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这个名单的内容丝毫没有兴趣。因为无论多恶劣,无非都是一些个体现象而已,相比之下,我更看重的是这个名单背后的逻辑:
律师行业缺乏评价机制,所以,被压抑的评价只能以这种扭曲的形式呈现出来。
具体而言,律师行业至少缺乏三种重要的评价机制:
1.实习生、实习律师、授薪律师对团队、对老板、对律所的评价机制。
实习生、实习律师、授薪律师无法通过正当途径对团队、对老板、对律所作出公开评价,是本次“黑白名单”疯传全网的原因。
2.律师、律师团队对律所的评价机制。
如果你是准备加入律所的律师或者律师团队,你势必需要考察一下律所是否值得加入。
律师、律师团队实际上可以评价律所,但是这种评价大多数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觥筹交错之间的只言片语,评价结果由特定人向特定人传达。如果你当时不在现场,你就无从得知。
3.客户对律师、对律所的评价的评价机制。
这个评价机制,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评价机制。客户能公开、大量地评价律师、律所,才能保证律师与律师之间、律所与律所之间的良性竞争,而不是陷入低价竞争、互相私下诋毁的恶性循环。
遗憾的是,这个评价机制,我认为做得最差。大多数客户在案件结束之后,没有“给律师打分”的环节。而法律服务是非常低频的业务,很多人一生只打一次官司。
这就导致大量的信息不对称,在法律服务需要产生之时,客户无从了解律师,没有律师优质程度的参考标准。
我曾经设想过做一个app,名字都想好了,叫做“律镜”,取“滤镜”的谐音。它类似于律师行业的大众点评,让客户能够客观评价他们用过的律师、律所,也能看到其他人的评价。我和一些计算机行业、互联网行业的校友、亲朋好友讨论了很久,难度不高,成本也不高,甚至大家都已经准备好投资了,才发现阻力似乎很大,目前还在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