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扎亚尔在《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中,曾经写到一个神奇的现象。在农业生产和运输业中,原本的运作耕地的牲口被人逐渐从这些领域中淘汰出来。
因为雇佣牲口的成本远远的高于一个人,牲口需要精心的饲养,需要的是足够乃至精细的粮食,它才能很好的进行耕作和运输,仅仅吃草是没有力气的。
雇主们惊奇的发现,雇佣人的费用居然比雇佣一个牲口低,雇佣人的成本也比购买牲口低成本低。牲口死了是要亏进购买成本的,人生病了把他辞了就好。
由此,在清末民初的中国大地上,一出奇异的悲剧就诞生了。骡子、牛、马这些牲口被淘汰,而人成了耕地的主力,成了运输的主力。
雇工们挣扎生存,甚至分为帮派,彼此为了争夺运输的机会打来打去,冲突不断。而那些原本进行货物运输的驴子、马却逐步的从运输业上退出。
真是一页可悲却又可笑的历史啊。
这个问题我要来回答,因为我家真养过骡子。
其实相当于一人一骡子,一天1000多块钱真不多呀,这种短距离运输是需要人不断给骡子上货和下货,给骡子上货和下货可是苦力活,上货的时候100斤的水泥包要双手托起差不多超过头顶放在货架上,这么说吧给知乎上的90%以上的人一天2000块钱去给骡子上下或,没人能干完一天。
而且骡子对于农民工是重资产投入,不比买一个五菱宏光便宜,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骡子的有效工作年限也并不比五菱宏光长,所以这1000多块钱一天里面还包含了固定资产投资和折旧的,算下来1000多块钱一天不算高。
老家在重庆和湖北的交接地方,交通及其不方便,在我上大学之前我们村里到最近的公路路程都超过4公里的山路,后面是村民自筹钱修了条盘旋公里,到今天都还是土路没有硬化。
找了两张手机里面老家的照片
对了我家还是属于建卡贫困户
因为交通不便,在公路没修通之前整个村里的运输全靠人力和骡子,无论是购买了化肥还是种出来的粮食基本的都要靠人力运或者骡子。
我在读小学5年级的时候我爸拿出全部积蓄买了一头骡子,当时也是村里的第二头骡子,好像当时花了5000多块钱吧,有了骡子驼货当时我爸一天能挣40元,我们那里是山路下雨天路特别滑骡子是没办法运货的,所以其实一年能挣钱的时候不多,差不多也要1年才能回本,由于山路骡子高强度工作基本第三年骡子就没办法工作了。
关于骡子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骡子是要吃粮食的,这样才有力气,想起爸他们没有活的时候会牵着骡子带一袋粮食去场镇边上等活,类似于棒棒,没找到活人是舍不得去馆子吃饭的只能饿着,但是骡子还的喂粮食,我们家喂骡子那些年家里粮食还不是很宽裕,爸妈会在我去上学没在家吃饭的时间短吃玉米糊,但是骡子每天都要坚持喂粮食的。
还有一个细节是我家养骡子第三年我二伯家也拿出全部积蓄去买了一头,但是不到三个月骡子在爬山的时候摔下了悬崖摔死了,我二伯娘哭了好久。
后面我家养了骡子大概5年吧,附近修房子也修的差不多了,养骡子的也多了,骡子已经很难拉到货了,我家就卖了骡子,爸爸开始出门打工供我和姐姐上学。
因为中国还是人才太多,可以随意挥霍罢了。
50、60年代你试试,别说“双非985博士”,高小学历都能进国企,那时候进国企是真正的金饭碗,一辈子吃公家饭。
而且这些高小、文盲还真把工业化给搞起来了,我琢磨着什么社区卖菜、网上叫车,跟从零开始建设工业化比,只能叫低技术劳动密集型行业。
因为中国还是人才太多,可以随意挥霍罢了。
50、60年代你试试,别说“双非985博士”,高小学历都能进国企,那时候进国企是真正的金饭碗,一辈子吃公家饭。
而且这些高小、文盲还真把工业化给搞起来了,我琢磨着什么社区卖菜、网上叫车,跟从零开始建设工业化比,只能叫低技术劳动密集型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