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放结论:我认为有可能,但也不简单。单看眼下的数据还是挺给力的,据卫健委最新通报,截至2021年6月5日,我国已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76306.5万剂次,突破7亿人次大关[1]。以6月2日为例,其单日接种量已达2291.8万剂次[2]。
恰巧我前段时间去社区接种第二针疫苗,我看到的上海市区这边的情况呢,社区宣传和老年人参与接种的热情还是很高的,观察室里基本都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接种第一针,并且在讨论各国疫情和各家疫苗的保护率。
那么,7亿人次离实现群体免疫还有多远呢?为什么实现群体免疫如此重要,是每个适合接种人群应尽的义务呢?当下的疫苗又是否能有效应对病毒变异,接种过的人群后续是否需要补打加强针?本文我将重点回答这些与我们切身相关的问题。
对于“2021年12月31日前我国有没有可能实现新冠疫苗全民接种”这个问题,5月30日,钟南山院士在中国科协十大上表示,国内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已超过6亿剂次,绝对数很多,但按照每100人接种情况,包括打过一针还没打完的,总共加起来40%,还是落后的。所以我们计划要快速增加疫苗接种,争取到6月底全针打完人数超过40%,希望在今年能够达到80%以上,这样就会安全很多[3]。
我用维基百科的这张图来做简单的解释吧。
全民接种疫苗的目的,便是希望尽早实现群体免疫,阻断其传播,最终将感染增量减至0,并消灭新冠病毒,如同1977年人类彻底消灭天花病毒那样。
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种新冠疫苗,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有效产生抗体。在我国现行的疫苗接种规范中,不适合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包括孕妇、哺乳期妇女,正处在发热、感染等疾病急性期、患免疫缺陷或免疫紊乱的人群以及严重的肝肾疾病、药物不可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恶性肿瘤患者等[5]。
因此,只有当尽可能多的人产生了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这堵墙的存在才有可能真正保护到我们,保护到那些无法有效产生抗体或无法接种的人。
具体到目前已上市和即将上市,甚至在研对抗病毒变异的疫苗,我这里将尽可能详细的为大家做以梳理。
疫苗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模拟人体自然感染病菌后,会产生适应性免疫的特性,通过用一些不容易致病的类似病菌或者抗原来代替真病菌,去诱导人体产生相同的抗体。
简单说,新冠疫苗可以帮助我们提前激活免疫系统,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我们可以将抗体想象成身体防御系统中的士兵,他们需经过训练才能识别机体面临的特定抗原。而当人体第一次暴露于新抗原时,免疫系统需要时间来应答并产生对该抗原特异的抗体。 疫苗的作用,便是将士兵的针对性训练,即识别潜在抗原这一工作提前,即免疫系统能够预先为可能的风险做好准备[6]。
全球范围内针对新冠疫苗主流的设计策略主要有三种: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mRNA疫苗。
一. 灭活疫苗是一种传统疫苗技术,其主要有效成分为灭活的病毒颗粒,包含所有的病毒结构组分,接近或等于天然病毒颗粒,有120多年的历史(第一个被广泛使用的灭活疫苗是伤寒疫苗,于1896年开始使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验证[7]。
制造新冠灭活疫苗的流程如下:研究人员先要从患者身上获取新冠病毒样本,随后用猴子的肾细胞(Vero细胞)培养了大量的新冠病毒。然后他们把病毒泡在一种叫β-丙内酯的化学物质中,该化合物通过与新冠病毒的基因结合使病毒失效。灭活的新冠病毒虽不能复制,但它们的蛋白——包括刺突蛋白仍完好无损。该疫苗打进体内后,一些灭活病毒会被免疫细胞吞噬。抗原提呈细胞将新冠病毒降解,并将病毒的某个片段展示在细胞表面,让免疫T细胞检测到该片段。若该片段与T细胞表面的蛋白结合,就会将T细胞激活,并帮助招募其他免疫细胞对疫苗产生响应[7]。
目前新冠病毒的基因变异对表型的影响都是较微弱的,因此灭活疫苗在真实世界的大规模人群研究中发现,其对英国变异株的保护力没有减弱,对南非、巴西、印度的变异株也是有效的[8]。更通俗的说,已经接种的人群尚不用担心疫苗无法防御目前的病毒变异,还未接种的人更不应因担心病毒变异拒绝接种。
灭活疫苗也是我国目前最广泛接种的类型,其日接种量已达到2000万剂。接种对象也由原先的18-59岁,扩展为60岁以上老人可以接种[9]。
二.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其原理是将新冠病毒的刺突糖蛋白(S蛋白)基因重组到复制缺陷型的人5型腺病毒载体内,基因重组腺病毒在体内表达新冠病毒S蛋白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腺病毒载体疫苗技术开始于1970年代,该技术除了被用于疫苗外,还被广泛用于基因疗法、癌症以及分子生物的研究。数十年来,全世界已完成并发表了数以百计的病毒载体疫苗研究。最近被用于埃博拉病毒爆发的一些疫苗就采用了病毒载体技术,还有一些研究采用了病毒载体疫苗抗击其他传染病,例如寨卡病毒、流感和HIV[10]。
腺病毒载体疫苗目前在我国也已获批,其优势在于只需接种一针。适用人群上,同灭活疫苗一样,该疫苗尚未获得用于18岁以下人群的临床试验数据,暂不推荐18岁以下人群接种[11]。
三.mRNA新冠疫苗由信使核糖核酸(mRNA)组成,该mRNA携带使细胞产生刺突蛋白的编码指令。 疫苗中使用的mRNA是合成的,而非从实际病毒中提取。 肌肉注射后,疫苗的mRNA被人体细胞吸收,随后产生刺突蛋白。 由于刺突蛋白是新冠病毒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刺激接种人员产生良好的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接种疫苗的mRNA仅在人体内持续两天,便可被机体自然分解,不会进入细胞核,因此不会干扰疫苗接种者的DNA[12]。
较灭活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仅有10年的历史,但它的优点也是非常显著的,科学家只要获得细菌或者病毒的基因序列,就能很快设计出相应的疫苗。生产迅速、成本低;即使病毒出现变异,也能在短时间内修改疫苗设计,制作出新的疫苗。缺点呢,因为RNA易降解,需要在-80℃的环境下保存和运输,偏远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使用上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在接种人群上,mRNA疫苗目前已获批的接种范围为16岁以上人群,另外在患有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哮喘、肺病、肝病或肾病,以及稳定并得到控制的慢性感染等疾病的人群中已经过临床试验[13],在一定程度能够保护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比其他几种疫苗的接种人群范围要广。
如前述原理所提,相比灭活疫苗,mRNA更能够有效刺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并且从疫苗的保护效力来说,目前已有三期临床数据的几款mRNA疫苗,其保护率均在90%以上,高于腺病毒载体疫苗和灭活疫苗[14]。
因新冠病毒不可预估的潜在突变,mRNA疫苗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较迅速的研发和生产针对特定突变菌株的加强针,因此mRNA新冠疫苗虽目前尚未开始在我国大规模接种,但是在疾控中心和专家组层面相当被重视[15],是我国目前在研疫苗和临床试验阶段的重要技术储备,有望在未来针对性的应对新冠病毒的各种突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之前跟一些不愿接种疫苗的人聊天中发现,人们主要的顾虑包括可能的副作用、现有疫苗无法应对病毒变异、以及疫情不会影响到自己等。
而由前文三种类型疫苗的科普,您可以知道,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mRNA疫苗其不良反应的概率都是非常小的[16],特别是灭活疫苗技术,其历史悠久,原理已得到广泛验证[17],并已在我国大范围接种。如果您希望只接种一针,也可以选择腺病毒载体疫苗。
至于现有疫苗无法应对病毒变异的顾虑,目前的已知变异实际研究和统计数据发现[18],以上三种疫苗均有良好的保护能力,而针对未来更多的变异,国家层面和各大厂商也在积极的研制备用的应对技术,主要以mRNA疫苗为主,因其具有更方便的设计和生产方案和更佳的保护率。
新冠病毒还在全世界各地发生着变异和不可预估的传播,作为群体免疫的参与者,我由衷的呼吁大家,积极了解和学习新冠相关的科普,尽早接种疫苗及后期可能推出的加强针,同时注意防护,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为新冠疫情的控制与结束尽到自己的义务。划重点,如张文宏主任反复强调的,实现全民免疫,是目前消灭新冠病毒的唯一有效途径[19]。
谢邀,
基本上所有高复杂性的问题,比如说天气预报、地球洋流、股票预测、大型生态系统演化、癌症、狂犬病等等。
具体一点的,湍流、堆积固体颗粒的流动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