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红圈所非诉转诉讼的,在老东家干了三年半,之后转入另一家红圈所的争议解决团队,花了足足四年的时间才完全走上专注诉讼业务的道路。
这件事情很难。有相同诉求的律师挺多,因为非诉业务的律师需求量大、人员流动性也高;诉讼业务则相反,劳动力不那么密集,好团队的人员流动性也较低。
这篇回答分为三个部分,我会先说自己的经历,然后回答题主的问题,最后再给出几项小建议。(看结论可通过目录直接转到本回答第二、第三部分)
红圈所四年的经历,粗略分成如下几个阶段吧:
我一直认为:在人生不同阶段,应该专心做好当时依其所是 所应该做的事情,因此,在校时也认为应该珍惜作为学生的时间和心境,心无旁骛地多看书籍;至于实习,反正未来要工作几十年,不必急于一时,更不应侵占了应属于书本学习的时间。因此,故事开始时,我是在完全懵懂的情况下进入一家红圈所工作的(而在此一年之前,我大概还不知道什么是“红圈所”)。
进入之后发现所在组基本只做非诉业务,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但因为几乎没有深入接触过诉讼业务,也不敢确信自己是否真的就喜欢、适合诉讼,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如果不能在执业初期做接触一些诉讼业务,自己以后一定会后悔。”
这个阶段时间其实不短,期间也做了很多事情,学了很多东西、有很多收获,包括磨炼了自己的心性,培养了耐心、对出具文件质量的追求,训练了其他诉讼和非诉业务中共通的东西,以及很多与本文主题无关的收获,此处不予赘述。
之后本着“如果不能在执业初期做接触一些诉讼业务,自己以后一定会后悔”这样的念想,我想尽办法获得做诉讼业务的机会,哪怕是诉讼沾边儿业务的机会。我的性格是研究型、专业型的,不是很擅长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进展缓慢。但因为目标坚定以及领导们的考虑,所以还是经常获得机会做一些诉讼周边业务。
与此同时,有一些业务显然与我做诉讼的目标相抵触(例如一些需要长期出差的业务,会阻碍我接触诉讼业务的机会;一些仅与监管规则有关的业务,工作内容与法律适用、法律关系分析等诉讼业务核心技能无关),这些业务我会尽可能避免。当然,在红圈所的初年级律师是身不由己的,只能心里存着这么个意识,并坚持不懈。平时该服从命令的,还得服从。
在这期间我也在尽力自学诉讼业务,包括研读案例、听各种诉讼律师的课(尤其是无讼上的课程)、上庭审公开网看诉讼律师的表现,以及主动去与做诉讼的朋友沟通,向他们学习。针对一些疑难的、公开渠道尚无人研究的实务问题,我也会自主地做一些研究。[很惊喜,有的研究后来还在业务上派上了用场,而且夸张点说“扭转了案件的局势”(夸张了……夸张了,意思你懂的……当时有一种“十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的爽感)。近期也开始以在知乎发表的方式逼自己去整理一些经验和以前的研究结果,温故而知新。]
我有记日记的习惯,这段时间我日记本的标题就是“24、学习争议解决业务”。
转机发生在工作接近两年的时候,恰恰是自己职业生涯的最低谷。贴一首在低谷期写的诗和一篇日记,展示一下当时的心情:
但马上迎来了转机:执业。
执业前也有纠结过,是面试结束后就离职跳槽,还是继续留在所里谋求做争议解决的机会。我很矛盾,但最终还是选择留下来,因为当时没有拿得出手的诉讼业绩,虽有红圈所的背景,但好的争议解决团队不会多看我一眼。
也因此得到契机跟当时的大老板认真谈了一次,因为老板人非常好以及当时客观情势上需要我这样一个人加入我们所的诉讼团队。在老板的同意与安排、同事的帮助下,我终于正式开始了诉讼业务的办理,开始作为代理人办理案件。非常感谢当时的大老板、带诉讼业务的领导和一起做案件的同事。
那个阶段,我的日记本标题是“26、为诉讼做准备&做诉讼业务”,一方面还在持续不断地学习,另一方面逐渐有了实际上手代理案件、深入做业务的机会。
那段时间起,业务开始往争议解决领域聚焦,而且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包括我已经在该所工作近两年,以及原所的诉讼业务刚起步,因此有很多标的额较小的案件),我一上手就担任出庭律师主办案件,很多案件都是独立完成、单独出庭并直接对结果负责的,这在等级森严、审慎严谨的红圈所原本是难以想象的。
我凭着先前自学的诉讼知识技能、两年来红圈所业务磨成的良好习惯和心性以及由于得之不易而产生的宗教般狂热的投入,全力地去做,尽力做好每一个案件。哪怕同时面对着标的数百亿的非诉交易和标的百余万的小案件:对于前者,我强迫自己去尽自己作为员工的义务;对于后者,我是在履行作为律师的职责,我渴望赢。而且最终事实证明,在做诉讼上,我没有辜负任何人。
先前那支撑着我走到这一天的、过分审慎的念想“如果不能在执业初期做接触一些诉讼业务,自己以后一定会后悔”已经荡然无存,我的心里已经明了,一个更坚决、更果断、更义无反顾的信念彻底占据了我的内心:我一定要成为一位卓越的争议解决律师。
接下来,我日记本的题目变成:“27、做好诉讼业务”,这里面有59篇记录(文章憎命达,越是开心、专注、忙碌的时间段记录就越少、越简略,越是不开心的时候越需要文字来排遣),记录了我在老东家(上一家红圈所)工作时,最开心、最自信、进步最快的一段时间,贴几篇日记:
这段时间得到了很多学习,收获很多非常有价值的经验,有至今记忆犹新的片段和瞬间。这段时间里得到过同事、老板乃至审判人员的称赞,同时身边的同事、朋友也开始转变对我的认识,认可我诉讼律师的身份。
这段时间我在做诉讼业务过程中很多精彩的时刻,我都一一记录了下来。当时为了改变在朋友心中贴在我身上的“非诉律师”的标签,我还发了很多朋友圈,绘声绘色地记录了自己的办案过程,比在日记里干巴巴的记录和在这里的概括要有趣得多。
但是由于老东家当时以非诉为主业,对这部分业务重视程度低;之前来往的同事也不做诉讼,我抛下这些律师费就好几百万的项目,跑去做这些标的额才几百万的诉讼,他们无法理解我的选择更无法理解我做这些小案件时内心的喜悦,因此我也无法与他们分享(朋友圈也屏蔽所有同事、领导)。
都是偷着乐,每每帮当事人解决了一个难题,每每发现自己的一个知识、一项技能、一个想法、一条思路能派上用场、能真真正正地改变些什么,自己便暗暗地、淡淡地开心。
先前的努力、一切的负重,都没有白费。
这段时间日记本的标题是“28、从A律所到B律所:要参与复杂疑难的大案、要案”
这个标题的后半段“要参与复杂疑难的大案、要案”是我开始启用这个笔记本时就拟定好的,也是我这段时间的目标。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在老东家这边继续呆着不仅无法实现我的这个目标,还有被环境和势能拉着“走回头路”的风险。因此我只能一边做着手头的案件,一边想尽办法去找下家——我想要去本地最好的争议解决团队。
当时的心态是比较纠结的,一方面有理论基础和一些成功实务经验带给自己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深知这种感觉可能是坐井观天、河伯自喜,觉得有必要“看看最好的团队是怎么做的”,否则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自信。
同时,虽然朋友们心中我已经是一个诉讼律师了,多数所内同事也认可我是诉讼团队的一员。但毕竟一路走来,其实身兼双重身份。虽然一般都说技多不压身,但当时而言,既会诉讼也会非诉成为了我的负担。因为那段时间所里的案源数量不太景气,身兼两职的我不可避免被我所处的这个位置所无法抗拒的势能往回拉,拉回去做非诉:这是我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为了做案件,作为一个(现阶段)一心一意只想做业务、做案件、学本领,从没想过赚大钱、拿分成的红圈所搬砖工,在这段时间里,也得主动操心业务开发才能有充足的案件可做。(非常感恩当时师兄、师姐和朋友的帮助!)这样的境况下,继续留在这里等待实非长远之计。
只能离开了。
我又不得不开始行动了。如前所述,我是研究型、专业型的人,平时很少出去喝酒吃饭(没有时间也没有意愿),但是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这段时间见了很多校友,约了很多以前的朋友,了解了大量本地争议解决团队的信息,并选定了两个争议解决Top团队/律所的职位目标。
期间也考虑过曲线救国(先进大企业做诉讼法务,然后出来做律师),因此去了两家知名企业面试,后来和面试官成了好朋友,他们都建议我不要去,继续做律师。
诉讼岗职位分别面试了,有一个我心仪的诉讼岗位在两次面试、两次笔试之后(经历了挺长时间)出乎意料地未予录用。当时颇有些受挫,但也因此意识到了自己的一些具体的不足(概括的不足自己是心里有数的,否则没必要一定要换所)。幸好先前下了苦工,剩下的不足在意识到之后都可以很快学习、弥补。通过这次失败的经历,对自己做争议解决的能力进行了完善。
基于先前的不懈努力,结合上一次失败面试的经验,我顺利拿下了最后一个职位的offer,薪资待遇由于律所之间的差异有下降,但完全可以接受。
进入新所之后,情况符合预期:承做的案件多为重大(以标的额一亿左右或以上为“重大”标准)、疑难(例如一审败诉但当事人觉得冤枉希望谋求诉讼逆转的)案件,案件都有充足的律师费支持我们做深入的调查、研究。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主观,因此未必适用于所有人或情况,请题主结合我前文所述的经历来理解,希望对题主有参考价值:
1、个人发展状态:自我感觉发展势头不错,有新的机遇和挑战。近期打算开始“笔耕不辍”,工作之余,写一些东西。
2、工作深度:可以独立承办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也可以与优秀的诉讼律师同事配合、合作。
3、工作适应性:能适应。
虽然我自己在转所时基本是平级转的,但因为前期发展比较“任性”地追求走自己的道路(但也正因此帮我在旧所开始做诉讼创造了条件)以及没有一毕业就从事律师工作(我是毕业第二年进的红圈所),所以和一毕业就一直顺顺当当走在非诉道路上的同事相比,目前的薪资也显得大打折扣了。但是,换个角度来看,由于非诉业务比较磨人,能一直顺顺当当走在非诉道路上的同事其实也不多,目前来看和我同期进老东家的前同事,现在也只剩下一两个还在坚持,其他人在我跳槽的前后也基本都进了企业或者投资机构(除了我,没有跳槽继续做律师的)。
而且我觉得也没必要太看中红圈所里流行的“职级”,现在有的红圈所三年级律师比不上别家的一年级。人们有时候就是被这种直观但是虚假的东西绑架了,因此忘记什么才最重要。
只能说“尽量避免职级薪酬打折”打得太厉害;如果你要去一个头部争议解决团队,完全平级调动几乎不太可能。因为争议解决团队一般不缺人,而市场上红圈所非诉业务退下来的人其实不少。比较合理的期待是:(1)如果你没有任何诉讼业务基础,那只要能进团队就够了,从一年级开始做也要接受;(2)如果你已经有一些诉讼业务基础,并且已经持证,那么可以追求从二年级律师开始;(3)如果你已经有较多诉讼业务基础、已经持证、有自己的专长,在原团队已经做到中年级,有一定的管理经验(或者带人做项目、教新人的经验),对自己按照红圈所标准做诉讼的能力也比较自信,可以追求从三年级律师开始做起。
结合我个人的经历,针对该问题给出的具体建议如下:
1、利用一切业务时间学习:尽可能学习诉讼相关知识,既然在实务经验上已经必然比不上已经在同样的平台做了三年诉讼的律师,那么在知识、理论的广度、深度上,就必须远胜他们。
2、抓住一切机会实践锻炼:尽可能谋求实践机会,哪怕只是给法院打电话的工作机会,也要重视。如果在原岗位有代理案件的机会,则一定不要错过。如果能在换工作之前把诉讼权流程从立案到执行都走一遍,会容易很多。有机会的话可以与所主任聊聊,期盼给机会。(很感激老东家的大老板和带诉讼业务的合伙人,愿意给我机会。不过我觉得自己当时还是太被动了,主动争取不够。我当时的心态是觉得自己作为员工挑业务是不合适的,加上客观条件也不太容易满足,请求说不出口)
3、密切关注、掌握信息:多与做诉讼的朋友、校友、同事沟通,通过他们可以了解诉讼行业内的情况(包括有哪些值得去的好团队),而且他们能掌握一些好职位的新动向,以便你在机会刚出现的时候,马上出手。(很感激这段时间给我分享过经验和信息的校友、前同事和朋友,若非他们提供的帮助,我可能现在还在原地踏步)。
这是前东家的一位资深律师朋友一再劝我的一句话,这劝告让我一度非常焦虑,也促使我最终做出转所的决定。虽有以下第2条建议,但我对她的这句话也深以为然,因为如果继续拖个几年,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还会有勇气、毅力去舍弃。
这里作为第一条建议分享出来。
不要太在意眼前的职级、薪酬,在二三十年的职业发展前,这都不是事儿。职场上的“年功序列”、逐级上升只是一个安慰人、麻痹人的幻觉,它们的作用是让你在做选择时有被剥夺感,增加你试错的成本,越来越紧地束缚你的手脚,直至耗尽你最适合试错的职业最初几年。但是如果你是重视内心感受的人,那么花费一些成本、进行一些尝试乃是必要的。
以十年的维度看,现在的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十年之后会是十一年级、十三年级和十五年级吗?不,他们会是:合伙人、企业法务、投资客和全职太太。
人的职业生涯不能继续像读书时一样被简化为爬楼梯:一级两级直至合伙人,然后一百万、两百万……正常的生活要复杂、丰富许多。
你是否真的已经决定要走诉讼这条路?是现阶段只有一个“如果不能在执业初期做接触一些诉讼业务,自己以后一定会后悔”的念想萦绕不去,还是你的内心已经被更坚决、更果断、更义无反顾的信念彻底占据?倾听你的内心,问清楚你自己。
“神的静默之言,只有渴望听见者得闻之。”
套用尼采的一句话:“知道为什么而工作的人,能解决一切如何工作的问题。”
对不能适应的担忧不应该成为影响你决策的因素,而应该是促使你做足准备的动力。
这个问题在回答题主的“转行前:如何尽量避免职级薪酬打折?应该做哪些准备?”时已经简单说了,评论区又有朋友提问,这里略作展开。既然是红圈所的非诉律师,非诉和诉讼共通的能力默认没有问题,那么需要补足的项目其实只有:诉讼仲裁业务的实践技能、抽象事实和适用法律的能力。
本题回答后不久,收到老东家发来的一则《重大项目公告》,我曾在某一阶段担任过代理人的案件在我离职后取得了全面胜诉的结果。在该案中,我们为委托人减少了近七千万的损失,因此该案被作为重大项目予以通报。
感谢曾经历过、即将来临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