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说战场上那肯定是朱可夫。
你要说在回忆录里那曼不群还是厉害多了。
于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是朱可夫更强,对于二战的己方势力贡献更大。
曼施坦因的特点是,他是个放大加强版的隆美尔
他接受过最正统的普鲁士贵族军官家庭教育,军校教育,对于普鲁士军事传统的精华了如指掌
但是又能超越之,而且是灵活大胆有创意的超越。
不过二战里很多德国军官都是超越传统普鲁士军事风格的。
曼施坦因看重机动性,看重集中兵力原则,总是希望打击敌方侧翼。
他的风格很受狂热的民族主义军官的爱戴和进攻崇尚者爱戴。
但是曼施坦因的缺点在于,盲目自信,过于相信自己第一印象判断。不擅长打逆风仗,在被动阶段总想着将机动兵力赌博于个别地域的钳形攻势,最终受挫于对手战场实力的提升,往往一次赌博没取得预期成绩之后,被抽调机动兵力的其他战线侧翼会遭到毁灭性打击。(代表案例,日托米尔反击战)
--------------------------------------------------------------------------------------------------
朱可夫的部分,我必须纠正大家几个固有错误印象。
首先,在1942年夏秋之前,苏联红军在战线上长期处于劣势兵力
所以朱可夫并不是总是在用优势兵力打仗,恰恰相反,包括叶利尼亚战役获胜,组织列宁格勒,莫斯科的防御及反击战役
朱可夫都是劣势兵力对抗德军及其盟友。
朱可夫的贡献,那绝不是你们在网上随便看点百度百科就可以理解的。
他组织了苏德战场开战以来苏联红军首个以苏军成功军级别以上钳形攻势取胜的战役(叶利尼亚战役)
他挽救了列宁格勒,莫斯科战役的危难局面。
他是怎么做的?
朱可夫在二战中有一个对于己方势力而言几乎是无人可以企及的贡献,那就是边打仗边改造。
在所有苏联将领中,朱可夫提出的技战术打法改进意见和报告是最多的,没有之一。
朱可夫可能不是个特别受士兵爱戴的将领,作风也偏粗暴,需要完成战术任务是,他真的是可以不顾伤亡的驱使部队不计代价去完成任务,哪怕死人再多,只要他认为战术没错的情况下都会施压继续怼下去。
但是朱可夫也是最关注由错误技战术打法导致苏联士兵白白牺牲的问题所在的高级将领。
坦白的说,很多苏联士兵的牺牲,其实不是朱可夫,科涅夫这样的高级将领不爱惜人命。而是苏联的中低层军官素养实在是太低了。
面对德军坚固永备支撑点,不知道迂回两翼绕,步炮协同计划呆滞,坦克总是按着一条条直线行驶,遇到射击就会停下来发呆。
别看苏联人把国家搞得像个大兵营,但归根结底多数普通人只是练习了如何射击,和进行一些基本的越野训练。
面对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德军,这种种缺陷,怎么可能不死人多?
朱可夫每次战役之后,必定深入调查写报告,指出炮击计划,步炮协同,步坦协同,步坦炮协同和步坦炮空协同的种种不足。以及针对德军特点应该进行的改进作用。
朱可夫这种与时俱进,与世界最先进战术思想高度接轨的调整能力,在他驰援危机中的列宁格勒时,展现的淋漓尽致。
列宁格勒当时的总指挥是红军老元帅伏罗希洛夫,他还是老红军时期的那一套。大搞军事民主系统,搞营连长选举,组织工人赤卫队。搞野战厨房收拢败兵(这里再辟个谣,苏联红军绝大部分逃兵都没有遇到督战队处罚,苏联人主要靠野战厨房来收拢败兵,也就是弄几个大餐车在后方做传统俄国美食,让败兵来吃饭,然后送回部队。)
虽然英勇的列宁格勒保卫者们,无论是士兵还是工人,都拿出了人类最黄金的精神,最勇敢的品质,但是落后的技战术打法始终无法阻止德军推进。
到朱可夫抵达前夕,伏罗希洛夫等人已经在讨论彻底炸毁列宁格勒港口里的军舰,转移文物,炸毁重要设施了。
朱可夫抵达之后,立刻否决了这一切,并且,指出,港口军舰里的舰队重炮群还有超过三个基数的弹药。应该统一由城防司令部管理舰队,岸防炮重炮群及基数调用。
所有部队各补给品统一上报,汇总调整各部队各补给品基数情况。
在朱可夫来之前,列宁格勒方面甚至连补给品基数管理都还没有意识。
你说朱可夫的贡献是什么概念?
之后的莫斯科保卫战,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可谓是光芒尽显,而且是劣势兵力。成功防御之后的反击中,朱可夫照例收集了大量苏军错误的战术范例,并进行改进分析。
从莫斯科保卫战以后,朱可夫开始脱离一线指挥,长期以大本营最高统帅部代表身份协调各方面军作战。
前些年,网上不知道多少德棍,把朱可夫当协调代表期间的苏联各方面军的一些败仗扣到他脑门上。
朱可夫再次亲临前线指挥,得等到瓦图京在乌克兰被西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队扫射重伤,在基辅人民医院不治身亡之后。
朱可夫接受乌克兰第一方面军。
但是这时候,他在层级上又低于曼施坦因了,他只是一个方面军司令。曼施坦因则是南方集团军群司令。
最后总结一下,朱可夫其实和曼施坦因很多地方有点像,朱可夫进攻一样是讲究迂回,钳形攻势,打击侧翼,灵活变换进攻方向,讲究集中优势兵力原则。
但曼施坦因有两点不及朱可夫,第一就是曼施坦因对德军整体的提升不如朱可夫对苏军的意义。这一点倒是无可奈何,朱可夫对己方势力的全面战术导师式提升,二战里无人能及。这方面的意义可以说远超几个精彩的战役。
第二,防御阶段,朱可夫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防御指挥,几乎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表现及其顽强坚韧,而且不会冒冒失失的进行赌博而破坏防御全局。
所以曼施坦因不如朱可夫。
政变达人朱可夫,1957年六月事件面对马莫卡:没有我的命令一辆坦克也不能动!马林科夫:亲家,你个政治白痴,你疯了吧!
图哈老师交给他的任务完成80%。是什么任务呢?利用枪杆子发动政变架空党组织,建立军部专制。
第三次政变胎死腹中,玉米控扯淡事干了不少,但搞掉朱可夫是唯一一件正经事。
第一次政变,干掉贝利亚。
在清除贝利亚事件中的作用
单纯从表面上看朱可夫在这一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这一事件的发起者是赫鲁晓夫, 他在首先争取到了布尔加宁和马林科夫后, 又和马林科夫一起冒着极大的风险分头去做了争取其他苏共中央主席团 (即政治局) 委员的工作。在获得所有主席团委员的支持后, 赫鲁晓夫、马林科夫、布尔加宁和莫洛托夫四人一起详细研究了清除贝利亚的时机与方式问题。他们认为, 将这一行动安排在夏季苏军军事演习开始的时候最为适宜:第一, 作为国防部长的布尔加宁可以乘机把效忠于他的部队调至莫斯科;其二, 作为部长会议主席的马林科夫届时可以以研究本次军事演习为名召集部长会议主席团会议, 同时邀请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列席, 国防部长和副部长按照惯例要在这次会议上报告演习计划, 因而可堂而皇之入克里姆林宫而不致于引起贝利亚和他掌管的内卫队的怀疑, 这样便可以用他们的镶有暗玻璃的车子将参加逮捕贝利亚的将军们带入克里姆林宫马林科夫的接待室。如果贝利亚事先发现不了这些将军们自然再好没有, 如果发现了就说他们是应召前来准备回答军事演习中的有关问题的, 就在这次研究“军事演习”的会议上将贝利亚逮捕。会场将安排在距接待室只有几步之遥的马林科夫办公室, 以便这些将军们在得到指示信号后能迅速冲进会场将贝利亚制服, 而不致于使他有时间向他掌管的克里姆林宫卫队发出任何求救的信号。
参加执行逮捕任务的将军共11位, 其中两位领头人——国防部副部长朱可夫和莫斯科防空部队司令员莫斯卡连科——是由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共同确定的, 其他9位则是由莫斯卡连科举荐、由布尔加宁拍板的。1953年6月26日下午1点多逮捕任务顺利完成, 此后贝利亚交莫斯卡连科负责看押。
在以上的过程中, 朱可夫所起的作用从表面上看好象只有两点:一是他利用他国防部副部长的身份之便, 用他镶有暗玻璃的车子将包括他在内的6位将军带入了克里姆林宫 (另外5位由布尔加宁带入) ;二是在得到指示信号后他和莫斯卡连科等6位将军冲进了会场 (其他5位负责把守通向会场的有关入口) , 亲手将贝利亚逮捕。仅就这两点而言, 那么他在这一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不仅很难同赫鲁晓夫、马林科夫、布尔加宁相比, 就是同莫斯卡连科相比也不占上风。所以在1957年6月中央全会上马林科夫曾这样谈道:“揭露贝利亚不是一件简单而轻易的事。我们当时在最紧要的时刻是依靠了军方同志。在这方面莫斯卡连科同志给我们提供了决定性的支援。在困难的时候我和赫鲁晓夫同志找到了他。因为当时我们没有力量, 也没有手段。”
然而朱可夫在这一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事实上远不止于以上两点, 他所起的真正关键性的作用在于参与了这一事件本身, 更确切些说在于他站在了赫鲁晓夫等人的一边。当时贝利亚的势力异常强大, 从职务上看, 他是党和政府的第二把手, 从实际力量上看, 他所控制的内务部长期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 克里姆林宫卫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警卫均在他的掌握之中。斯大林逝世后, 他先是以维护斯大林葬礼期间的首都秩序, 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后又以加强首都治安为借口, 把几个师的内务部队调进并驻守在莫斯科。他的心腹、亲信遍及全国, 他的权势、淫威足以震慑朝野。若无军队的坚决支持要想将他扳倒断难成事。当时虽然布尔加宁是国防部长, 朱可夫是副部长, 但要论在军队的威望和影响, 布尔加宁却远不能和这位曾任卫国战争时期的副最高统帅、战功卓著、威名远扬的副部长相比, 而且据马林科夫的儿子安德烈·马林科夫讲, “当时领导军队的实际上是朱可夫。” 虽然赫鲁晓夫等人也获得了莫斯卡连科的支持, 但莫斯卡连科终究只掌握着莫斯科防空部队, 力量毕竟有限, 何况, 倘若朱可夫不支持清除贝利亚, 莫斯卡连科是否还会对清除贝利亚始终如一地那样卖力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朱可夫代表着军队, 而作为军队代表的他坚决地站在赫鲁晓夫等人一边并亲手逮捕了贝利亚, 这就是他在清除贝利亚事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所在。
在清除“反党集团”事件中的作用
同上一个事件相比, 朱可夫在这一事件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比较明显和直接, 他的这一关键性作用同样源于他掌管着军队, 而具体地体现在了以下几个环节上:
第一, 在1957年6月18日上午的中央主席团会议上, 马林科夫等人鉴于自己已在主席团委员中争取到了足够的多数且许多与赫鲁晓夫关系密切的主席团委员、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均在外地, 无法到会的情况, 执意要解决赫鲁晓夫的问题, 赫鲁晓夫和米高扬则提出只有在缺席人员全部到齐的情况下才能开会讨论该问题, 但是不论他们怎样争辩和坚持, 马林科夫等人就是毫不让步。在双方面红耳赤地争吵了一个小时后, 朱可夫 (此时他已是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国防部长) 赶到了会场, 以不容反驳的口吻说, 今天的会议必须立即停止, 等明天大家都到齐时再行召开, 否则他将拂袖而去, 退出今天的会议。结果他的这一提议马上得到了通过和实施。
第二, 在第二天 (19日) 的会议上, 虽然所有人员均已到齐, 但在拥有表决权的主席团委员中, 马林科夫一派仍占多数, 他们先是利用这个多数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撤销了赫鲁晓夫主持会议的权利而改由他们一派的布尔加宁主持紧接着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布尔加宁这些资深的老政治家, 其中包括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又按照会前的预谋一一起来揭露赫鲁晓夫的错误, 并要求撤销他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他们在发言时不仅都竭力地上纲上线, 而且声色俱厉, 既表现出了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高度责任感, 又表现得义愤填膺且胜券在握。这种先声夺人, 同仇敌忾, 目标集中, 火力猛烈的阵势加上制造这种阵势的人的地位、资历及其他们在主席团委员中所拥有的多数和这个多数在撤销赫鲁晓夫会议主持人问题上所显示的作用, 足以震慑会场上的每一个人, 使那些见风使舵的“墙头草”们下定决心追随他们。在此情况下, 只要就赫鲁晓夫第一书记职务的去留问题提请表决, 赫鲁晓夫马上就会失去这一职务。可就在这时, 朱可夫再次挺身而出, 他一方面有根有据地揭露了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人在大清洗年代所犯的罪行, 另一方面又给他们扣上了“小集团”、“宗派主义”、“搞分裂活动”的帽子。在看清了朱可夫的立场后, 那些因无表决权而有幸未能在刚才决定会议主持人的投票中表明自己立场的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们几乎全都站到了赫鲁晓夫一边, 并争先恐后地对马林科夫等人进行了抨击。赫鲁晓夫遂由被动挨批转入了主动进攻。
第三, 由于在主席团会议上只有主席团委员们拥有表决权, 而在主席团委员中赫鲁晓夫的拥护者始终占据少数, 所以不管那些拥护赫鲁晓夫的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们如何地大喊大叫, 只要主席团委员们一行使表决权, 赫鲁晓夫那顶乌纱帽还是要被摘去, 只有将表决从主席团会议搬到中央全会上去进行, 赫鲁晓夫才真正有望摆脱危机, 这就需要中央全会必须从速召开, 而在争取尽快召开中央全会方面朱可夫又大显神威, 他利用他所掌握的军用飞机把外地的中央委员们连夜接进了莫斯科。
第四, 虽然在连续4天 (从6月18日至21日) 的中央主席团会议上马林科夫等人始终未能达到解除赫鲁晓夫职务的目的。但是也没有缴械服输, 双方的斗争明摆着要在如赫鲁晓夫所愿而于6月22日召开的中央全会上继续, 为了让中央委员们看清形势, 心中有数, 并倒向“风”大的一边, 主持全会的赫鲁晓夫先是让他的拥护者苏斯洛夫介绍了几天来主席团会议的情况, 接着又特意让朱可夫第一个起来发言, 以向中央委员们表明他的立场。朱可夫对赫鲁晓夫让他第一个发言的动机心领神会, 在发言中不仅再次对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等人在大镇压年代所犯的罪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称“他们的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 “是逮捕和处决党和苏维埃干部的主要罪人”, 而且明确表示, “只要党和政府一发出号召”, 军队就“随时准备用自己的胸膛来捍卫我国的利益, 粉碎任何胆敢进攻我们的敌人。” 从他的发言中谁都可以听出, 他在这里所说的“党和政府”指的是赫鲁晓夫和他本人, 而他所说的“敌人”是指马林科夫等人。结果在这次全会上所有的中央委员都站到了赫鲁晓夫一边, 而马林科夫等人则无可奈何地被打成了“反党集团”。
第三次反党政变(未遂)
1957年8月4日, 赫鲁晓夫和米高扬率苏联党政代表团访问东德, 正在东德指导军事训练的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和格列奇科元帅想前往机场迎接, 朱可夫却指示他们不要迎接, 以免耽误训练。事后他们因怕赫鲁晓夫责怪而把没去迎接的原因告诉了他。此外, 朱可夫未经中央同意便在莫斯科组建了一所将拥有1750名军官和士兵的特种兵学校;不经中央批准便将苏军驻匈牙利集群司令卡扎科夫将军召回, 并任命他担任了国内军区司令。于是, 赫鲁晓夫从朱可夫的此类做法中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朱可夫把军队当成了他的私人领地, 无视中央及其第一书记的存在;二是朱可夫怀有某种“波拿巴式的意图”。
这样, “六月事件”中所显示出的朱可夫在中央高层政治斗争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所暴露和揭露出的关于他的那些问题, 以及“六月事件”后缘于这一事件而出现的上述情形, 终于促使赫鲁晓夫下定了罢黜朱可夫的决心。随即他于1957年10月利用朱可夫访问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的机会, 运用一系列阴谋手法, 策划解除了朱可夫的职务。
资料引自
在苏共两大政治事件中朱可夫所起“关键”作用析
徐隆彬
因为何应钦是杜聿明的顶头上司,首席背锅侠。
鸡蛋舞王,李白都不会去签《塘沽停战协定》、《何梅协定》这种丧权辱国的条约,丢不起脸是一方面,主要是签字就等于葬送政治前途。
只有何婆婆不要脸去签这些东西。
何婆婆抗战时期被骂了十多年的汉奸,相当于是花生皇帝的夜壶。
虽然是一级上将,但是何婆婆没有实权,地位也不高。
实际作用就是擦脚布,给花生皇帝背锅的。
虽然花生皇帝经常背信弃义,但是对何婆婆还真的不错。日本投降的时候也是何婆婆去签的字,不然他是要被挂柱子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