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苹果公司带领个人电脑拥抱 Arm 后,Intel 还能卷土重来吗? 第1页

  

user avatar   pansz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intel跟amd最坏的后果,无非是CPU必须便宜卖而已。毕竟目前 ARM 的 CPU 比 X86 的便宜太多了,坚持做 X86 纯粹是因为:能躺着赚钱干嘛要站着?

高通顶级旗舰配合了DSP ISP 等一大堆功能,才卖几百块,而 intel 家入门级的 i3 10100F 就要卖到高通顶级旗舰的价格,想一想谁赚得多呢?有如此高利润率的产品,你究竟在担心什么?

其实 CPU 表面上的指令集现在已经根本不是 CPU 设计的核心,在架构不变情况下 intel amd 谁都有能力直接改成 arm 架构而并不明显损失性能。x86表面上是CISC的指令集,其实那只是兼容性,实际上内部早就已经是RISC了。


现在来说软件,我个人认为,最主要还是看微软的态度。

毕竟,x86能横行天下,主要就靠的两点:第一是微软的系统如此流行,有大量的历史应用必须在这个平台跑。第二是x86生态的开放,基于x86的机子不存在什么锁bootloader之类的事,各种厂商都能基于x86组一台机子。


如果微软能够全力行动起来,果断推进一个更好的 arm windows 操作系统,像苹果一样能够兼容传统x86应用,并且还跟谷歌合作把 android 也搞到 arm windows 上来直接运行。那么,这才是对 x86 生态造成的最大伤害。

如果微软真这么做,恐怕对 x86 阵营就是股价雪崩之时。


但是,回到开头,intel跟amd再惨也死不了,充其量就是做 CPU 少赚点钱而已。利润非常可观啊,x86 的降价空间其实很大的。

只要肯降价,x86不一样还是真香?

我的结论,intel不会有什么问题。业务量很广的。最多就是苹果的带动有可能导致 x86 的价值下降了,而来自 arm 的正面竞争有可能导致 x86 体系降价。最终给所有消费者造福。


user avatar   lulueh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指令集从来就不是问题,问题是微架构设计能力,不会真有人认为苹果这个半路出家的现在在微架构设计能力方面直接能打败intel AMD了吧?

X86要是失败,那也是体系和历史包袱的失败,跟IA两家的实力无关。真要逼急了,这两家靠着自己世界一流的微架构设计能力转战RISC,你大爷依旧是你大爷。


user avatar   maomaobear2 网友的相关建议: 
      

X86的护城河在于生态系统。

从80年代开始积累的软件太多。

很难替代掉。

苹果做过服务器业务,挂了。

在2006年兼容X86以前,苹果一直是出版,设计,音乐,视频的生产力工具。

在大多数商用,工业用领域,苹果根本就没有市场。

现在苹果退出X86。

在商用领域只会更退步,以前安装双系统的苹果不能用了。

商用变不变,微软说了算。

如果微软能提供高效率全兼容的X86转ARM的办法,商用就可以转ARM。

微软没有,就不好解决。

商用的场景是。

2001年,一个几万人团体开发了基于Win2000 server,IE6的OA系统。以后升级是2003,2008,IE8, IE10。

2020年,现在用户用的Win10客户端电脑都比服务器强了,服务器还用着。

重新开发一套要花很多钱。能用能升级先用着。

你用谷歌浏览器,都各种不兼容,不正常?

你换苹果电脑基本就不能用了。

还有很多程序不是浏览器内运行,就是要运行库的EXE。

这些程序,从XP切换到Win7,Win10运行都不正常,需要安装运行库各种补丁。

你换操作系统?

苹果能行的话,Linux早就成了。

而且很多工业领域,商业领域的外设,根本就没有苹果系统的驱动。

所以,X86的主流地位在微软叛变(搞出完全兼容的高效率方案)前很稳固。

苹果处理器的性能提升,会加速X86的挤牙膏。

X86可能会重新衡量频率,核心,架构的关系。设计更大的核心,但是比用较低的极限频率。

ARM要逆袭,需要新的方案。

就是微软没有办法,但是第三方能提供完整方案。

还是办公室OA系统。

华为提供鲲鹏服务器,比X86服务器便宜很多。

华为提供麒麟9000的电脑,安装桌面版的安卓,只要999元。

华为提供OA系统方案。替代以前OA的所有内容。

华为能够直接提供相关外设,提供安卓下的驱动。

外设价格便宜。

华为提供桌面安卓版本的日常用软件。有桌面的应用市场。操作方式与PC相同。

这样,新公司需要OA,用X86,连硬件带软件要50万。

而华为这套20万就可以了。

新公司就会放弃X86方案,商用华为的系统。

这种方案,是苹果不可能提供的。


user avatar   zhangshuj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澄清误解 —— 当下时期Apple选择ARM-based并不意味着整个ARM阵营侵掠或是替代x86生态;倘若未来长期赢得全行业普适,ARM需要走完x86相似的路径;

Apple M1中的处理器虽然使用ARM指令架构,但严格而言并不算是ARM生态,它是ARM Architectural license的产物,是苹果面向独有软硬件生态的自主定制产品,从A6处理器开始,Apple就开始使用非标准ARM架构,虽然同是ARM指令,但已经针对指令扩充、电路实现、周边IP以及封装方法做了极大改造,极大区别于公版v8,几乎不需考虑对于ARM公版生态的向前和向后兼容问题;且这种定制设计的出品速度不会受限于公版发布期,甚至往往会提前,例如 A12处理器的整体设计就是在ARM当时尚未发布公版的V8.3-A架构上摸索自研的,没有任何设计/验证和流片参考,研发费用接近$4B,密度69亿晶体管的自研核,成功以较高良率的7nm DUV两次曝光的工艺流片量产,设想这些A12核心设计会再反哺给ARM去做公版吗?全世界能拿着指令集做出全套CPU RTL的也仅有Apple/Samsung了。

因此,Architectural License就是允许客户自行定制和实现私有型的指令系统的semi-custom模式,为客户独有的系统、应用和生态做优化,Fabless要自己设计电路按照指令集的规范去实现各个指令的功能(因为难度大,所以通常指令集授权还会包含昂贵的NRE驻场指导);同时,ARM也会以高昂价格和流片审查去限制 “架构许可” 的客户数量,避免像MIPS架构授权一样造成相互不兼容的过于碎片化的市场,避免侵犯到公版市场。因此,真正的ARM生态是指 “公版指令集授权、周边IP和design service”,倘若公版IP被广大处理器厂商和整机厂商所采用,才算是发扬了ARM生态。

在与Apple的授权合作中,ARM会获得不菲的授权费,甚至royalty%回报;但Architectural License并不会促进ARM一直觊觎的整机市场繁荣(消费PC+服务器),苹果投入祖传手艺设计出的定制产物也不会与ARM分享成果,其芯片和板卡也不会单独出售,仅适用于Apple自家的整机产品,对于ARM公版的技术和生态的演进并无促进。当然,对于客户自行定制设计的IP核,ARM也不允许其转售/授权,设计者仅能销售最终制成的量产整机,授权管控极为严格,否则就是违悖Breach条款,ARM也会要求TSMC等晶圆工厂参与审查以便阻止曲线违规流片,这一点与前车之鉴的MIPS有本质区别。

因此,目前仅有Samsung/Apple/Qcom/HW等几家实力大厂才能获得该授权并用于自己design造轮子。但差异化在于,相比Qcom和Samsung的芯片需要依赖第三方Android系统,Apple ARM-based芯片的优势就在于拥有整个硬件设备+编译器+操作系统+软件应用的生态,所以Apple可以参与设计和控制软硬件所有环节,最终自身整机产品的差异化就非常明显了;同时另一个角度也说明购买Archi-license这种指令集授权,本质是购买兼容此指令集的软件应用的运行权,使得ARM阵营的码农和软件可以方便在M1整机上运行和迭代,指令集的另一类商业价值体现在软件系统和应用生态上。

最后对比x86的软硬件协同演进,只要整机和软件ISV依然中立发展,只要世间不同的软/硬件还需要相互兼容和适配,x86生态系统就很难破解。相比之下,Apple维护着独门且半封闭的软硬件生态,其M1芯片的发布也更加闭环了这个生态,但只有这种半封闭的生态才可能产生诸如A12或M1这样的产物,并让整机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得到了最大发扬。虽然,广义上看到几家整机和系统软件厂商在频繁适配ARM,如MSFT,但这是出于让自己的整机产品获得成本优势以及适配更广阔的应用客群(如兼容移动端应用和开发者),而ARM公版生态物美价廉的满足了这个需求,且容易找到很多提供CPU/SoC design service的三方Fabless来代工设计Surface处理器;但这与Apple在半封闭生态中倾向ARM的动机不完全相同,两者区别在于对硬件整机产业链的影响,M1能从二进制层面适配多种平台的软件,一则继承ARM指令集的部分兼容性(以及相当一部分软件仅需要基于ARM64重新编译即可使用),二则借助Rosetta BT翻译扩大兼容范围,这确实会吸引一批消费用户放弃x86而选择Apple整机,但它的兼容性和整机产业链仍是半封闭式的,软件兼容是不平滑的,三方硬件兼容是有选择性的,且整机方面Apple也无法授权CPU/SoC IP核给第三方整机厂商,这种不开放的局面并不会动摇Intel-x86的成本优势、兼容性优势、开发者优势,以及整机市场地位;那些被Apple追随者所削弱的消费PC市场份额是不足道的;真正会威胁Wintel同盟的是MSFT的动摇,但至少短期内也是没有充分必要性的以及短期无法达成的局面。——

最后,对照前几天网媒文章《反击苹果M1,英特尔做了个PPT》一文补充几点:首先M1不是定位在游戏机,日常办公生产力、流媒体是主流需求。此外,生态紧耦合的优势就是不用关注非典型应用。其实,Intel的内部看法是M1定位就是抓紧典型应用,连其GPU都是沿用手机那种设计思路,不是通用算力模块(虽然Benchmark实测M1内部GPU核的FP32达到2.6TFLOPS,但内存速度显著低于独显,大型PC游戏性能可能大幅受限),如果苹果往主流游戏方向拓展,那么SoC功耗是肯定hold不住的,而抓办公生产力、流媒体是正确的,那是笔电的刚需;游戏需求则过于顶端,且用户需求差异太大了,反而供给就不好做了;对比M1发布会demo的视频编辑演示,也是hard core codec,并不是算力堆的。做产品的就是制造业嘛,利润来自规模。再做个对比:每年几款硬核游戏大作,INTC都要付出$20-$30m一单去做底层代码和指令级优化的,首先,要买通UT4那些游戏开发包,这个费钱费时间,特别是指令集和架构的改变,没有1bn都没人搭理,之后再迭代调试2-3年形成优势的时间还是要的(INTC游戏产品部的Head最近还被promote负责整个桌面CPU产品线了,而他前两年的工作就是每年送几个亿$去做代码优化,保障$4.5b/yr的销售收入,占INTC总流水的6-7%);那么仅作为推测,苹果这样的软件基因公司会付出这样的开销么?大概率是自研游戏引擎、自建开发者生态的。这是两种流派商业模式的不同,当下x86低配笔电已然做到¥1999价格,买颗中偏高端的CPU都不够了。所以,抓封闭典型需求,和圈生态大包容,是一对矛盾,各有各的生存空间。

因此,至少当下时期Apple选择ARM-based并不代表侵掠或是替代Intel-x86生态,也不代表发扬了ARM公版IP在整机产业的竞争力和份额,也没有为一众ARM公版客户带去任何技术参考和传承。



user avatar   luv_lett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当时 Jobs 要放弃性能不俗的 PowerPC, 而要转向在当时性能不见太大优势的 x86?

答案是 Intel 的 Roadmap, 一个关于产品的愿景.

Intel 在 2008年的 45nm 就进入 HKMG 栅极时代, 而其他厂商晚了 3.75 年. 同样关键的 Fin-Fet Intel 早了 3.5 年造出来.

当然最成功的 MacBook Air 并不是 OG 版, 而是 2010 版, 当时凭借着老黄的集成 gt330m 显卡的 nForce 芯片组搭配 45nm HKMG 的 Intel Core 2 Duo CPU, 然后使用 SSD 作为存储介质, 并且通过移除了光驱实现了更大的电池. 在当时的业界, MacBook Air 就是顶级轻薄本的存在:


但是回到这张图, 进入 14 nm 之后, 理论上应该会在 2016 年使用 10nm, 但是实际情况就是, Intel 的 14nm 工艺在 2014 年已经被认为不太理想, 并没有大量出货, 而 2015 年伴随新架构的 14nm+ 仍然和 22nm CPU 形成互有胜负的状态(4790K vs 6700K), 直到 2017 年的 KabyLake 14nm++才完成了对 22nm 的完全超越.

但是问题就出在 2017 年 AMD 带着 Zen 卷土重来了, 而 Intel 的 10nm++ 至今都无法和 2018/2019 的完全版 14nm 匹敌, 而 AMD 在当时的市场目标很明确, 就是造出高竞争力的服务器 CPU, 并且这种 CPU 的 Die 能够和桌面市场通用, 降低成本, 突击 Intel 的 HEDT 和 i7 的市场.

与此同时 ARM 阵营也完全没闲着, 2015 年 Apple 首次选择了同时在 TSMC 和 Samsung 进行流片, 最后发现 TSMC 的技术优势很大, 于是押注 TSMC. 随后 TSMC 的工艺就开始突飞猛进, 并在 2018 年得以发布 7nm 工艺.

而 2018 年 Intel 搞了啥呢? 一个 i3-8121U, 初代 10nm, Skylake 的直系后继架构 Cannon Lake, 流片多次的 Gen10 GPU 仍然无法运作, 最后打包一个 AMD 的 RX540 显卡卖了. 而这个 CPU 的性能差不多只有 2014 年的 22nm Haswell 处理器的水平.

即便在今年进入 10nm++ 水平, 但是实际的能效仍然不如 14nm Comet Lake. 所以 Intel 目前被看衰的最核心原因是无法正确的执行路线图, 出现产品水平反复进退的糟糕表现.

很多时候提升性能就得假设散热水平有提升, 这就让新产品形态难以落地.


另外一个猪队友就是 Windows, 新 CEO 上任后立刻减少了产品上激进、 实际市场上不太成功的 Windows 8, 推出了收到桌面用户欢迎的 Windows 10, 而且微软最近几年在 Azure 上大有建树, 股票也大涨, 看上去很正常对不对?

实际上的问题就是微软不仅完全丢了 Windows Phone 这个平台, Windows 10 的「倒车」行为还影响了 2-in-1/平板 市场的发展. 最后所有厂商还是回过来做蚌式笔记本和 MacBook Air 竞争.

正所谓是此消彼长, Intel 工艺和架构的迭代缓慢, Windows 开发的保守低效, 然后 AMD 杀出来后削弱了 Intel 的地位, 导致 Wintel 的硬件-软件循环迭代变成空谈.

甚至可以说 PC 这十年最大的进步是 GPU, 所谓游戏开发商, 微软的 DX 框架, 还有 NV 三者主导的 PC 游戏迭代路线, 然后 AMD 自己带着游戏机另开 Mantle/DX12 炉灶的第两条路线.


如果说 2021 年初的 Apple 的处理器是「满分 CPU, 满分 SoC」, Intel 就是「0分 CPU, 满分 SoC」, 而 AMD 是「满分 CPU, 0 分 SoC」.

而 macOS 经过稳扎稳打的迭代, 外加和 iOS 功能的整合, 让 M1 这个满分选手得以充分发挥.

  • iMovie/FCPX 开箱即用, 可以利用 GPU 和视频编解码器的性能.
  • Number 应对繁重图表有着更强的对 CPU 多核心的利用率
  • 统一了权限管理模型, 在安装 App 更方便的同时提升了安全性, 借助安全飞地和 TouchID 更好的保护用户隐私
  • 超长的续航, 无论是低负载看片, 中负载办公, 还是高负载做设计打游戏, 都有着比 Intel 平台更强的表现
  • ...

很多人还在说什么「Office 在 Windows 更好用」「Windows 专用的财务软件, 网银, 有各种特定行业专业软件 blah blah」.

关键问题在于, Office 的协作, 在最赚钱的湾区公司眼里, 在中国头部互联网公司里, 他能用吗?

不能

像是财务软件, 网银这种, 本质就是覆盖人群不多, 加上用户/公司消费能力不强, 导致这些软件的开发商没有动力去做跨平台.

但是举个例子, 手机用的人多了, 手机平台的网银的功能已经不输给很多万年 ActiveX 的 IE 插件网银了.

在浏览器里给 AirPods Pro 分个期, 工商银行还得下网银插件, 但是在 Apple Store App 里面, 花呗/CMB/ICBC/CCB 都是简单易用的内嵌浏览器分期.

换句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你以为五六千块能买到的电脑能干要做的事情, 但实际上都是对历史的兼容. 就比如说最近很多笔电 KOL 都在吹 Pro 14, 本质上这款本子屏幕也就 2013 年 Retina MBP13" 的水平还不到点, 触控板还是跷跷板, 很多时候还要依赖鼠标. CPU 能效对比 Skylake 无进步, MX450 显卡看上去能打游戏剪视频, 实际上能效也是毫无进步, 而性能的提升依赖更好的散热和吃更多的电.

看上去免费送 Windows 和 Office, 实际上送你的一行小字.

顺带一提这种笔记本送的 Windows 家庭版和 Office 个人/家庭/学生版 是的 licensing 条款里说是不能商用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开了家公司, 买的都是这些笔记本, 然后招一个「熟练使用 Windows 和 Office」 的文职, 等着收律师函吧.

而选择 Mac 看上去价格很高, 但是在专业的分析公司看来, 投资 Mac 是比 Windows 有着明显更高的效益的.

首先是设备成本, Mac 当然更贵, 但是 Mac 的综合残值达到了 1/4, 而 Windows PC 只有 1/10, 这就拉近了两者的差距. 而商用带来的额外 LIcensing 费用, 比如年付的 365 也是可观的成本.

Mac 随机附送的 macOS/iWork 完全可商用, 就无需为所有人配置 365.

另外 Windows 上应用使用商店或者 msi 部署的情况并不算特别普及, 或者说国内会用 msi 做部署的 IT 基本不存在, 出了问题意味着就需要人手解决. 而 Mac 的 IT 部署就要简单很多.

特别是互联网公司, 人员流动大, 能够快速开工显得非常重要, LTSC 的 PC 镜像难以迭代, 对于互联网公司是致命的不便. Mac 的开箱即用能力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下体现价值.

  • 需要录屏? QuickTime 就够了, 还有 HEVC 高效率编码/独立窗口录制/局部录制 支持; 要知道所谓的 win+G 的录屏依赖的是 xbox 的这个 UWP App, 对于很多企业用户是不存在的
  • 需要办公全家桶? iWork 免费可商用, 并且有网页版协作
  • 需要剪辑视频? iMovie 免费, App Store 下载安装一步完成
  • ...

另外就是 Mac 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效率, 对于公司和员工来说是双赢. 而且在很多人眼里满是麻烦的全盘加密, 其实对应的是 macOS 提供了开箱即用的加密的备份方案; 而且不可拆卸, 默认加密的 SSD 硬件也防止出现丢失设备后数据被窃取的问题.

所以 Intel 竞争的不仅仅是 M1 芯片, 更是眼下力不从心的 Windows vs 有着移动生态撑腰的 macOS. 而且仅仅是在 Windows 生态下, 还有着 CPU/GPU 更强的 AMD, 而且 AMD 在 SoC 方面, 明年年底还会爆发一波改进, 到时候就不是 Intel 能不能干得过 Apple 生态的问题了, 而是被 Windows 用户也瞧不起.


user avatar   ghostwolf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技术上:光刻机的制造和使用工艺。

金融上:打破美元的霸权。

军事上:台湾问题。


别的问题(房产绑架经济、老龄化、东西部平衡等)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都是可能通过发展来解决的。

上面列的3个问题是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


user avatar   chao-zan-jia-feng-mi-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两个游戏都有自己的问题。但严重程度完全不一样。

赛博朋克最大的问题是人力不够,没有人手把愿景在限期内做出来,导致后期狂砍。但从已有的成品来看,CDPR是完全有人才有能力把东西做出来的,只不过没时间做。光影效果,已有的垂直城市设计,以及主线和很多支线任务的演出都有毫不输巫师3的气质,尤其是日本城浮空平台那关,无论是游戏流程还是画面还是音乐,都把类似银翼杀手2047的那种气氛和感受做到了极致。有人说CDPR的人才都跑了,或者CDPR傲娇了开始放水,这并不客观。2077确实是个半成品,主机优化的问题尤其严重,但你关注已经完成的部分,用高配置PC玩,其质量并未令人失望,依然是巫师3的水准。

2077就像是一个优等生忘了做背后的几题的考卷,开天窗导致不及格,但已经做了的题目还是正确率极高的。

谈到E3的demo,单从画面上讲你很难说它缩水了。只不过CDPR没告诉你想要E3画面,就得上3080+光线追踪。。。

我猜想没有光追的话,游戏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可以达到光追的效果的,只不过人工工作量会很大,有些地方需要离线烘培,而有些地方需要人工设置虚拟光源。CDPR可能发现项目后期工作量太大搂不住了,就上了光追这个大杀器。。。


至于无人深空,现在口碑很好,但我要不客气地讲,这个游戏到了今天依然是垃圾,只配卖$19.95,打折的时候卖2.95的那种。

Hello工作室自始自终都没有把初始愿景实现的技术能力。

你可以看无人深空进入大气层的技术实现。先是一段飞船进入大气层摩擦发红的特效,然后可以看见地形通过一种非常粗糙、视距很近的情况下刷新出来,并且刷出来的地貌和太空中看到的地貌完全不同。所以从头到尾,hello工作室都没有类似精英危险和星际公民的无缝行星登陆技术。

无人深空更新了十几次,并没有触动这个游戏除了机械刷就没有任何深度的本质。这是一个极其无聊的游戏。但它刷了两年的DLC,玩家也就给他点面子,没功劳有苦劳。它每次更新我都会进游戏看看,但玩不了半小时就会放弃。一是实在无聊,二是它美术设计和渲染水平有限,色彩及其刺眼。比如在母船机库里,到处都是亮瞎狗眼的点状光源,但这些光源不会照亮周围的任何东西,看的时间长了有种不带护目镜看焊接的流泪效果。你说更新了那么久,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解决,有什么用呢。游戏中随处可见低级设计的痕迹,比如说有很多行星上有一种可以卖钱的球,这种球没有任何贴图,只有亮瞎眼的纯白色材质,在HDR效果下极其刺眼,但它又不是个光源,放在地上不会照亮周围任何东西。这种打开Blender就存盘的建模初手垃圾素材居然也能放在游戏里,真是活久见。

所以无人深空就像是一个学渣冒充学霸,把期望提得无限高,却每题都答错结果接近0分,被骂,然后花了漫长的时间在那里订正,一题一题的改,最后终于接近30分了,然后获得了大家的赞赏,全然忘记了它改了那么久依然是不及格。

无人深空的贴图我就不贴了,首发的时候真是纯垃圾,基本上是2008年魔兽世界首发的那个水准。现在也依然是垃圾,开个HDR看着眼睛都疼。


user avatar   hibyeb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这不叫“棍棒教育”,平常的狼爸狼妈棍棒打向孩子屁股这种不会致伤的部位,这母亲是赤裸裸的家暴!法院发出人身保护令后,女子仍两次用烧热的锅铲将女儿烫伤,这绝不是望女成凤,这是将生活与感情当中的不满全部发泄到女儿身上,打着鸡娃的旗号来伤害女儿,来满足对自我的不满!

这是一个失败的母亲,在失败的婚姻之后又经历的一次失败,虎毒不食子,她不配当一个母亲!动辄就打骂,这是一个正常家长对孩子的样子吗?难道自己的孩子就不心疼?看着这伤痕累累的小手,这当妈的有点过于残忍了,关键她自己觉得这是为孩子好,对亏撤销了她的监护权,要不然孩子被打死都有可能!

建议有关部门强制该女子到医院做检查,这有点心理变态倾向了,可不是典型的棍棒教育,而且女孩之后怎么保护也是个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跟进,保护小女孩。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 ARM 中国上演「抢公章」, CEO 吴雄昂被免职后公司马上申明罢免无效? 
  预算8k-9k买什么笔记本? 
  为啥arm架构比x86 x64省电? 
  如果苹果完全转向ARM,音频工作人员怎么办? 
  能否将数个usb4接口并联在一起,达到pci3.0 x8甚至x16的带宽,减少外接显卡无损耗? 
  如何选购MacBook Pro 2021? 
  有哪些是你用了游戏笔记本才明白的事情? 
  如何用U盘代替开机键? 
  大屏笔记本电脑有什么推荐? 
  有人说超威半导体(AMD)没有512位高级矢量扩展指令集(AVX512),属于残废,是真的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最终生还者 2》在 TGA 2020 大满贯获奖,并拿下「最佳年度游戏」?
下一个讨论
PS5,XSX 配件和 PC 基本一致,为什么不直接兼容 windows 呢?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