册封,七月率领瓦岗军东讨宇文化及势力。结果,两股势力硬刚一波,各自损失惨重。

八、唐武德元年(618年),王世充乘势袭击瓦岗军,败瓦岗军数员骁将。李密得知后命王伯当据守金墉城,邴元真守洛口仓城,亲率精兵到偃师迎战。裴仁基建议李密偷袭东都,但李密不听。王世充强渡洛河,双方大战于邙山脚下,王世充大破李密。瓦岗军的裴仁基、祖君彦、程知节等被王世充所擒,邴元真、单雄信等人久不满李密,相继投降王世充。瓦岗军遭到重创,李密东逃武牢关,王伯当退守河阳。

总的来说,李密的军旅生涯胜多败少,他多次击败隋朝精锐部队,论能力绝对能站上隋末一流将领之列。如果不是因为硬刚宇文化及导致元气大伤,李密断不至于惨败于王世充,落荒而逃入李唐。

论政治成就:

一、瓦岗起义军大当家。

二、皇泰帝册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

三、开仓赈民,心存百姓。李密打开兴洛仓仓库听凭百姓拿走粮食,连老人妇女也背着孩童赶来,路上络绎不绝,多达几十万人。

论人才队伍:魏征(大唐第一喷子)、秦琼(门神)、徐勣(后赐姓李,大唐战神李勣)、程咬金(这位大哥也当过皇帝)、单雄信、王伯当等等。就这一部分名单来看,瓦岗军的人才队伍确实很豪华。

论战略水平:不能说李密没有战略眼光,不过李密确实在战略上犯下了重大错误。瓦岗军战力强劲,人才队伍豪华。但是,李密也因此骄横起来。他贸然率军与宇文化及硬刚,结果两败俱伤,最后还被王世充落井下石,乘机击败。导致瓦岗势力烟消云散,人才纷纷外逃,最终喂肥了李唐。

论生活作风:李密身为高级贵族没有啥不良嗜好,也没有看到奢侈贪享乐的记载,我推断他是个生活作风良好的贵族。

最终结局:李密归唐,李渊大喜,拜李密为光禄卿,封邢国公,还将表妹独孤氏嫁给了李密,称呼李密为弟。但李密不甘居于人下,对自己的处境非常不满。李渊派李密去黎阳安抚昔日的部众,左武卫将军王伯当随同前往。李密率部东行至稠桑驿的时候,李渊突然反悔将其召回,李密大为恐惧,决定叛乱。王伯当试图劝阻,但李密不听。李密率部袭破邻近的桃林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掠夺畜产向南进入熊耳山,前往襄城(今河南省汝州市)投奔旧将张善相。

李密的所作所为被熊州副将盛彦师得知,盛彦师率兵埋伏在的陆浑县南邢公岘(今河南省卢氏县官道口镇的邢公山),武德元年腊月三十(619年1月20日),李密率部经过,被盛彦师全部杀死,时年三十七,传首长安。李渊派人将李密首级送往黎阳招抚其余部。徐世勣献黎阳投降,请求收葬李密的尸首,得到李渊的允许。随后徐世勣将李密葬于黎阳山西南五里处,坟高七仞。

隋朝末年风云际会,各股力量相互较量,终归有胜有负。一代枭雄就此落幕,可敬、可悲、可叹,也可爱!!!

论后世口碑:未见普通百姓对其有负面评价。从他仗义疏财,礼贤下士,开仓赈济百姓的行为可以推断出,其口碑应该不会差。

李密在其事业低谷期还写过一首诗,其原文如下:

《淮阳感怀》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


说到薛举,此人有一个响亮的事迹,他曾经在战场上击败了那个时代的主角——李世民。

论身世:薛举乃是金城校尉薛汪之子。这位老铁不但是个官二代而且家里特么还巨有钱,在当地号称家资巨万。

《旧唐书》:薛举,河东汾阴人也。其父汪,徙居金城,家产巨万,雄于边朔。

论资质与性格:薛举性格豪放、仗义疏财、乐于交友,对待普通老百姓很有同情心。但是他也具备了一般官二代与富二代的缺点,那就是性情凶悍、霸道、好勇斗狠。对待敌对势力毫不留情,经常虐杀战俘。

论兴趣爱好:喜欢舞刀弄枪射大雕。《旧唐书》:凶悍善射,骁武绝伦。

论时局判断力:薛举虽然是隋朝的官员,但是他准确地判断出隋朝气数将尽,于是乎果断劫持当地长官,起兵反隋。

《旧唐书》:大业末,陇西群盗蜂起,百姓饥馁,金城令郝瑗,募得数千人,使举讨捕。授甲于郡中,吏人咸集,置酒以飨士。举与其子仁杲及同谋者十三人,于座中劫瑗,矫称收捕反者,因发兵囚郡县官,开仓以赈贫乏。

论战军事表现:

一、大业十三年(617年),薛举率领二千人,以少胜多击败隋将皇甫绾率兵一万人。

二、大业十三年(617年)派薛仁杲围攻秦州(即天水郡,今甘肃省天水市);薛仁越前往剑口,攻掠河池郡(今陕西省凤县凤州镇),被河池太守萧瑀击退。薛举又派遣部将常仲兴渡过黄河进击李轨,与李轨部将李赟战于昌松,常仲兴战败,全军陷没于李轨。薛仁杲攻克秦州,薛举便将都城从兰州迁至秦州。

三、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二月,薛举派薛仁杲进犯扶风郡(今陕西省凤翔县),汧源贼寇唐弼抵御,兵不能前进。薛举派遣使者诏谕唐弼,唐弼杀害李弘芝依附薛举。薛仁杲趁唐弼不备,袭破其军,尽收其众,唐弼仅率数百名骑兵逃走。薛举军势益盛,号为二十万众,筹划攻取长安。时逢唐王李渊拥立隋朝代王杨侑为隋帝,入据长安。薛举便留兵攻打扶风,李渊派遣次子李世民率军击讨薛仁杲,双方及战,薛仁杲大败,唐军斩首薛仁杲军数千首级,薛仁杲撤回陇右,唐军追击至陇坻而还。

四、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唐朝丰州总管张长逊进击宗罗睺,薛举率全部兵力前往救援并进击泾州,屯驻于析墌(今甘肃省泾川县)城 ,派出游军劫掠岐州、豳州。唐朝以李世民为元帅率军予以抗击,进驻于高墌(陕西省长武县)城,李世民认为薛举军粮少,急于速战速决,于是决定守城不战,以拖垮他们。 时逢李世民生病(太假了,鬼都不信,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卧床不出,而薛举多次挑战。李世民的部将行军长史刘文静与殷开山示兵于高墌,倚仗人多而未设防范,薛举诱使唐军出战时进行突然袭击,最后将唐军击败,唐军死者达十分之六,并俘唐朝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等。李世民见大势已去,领军逃回长安,薛举于是夺取高墌城。

总的说一句,薛举在战场上有胜有败,但是那又怎么样呢,反正他战胜过李世民,你能说他不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吗?如果薛举在九泉之下逢人便说他战胜过李世民,而且是大胜,谁能耐他何?不管他是真有军事能力也好,还是撞上了狗屎运也好。他人生最后一战,为他赚足了荣誉。这就好比在面对世界上最强球队时,他投进了一个可以吹一辈子的压哨三分球,并最终赢得了那一单场比赛。单从个人荣誉这方面讲,我觉得薛举可以含笑九泉了。

论仕途成就:

一、隋朝大业(605年—618年)末年,薛举担任金城府校尉

二、大业十三年(617年),自称西秦霸王,建年号为秦兴。

三、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薛举在兰州称帝。

论战略水平:颇具战略眼光,薛举的基本战略是称霸陇地以图关中,而且他一直都稳步推行这个战略计划,到最后已经有很大概率实现这个目标了,可惜天不假年。

论生活作风:这方面史书记载得太少了,情况不明。起码史书没有说他有啥不良嗜好,也没有看到奢侈享乐的记载,我推断他应该是个爱好锻炼的猛男。

论最终结局:薛举在战胜李世民两个月后,突然暴病生亡。这也太突然了,两个月前还生龙活虎的与李世民对垒,突然就没了,这上哪说理去?唉,算了,可能因为他战胜了自带主角光环的李世民从而得罪了老天爷,于是乎老天爷很快就把他给弄死了。

论后世口碑:未见普通百姓对其有负面评价。从他仗义疏财,开仓赈济百姓的行为可以推断出,其口碑应该不会差。


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


终于要写李渊了,话说李渊这个人很不好写。写李渊的难度在于要剥开层层历史迷雾,要非常废精力地去挑选史料,然后再给出一个综合判断。但是由于他儿子李世民的粉丝太多了,这就很容易引来各种争议。暂且不管那么多了,今天还是把李渊这一篇搞定吧。

论身世:唐高祖李渊,字叔德。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之子。李渊出身于正牌关陇贵族家庭,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贵。李渊的祖父李虎,西魏时期太尉,联合丞相宇文泰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同保魏室,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父亲李昞,北周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 。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皇后独孤伽罗的姐姐,他不仅仅是个超级官二代,他跟隋朝皇帝还是非常近的表亲。

论性格:李渊性格豁达大气,待人随和,讲义气重感情,但凡跟李渊接触过的人都很喜欢他。这样的性格作为一个一般人而言是很好的,但是作为皇帝那就有利有弊了。尤其是重感情那一点,让李渊在继承人这个问题上犯下大错,最终吃下了玄武门之变的苦果。

《旧唐书》: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七岁袭唐国公。及长,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

论时局判断力:李渊时局判断力精准。李渊虽然贵为隋朝高官,但是他在镇压各地起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隋朝气数将尽。于是李渊决定起兵,逐鹿天下。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誓师,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正式起兵直趋关中。

论战场表现:

一、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到达龙门时,遇上了母端儿农民起义,李渊领兵击败了起义军,收编万余人,实力大增。

二、大业十一年(615年)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

三、大业十二年(616年)突厥侵犯边塞,隋炀帝便让他和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击突厥。但他们的兵马很少。李渊便选出擅长骑射的两千骑兵,吃住骑射仿效突厥兵,给突厥看他们闲暇时的射猎驰骋。李渊有另外挑选善于射箭的士兵作为埋伏。等和突厥兵遭遇时李渊便下令埋伏攻击,结果打败了突厥

四、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正式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为这一地区最高军政长官。李渊奉命率兵征讨历山飞贼甄翟儿,与甄翟儿遭遇在河西郡(今山西省汾阳市)的雀鼠谷,李渊大获全胜。

五、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誓师,李渊与长子建成、次子世民挥师南下,先后破守霍邑(今山西省霍县)的隋鹰牙郎将宋老生、渡黄河,对守河东的隋将屈突通围而不攻。迅速向西南挺进。

六、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九日,李渊父子攻入长安。

李渊一生中参与的重大军事行动不算太多,但是只要参与了就能获胜,可以说他是一个不败之将。后来攻占长安后,李渊几乎不参与任何直接军事行动,打天下的任务基本上就交给李建成、李世民和其他将领了。论军事能力,李渊在隋末群雄中应该站得上第一梯队,毕竟唐朝的基本盘是李渊建立的,唐军的队伍是李渊拉起来的。不论史书如何描述李世民的能力值有多高,但我认为李渊是开头的那个1,其他人都是后面的0。

论战略眼光:李渊战略眼光深远。从起兵那一刻开始就制定了“图谋关中,以夺天下”的大战略。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起兵。当时的李渊敏锐地看到了一个战略缝隙:隋炀帝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关内隋军力量薄弱;中原瓦岗军与王世充激战方酣,均无暇西顾。于是乎李渊父子不顾一切直扑关中,最终占领了这个进可攻退可守且能制衡天下的战略要地。

论爵位与仕途:唐国公——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谯州(今安徽亳县)刺史——岐州刺史(今陕西凤翔)——陇州(今陕西陇县)刺史——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太守——楼烦太守(今山西省静乐县)——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晋阳宫监(地区最高军政长官)——唐王、大丞相、尚书令——义宁二年(618年),五月,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

李渊的仕途真可谓用一帆风顺来形容,他在隋朝时就已经做到了封疆大吏,后来起兵最终成为唐朝的开国皇帝。看了李渊的仕途履历,我只想说,人有时候还真得相信命运的安排。

论兴趣爱好与生活作风:李渊喜欢舞刀弄枪,并且射术精湛,他最大的爱好是宝马良驹。李渊作为一个超级官二代和皇帝,史书未见其有不良嗜好和骄奢淫逸的记录。个人推断,李渊在生活上应该是保持了一个中规中矩的贵族范儿。

论最终结局:玄武门之变让李渊被迫观看一场子孙相互屠戮的人间惨剧,之后李渊被尊为太上皇,开始了他晚年几乎被软禁的生活。李渊做太上皇以后,开始的几年是在太极宫生活的。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年)四月,他才从太极宫迁出,搬到了大安宫。在大安宫生活期间,李渊除了参加李世民举行的一些宴会外,几乎不曾离开过大安宫。李世民经常到九成宫(即隋朝的仁寿宫,位于今陕西麟游)避暑,李渊也不愿意出行。可以说玄武门之变带给李渊的精神刺激太大了,一个风流倜傥,豁达大度的开国皇帝变得有些自闭了。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六日,李渊因病驾崩于垂拱前殿,时年七十岁。

玄武门之变有众多原因,从李渊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是李渊的性格最终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渊生性豁达,他豁达到放任几个儿子自由发展各自势力,相互斗争。李渊又极重感情,他不忍心对李建成、李世民下手行废黜之事。或许他天真地认为,他的儿子们也像他本人一样重感情,断不至于手足相残。可惜,他想错了!!!

论后世口碑:在中国的历史上,李世民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太宗皇帝完全盖过了高祖皇帝的闪光点。在后世口碑上,李渊一直是以懦弱,言听计从,容易受人蛊惑的形象出现,这对李渊是不公平的。在这里我想引述一段《剑桥中国隋唐史》里对李渊的评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高祖是中国一切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他的声誉之所以蒙受损失,第一,事实上他的统治时期很短,而且是夹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最突出的人物的统治期的中间:他前面的统治者是大坏蛋隋炀帝,他后面的则是被后世史家视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第二,已如上述,是因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盖了。实际上,唐高祖举兵反隋时尽管已年过五十,上了年纪,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生气勃勃的和干练的领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证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负,而且毫无疑问,恰恰是他策划了太原起事,并胜利地引导唐军进抵隋都。他对李密和东突厥人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夺取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陕西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后来,他的大赦、封官许愿和大加赏赐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胜利,有助于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并且促成了全国的重新统一。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王朝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总而言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相关话题

  为什么隋炀帝之女可以做李世民的杨妃,而明朝公主和康熙就不行呢? 
  汉武帝和唐太宗中,哪个文治武功更为突出? 
  如何评价吕思勉对李世民的评价? 
  为什么秦朝、隋朝这样终结乱世的国家都是二世而亡? 
  如果把唐太宗放在汉武帝的位置上,他是否能做的比汉武帝还要优秀? 
  宋太宗曾问大臣:“朕何如唐太宗”?你是大臣的话,该怎么回答? 
  如果正统十四年明军驻军在土木堡的时候,李世民附身朱祁镇会发生什么? 
  只比能力,李世民是否是历代帝王前三?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是什么,李渊父子的真实面目是什么样的? 
  唐朝如果没有李世民鼓动举兵,李渊会举兵起义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南宋后期想向蒙古称臣纳贡?
下一个讨论
请问,吕蒙选择夺取荆州,而非徐州,参考吕蒙的谋划,是否合理?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