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教育部称 2021 高考将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对考生备考有何指导意义? 第2页

     

user avatar   e-li-99-82-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留学时,同系有个“背井离乡全村希望”型黑人学生,对他我心里只有respect。

开课第一天,人家一开口专业知识比我这东亚老卷王更丰富,之后上课也是从不迟到、积极回答问题,作业essay还被老师拿出来夸过半节课。人家确实有助学金,但更有奖学金。

你说咱会歧视他吗?

但我想问一下,你见过几个上述画风的呢?

有时候“歧视”并非无根之木,而是从个体的人品扩散到了群体。我相信在中国大地上,一定存在着用心读书、努力打工的品学兼优的模范黑人,但很遗憾的是他们被更多的不良甚至非法移民完全稀释了。

当害群之马的数量超过其他马的时候,观测者对这个“马群”的理解就会改变基准。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外国人。西方人民肯定有中立的、善良的甚至亲华的,可问题是他们有在我们身边吗?来“游玩”和“学习”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你是娱乐/酒店从业者应该很清楚。

我想,单纯的喜欢好人、讨厌坏人,应该不算歧视。


user avatar   san-tian-97-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这个说法主要问题在于“测”。

一个低调、安静的人,一旦吸引了你的注意力,然后你就会开始揣摩,推测。

由于这样的人外在释放信息不多,因此可供参考,或者推断的依据就特别少。这样推测起来,可能会得出很少的结论,你想知道的内容就显得更加不着边际,就显得“深不可测”。

当然,这里对此人的“测”有没有意义,另当别论。

大家都知道,“兵者诡道也”,真正要“测”的,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无论高调、低调,不仅让你迷惑不可测,甚至让你“测不准”,“测错了”。

历史上,这样的案例很多。包括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前苏联的“战忽局”……耳熟能详的就好多。

这里我需要强调一下:

开篇我们说的这个问题主要在“测”。对于这句话,最主要的是“测”的必要性。

对于舆论涉及的相关人,有没有揣测的必要,作好自己的判断。不要为“测”而测,不要盲目追随舆论,做好自己。




     

相关话题

  孩子上幼儿园就开始上私立,每周接送一次,是家长的不负责任还是教育的进步? 
  为什么都在强调孩子高中死命学考上好大学,而不是加强大学建设产生更多的好大学?(答前务必看完描述)? 
  你在清华上的最傻的课是什么? 
  武汉父子争执中误将铅笔插入男孩后脑勺 7cm,为何父母教育子女时很难控制情绪?亲子冲突当下,该怎么做? 
  老一辈有哪些自以为正确,但实际却是「毒奶」的育儿建议? 
  你是如何成为超级学霸的? 
  考研复试面试上不及格的学生都是「死」在什么地方? 
  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是宗教吗? 
  如何看待量子波动速读的出现? 
  如何看待张雪峰因小孩上学户口问题选择苏州? 

前一个讨论
如何应对非专业人士由于拥有大量流量而抢占专业话语权?这是新媒体时代要面对的必然问题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教师要求 8 小时工作制被 3 校长约谈」?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