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感觉大家都是老中医,在给读者号脉,想知道读者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回答。
大家知道什么市场经济吗?
电商进入市场深海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如果法律允许,电商可以快递一天新娘。
市场竞争就是这么回事,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力,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商业行为统统都会被淘汰。这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说不要质疑电商进入到人们的消费低层,这是客观规律。
不过说到“互联网巨头正在夺走卖菜商贩的生计”依我看,还为时尚早。
这就像当年进入WTO时,铺天盖地地讨论中国汽车业将全军覆灭,寸草不生一样。
电商有电商的缺点。
蔬菜的价值是什么?怎么给蔬菜定价?
蔬菜的价值原则就是新鲜。
电商最难解决的就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电商蔬菜的新鲜度往往取决于这最后的一公里。
而菜贩子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是亲力亲为,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店,是他们独立完成的,他们可以在凌晨进货,早上开市售卖,新鲜可见。
电商进货入库,由送货员送出,到达指定取货点,最后由顾客拿走,这里面的最大损失就是时间。
时间的长短决定了蔬菜是否新鲜。
电商可以在凌晨出货,几小时后就到达所有客户手中吗?
答案是不行。
电商是企业,要受到《劳动法》约束,做不到这样的工作要求。电商的送货模式目前也遭遇瓶颈,在及时送达的时效上是有限制的。
菜贩的零售店往往就在居民区,顾客可以很方便地购买蔬菜,因为方便,缩短了从市场到餐桌的时间距离,可以吃到更为新鲜的蔬菜。
蔬菜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新鲜度。电商蔬菜可能便宜,但是不够新鲜,不新鲜而便宜的蔬菜,对应只能是消费水平不高的顾客。如果现在中国的经济形势很差,人民大多贫困,只在乎价格而不在乎新鲜度,这倒是电商的出路。但是,现在的中国城市消费实质上是一个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状态,因此菜贩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挑选原则。
电商蔬菜的最大问题是不能挑选,顾客只能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
而蔬菜零售店则是允许顾客挑选。虽然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不愿意,但是顾客挑选蔬菜的举动,能够更好的留住顾客。顾客可以在菜贩哪里购买到更加满意的蔬菜,就这个服务内容上来说,电商基本上打不动。
挑选服务基本上是副食购买上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服务,这是一个关键因素。
蔬菜价格上,电商也并不具有绝对优势。这是经过比较而来的。
电商和菜贩的进货渠道目前来说,实际上是差不多的,菜贩可能因为进货量较少因而价格较高,但是菜贩的管理和运输都是自己进行,相对来说货损较少,加上新鲜度优于电商,略高一点的价格一般顾客也能够接受。
差异化商业行为的结果,就是快餐店不能淘汰中高端饭店。
因此,聚焦电商不能只关注零售渠道,真正要注意的是必须杜绝电商控制源头,也就是蔬菜基地。所谓的反垄断,就是不予许电商在蔬菜基地这个环节上搞垄断。应该立法禁止,同一个企业或者集团不能同时控制零售和蔬菜生产,两者只能选择一个。如果违反,就是触犯《反垄断法》蔬菜供销合同原则上应该由工商农林畜牧部门批准,以保障市场的公平合理。
浅见如上。
那要看是怎么抢的。
比如,提供一个平台,菜农明码标价,物流公司实价承运,仓库实时显示库存、用户在线团购——这一切由平台完成撮合……
然后,物流公司送到市区中心仓库,送货员配送上门——小区可以集资修造索道或者小件运输管道,通过电脑调度,把仓库中的货物直送小区……
甚至,还可以添加“挑菜公司”之类角色,拿着顾客佣金、替顾客鉴定果菜成色……
那么,我为这个商业模式叫好。
这一方面提高了菜农收益,避免了中间商盘剥;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网络整合了生产、运输、仓储、配送诸环节,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整个链条的效率,减少了浪费;同时又允许各类型的诸多小公司加盟,分别致力于自动化配送、配送链管理、蔬菜瓜果质量鉴定等等业务,把它们做的精益求精……
果能如此,善莫大焉。
但是,如果是这样搞的:
1、仅仅是取代了传统菜市场,但仍然沿袭旧的运输、出售流程
2、用“互联网烧钱模式”排挤竞争者,垄断市场,攫取菜农以及物流公司各方的议价权,通过极限压缩他们的利润空间榨取更多利润
那么很显然,这个商业模式完全是换汤不换药,仅仅是“互联网也能做”、仅仅是钱多了没地方投资所以顺势占据更多地盘而已。
而且,这个商业模式相对于传统,会带来很多问题。
要说明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剖析它和传统的相同/不同处。
相同处有:
1、都需要一个仓库
2、都需要两头压价/抬价
不同处有:
1、从海量小贩、超市等参与者激烈竞争的自由市场,切换成少量几家互联网大鳄的寡头垄断模式
2、不再能通过直接接触挑选商品
3、不再需要门店,不再需要售货员;但需要物流配送上门
相同处无需多言,只分析不同处。
1、寡头垄断模式必然导致菜农、消费者两头受损
2、瓜果蔬菜类状态复杂多变,不像工业品那样可以执行详尽、严格的标准,不能直接接触就很难保证商品质量。结果要么质量得不到保障,要么采购员欺压菜农,收购执行严格标准,销售执行粗放标准——这在过去是屡见不鲜的事实。
3、不需要门店售货员是利好,降低了成本;物流配送上门需要额外成本。
但商品的价格并不以成本决定。这是常识。
事实上,如果你开过淘宝店,那么你一定知道:外行们喜欢嚷嚷什么“淘宝店省去了门面房、仓储成本”;但实际上,想要做大,你还必须有一个地面店、有一个仓库。这是商业伙伴愿意和你合作、敢于给你低价的先决条件。
尤其销售非著名品牌商品时,“有地面店”能有效增加顾客信心。
换句话说,线上商店并不是因为省了地面店成本而发家的;它能够取代街区商店,仅仅是因为它的7天无理由退换货等和欧美线下商店接轨的、可信的售后约定。
换句话说,“网购”并非技术取胜,而是商业模式的成功——只是在商业模式成功的同时,也对背后的技术提出了要求。
正因为网购胜于商业模式,因此欧美等传统地面店信誉良好的地区,“网购”就无法成为主流——再说一遍,这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拷贝欧美地面店的成功商业模式、然后通过电商平台强制执行,从而克服了互联网购物不能先看实物、从下单到收货耗时更长流程更繁琐等不利之处,击败了那些“脸难看事难办”时代过来的、不思进取的线下商店。
再说一遍:网购不是技术的胜利,它仅仅在生僻商品上面存在优势;在常规商品销售上,它相对于地面店充满劣势。因此它无法在国外替代传统店铺。这个模式在中国的成功,是因为通过软件强制网络商户执行西方地面店的成功商业模式,再加上我们的地面店服务意识太过落后、甚至至今电脑城都以宰人求存,这才使得网购克服了自己天生的诸多困难、赢在起跑线上。
但对于生鲜这类特殊的商品,线上商店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甚至可以说全是劣势。
当然,即便如此,如果不着眼于垄断,我也不会反对这样的商业尝试。大家公平竞争,谁搞的好谁上,有什么可反对的。
但是,真理多走一步就成了谬误。
我们都很熟悉国内的一种极为常见、极为“成功”的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的思路是:我先不惜成本的排挤所有竞争对手;当所有竞争对手消失后,霸占了整个生态位的我就可以为所欲为——不满意?不满意忍着。因为你没有别的选择。
从互联网搜索、社交到电商再到各种共享XX……这种先夺取垄断地位、再借助垄断地位攫取超额利润的行为屡试不爽,搅得市场一塌糊涂。
更有甚者,借助“平台”之利,拿独立厂商甚至自己的合作厂商当免费模板,把一切创新者“抄死”,抄的万马齐喑,再也没有创新者敢于露头,这竟然是过去最成功的商业策略。
反正人家垄断了流量入口,由不得别人反抗。
最终,这种模式成了颠扑不破的真理:一旦出现了任何“创新点”,捏着大把钞票的巨头们就见了血的鲨鱼一样一拥而上,先把所有中小规模的竞争者统统排挤出去、等几个大佬瓜分完市场之后,再坐下来慢慢考虑“盈利模式”——找不到怎么办?不退押金了,把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至于开头提到的那种各方共赢的、每个环节都可以持续得到优化、促使大量科技创新商业创新的模式,那完全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因为,初期,各大巨头忙于弄死市场上一切竞争对手,没有时间考虑商业模式;等市场霸下来了,又要马上获得盈利、又要在内部分蛋糕,没有精力也没有更多金钱去搞什么创新研究什么商业模式,盈利最重要;末期呢,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什么?你说让其它企业参与各个环节、研究管道索道无人机配送研究更优化合理的流程?呵呵,老子砸多少钱才抢来的市场,凭什么分你一杯羹。
粗放,野蛮,低水平重复,没有一丝一毫的进步。然而在攫取财富上却极其有效。
但是,在这个经济持续低迷的时代,再用这种野蛮的方式圈地、冲击底层那些完全没有风险承受能力的大多数人——成了,仅仅是新的垄断性的互联网商场取代了旧的非垄断的既有商场而已,看不到任何革新、任何好处;不成,将置被逐出相关产业的绝大多数底层市民于何处?
冒动摇国本之险,却只是一场资本的攻城略地游戏而已。这就是国家马上出来叫停的原因。
深度分析一下。
在看郑爽的一些相关事件的时候,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郑爽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混乱的人。
她呈现给大众一个非常极端的两面,一面是令人怜惜的恋爱脑形象,一面是利用别人的心机girl。
换句话说,率真、义无反顾是她,冷漠、富有心机也是她。
当这极端的两面化为一个人时,大众就会感觉很困惑,难以理解她的各种迷惑行为。
她的这种极端性和两面性,都源于她和其家人固有的一系列的人际关系模式:
第一层次:“爱你的前提是你要对我有用”,“利用你是爱你的一种方式”;
第二层次:“我在感情里可以肆无忌惮地利用你”;
第三层次:“为了爱你(用你),我可以连自己都不放过”。
有网友总结,郑爽为张翰整容,为胡彦斌写书,给张恒送孩子。
看起来是傻女人为爱痴缠,其实这里的“爱”,本质上还是一种利用。
当年她跟张翰的恋情里,单方面公布分手,还自爆为爱整容。
为爱整容是真的,但以此为由给张翰施压也是真的。
对外宣称是因为跟张翰在一起自卑而整容,再单方面宣布分手,无疑是塑造弱势形象,给张翰施加愧疚感,以此来达到她的情感目的。
如果说把他们爱的纠缠叫做套路和利用,有些过度解读,那么分手后,不断炒作前任的行为就越发体现了她的情感模式:“爱就是工具”。
跟胡彦斌分手后,一边是郑爽爸爸出面说胡彦斌是花心大萝卜的渣男,一边郑爽又写书,表示对胡彦斌的留恋:“这是唯一想让我写进书里,关于爱情的人”;
同时也不忘展现自己的弱势形象:“支持你做任何事情,哪怕你只想玩玩感情,我都能够接受你的放纵”。
比起张翰的隐忍,胡彦斌选择用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涌动:
“你说的这么认真,显得我存心敷衍,这些套路的情节,苍白地上了台面”(胡彦斌自己定义为“套路”);
“你要的全拿走,剩下的我承受,留下我们的狗,别管有没有用,我怕它以后没人宠”。
在与张恒的恋情中,工具人的关系模式继续升级,这次充当工具的是两个无辜的小生命。
从郑爽录音里的态度来看,这完全不是想要成为一名母亲该有的状态。相较于上次的为爱整容,这次恐怕又是为爱“生子”。
感情好的时候,公司开着时候,张恒还有用的时候,赶紧整两个孩子让情感联结更深一点,感情吹了,就动弃养的心思。
在最新曝光的录音中,进一步证明她的内在逻辑是“孩子就是感情的工具,以后感情要是还有,孩子就重新要”。
回到前面提到的郑爽的人际关系模式:“为了爱你(用你),我可以连自己都不放过”。
作为一个女明星,在考虑要孩子的时候就应该很清楚,假如有一天感情破裂,秘密泄露,对她自己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后果,但她还是那么做了,也能看出她的极端:
一方面,可能当时真的感觉来了,爱的死去活来;另一方面,作为极度害怕被抛弃的类型,她的内心也一定极度焦虑,以至于不考虑后果地寄希望于通过孩子来避免这种焦虑。
郑爽这类女孩,其实对任何男性可能都具有致命的诱惑力。她在爱情中的义无反顾,会让你们的感情迅速拉近,并且你会被代入到她的“人生剧本”中;
而当你发现,她曾经表现出来的义无反顾和深沉的爱,其实是一种换取你更多情感价值和物质价值的手段时,你又会三观炸裂,感觉亦真亦假。
但此时,你已经在与她的纠缠中无法自拔了。
就像张恒,当郑爽提出要代孕时,他之所以会答应,一定有感动的成分(假如不是男方阴谋):“眼前这个女人一定是想跟我一辈子的,否则不会担风险要孩子。”
我们中国人常讲究要中庸,这真是大智慧,放到人的人格特征上也是如此。
如果你感觉眼前的这个男生或者女生,情绪、想法、行为都容易走极端,个性过于“分裂”,那还是尽量远离吧,因为他/她可能是一朵有毒的玫瑰。
如果我们是跟郑爽有类似的人格特点,那还是要先以自我完善和成长为主,而不是寄希望用什么东西或手段来拴住一个人或一段感情,尤其是用孩子!
我是暗涌,心理学科普作者,关注我,用心理学视角看人性!
魔兽争霸和魔兽世界里的熊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