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只是小头,大头是买国外的论文数据库。
现在国内好的论文一般都会写成英文发表到国际期刊上,这就算了,有时候还要给人家版面费,完事了还要再花大笔钱把论文数据库买回来。
这...
所以,是时候把「提升国内的期刊水平」提上日程了。
一方面可以省下买数据库的这一大笔钱;
另一方面是我国科研话语权的提升,评价体系不用把国际期刊当王冠捧着,也可以把自己的好论文留在祖国大地上,顺带降低阅读成本。
有这类现象的中国大学并不少见,过去经常会让学生借其他学校的账号来看论文。
天津大学可以通过正规途径申请专用通道去访问创世纪图书馆[1]、Sci-Hub等网站,免费下载论文;学生和研究人员也可以选择自己领域的开放获取期刊来浏览。
作者自存档是作者在向传统期刊投稿的同时将自己的论文以电子档存放在专门的开放获取知识库中供读者阅读,例如arxiv[3]存放天文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计算生物学方面的学术论文,medRχiv[4]和bioRχiv[5]存放医学、生物学方面的学术论文,近年来许多重要论文都可以在上面找到——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大量的情报和研究进展在medRχiv和bioRχiv上展示并交流。
2017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Daniel Himmelstein研究了Sci-Hub,发现当时该网站上的论文有8160万篇,包含所有学术论文的69%,可以满足学生和研究人员对论文浏览的需求的99%,因为没有收录的那31%的论文是研究者们并不想获取的论文——自2011年建立以来,Sci-Hub平均每一天接到40万个请求,如果一篇早已发布的论文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没被人们请求过一次,你很难期待它有什么值得看的[6]。
当你重点关注付费墙的时候,Sci-Hub可以帮助用户直接获取订阅式期刊上85%的已发表论文。对于某些主要数据库,例如爱思唯尔,超过97%的论文能在Sci-Hub的服务器上免费获取——退订这类数据库省下的经费,大概不但能拿来访问,还能支援Sci-Hub。
如果此事促成中国与Sci-Hub进一步加深合作,那就更好了。
如果你担心学校公开支持Sci-Hub对形象有影响,你可以说那只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学校官方是不建议的——就像“本汉化版仅供学习,观看后请删除,喜欢请购买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