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意思应当是刘备不姓刘,不是汉室苗裔的话,他还能不能达到历史高度。
先放结论,他不能复制原本的历史高度,却会迎来新一波的历史高度。
宗室后裔给刘备的加成其实不算多,对于刘备的生平影响不会大,所以刘备的经历基本不会改变。
那么你可以想象下:
某备得衣带诏后,矢志讨贼,奈何没有根基,辗转中原,屡败屡战,远遁荆蛮,乃至跨有荆、益。
他既不称王,更没称帝,以大司马宜城亭侯领荆、益、豫三州牧与篡汉的曹丕汉、贼不两立,奋斗终生。
至死,仍是大司马宜城亭侯领荆、益、豫三州牧(或二州)。
其实,刘备最终也不称帝、称王的效果基本就是某备的历史高度。
少了称王和称帝的所谓“非议”,某备的形象只会更加光辉。
其实吧,还是《三国演义》太深入人心了(不论小说还是影视作品)里面刘备一口一个汉室宗亲、兴复汉室,别人对刘备也都是敬称“刘皇叔”,这就导致大家对刘备这个“汉室宗亲”印象太深,也以为这个身份是他最大依赖,然尔……
西汉的最后一个皇帝汉平帝在位的最后一年,曾经下过一道诏书,提到这么一个数据:“惟宗室子皆太祖高皇帝子孙及兄弟吴顷、楚元之后,汉元至今,十有余万人。”
也就是说西汉两百年间,刘邦兄弟三人的后代,也就是和刘备一样的“汉室宗亲”,十万人以上,注意,这还是西汉末年,不是刘备生活的东汉末年,而西汉这十万以上的“汉室宗亲”,经过东汉一个朝代的发展,究竟有多少人,我虽然没有查到准确数字,但毫无疑问,其数量应该是相当庞大的,而这样庞大的群体,当时的朝廷不可能都给予特权,1971年出土的甘谷汉简,是东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宗正府卿发布的维护宗室特权的文书,其中说到:
宗室蕃诸侯:五属内,居国界,有罪请;五属外,便以法令治;流客虽五属内,不得行复除。
五属,就是五服,也就是说,和皇帝五服以内的“汉室宗亲”(同一个高祖父),皇帝还认你这门亲戚,可以不用服徭役,如果违法了,有罪该怎么判处,是要请示朝廷的,出了五服,犯罪该怎么判就怎么判,并且,这个特权,只限于在封国之内,出了封国,也一样正常判决。
在回到刘备身上,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东汉皇帝是汉景帝的另一个儿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经过西汉、东汉两个朝代,刘备和汉献帝之间,已经不是出没出五服的问题了,而是……这根本就是真·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了,刘备这个“汉室宗亲”能依靠这个身份拿到的好处和帮助,本身就是约等于零,是东汉社会数以十万计的“汉室宗亲”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