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心里有一个答案,可以完美对应元首在德国的受众群,但我不会在知乎说的。
严肃的说,德国社会多数群众其实并不那么接受自由市场经济。
但他们最多只会接受一定的调节,不会接受几乎完全没收资产的做法。
简单的说,杀几个大老板威风,大家还是高兴看到的。
但把自己家小店没收了。就不行了。
同时,他们普遍热衷民族主义思想,要求复仇,扩张德国的国力。
通俗的说,就是抢别人的,肥自己家的。
而希特勒的思想,完全的结合了这两点。
不要忘记纳粹的全名,国家社会主义工党。
最近恰巧读了希特勒“密友”阿尔伯特·施佩尔的自传,因此结合施佩尔的经历谈谈希特勒的发家史。
毋庸置疑的是,在大战结束之后,国会大厦的德国社会民主党(SPD)已经很快完成了从社会民主主义者到保守主义者的蜕变。艾伯特等杀人犯一方面倚重右翼民兵,清除反对者,一方面又与容克贵族与大资产阶级勾结。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一向倒霉的无产阶级外,具有朴素爱国情感的小布尔乔亚与“中产阶级”们都感受到了某种程度的背叛。
施佩尔出生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建筑师,迎娶了一位商人之女,由此真正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他的童年无忧无虑,生活优渥。当大战到来的时候,他会为了帮自己的士兵朋友祈祷,宁愿“受苦”谁在硬地板而非床上。不过他的祈祷也没有换来德意志的胜利。他有一次骑车去乡间散步,惊讶的发现那里的牛奶居然只卖二十五万马克一瓶,于是欣喜地称赞说“这里的物价多便宜啊”。因为那个时候他在学生食堂用餐一顿饭就要花掉一百多亿马克。
在这种情况下,他父亲终于只能卖掉商号与工厂。此后施佩尔就过着波澜不惊的学术生活——这并不是他有什么特殊的才能,能在风云激荡的魏玛时代安心下来——而是因为他施佩尔每个月可以得到父亲汇来的16美元生活费。他才因此从来没有生活上的担忧。他那时听说过希特勒在巴伐利亚搞的大新闻,不过他对此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他身边无需从事特别生产活动即可获得大量报酬的脱产者们之间,已经开始蔓延一种莫名其妙的爱国情感。他的教授会在授课时突然展示斯特拉斯堡(德国一战失地)的图片,痛斥法国人的侵略。施彭格勒的《西方的衰亡》更是成为他某种意义上的政治启蒙读物,他开始认定此时的德国乃至西方世界就像当年的罗马帝国末期一样软弱无力、道德败坏。因此,他也开始求索一个“解决之道”。
这样的求索是相当广泛的。而且大部分人都会将一战的失败视作一种“软弱的结果”,因此要解决软弱,就需要一个强人来率领德国。就像之前说的,SPD已经转向保守主义,而大学生与其他脱产者们不喜欢他们的“软弱”,就会设法走向政治光谱的两极去寻求变革。施佩尔也不例外。他反感校内的KPD,但又对民主主义失去了信心,他就只能转向右翼乃至更右翼。他终于来到了希特勒的演讲会场。他认为希特勒有一种属于南方人的特殊魅力,不故弄玄虚,坦率直白地讲述自己的理念。他认为这种魅力是冷酷的普鲁士人绝不可能拥有的。
而他也感受到自己与希特勒是同一类人,他认为自己的热情被鼓舞了起来。而且施佩尔也同时意识到,在这样一个狂热的氛围中,就好像现在的微博空瓶一样,反对者是根本没有说话的空间的。这就造就了一种一致同意的假象。
于是,本就对现状不满,却又不与无产阶级为伍的小布尔乔亚们,就会认为希特勒确实是为他们代言的。他们想要祖国的复兴,希特勒就告诉他们,只要跟随他,就可以获得民族的生存空间。他们想要自己的小确幸重新得到确保,希特勒告诉他们,只要获得了民族生存空间,一人一个斯拉夫女仆。他们偶尔也会怜悯工人的惨状,希特勒告诉他们,他们都是德意志最好的孩子啊,但如果没有生存空间,我们怎么扶贫都会被那些有生存空间的民族攻击——那不就结了?走,咱们去夺取生存空间去。
既然一切都是为了生存空间,或者说某种“民族的利益”服务,那么在意识形态上就可以采取尤其实用主义的立场。一方面可以谈社会主义,部分否定资产阶级的法权,乃至否定资产阶级用以自保的“天赋人权”“自由市场”理念,方面强人政治支配社会。一方面就不必谈阶级斗争,因为纳粹党的拥趸本身就是阶级剥削链的受益者。无论这个蛋糕是大是小,他们作为拿刀子的人,永远都能吃撑过去。而倒霉蛋工人如果想获得0.1块蛋糕,就必须去为他们争夺生存空间乃至接受压榨,创造10块蛋糕才能取得。
这本质也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也就是工人到底能不能打翻剥削链,自己做蛋糕,自己拿刀分。
说句难听的话。
希特勒就是欧洲的失败了的秦始皇。
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必然希望产生统一市场。希特勒就是经验少,就应该在东欧修长城,挡住游牧斯拉夫民族。推行海禁,遏制英国。之后远交近攻,稳住美国。之后开始猥琐发育。
可惜功亏一篑,现在欧洲只能勉勉强强组成一个欧盟。在美国人的羽翼下生存。
各个阶级都有一点
社会不仅可以按照人的经济地位横切,还可以按照人的思潮纵切。
你是企业家,我是要饭的,我们俩都爱吃咸的,觉得爱吃甜的人该死,我俩算不算一伙儿的?
你也是要饭的,我也是要饭的,按说咱俩该算一伙儿的吧?但你爱吃甜的,我还爱吃咸的,来个明白人在中间挑唆一下,那就能人脑子打出狗脑子来了。
希特勒掌权,是通过讨好民众,扮得像个左翼似的上位的。因为一战后的德国人确实是不怎么好过,他们有充足的动力来推动改变,这就给了纳粹土壤。当然这个土壤不仅是纳粹的,所有左翼政党土壤都挺足的。这个时候希特勒的支持者是什么阶级呢?主要还是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居多。
然后,借着经济大萧条这股大浪,希特勒用了远交近攻、合纵连横等诸多计谋,搞定了自己的执政基础,上台当总理了。他本人搞经济复苏也还可以,任下的德国经济经济复苏地挺快。恰好魏玛共和国是个先天残疾,制度漏洞大。兴登堡一死,希特勒就通过制度实现了独裁。既然希特勒复苏了德国经济,解决了就业问题,改善了民生。民众觉得日子蒸蒸日上,自然也就愿意支持希特勒,对他的独裁就算是默认了。这个时候,希特勒的支持者是那个阶级呢?估计就杂兴了,什么阶级都有点,因为各个阶级都从他身上获益了嘛。
随着经济复苏到一定程度,阶级矛盾的问题就又尖锐起来了。分配制度要不要改,如果改怎么改?这个政府究竟是德国人民的政府,还是别的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那希特勒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 拖,不解决阶级矛盾,先来个纵切社会——都怪犹太人;然后变,都怪工会;再变,都怪天主教徒……
这个时候,虽然纳粹一波一波地在迫害不同的群体,但刀是竖着切的,并不涉及阶级问题,只要刀没落到自己脖子上,就能和纳粹一起吃死者的人血馒头,何乐不为?希特勒的支持者还是来自各个阶级。
然后呢?走上对外战争之路,用战争所得来贿赂全社会。这个时候支持者还是各个阶级都有,没有哪个特别主要。
提问者的思想框架是马克思主义:无产者没有族群的集体利益,社会上唯一的矛盾是穷人斗富人。但是希特勒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思路是:我们雅利安人,从老板到修鞋的,都是高级人。你问正方形到底算啥颜色,叫别人怎么回答呢。
希特勒在带领德国人民前进,必须突破英法的殖民地壁垒,实现德国工业革命获得最伟大的成功。
在这一点上,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的想法是一致的,有着相同的目的,但是最后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把美国一装进去,这一秒种马上就会有人不往下看了,立即前往评论区,开始高声叫骂。
把美国弄进轴心国,这是反美反到丧心病狂,反到失去了理智,罔顾事实。
你是不是有这个想法?要不要往下看?看到这里就去评论区的,那就只有祝你心情愉快。
20世纪发生两次世界大战,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因为后发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崛起的国家,失去了发展空间。
所谓的发展空间被英法等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功的国家牢牢把握,地球上的殖民地尽被控制,德国、美国这两个后发国家,在工业科学技术上远远领先英法,但是因为失去了先机,没有巨大的原料基地和倾销市场,导致困难重重,经济危机频发。
当时没有世界贸易体系,各个国家之间可以说是森严壁垒,相互钳制,谁手里有殖民地,谁就占有了优势。
美国和德国比起来,相对来说要有优势的多,毕竟美国的国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具有搞内循环的条件。虽然说这样,依然无法避免倒牛奶这样的事情。电力工业和内燃机提供的效率,可以迅速生产大量技术先进质量优良的工业品,却找不到地方销售。很多急需的原材料,稀有金属等等,因为没有大量的殖民地,只有花高价去买,这就导致了股市浮动大,工厂很容易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国内阶级矛盾巨大。
而德国的条件尤其恶劣。德国拥有先进的技术,发达的工业优势,但是德国的国土面积小,资源并不丰富,人口数量不多,搞内循环根本不具备条件。要向外拓展,那么就只有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手里抢资源和市场。
作为守成国家,英法等国当然不答应,这是虎口夺食。
德国要完成工业革命,要实现经济增长,要解决社会矛盾,就必须要挑战老牌帝国主义。这就埋下了战争的火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失败以后,英法并没有考虑到德国的现实问题,反而变本加厉,进一步惩罚德国,缩小德国的领土,限制德国的工业发展,把德国往死里逼。
英法等国心里清楚,他们在工业技术上已经落后了,如果要和德国正面竞争,那是无论如何也干不过的。只有利用手里的优势,整死德国,让这个国家永无翻生之日。
自此,德国经过一系列内部政治制度的改革,全面走向纳粹主义,让希特勒拥有了绝对的权力,比之凯撒过之而不无极。
那么谁在支持希特勒?
答案是全体德国人。这里面甚至于包含犹太人。后来全面开整犹太人,是为了提升德国公民的民族自豪感,掠夺犹太人的财富用于支持战争。为什么德国人要支持希特勒?因为德国如果不往外扩张,德国先进的工业技术就不能获得发展,国内民生凋敝,失业工人将永远找不到工作,德国的资本主义也难以发展。只有德国人拧成一股绳,打败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建立起一个更加强大,幅员辽阔的德国,才是德国人民的出路。这是当时的德国人民共同的理想。
所谓的第三帝国,纳粹党,都是工具,其目的是为了德国的未来。德国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因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把所有的路都堵死了,只有战争这一条路。
英法的愚蠢和傲慢,自以为只要守住了殖民地就可以万世太平,永享仙福。这就是幻想。
美国为什么会积极参战,二战时期美国人民的团结和服从性为什么会那么高?就是要让纳粹德国把英法等国打个稀里哗啦,然后火中取栗。利用欧洲和亚洲的战争,实现美国的崛起,这就是美国的重大历史机遇。
德国进攻苏联,主要是两个目的:掠夺苏联的资源,尤其苏联的油田;苏联要拓展社会主义道路,要打倒资本主义,西进这是必然的,苏德战争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德国人必须要抢占先机。
后发国家和先发国家之间的矛盾才是根本矛盾。争夺国家发展的空间,德国人只有团结在希特勒的身边,拼死一搏。
希特勒遗臭万年,因为他失败了。失败者,只能落得如此下场。
这个回答说的是为什么,而不是对不对。
对不对的问题,早就说过了,历史也已经定论了。
但是为什么这类问题就是一直在出现?
因为没说清楚。
为什么说不清楚?
因为看回答的人心里有杆秤,认为纳粹是不对的。
所以你要回答,就一定要先喊口号,把调子定好,然后带着彻底批判的态度来讲这个问题。
我这个回答,有人就威胁过要举报。
我此前也回答过其他问题,只要是不带着批判的态度,那就是毒草,就一定要拔掉。
这篇文章还在,我估计是因为被限流了,看的人不多。
如果这篇文章被举报,要求删改,那我就改成大家喜欢看的样子,打倒纳粹,这是很容易的事情。
然后呢?
为什么的问题解决了吗?
这就成了谁先回答,谁是高赞。因为大家心里都有个标准答案。
那么,还问这个问题干什么?
讨论历史的问题就必须预设立场。
说实话,这个玩法我会。
以前也有一个类似的骗子集团,名字叫第二国际,它曾在一战之前坚守反战立场,甚至扬言如果爆发战争就要以“战争对付战争”。但当帝国主义战争真正爆发之后却开始支持战争,让各国无产阶级为“阳光下的土地”和“祖国母亲的需求”而死。在这种背景下,列宁主义提出了一套具有普适性的检验方法那就是“要根据它们的行动,而不根据它们的口号和决议(它们的口号和决议是不可相信的),来检查第二国际各党的政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无产阶级群众的信任并当之无愧”——斯大林
我们检验希特勒时也应该出于他的实际行动而不是比决议还要不可靠的名字和纲领,那么他的实践是怎样的?
1934年法西斯德国颁布了“国家劳动秩序法”,第二条直球表示“有关企业的一切事务,悉由企业领袖向职工做出决定”这意味着劳动时间、工资、解雇和处罚问题都将由资产阶级决定。在此之前的魏玛德国,这些项目是由工人委员会决定的。该法第九条还规定由企业主在厂内纳粹党基层负责人的同意下提出职工代表的名单并由职工秘密选举通过,如果对名单不满可以向“仲裁官”提出申诉,然而这些仲裁官是谁呢?根据该法第十九条,他们是由“国家劳动部长,国家内政部长”决定的,结果就是在鲁尔区的仲裁官是曾担任萨克森企业主联合会法律顾问六年之久的卡尔.汉恩,在汉堡的仲裁官是曾担任库克斯港企业主联合会法律顾问的伏尔泽博士,在波美拉尼亚州的是曾指挥镇压工人起义的海军上将克拉森。这就是反资本主义?更别提他不断加强寡头的权力,促进寡头联合,有意的消灭中小企业减少竞争以及在占领区让寡头疯狂吸血的行为。在外交上希特勒好不忌讳地提出要向俄罗斯扩张生存空间,对苏联的进攻和德国共产党的打击更是证明了他对社会主义的态度。
结论:希特勒老喜欢资本家了,他一点都不反资,那他的支持者是谁?
我们首先可以从这份地图中看到希特勒的主要支持者在农村,特别是北部新教区中的小资产阶级。实际上纳粹的票数就算在1930年选举时高歌猛进获得600万票成为第二大党,但是社会民主党作为一个工人党仍然获得了850万票,比1928选举时仅下降50万票。而作为最后的自由选举,1932年11月选举时社民党获得了720万票,共产党的得票数甚至反而从1928年的320万涨到590万。票数仅有1-5%的浮动证明了社民党保住了其大部分基本盘,共产党票数从1928年到1933年11月猛涨80%也说明了不少减少的社民党票数实际上是流到共产党那边去的。这就不得不戳破纳粹党在无产阶级之间也获得欢迎的谎言。
楼上居然全是反面意见,我来说个不同的看法。
对战术和阵型设计的学习,很有必要,但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来学习,生搬硬套就没必要了。
来说说实际的案例:
我们是深圳的一只业余球队,网络上召集的,有40人左右,2015年是我们的第四个赛季,截止今天应该已经踢了150场比赛了。球队最大的接近45,最小的16,平均年龄应该在35左右,大叔占了绝大多数。而且这里面大部分人,是已经放弃足球很多年后重新开始的,比如我在加入球队前,已经12年没有踢过足球了。总的来说,球队里面水平参差不齐,业余里面水平偏下的。
我们对内人比较多,经常分为红白两队比赛。白队有一个速度冲击力都很快的前锋,还有一个踢过大学生联赛的后腰,刚组队踢球的时候,白队连续虐了红队有半年吧,每场赢5-6个。红队的优势只在中场有2个公司球队的主力,控球比较好,但经常是围着白队禁区前倒来倒去不进球,一旦失误被白队一个反击就丢一个。随着踢得多了,红队个人能力有所提高输球越来越少,就开始琢磨怎么赢球了。首先是红队设置了一个前置的后腰,一旦转入防守状态这个队员就去贴对方后腰,永远站在持球队员和后腰之间,不让白队通过后腰来发动长传反击,这样一来白队进攻威胁大打折扣。第二是从队内挖掘了一个没人要的小个子队员,因为这个小个子虽然球踢得不怎么样,但是在短距离爆发力极好,三步以内没人能追上他。安排他打边后卫,不许压上,专门站在对方前锋身边2米,对方拿球启动冲刺的一瞬间进行上抢,成功率很高。在这两个战术都采用并且见到效果一段时间后,做了一个最重大的改变,就是把整个防守战术调整成了全队参与的压迫式防守。除了后场2个红队后卫陪着2个白队前锋,其他人全都在对位逼抢,前锋去扑抢白队持球后卫,前腰切断后卫向后腰传球的线路,逼白队后卫直接大脚向前开。这最后一个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白队不能有序的组织进攻,让他的进攻变成盲目长传解围,再让自己的后卫和对方在小范围拼速度。自从这套战术运转以后,红队遏制了白队长传反击能力,白队的进球率直线下跌,而红队通过战术加强了自己控球的优势,也逐渐解决了不进球的问题。
通过上述自己踢球的经历,可以看到即使是在业余比赛中,通过一定的战术安排,仍然可以做到扬长避短,改变战局。顶级比赛的有些战术安排对业余比赛时有一定的启发性的,比如后腰前置就是受到了比达尔踢法的启示。另外,顶级比赛所传达的队足球的理解,才是对业余球队最宝贵的财富,业余球队可能无法踢出巴萨那样的流程配合,但不能阻止大家对于这种技术风格的模仿,对于控制皮球的追求。反过来,在自己业余足球中对于某种战术风格的模仿,也可以极大的增加看球乐趣,更好的揣摩教练意图,从技术角度观赏比赛。
你去问十个人法国战役时没有英吉利海峡拦着德军能否横扫英国?
其中九个人会告诉你:英国危矣
还有一个人会告诉你:这不可能
但就是没人告诉你英国能挡得住德国
罗天大醮的篝火晚会见识过他的禁制术法,让人印象深刻,上图,过百赞上视频。
…………………分割线…………………
抱歉了各位,我要食言了。
编矣匿名不能上传视频,之前想着取匿的,现在不行了。老爷子又把我们召集过来了,不过这次没说什么事,只是交代我们最近随时做好准备。我们也不太敢问,不过好像不是因为唐门这件事。这次见到他们几个后发现大家都变强了,萧霄的事对大家打击挺大的,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什么线索。接下来我们就要没日没夜地训练了,老爷子专门安排的,指导我们几个的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长辈。近期都没时间上编矣了,这次任务后再来和各位聊天。
再次对各位说声抱歉!等这次任务过后一定取匿传视频,或者直接发gulogulo。
ps:我怎么可能是藏龙那个死胖子,他那天拍的全是玲珑,第二天一早就被花儿她俩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