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把别人的悲剧“弹药化”之后的结果。
太年轻的人会不自觉的拿自己书本和影视作品上得到的那些有限的“阅历”去套一个真实的案例。如果一个受害者的悲剧可以成为彰显自己三观和政治见解的突破口,那么他就要被戏剧化,符号化。
你们可曾想过,如果你是墨茶,你真的想像现在这样被那么多人拿着放大镜看着自己生平每一寸?你真的愿意自己死后活在别人脆弱的艺术加工中?
还在这个世上活着的我们是不是搞错了什么?
难道不是真实的案例教会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吗?
怎么会是脑内先有模板后有现实例子呢?
是我们先认识到墨茶这个案例本身,了解他是个不完美的受害者,了解现实中的身处悲剧不代表着个体圣洁,了解低学历才是悲剧本身,而低学历带来的不完美只是一些必然。你先要知道世界是怎么样的,客观现实都是些什么,然后再谈你有什么观点。
而不是把你从动画片儿里看来的经验奉为圭臬,然后对着现实世界不完美的地方脑补。这样你不仅不能成长,还会被现实撕碎,因为你脑补的地方就是你盲区,你的盲区就是你的弱点,你捧起的珍视之物就一定当着你的面儿被砸到粉碎。
不要把弱点写自己的脸上,更不要写在脸上之后用头去撞这个世界。
你要拿眼看这个世界。
墨茶不该是打出去的“弹药”,墨茶是你所要学习的那个“世界”本身。
你要意识到他是普通人,是一个会犯错的普通人。
你还要意识到,如果一个人可以做到被放大镜照到极致也不犯错的地步,那通常是经受过千锤百炼的小概率事件,甚至不可能。如果这样的奇人,还能在这个重视钱的社会里不被得到重用,最后惨成这样,是小概率中的小概率事件,不可能中的不可能。
宣传这种无错的奇人所遭遇了绝望,固然是很好的故事,可这种宣传对普通人有什么帮助?社会只要调整到给这些“不犯错的奇人”挣钱的机会就好了,怎么会关注我们普通人?更何况墨茶就是普通人,你虚假的宣传只会让社会错判我们虚假的处境,对任何人都没有帮助。
你把普通人的悲剧放在放大镜下,就注定了他的故事会备受质疑。
为普通人封圣,就是在害他。为墨茶塑造无所不能的形象,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被别人挖掘事实来打脸。
如果不是你无知,那么就代表你根本不稀罕墨茶的意志,你只是假装同情他罢了。
想想看,如果你是墨茶身边最亲近的人,看着他长大,不愿意他受半点委屈。难道你现在不是最怕他在风口浪尖上的人吗?你会是那个愿意神化他,把他塑造成时代完美祭品的人??你设想一下,有半点可能吗?你会这样对待你最近的朋友么?
不会,你只会对远方的悲剧狂热。
墨茶是这个世界本身的一部分。
当你发现他是不完美的。你要在心里拿笔记录:
原来即使是那么引人共鸣的悲剧,主人公也仍然可能是不完美的。
当你发现他的死是有自身责任的。你要在心里拿笔记录:
原来再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只有一个原因,哪怕那个原因我们天天在谈,奉为真理。
当你发现他家是有钱的,并非像大家所说那样可怜。你要在心里拿笔记录: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他还是这样死去?不完美的悲剧中,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
不必纠结眼前的咨询是否符合你对悲剧的审美。先拥抱现实,再调整认知。先认识真正的墨茶,再不忘初心。再根据这现实去做些什么。
就像有些扶贫的工作者,在亲身下基层前把这项任务脑补得过于圣洁,当他们见到扶不起来的黑暗时,内心崩坏得最快。因为他们对“困难”一无所知,其“初心”也是错的。
反而拥抱了那些贫困乡村缺陷的人,最能做出效果。
不要给墨茶去洗。要调整的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你们要去反省一件事:
为什么墨茶非得是圣洁的才值得同情?普通人不值得被同情吗?如果有人认为普通人不值得被同情,那么也不要从我们这里先流出这种观念,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应该是我们的敌人才对。
为什么非要把他放在世人的放大镜下才能宣泄我们的观点?为什么不能站住立场去强调他的普通,反而要塑造戏剧化的冲突?“普遍性”不是更能切入现实问题吗?
可不可以探究现实问题本身,而不必聚焦于随时会破的个人形象?明星有那么庞大的资本家都维护不住,依然一堆黑料,我们为什么要造星?
若你接受了现实的不唯美却依然能保持初心,那么当你再次出发时,路上的风景会变得不同。
因为那时你已经是个直面现实的人了,那是很了不起的成长。
无论是谁,当他们选择了拆下尸体的血肉做弹药的时候,他们所希望的神格化也随之被解构了。
最终所有人斗争的地点离尸体越来越近,而目的却离尸体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