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我国 GDP 首次突破 100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2.3%? 第2页

     

user avatar   zuting-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兴。

不过,实事求是的讲,突破100万亿跟突破90万亿一样,只是一个心理门槛,这些数字背后的经济意义并没有太大区别。

此前,大家甚至都在讨论何时超过美国的问题。

疫情前的讨论认为,假设美国维持年均2%的增长,中国维持6%的增长,同时汇率保持稳定,那么到2030年中国GDP会超越美国。如今因为疫情的影响,大家普遍预计会提前(英国智库“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称中国GDP经济总量将在2028年超过美国。更有一些外媒认为是2025年,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处处长牛犁也认为中国会在2025年前后超过美国)。

为什么对这一判断这么坚定,因为大家认为经济发展是线性的、稳定的。在这条路上,没有意外的内外部干扰的话,中国GDP今年100万亿,以后还会150万亿,最后中美两国的GDP只能迎来这个结果。

不过,我想说咱们不能这么简单的线性外推

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接近美国,增长率也会向美国不断趋近,这也是这些年中国GDP增长率不断下降的原因。

假设 ,那么在生产组织模式,尤其科技不变的情况下,GDP只跟投入的规模有关(K是资本,L是劳动力)。

简言之,在没有科技推动的情况下,GDP只能靠资本和人口来推动。

中国比美国占优势的地方在于,中国还有广袤的西部尚待开发,而美国已经是发达经济体了。

因此中国还有靠要素投入来增长(注意是增长,而不是发展)的空间,而美国只有科技创新这一条路。

反过来,在生产模式和科技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即f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中国没有广袤的西部,没有巨大的人口,那么GDP的中速增长恐怕也已经到头了。

因此,对于中国GDP的持续增长,我也持相同的观点和信心——只要内外部环境不出现大的变化,中国GDP超过美国确实是迟早的事。至于是2025年,是2028你,还是2030你,甚至是2050你,那都不重要。但这信心不是源于线性外推,而是源于我们还有大量生产要素可供粗放式投入。

但科技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天花板。如果我们承认是美国科技引领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的话,那么就意味着:

1、中国越接近美国,GDP增长率就会越低。

2、中国的GDP增长率,别管是保六还是保几,都只能靠基建投入来推动。

这样的话,就意味着即使有朝一日中国超过了美国,那么也是我们的砖头瓦块的总量超过了美国,而从质量上论,我们仍然排在后面。

我们正处在转型和转轨的改革关键期,在这个阶段,生产率比生产力要重要,因为是生产率可以让我们可以由大变强。

所以,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落实结构性改革,而不是总量改革。GDP增长率也不是终极目标,总量改革只是在给结构性改革争取时间。

基建当然重要,但基建不等于房地产。要坚决遏制GDP对房地产的依赖,校正市场结构的畸态,把科技创新和人才战略的引领作用落到实处。

只有这样才能打开经济增长的天花板,而这样的GDP才是既有质又有量的GDP。

突破100万亿值得高兴,不过高兴完了咱还得接着干活去。


user avatar   wang-ke-dan-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不是侧面反映了,不完全依赖房地产,即使遇上黑天鹅也未必见得经济就会衰退!

去年并没有使用类似15年125bp的降息,来触发像16年那样的房地产涨价去库存来刺激经济,只是象征性的降息15bp,房地产还是相对稳定的,此前很多人说我国经济体离开房地产就会出问题,2020年不仅没有用涨价去库存,甚至添加了几条非常严厉的措施,且在放水的源头施加限制:1)房企融资三条红线,富豪排行纷纷易主;2)2020年最后一天出台房贷集中管理办法,限制各商业银行在房贷方向的贷款占比,釜底抽薪。

另外与我国世界工厂的定位有关,当疫情肆虐全球的时候,我们经济体率先恢复生产力,此消彼不涨也是优势,大量的产能需求归于我国,供需关系决定价格,源源不断的为国际提供必要的产能,且只有我们最稳定的时候,大的经济体中成为全球进出口贸易额正增长经济体也是理所应当。

高兴之余,还是要列举一些成本,经济学是一个讲究成本与收益的过程,12月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为10.1%,自疫情以来长期维持高位,余额达到218.68万亿,甚至超过西方几个主要经济体货币供应量之和,每次的GDP与M2背离之后,往往是资产泡沫或者生活成本推高的时期,所以央行所说的21年物价会温和上涨也就不难理解了,房贷集中管理办法限制钱不让去房地产,刺激经济采取的较为宽松的货币不推高资产泡沫就要推高生活成本,这也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大洋彼岸又要推出1.9万亿美元的刺激政策,全球都在用,我们也算非常克制了,自己纵向对比,也要比过去几次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要克制的多!以五年期贷款利率为例,你就能很清楚的看到货币政策使用的周期,这次的特点不仅降息少,还要控制流向,以前是一方面承诺维持房价,另一方面大规模的放水,哪一次不是大几十到上百基点的降息,货币供应量增速在09年甚至接近28%,前一年的降息幅度在180bp以上,资产泡沫不可能不涨,而现在是真的在落实房住不炒!

第二个成本与第一个对应,宏观负债率,发钱不是真的印钱,而是让市场多借钱,比如你赚的钱不够吃饭了,借到钱以后今天的饭钱有着落了,同时你的负债就增加了,未来也要连本带利的还回去,所谓的扩展性货币政策期间,往往对应宏观负债率的上涨,根据中国宏观杠杆率数据的数据,截止3季度,宏观负债率上涨24.7%,17~19三年去杠杆总上涨也不过5.2%,这还是不计算第四季度的结果,都知道宏观负债率高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就会越大,但基本都会通过债务不停的给市场补血,短期内不会出问题,甚至还会展现出资本狂热,你看今年全球经济再差,富豪的财富还在以比平时更快的速度增加,不得不怀疑,扩张性货币政策到底在救谁,又是谁在主张。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成本,比如2万亿的忒别国债,金融体系让利给实体经济,以及对于企业的社保退还、税务减免等等,都是应对疫情时所付出的成本,成为唯一正增长的大经济体也能说明这些成本是非常值得的。

我们往长期看,不能盲目乐观,也会有一些不得不面临的挑战,房地产从上次一涨价去库存(上图最后一个圈),就已经证明不能够继续承担刺激经济的职能,疫情下全球产能出问题,订单堆积到我国自然是好事情,长期来靠人口红利堆积的中低端产业链并不能支撑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14~15年以后随着人口红利的开始下降,已经出现这个趋势了,坐拥上千万的房产却不敢消费,不得不接受企业开出的996条件,只是人们还沉溺在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的资产泡沫的货币幻觉中,我们也不能寄希望于疫情之后别的国家中低端产能不会恢复过来,届时会出现高端产品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廉价劳动力无法与东盟国家竞争的局面,这是未来少子化下必然要面临的问题。

我本人对于未来不悲观,还是能见证下一次经济上行周期的来临,大概率是在结构转型成功之后,难点在于西方核心技术壁垒的突破,这也是本人文章一直存在的一个观点,弯道超车在某些领域可以,剩下的多是难啃的骨头,比如芯片,需要长期的耐心,好大喜功是会出问题的。另外一个很好的迹象是民生,很多发展指标中加入了民生相关的问题,GDP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指标,能反映平均产出和平均消耗,但并不能反映居民真实的生活质量,比如人均医疗情况、教育成本、社会保障、闲暇福利等等,内循环意在改善居民在生产中的分配占比,14亿人口经济体的产能不能仅仅依赖国际市场需求,人均产出越多,意味着人均可消耗就要求更高,有更好的生活水平和闲暇福利,辛劳的人也理应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红利,而不仅仅是一个GDP增长的指标,当核心技术壁垒得以突破,我们也不需要再去和贫穷国家竞争劳动力成本,或许有一天年轻人不再需要996也能享受到更好的薪资和社会保障,比GDP增长可能更具有意义吧。

补充,我们可以对比下什么叫做房地产增长驱动型:

2016年全球房价涨幅前十五名中13名在我国,前十名全部在我国,涨幅都在20%以上!当年经济增速也并没有09年和13年那样的回暖峰值,16年是普涨,65个是涨的,平均涨幅达到11.7%,跌的也是比较偏远的,不过1.3%

2020年70个大中型城市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线城市同比上涨也不过3.9%,二手房到时可以到达8.6%,说明买房还是要买稀缺的,以前炒房的人还是不亏,但二三线炒房就没那么幸运了,新房涨幅虽然4%,但二手房只有2.2%,如果还有杠杆,炒房赚不赚只有变现了以后自己知道。尤其是还出现了分化,其实从去杠杆开始70城中房价已经开始出现分化,20年二手房的涨跌中可以看到,47城上涨,23城下跌,趋势可不是闹着玩的,省会城市该跌的也跌,一旦不同地方上涨的信仰没有了,资产泡沫的结局也会分化,这还是没有考虑资金成本以及通胀的影响,赚不赚有时候也不全是数学题。


user avatar   kashiwagie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里程碑了。

第一二产业增长大于第三产业,说明疫情对经济基础的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这一关暂时可以说我们是扛过来了。

难得的增长,也反证说明我国经济的韧性是很强的,实体经济基础总体是稳固的。

但因第三产业增加下降,感觉失业率六年来连年下降的趋势在去年应该是打住了,或许也正是因此去年才会一度提到地摊经济……

同时,因为第二产业增长再次高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也开始回升,世界工厂的属性目测进一步提高了。

从12年开始,近八年来人均GDP数据肉眼可见地飞速增长。

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上(尤其工资收入)并没有这样的增长态势。

而对比近八年的物价增长,结论也不会很乐观。

近七年来各种价格指数

1978年至今GDP总量变化

1978年至今消费水平变化

同时,富裕阶层的总体变化情况,要明显好过国民平均水平的增长和国家总体增长。

从2020年胡润百富榜的细节看各地区和产业的状况

世界富豪增长财富率

从1999年和2020年的胡润百富榜对比看财富量级以及产业格局变化。

结合去年整个世界总体经济状况都不好,或许又要陷入一定时间的“比烂”,所以感觉或许下一步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重点在于让财富分配格局进一步合理,和各种社会保障的进一步完善与落实吧。


user avatar   chou-xiang-de-qing-wa 网友的相关建议: 
      

GDP破100万亿背后的一些小细节:居民收入和消费才是真实的情况。

今天国家统计局终于把2020年的考试成绩拿出来啦,果然不负众望,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实现同比增长2.3%。

GDP考试有点像一所中学的升学率,学校统计的是一届学生的总体情况,但是在这个大数据下面还隐藏了很多小数据,比如有多少人考上清华北大,有多少人考上山东蓝翔。

对于个体学生来说,这些数据恐怕才是最需要关注的。

同样的,GDP的大数据对底层老百姓来说,除了增加民族自豪感,似乎也没啥太大的意义。

所以我今天特地把某个小数据拿出来晒一晒,这个数据是全体国人都关心,并且想深刻了解的数据——2020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这种数据我不敢造谣,官方报告在这里:

1. 收入中位数只有平均数的85.6%

首先,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

这个告诉我们,大家收入都涨啦,涨了2.1%,平均月收入为2682元。

有不少人对“平均”两个字是极其反感的,“平均”意味着不负责任,一个马云不知道可以平均多少个中国人,平均数一点意义都没有,要看就看中位数。

好吧,这种言论咱先不论对错,反正这次统计局很贴心地把中位数也展现出来了,一点都没有报喜不报忧的意思。

2020年收入中位数是27540元,增长3.8%,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5.6%,折合到月收入的话是2295元。

所以平均数有水分吗?其实是有的,水分还真的不少,差不多接近15%。

我查了一下历年的中位数,基本都在15%左右晃悠。

而中位数才是最最接近中国老百姓真实收入情况的数字。

从中位数年27540(月2295)看,至少有50%的中国人收入少于这个数,同时也意味着中国那一小撮富裕群体可以把全体中国人的收入硬生生地抬高15%。

不得不说,这个贫富差距之大,是相当的刺激。

我很好奇最近几年的中国的基尼系数是多少,遗憾的是,在网络上我并没能搜到相关的数据。

除了中位数和平均数的矛盾,还有两个比较有意思的数据。

第一个是农民工收入。

全年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月均收入水平4072元,比上年增长2.8%。

既然已经定义为农民工,那就不存在中位数的说法,平均数应该是可以说明问题了。

从人口的角度看,农民工占了全国人口的20%,而他们的收入却远远高于全国中位数水平,几乎翻了一番。

如果再结合总理说的6亿人口(占总人口42%)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这些农民工才是真正拉动中国经济的脊梁。

第二个是收入结构。

收入结构分为工资性收入,营业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

前面我们说到的年收入27540元是包括以上四个收入,然而实际上人们在讨论收入的时候更关注你每个月工资多少,或者做生意赚了多少钱。

至于房产增值,或者炒股票的收益,根本不再考虑其中。

因为房产你不可能卖了变现,不然要住桥洞;股票么就更不用说了,大部分人是亏损的。

但是工资性收入和营业净收入的总和,却让人感到非常惋惜,两者加起来只有23224元,折合月收入是1935元。

月收入1935元,这个数字才是2020年中国人最真实的收入情况。

除了月收入,财产净收入的涨幅达到了6.6%,这是一个比较高的增幅。

财产净收入包括通过动产和不动产获得的所有收入,比如股票,房产,房租,利息等,简单地说,就是你的理财收入。

结合今年房地产的走势,这6.6%的绝大部分应该算在房产的增值上,我觉得应该没人反对吧?

最后一个是转移净收入,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增加越多,危机越大。

转移净收入指的是政府对居民的资金转移,包括养老金,失业金,政策性补贴,救灾款,捐款等等。

从这8.7%的增幅来看,今年疫情的确消耗了政府不少资金,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笔钱居然都是算在居民收入里面的。

2. 消费简直惨不忍睹

说完收入,接下来我们看看消费。

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义下降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0%,占了总收入的77%。

也就是说,2020年中国人赚的钱花出去超过3/4,其中能存下来的只有不到1/4,为6330元

那么这些钱具体消费在哪些领域呢?

吃和住依然是大头,两者相加为54.8%,占了总收入的41.59%,这个数字确实有点高啊。

那么相比去年的情况又如何呢?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吃和住是大幅增长的,吃涨了5.1%,住涨了3.2%,其他消费清一色为负。

甚至教育文化娱乐和其他已经跌破-10%,前者甚至快接近-20%了。

如果我们结合前面的收入情况,会得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矛盾:

GDP增加2.3%,居民中位数收入增加3.8%,而消费却降低了4.0%;尽管总消费是降低的,但是其中生存性消费(吃和住)却大幅上涨。

两边大幅的剪刀差,预示着2020年大家过得并没有数据显示的那么好。

其实老百姓并看不懂那么多经济学数据,他们的需求非常简单粗暴——让钱值钱一点,可以多消费点提升生活质量的产品,而不仅仅把钱扔在吃和住上面。

不管怎么说,拉动内需已经刻不容缓了,这也难怪被提上了2021八项经济重点任务之一。

希望这一切都是疫情所带来的的负面影响,等2021年经济完全恢复以后,各项数值可以全部变正吧。

公众号:【头部大号】

茶余饭后,酒足饭饱,闲谈,聊天,吹水的谈资,看这就足够了。政治,历史,经济,科技,社会,深度解剖,吹两个半小时没问题。


user avatar   lin-xi-63-55-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0年的经济增速为2.3%,高于IMF预期的1.8%,但低于中金预测的2.6%。

中金的背景众所周知,这种预测就是事实上的官方预测,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因为疫情的不断反复,经济复苏很不顺利,也让增速其实比夏季预测更低。

当时知乎上一片乐观,有人觉得能达到3%的增速,但意外可不听你指挥。

2020年的增速是几十年来的新低,不是唱几句赞歌就能抹平的,由此而来的失业、破产、倒闭都将影响未来多年。

2021年的经济复苏....还有谁相信?

该面对现实了,疫情不结束,占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第三产业就会持续萧条,增速根本提不起来,只能陷入恶性循环。

科罗娜大流行让贫富差距迅速拉大,民间显著贫穷,而奢侈品消费还创下新高。如果这些不能解决,后果很严重....

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改善人民生活,而不是让你们跟其他国家比烂的。

2.3%的增速,基本不产生积累,新增就业岗位也很少,实际发展趋于停滞。

许多家庭面临生活困难,完全是靠过去的积蓄和借新还旧死撑着,还有些家庭干脆一朝返贫,都不知道该怎么过。

2020全年消费下降3.9%,靠投资拉动的增速无法持续。而且本来各地持续多年的去杠杆在2020年前功尽弃,各地都拼命发债搞投资,地方债务更加恶化了。

坚持不放水固然有利于金融稳定,但民间的压力可更大了,这却少有关注。

这还没提各门类纷纷涨价,而薪资却不升反降,增速能保持正增长固然是好消息,但也别想着一切都能向好。

这个增速下,许多人是无法分到红利的。


user avatar   yifen-hao-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希腊罗马伪史论,都已经够奇葩了。

还没过百年呢,没想到苏联伪史论的都有了。。。


user avatar   zhou-yan-64-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目问的是宋氏三姐妹,结果回答都在说宋美龄和宋蔼龄,咋没人说说宋庆龄?毕竟二姐名气最大,地位最高。

宋二姐跟孙中山在上海住过一段时间,孙中山一开始没有房子,是租房住的,一个月65块租金,肯定租不到什么好房。后来有前来拜访的富裕华侨,觉得堂堂国父住这样的房子不像样子,就一起捐了一个花园洋房给孙中山,这样孙宋夫妇才算在上海落户……先总理稳定下来以后还写信给孙科,叫他可以带老婆孩子也过来住。

后来先总理去世,死前特意写遗嘱,把房子留给宋庆龄,并请托何香凝照顾她,除此之外几无遗产。孙中山死后,广东省国民党政府给宋庆龄一笔1万元的抚恤金(对,是总共一万元),宋庆龄就靠这一万元的利息生活,大家数学好的自己算算一个月能拿多少利息咯?1927年412后,宋庆龄彻底跟蒋介石闹翻,同时跟宋美龄宋子文也闹翻了,不可能再从家里拿钱。最后在上海也呆不下去,就去了苏联,到苏联几乎用光积蓄,经常开完会坐车的钱都没有,也没有冬衣,就顶着寒风走路回去。

顺说,宋庆龄在上海的房子抵押过三次。

说实话,宋庆龄如果想要钱,哪怕是只想要过得好点儿,只要稍微对妹妹妹夫露点好脸,哪怕是对自己亲弟弟露点好脸,都会立刻被供起来。

然而她宁愿抵押房子,也不打算给亲戚好脸色。

宋二姐是天生的革命者。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10万彩礼没到位,父亲不让结婚,江西一女孩把亲爹给告了? 
  经济危机真的要来了吗? 
  中国面对第一岛链的包围和马六甲之困的应对策略中,可不可以先让陆军走出去? 
  感觉经济十分萧条,体制外的人都没法过,为什么统计数字还那么华丽? 
  《色戒》中梁朝伟和汤唯是真的做了么? 
  在社会上懂得感恩的人都混的怎么样? 
  因为什么你才会打架? 
  如何看待特斯拉车展维权车主道歉:「应该用合理合法的手段进行维权,但决不妥协」? 
  如何看待全国首例「微信解封」入罪案判决,两名大学生因帮诈骗嫌犯解封账号获刑? 
  如何评价「2019年国人工资报告:工作10年,月薪过万者不足三成」? 

前一个讨论
为啥来中国的留学生能特别容易泡到中国女孩,哪怕是个黑人。而且经常换,难道中国男人真比不上老外吗?
下一个讨论
核酸检测机构瞒报 3 例阳性,暴露了哪些问题?病例数据上报流程该如何监管?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