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CNN将我国保护圆明园方案,称作是「尖锐的排外政治姿态」?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读罢全文,这篇有2100多个单词的长文报道,涉及到“尖锐的排外政治姿态”内容的,大概也就五句。


说实话,就外媒而言,这是篇很扎实的分析报道。

序言部分,简介了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英法侵略焚毁掠夺的事实,点名了罪魁祸首英法联军最高指挥官Lord Elgin,也指出了圆明园是百年国耻的象征。

接下来,引出了对圆明园重建的争议。一部分人认为应不重建,作为外国侵略的警示;一部分人认为应重建,作为新时代的象征。

由于官方实际上不重建,这里来了一句“一部分批评者认为这是排外的政治姿态”。

传统艺能啦。


然后文章开始了深入分析。

第一大标题:A masterpiece of design。

找了个美国大学华盛顿分校(对,这是个大学,全美前100?)的教授,Peng Ying Chen,台湾人,专修中国近现代历史及艺术,介绍圆明园。

彭教授(假设姓彭啦)对圆明园的介绍也很是充分,从康熙对圆明园规划、乾隆下江南与如园安澜园的关系、圆明园欧式建筑与传教士的渊源、十二兽首到慈禧的颐和园,脉络算相当清晰。


第二大标题:Restoration debate。

新中国前期,圆明园的遗址被拿去种田、残留建筑材料被拆走建房子(确实);

改开后圆明园重建方案的数次争议,特别是全面重建、部分重建、基本不动的三大路线反复拉锯;

去年人大部分对圆明园重建的提议。

对于圆明园重建的踌躇,文章这块反而没有提什么政治目的,倒是认为主要阻力来自中国民众。

因为太花钱了...

文章举的例子:从05年开始的长城分段修缮项目,花了19亿元;14年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大火,修缮费用高达12亿元。

我没想到的例子是这个:文章还举了横店圆明园为例,称总造价为300亿元。仿制品尚且成本惊人,重修费用更加无法想象。

亲娘咧横店圆明园花了这么多钱的嘛...这成本能回收么...


第三大标题:Looking to the future。

彭教授认可不通过现有的重建方案,认为悬而未决的问题太多。

“外部可以修缮,但内部怎么办?是保持原样还是全面翻新?把真的都换了,这还是原来的建筑吗?”

咦,这点我还真没反应过来。

有提议认为可以修个博物馆,把残留真品放进去,原址尽可能不碰。这个我觉得可以有。

另一名历史学教授Jeremiah Jenne也反对全面重修,认为可以采用VR技术来展示被毁之前的圆明园。

“废墟是有力量的,能让你运用想象力,增加游客参观时的尖锐感”。

我觉得这个也可以有。

文章还介绍了清华大学对圆明园数字重建的工作。清华大学已经研究了超过10000份历史文件,生成了超过4000份数据图表和2000份数据建筑模型,可以在虚拟空间上还原60%的建筑原貌。

彭教授说:

“很高兴看到关于圆明园重建的讨论维度越来越多元化”;

“80后90后往往只从圆明园看到中国耻辱的一面”;

“而现在,会有人从中看到中国在18世纪辉煌的一面”;

“观察这些讨论在未来的发展会非常有趣,因为这些讨论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确实。


我个人的观点:

美帝Fake news主流都是黑咱们的,这到今天已经是一句废话了,属于常识。

都不用找圆明园这种题材,每天正常翻译一下Fake news们的对华报道,足以拉高血压。

但欧美媒体确实掌握着最完备的新闻资源,而且在新闻专业主义上——不管对方有多烂——也比我们这边要强。

因此如果要保持对信息的尽可能掌握,你必须学会捏着鼻子读Fake news。因为对方确实有大量讨论和素材,我们这边是空白。

因为Fake news众所周知的立场,而摒弃对方的所有报道,全部一概批评而不讨论,我认为这亏的是我们自己。


像圆明园重建这事,其实还真的挺值得讨论的。

确实国内有重建派,认为如今国家强大,要有强大的姿态;也有普遍的反对派,认为就应当保持,留作警示。

其实还有数量不小的逍遥派:你皇帝老子的私家园林也是用民脂民膏建成的。虽然被烧了算是中国人全体的羞耻,但把这玩意整回来,是不是有点封建复兴?

整成公园!就该种田!(我:小声附议)

糖衣吃掉,炮弹扔走,这是对现在外媒报道一个比较合理的态度。

“尖锐的排外政治姿态”扔走,认真讨论圆明园对当下及未来的意义。要不要重建?怎样重建?我们要借圆明园对未来中国人表达怎样的态度?这是值得讨论的方向。


user avatar   wang-yao-35-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需要注意在西方政治语境下,有哪些词是西方媒体环境极力避免在本国舆论环境使用,同时也是经常用于抨击中国的词。大排名如下:

1、国家:西方政治极其不喜欢“国家”这个词,更喜欢用政府、政治体、社会、社群等概念代替,极力避免让“国家”概念带有自我性的发展意图、价值观主张等,而是把“国家”弱化成一种社会功能,仅仅是为了协调社会力量协作的一种中立力量,试图剥夺“国家”在行使主权的天然合法性,同时极力避免让“国家”和民生责任挂钩,以避免“不必要”的社会责任。

2、主权:这是比起国家更“过分”的一个词,西方避免和反对的理由同上。

3、民生:这也是西方国家非常不喜欢的词,而且这个词会直接解构西方一直所宣扬的假民主概念,将民主概念弱化为程序正义,而忽略真正的民生发展。

4、团结:这个词在西方政治语境下永远不会出现,简直是无比邪恶的个人枷锁,是自由的终极反派。

5、组织:“组织”这个词在西方语境下是有条件的使用,首先“组织”行为绝对不能是政府发起的,否则就是极其邪恶的;除此以外,也最好不能是公司、企业或者个人发起,但如果是以上情况,倒也无妨;“组织”最好是“民间”发起的,或者化妆成民间发起。懂得都懂。

6、执政:这个词,在西方语境下,默认为“没有政府意图的执政行为”,我来给你解释解释什么他妈的叫“没有政府意图的执政行为”,一方面是说政府不能有意图,否则就会迫害社会其他个体;另一方面,政府也不要承担社会责任,最好只是例行公事,不带有责任和义务属性,就是要好处占尽,功劳全拦,锅一个也不背。

7、阶级:这个词也不可能在西方语境下听到,他们会以肤色、人种、属地、性取向、宗教等特殊标签来分划。。。那不,是“划分”社会上不同的人群,并冠以“多元化”的头衔,而对于实际存在的社会阶级,则以“中等收入水平”这样一个模糊的经济概念取而代之(所谓的中产阶级)。

8、多元化:这个词并非西方语境不喜欢的词,但这个词的意思并非“包容”,事实上“包容”才是西方语境不喜欢的词,因为多元化的本质,是以西方文化为主体核心的向下兼容,也就是利用西方主体文化的优势来培育亚种文化,因此称之为“多元化”,文化元素越多,主体文化的核心地位就越巩固。

9、司法独立:司法独立并非西方语境不喜欢的词,恰恰相反,他们相当喜欢这个概念,他们不喜欢的是“道德”这个词,因此司法要求独立,同时,司法也禁止审判他人的道德水平,只能判定其行为的合法性。西方司法独立是有历史缘故的,因为欧洲的司法审判权历来是交由教会,教会带有天然的道德审判权,上帝就是道德标杆,教权发展过大的影响就是威胁到了传统贵族皇权的正统性,这是三权分立最早的初衷,摆脱教权控制,但是摆脱了教权的西方司法不代表就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西方人最不喜欢道德评价,尤其不允许道德审判影响司法程序,因此才会提倡司法独立性。

10、规模:经济可以谈规模,生产可以谈规模,市场可以谈规模,唯独政治,不可以谈规模,“规模”是西方政治学最闭口不谈的词,一旦你谈规模,他就会告诉你,这与政治体制无关,尤其是人口规模,当谈到收入时,他跟你谈人均,但当谈到资源发展时,他开始跟你谈整体了,你以为你在十楼,他在一楼,实际上他在电梯间,他想去几楼就去几楼。


user avatar   ren-huan-x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看了原文,这文章最大的问题还不在于最后给出的观点,而在于一开始给出的历史预设:

In 1860, Britain's High Commissioner to China, Lord Elgin, ordered troops to destroy both the Summer Palace and Old Summer Palace to avenge the killing of several British envoys to Beijing.

文章给出圆明园被摧毁的原因,是因为清政府杀了几个英国使节。

杀使节啊,当年我们美国和伊朗为什么关系崩掉,就是伊朗人跑我们使馆绑人质杀人质啊!一下子让读者“了解”了背景。

这也给所有不了解这段历史(事实上大部分cnn外国读者都不了解)的人一个预设:我们是合理复仇,因为是荒蛮的中国人杀了我们的使节。

这就更让后面所有“爱国主义”的内容显得更加无厘头:这是你们中国人荒蛮在先的,为什么要和爱国主义扯上联系?

结合最后的观点,又一次成功营造了“煽动爱国主义的集权政府”形象。

妙啊!春秋笔法还是服你CNN啊!

硬生生把合理的不忘屈辱历史的文化,渲染成了无厘头的煽动爱国主义,这还是在CNN ARCHITECTURE频道里。

这些作者,已经把这些能力,深入骨髓了。


user avatar   WanPlusSW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烧毁圆明园和美国人可能还真没什么关系,因为圆明园被毁的时候,美国还在折腾内战……

烧圆明园那是英法联军,和我八国联军有什么关系?——这大概是美国人的想法,当然对于我们来说这个真的不重要了。

如果说有的问题是没法通过造舰来解决的,那么外部舆论风潮是我少数几个觉得只能靠拳头来解决的事情。与其说机器人有恐怖谷效应,很多国际上互相群体之间的思潮转变,倒不如说才是另一种恐怖谷效应。

在你没有威胁的时候,你就是在走向文明和开化,然后你越强评价越倒退,直到越过一个临界点以后又会上升——即使不上升也可以主不在乎。

至于这篇文章的论点倒是一点想聊的欲望都没有,所谓的“是因为清政府杀使节”这个论点我至少在网上看到了十年以上,直到最近还看到了有人在评论区里刷过,赶快走好不送。

我觉得这个事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呢?

是一些在网上已经说烂了,连70、80后一些大龄网民都听说过的东西,又被翻出来不停的像是老太太的裹脚布一样来回翻滚说来说去,一个论点第一次说可能还有点新颖,说来说去大家都说烂了说的不想听了还拿来说,就像是章家敦每年都要出一本中国崩溃一样,有完没完啊

咱换点新词儿行不行,你跟我对线就这个水平,我也很累啊……


user avatar   xiao-lang-xian-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盎撒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要保留英国人法国人侵略留下的遗迹作为历史纪念,那他们一定会说你这是尖锐的排外政治姿态。但如果你主张把侵略者的白金汉宫和爱丽舍宫也烧成废墟,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将圆明园遗迹作为历史纪念了。


user avatar   tu5-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CNN这是在散布历史虚无主义观点。

火烧圆明园就有美国的参与,此番表述就是为自己曾经的罪责进行开脱,并妄图摸黑中国,起用心极其险恶!

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保护好残垣断壁的圆明园才能警醒后人,避免重蹈覆辙;对于美国的这种言论要予以坚决回击,最好的回击就是壮大自己,我们越强大回击越有力。


user avatar   liuqi19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因为美国觉得中国脾气大呗,为什么不能像日本那样呢?

两枚原子弹炸下去,直接毁它两座城,对方在原址上建了个广岛和平纪念公园(Hiroshima Peace Memorial )。看到没有?和平。同样是废墟,日本人用来反省自己,珍视和平,而不是用来指责我美利坚。怎么你们中国就不能学学呢?你们也应该把圆明园视作珍视和平的象征嘛,老要扯国仇家恨干什么?

还有冲绳和平纪念公园,那可是我老美当年登陆的地点。看到没有,日本强调的还是和平。虽然冲绳当时因此死了24万人,但是你看人家公园的纪念碑,把日本人和美国人的名字都刻上了,就是为了不分敌我,铭记和平。瞧瞧人家这觉悟?中国你为什么不能也学学呢?


我美方强烈建议圆明园相关人员去日本学习经验,重新塑造圆明园的意义,变成世界共融,和平发展的新象征。比如首先改名为圆明和平园,教育国民要珍视和平不要争斗(永远不要搞我昂撒)。



中国:我有个问题,那为什么跟中国有关的,日本就要纪念(侵华的)阴魂。跟美国有关的,日本就要宣扬爸爸打得好谢谢你教我和平。

美国:别问,问就是双重标准。



鉴于我这一波阴阳怪气,也不是谁都能看出我在说反话……还是把话说明白了。

我是一黑黑俩。

日本被美国两个原子弹+登陆占领+死伤无数,结果他们建立的纪念馆全调谈和平,而不会去责怪美军。这样的宣扬,只会抚平日本民众对美国的怨恨,甚至战争后的新一代日本人反而亲美。美国当然想要这样的效果,因为这样的遗址不会伤他们分毫,简直是典范。


不像圆明园,中国是把它和国仇家恨挂钩的,所有的屈辱和死伤我们都记在心中。

然后CNN还轻描淡写得说,你们要走出去,而不是沉湎其中。

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如此评价911。


另一方面,日本不去记恨进攻他们本土的美国,反而对没有清算他们的中国得寸进尺。所以我说涉及美国的,日本人就是铭记和平。涉及中国的,就成了“祭奠英魂,纪念在侵华战争中为国家死去的日本战士。”

品一品。

不知道CNN有没有说过靖国神社是尖锐的政治排外姿态




感谢评论区 @kotori kanbe 提醒,的确上述的例子有些自作自受


补充一下黑船事件

当初美国海军佩里将军率领舰队,用大炮敲开闭关锁国的日本大门,并签订了日本和西方国家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如今日本人把佩里当成一个恩人来纪念,认为当初有他来打开日本国门,日本才能进入现代化。还给他建了纪念碑和公园。

另外日本每年有纪念活动“黑船祭”,甚至会表演签订条约的场景,驻扎的美国海军士兵也会参加。

难以想象我们会对英国侵略者如此对待。


user avatar   lzhang-27-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洋文不好,但好在会用网页翻译。用网页翻译翻译了一份原新闻的中文版,贴在这了

关于北京废弃圆明园的争论不仅仅是历史

由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保罗·弗兰奇·奥斯卡·霍兰撰写

北京金碧辉煌的颐和园东北部是另一座庄严建筑的废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欧洲军队烧毁。

圆明园——“圆明园”,英文简称圆明园,曾经是一个由亭台楼阁、桥梁和花园组成的精致网络,现在只不过是宁静湖泊网络中的瓦砾堆。1860年,英国驻华高级专员额尔金勋爵下令军队摧毁颐和园和圆明园,为数名英国驻北京使节被杀报仇。通过打击具有文化和帝国意义的遗址,埃尔金想惩罚中国。但由于圆明园仍处于废墟之中,他反而建造了一座神殿,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家领导人用它来提醒人民过去的外国侵略。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它的断柱和石砖,它们点缀在一片杂草丛生的凌乱景观中。它们是中国“百年屈辱”的有力象征,北京用这个词来描述从 1839 年鸦片战争开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期。

几十年来,中国的学者和专家建议重建宫殿以庆祝中国过去的辉煌,从而驱逐而不是沉迷于征服的记忆。该网站最终可以效仿邻近的颐和园的成功,颐和园自重建以来已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然而,负责保护文物的政府机构国家文物局(NCHA)排除了11 月的最新修复建议。

该机构在一份声明中说,该网站的价值在于其“被外国侵略者摧毁的历史地位” 。“该遗址及其遗址警告我们的后代,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国耻。” 在一个过去的遗迹要么热情地恢复昔日的辉煌,要么为新的发展让路的国家,将宫殿留在废墟中的决定因其无所作为而引人注目。对一些批评者来说,这一宣布既是一种尖锐的政治姿态,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的表现,不仅是亲中国,而且是排外

设计杰作

从 18 世纪初开始,圆明园逐渐成为中国清朝统治精英的专属度假胜地。从那时起,它的建筑辉煌就被比作法国的凡尔赛宫。

“它实际上是清朝皇帝的五个花园住宅的组合,”华盛顿特区美国大学教授兼中国艺术专家彭英臣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而且在每一个花园住宅中,都有成群的建筑,甚至还有人工湖、池塘和水系。这真是中国建筑的瑰宝。”

虽然在 1700 年代初康熙皇帝统治期间开始建设,但在他的孙子乾隆皇帝的统治下,该建筑群经历了重大扩建。彭说,除了增加建筑群的规模外,他还试图使其建筑多样化,在此之前,这是该国北部的典型特征。

“他把它当作他帝国的缩影(版本)。他多次到中国南方旅行......他被它的美丽迷住了,”她谈到皇帝所谓的“视察之旅”,在此期间他会在他巩固整个庞大帝国的权力时,他因公务访问寺庙和陵墓。“从这些旅行回来后,他会命令他的建筑师复制他见过和欣赏的著名场景或遗址。”

彭提供的例子包括中国前首都南京花园的复制品如园(安逸花园)和安澜园(或宁静的波浪花园),它以浙江省海宁市的同名花园为基础。

更不寻常的是,乾隆还委托耶稣会传教士设计了几座欧式宫殿和喷泉。这些结构代表了彭所谓的“混合”建筑,即在中国传统木框架上建造的西方石头外墙。(由于事实证明石头比木材更耐用,这些意大利巴洛克式建筑的遗迹现在是圆明园最突出的遗址之一,尽管只占原始结构的一小部分)。

与此同时,附近的颐和园(有时称为“新的”颐和园,以免混淆)自被洗劫以来多次重建。在最初的袭击发生近 30 年后,当时中国事实上的最高领袖慈禧太后下令重建部分受损的皇家建筑,并将其命名为颐和园(“康乐园”)。

改造后的建筑群及其豪华花园在进一步的动荡中幸存下来,并于 1998 年作为“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杰作”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然而,圆明园却停滞不前。

恢复辩论

到20世纪初,圆明园已成为建筑材料的仓库。附近的建筑物通常是由从废墟中取出的碎片建造的,或者至少装饰有。在毛的统治期间,随着灾难性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运动而发生饥荒,农民们拼命侵占土地,试图种植更多的粮食。后来它被称为艺术家在 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初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或者按照当局的看法“蹲下”。他们最终被赶了出去。

然而,自 1970 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圆明园修复工程陆续出台。1984 年,出现了部分修复几个展馆的提议,在 1990 年代,也有计划利用外国投资在现场资助一个圆明园的微型复制品,尽管这两个计划都没有实现。根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国遗产季刊》2006 年的一篇社论,修复计划最终在 2000 年获得批准,尽管考古和环境专家“很快就谴责了它”。

“关于公园是否保持原样、部分修复、部分重建或完全修复的争论在印刷媒体上肆虐了几个月,每次涉及花园的新事件发生时,熟悉的战线都会重新绘制,辩论展开重新,”它读到。

最新的重建提议得到拥护闫建国,总部位于北京的律师和代表zg的立法机关,qg人大(NPC)。2020 年 5 月,在全国rd年会上,严辩称,他对该项目的愿景,包括广泛修复建筑物和花园,对于“教育和爱国目的”至关重要。

中国ldr不同意。或许,中国公众也不会。尽管大约在十年前进行,但在最近的重建提案出现之前,新浪新闻的一项在线民意调查发现,77% 的受访者反对重建,据报道,许多人提到了该项目的潜在成本。

话虽如此,对于中国的重大遗产项目来说,价格问题几乎没有让人望而却步。例如,自 2005 年以来,中央政府已拨款 19 亿元人民币(2.94 亿美元)用于分段修复长城的长期项目。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镇在 2014 年的一场大火中耗资 12 亿元(1.86 亿美元)重建。

但重建整个圆明园所涉及的费用,可谓是天文数字。2008 年,浙江省横店世界影城建造了该综合体的全尺寸复制品——基本上是一部带有一些周边景观的大型电影布景——据报道耗资300 亿元人民币(46 亿美元)。彭推测,恢复北京原件“肯定比那更贵”。

展望未来

对于彭来说,争论的不仅仅是是否要恢复宫殿,而是如何做。她欢迎以太多问题仍未解决为由拒绝最近的提案。

“当我们谈论建筑中的重建时,它实际上是一个包。它不仅仅是关于结构本身,”她说。

“我们如何处理内部?” 她举了一个例子。“我们是要让它空着,还是要尝试复制室内设计并为其配备真实的物品?如果该项目要走这条路,肯定会贵得多,也有争议,因为要做什么?那么我们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建筑吗?”

其他提议建议简单地建造一个博物馆来展示和保护曾经存放在宫殿中的一些宝藏。遗址上的一座建筑,即古老的正觉寺,实际上最近被重建,以展示归还的十二生肖之一,而政府的其他努力则侧重于美化和翻新人工湖。

自 2002 年以来一直居住在北京并定期与学生参观圆明园的清朝作家和历史学家耶利米·詹娜认为,不需要完全重建。但是,他说,仍然可以更好地向游客解释废墟的历史。他指出,没有中央牌匾或纪念碑,这表明这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许多博物馆现在都在世界范围内使用这种技术。

“废墟具有力量,可以让您发挥想象力,这可以为游客体验增添辛酸感,”他说。

清华大学的专家已经在以数字形式重建圆明园方面做了一些努力。据官方媒体报道,研究人员研究了 10,000 多个历史文件,制作了 4,000 多个设计图表和 2,000 个数字建筑模型。结合起来,它们至少显示了原始结构的 60%。

鉴于圆明园的最新提案——迄今为止最广泛、最雄心勃勃的遗址修复计划之一—— - 似乎已死在水中,但可能用不了多久,另一个计划就会浮出水面,重新引发关于如何处理该遗址以及如何重新解释中国“百年屈辱”的争论。

“我很高兴我们看到讨论的维度越来越多样化,”彭说,“因为在 80 年代和 90 年代,人们只是看到了(就)中国过去的耻辱。现在,有一种新观点认为它是 18 世纪中国(部分)的荣耀……所以观察未来将如何讨论它,以及这些讨论如何反映中国心态将会很有趣。”

全篇唯一提到题目里rh的地方就两句话,已用黑体字标出。是在注明”对一些批评者来说”的情况下。问题里却说这是”cnn称”,小编是直接全局搜索关键词的?

追加:

如果通读全篇,不难看出全文并未对是否应重建作出明确立场,而仅阐述了现状及尚存在争端的问题点。

鉴于历史及经济上的原因,我个人并不支持重建,并认为本文中提到的我国“建立数字模型”以及“开设文物博物馆”是恢复圆明园问题的最佳选项。


user avatar   you-shan-yong-hu-chuan-dan-d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们的反应,证明了保护圆明园方案的确具有反帝意义。


user avatar   ben-ai-xin-h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时候,有一群盗贼闯入你的家,

把你家里的花瓶打破,把其他摆设搞得乱七八糟,顺带拿走几样值钱的物品。

很多年后,你长大了,身材也变得魁武有力起来。

你在书房里写下几个字,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你总结的经验,用来警惕自己随时不可松懈。

结果,那个曾经的强盗老了,他看到你这句话,

惊恐的大喊,

你是个强盗,想要报复!

请问,这强盗是什么心理呢?

做贼心虚!




              

相关话题

  西方媒体会客观全面地报道中国吗? 
  如何看待 CNN 三名记者因报道特朗普通俄假新闻而辞职? 
  英法火烧圆明园时持有何种心态? 
  如何看待部分外媒在报道奥运新闻时,疑似丑化中国运动员的行为? 
  彭博社文章指责中国「追求粮食自足推高全球粮价」,这一说法有无依据? 
  如何看待CNN记者时隔三月重返武汉? 
  如何看待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指出,爱吃肉的欧洲人破坏南美生态? 
  何鸿燊捐赠「马首」,其将重回圆明园,你有什么想说的? 
  国外英文新闻网站的政治党派,立场都是什么?有相对客观中立的吗? 
  何鸿燊捐赠「马首」,其将重回圆明园,你有什么想说的? 

前一个讨论
中国沿海企业搬迁到东南亚,为什么不搬迁到中西部呢?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北京师达中学回应「侵犯学生隐私传闻」:已对涉事教师批评教育,得到家长学生的理解?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