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们会ps一个数据告诉你,美国已经很久都没有那么多新增病例了。
如同这位https://www.zhihu.com/answer/2265761818
美国赢麻木了
好事!
感染越多,相对而言当日死亡率越低,有助于增强公民与新冠共存的信心,好事!
感染越多,未来一到三周,医疗用品的需求量会进一步增加,有助于促进经济大循环,好事!
感染越多,让病毒充分变异,有一定的可能进化出传染更强但毒性更弱的毒株,有利于促进群体免疫,好事!
感染越多,未来可能出现的病死人数会增多,减轻财政负担,更重要的是,只要病死了,就不用担心后遗症了,一了百了,好事!
感染越多,会让智商在线的人提高防护意识,减少上等群落的感染率,好事!另一方面,智商不在线的会愈加不注意防护,那么患病可能性继续增加,有助于将来减少生物量,优化人口比例,好事!
感染越多,...................,好事!
................,....................,好事!
.....,好事!
.....,好事!
.....,........!
.....,.....
.....,.....
.....,.....
.....,.....
以前美国放假,朋友圈美国同学都是晒旅游的。
这波也有好多晒旅游的,但也多出来一些晒positive的……
关键在于,美国的数字,已经证明疫苗没卵用。
那么中国怎么办?
奥魔王迟早要来中国,我们的口岸能不能封住?
如果封不住,到了国内社区传播,现在的防疫措施能不能挡住?
理论上,成本最小的还是口岸挡住。
可以考虑入境机场指定,国外飞机进来都在几个适合的地方(有足够的隔离场所,隔离区域人烟稀少,物资保障充分)落地分级隔离。
隔离完了,保证没有问题了,在飞机或者高铁转到他想去的城市,回家隔离。
商务人士,有一个红区,红区内自由往来,不用隔离。
冬奥会奥运村就行。
国内人员非要面基,进来谈生意,然后单独找地方,隔离完毕才让回去。
出国可以,回国得隔离。
曾记否,当初美国总病例达50万例时逼死段子手时的关注度,再看看今天。真是一日不如一日呀。
都麻木了,我还是说几句话吧。
我在一个回答里说过,这次疫情可能要持续八年。很多人都表示,大哥你真能胡说。
看看这波疫情,有没有发现疫情远未结束,看起来好像才刚刚开始。
我之前说过,参考1918流感,大致有如下规律
第一,1918流感大流行很可能是因为一次世界大战。这次大战全世界几乎都有人员派往在欧洲战场给病毒的杂交变异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演化成世界型的大流行病毒。
第二,1918流感大流行的结束很可能是因为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相对落后的交通技术下,天然隔离了染病人员跨州流动。而这种隔离使得病毒无法杂交,串联,变异进化。所以一战结束世界又流行了一波,随着各个地区群体免疫的形成,病毒销声匿迹。
那么今天的新冠疫情跟1918年病毒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1918年病毒流行的时候从欧洲到美洲需要坐船一个月,天然就进行了隔离。而今天飞机只要48小时就足够。在防疫检测隔离不严格的情况下,病毒的串种,变异,演化变得更加容易。
第二,在没有有效进行各国,各州隔离的情况下加上疫苗施打极度不平衡,最后疫苗反而促使了病毒的进化。
这一次的所谓“奥密克戎”病毒,是顶着疫苗进行大面积传播的。
简而言之,应对新冠病毒如同救火,一旦让火烧起来,想要扑灭它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火把所有东西都化为灰烬无物可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冠病毒的致死率在慢慢下降,而它的感染性在逐步增强。我说八年并不是说八年就能让新冠病毒消失,而是八年后它的毒性就逐步降为流感级别。当然这种毒性降低也有疫苗和特效药的作用。总之就是综合考量病毒致死率会降低到流感级别。
这里给大家一个参考,目前新冠病毒的致死率大概是流感的20倍左右。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八年就一帆风顺,中间会有很多波疫情不断刷新人们的三观。
至于美国这次疫情大爆发,我觉得应该没有任何人会感到意外。
一方面,目前美国依然奉行疫苗不隔离的方式来防疫。而美国有大概6000万人是反对疫苗的。如我所说,这其实是在为病毒变异提供条件。
另一方面,美国季节性的疫情爆发在过去两年几乎都是如此。
鉴于新冠病毒的致死率依旧没有办法让美国达成足够的共识,未来的情况也不过是重复之前的故事。
1.媒体渲染
2.政府提倡口罩,社交距离,疫苗
3.该不听的还是不听
4.病毒在一个月之后达到峰值,而后缓慢下降
5.接着嚷嚷与病毒共存
6.新变种再次出现
7.加加强针疫苗出现……
这个循环大概会持续好几圈。
目前来看,疫情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比想象中的可能还要大。
美国应对疫情的策略就是印钱+疫苗。印钱透支的是国家的信用,这种透支不是无上限的。
但是作为一个超大型系统,参考晚清,太平天国运动把最富庶的江南搞得一片混乱,清王朝也没有马上灭国。
因此指望一次疫情就让美国崩溃,这个不太可能。
但疫情的应对和处理无异是美国国运转折的窗口期。很多东西都是这样,错过了窗口期,就可能无法转圜了。目前美国还有机会,但是窗口期看着似乎慢慢在过去。
然后就是中国的防疫。
有人担心世界群体免疫会对中国造成不便,其实中国的防疫不是仅仅隔离。
中国对外输出疫苗,同时也对外进行测试。并且也不断改进疫苗,同时也在研发特效药。
隔离,疫苗,特效药三管齐下。
病毒进化,中国的疫苗也会跟着进化,等于说是用外国的人测试疫苗和特效药,而后再用到国人身上。因此也许中国形成群体免疫相比他国有一个时间差,但如果疫情被控制住,致死率下来,中国不会有任何劣势。
所谓中国积极防疫会被世界孤立是不成立的。
美国本周新冠感染病例数增长约60%刷新记录,雪上加霜的是美国新冠检测试剂盒紧缺,遏制奥密克戎传播的难度加大。
在美国,随着高传染性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传播,等待检测的人排成长队,试剂盒也出现短缺,从而导致检测速度继续减慢,这种检测压力可能需要数周才能缓解。这加大了美国的抗疫难度。
美国公共卫生官员说,检测试剂盒的有限供应令寻求检测的人感到沮丧,并在最需要的时刻令遏制冠状病毒传播的努力复杂化。他们说,其结果是奥密克戎病例可能继续迅速增加,并可能使吃紧的医疗系统不堪重负。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主任瓦伦斯基周三表示,本周新冠感染病例数增长约60%,其中大部分是因为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过去一周进行的新冠检测次数为7.1亿次,而截至12月9日当周为6.88亿次。
全美各地的民众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发泄愤怒情绪,详述了在政府网站、药店、医院、甚至消防部门寻找检测服务但往往无果而终的遭遇。当地新闻媒体派出的直升机拍摄的画面显示,检测点挤满了人群,朋友间正通过即时短消息沟通可能买到家用检测试剂盒地点的信息。
在佛罗里达州的西棕榈滩,人们去检测的时候有时会在车里等上四个小时,警方敦促驾车者在排队前先把油箱加满、上厕所、准备好饮用水和零食。
医院和卫生部门难以跟上需求,一些医院和卫生部门将前往急诊室寻求检测的人拒之门外,后者检测的目的是为了出行或返回工作岗位。
许多医院、药店和检测机构表示,他们在人手减少的情况下运作,因为员工生病了或是处于隔离状态中。
美国新冠病例新增数量一周内两次刷新纪录
周三,美国每日新增新冠病例数量创下新纪录。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据的分析显示,美国的七日平均确诊病例数量攀升至每日300,887例。在这一新纪录之前,周二七日平均数刚刚创下265,427例的高峰。
周三,美国每日新增新冠病例数量创下新纪录,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警告各国政府称,放宽自我隔离规则和测试要求是为了保持经济运行而不顾减缓病毒传播的需要。
《华尔街日报》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据的分析显示,美国的七日平均确诊病例数量攀升至每日300,887例。
在这一新纪录之前,周二七日平均数刚刚创下265,427例的高峰。圣诞节后病例的激增使该平均数超过了2021年1月11日创下的前一个高峰251,989例,不过当时还处于疫情更早期的阶段,进行的测试较少。
根据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的数据,截至周四,因确诊或疑似新冠感染而住院的七日平均数为每天81,831人。这比过去两周增加了约19%。
七日平均住院人数虽然在增加,但低于2021年1月10日创下的137,510人的疫期高峰,也低于2021年9月4日德尔塔疫情激增时的102,967人的小高峰。
病例激增正影响美国多个行业。周四,美国铁路公司Amtrak取消了东北走廊的列车,并从周五开始取消一些长途线路,在最近新冠感染人数激增之际,该铁路公司难以解决人员短缺问题。该公司的许多关键职能需要具备安全资质,吊工一旦请病假就很难找到人接替。
Amtrak的发言人没有立即回应评论请求。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建议,旅行者无论是否接种疫苗,都应避免乘坐邮轮,该中心称,新的指导方针反映了自首次发现奥密克戎变体以来邮轮上的病例增加。
参考《华尔街日报》
你跺,你也麻。路线不一样就不用分析了。
没啥好看待的,咱们是清零路线,海外大部分国家都是群免路线,群免感染的越多越好。
拜登也表示美国不会有第二次封锁了。
拜登总统在12月21日发表了最新的疫情防疫政策,尽管有新变种Omicron激增的威胁,但是总统表示:
我们已经不再是2020年3月,接种过疫苗的民众依旧可以享受你们的假期之旅。
可能是因为要过节的原因,拜登总统宣布应对冬季Omicron激增的计划时明显不像以前那么强硬。
2009,美国因为流感死亡1.3万人。
2018,美国因为H1N1流感死亡人数约为7万人。
2020,美国因为新冠死亡人数为接近39万人。
在H1N1面前,普通流感就是弟弟,在新冠面前,H1N1就是弟弟。
新冠的死亡率是普通流感的20倍,是H1N1的5.5倍。或许还不止,因为新冠死亡率还是建立在大规模的疫苗注射和大量的管控之上的。
所以新冠不是大号流感。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危险的传染疾病。
时间已经过去了2年,我们对新冠的了解还是非常有限的。
没法评估下一步会如何发展,小心谨慎还是有必要的。西方大规模的躺平是否是合适的策略,我认为是值得忧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