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读博会改变人的性格吗? 第1页

     

user avatar   UNSC7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会的,实在是令人唏嘘,我目睹了他从最开始一个乐观积极面对挑战的青年,一路走到这一步的全过程。我一直在心里对他有着父亲一般的责任感,他去英国留学,结果错选了打灰专业,身体不好被当地女生歧视,还要面临大龄phd的精神压力,导致了心理扭曲,这里面也有我引导不好的责任。现在看到他在大庭广众之下讲出这种话,实在让各位见笑了!十分抱歉!


user avatar   beckham-97-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读博的确会改变人的性格。就说我,

读博以前:

温文尔雅,对人很有礼貌,哪怕遇到不太熟的老师都会打声招呼。对师兄弟师姐妹更是礼貌倍加,哪怕和他们发生不愉快的事了,也为了不扩大事态做和事佬,对导师那就更是超级礼貌了。

读博以后:巴不得路上遇不到熟人,就算遇到了也装作看不见。师兄师弟师姐师弟的话要立马反击,不论什么话必须持有100%敌意的态度,不论他们说的对错也要对他们吼,以愣子的态度对待他们(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楞的),或者说以疯八(97拳皇里的暴走八神)的态度对待他们。对导师的态度?明面上没表现出什么,估计也就是愣子的态度吧。

读博以前认为唯有读书高,读博以后极其厌恶圈子里的人,感觉街上卖早餐的,扫地的环卫工比圈子里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得多。


user avatar   wenmia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的性格跟读研/博期间的学术产出具有一定的关系[1],从大五人格的角度看[2],开放性(open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跟学术产出显著正相关,外倾性(extraversion)和神经质(neuroticism)跟学术产出显著负相关:

具体地,开放性指的是想象力、求同存异、创造力等性格因素;宜人性指信任、利他、直率和谦虚等性格;责任心指尽职、自律和克制等。这些类型的性格跟高学术产出相关。外倾性指热情、活跃和社交性,神经质性指的是难以平衡焦虑、压抑、脆弱等[3]。这些类型的性格跟低学术产出相关联。而且,情商跟学术产出没有相关性,相反地,研究生学习中的学习目标性和研究目标性跟学术产出的结果相关性是压倒性的[4],这二者都跟个人的性格和能力没有直接的关系,反而跟学术环境关系更大. 这一结果跟其他研究中揭示的导师因素压倒个人资质/努力成为学术产出的决定性因素是一致的[5](读博天赋更重要还是努力更重要?).

当然,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比如神经质性人格/性格可能就是学术压力过大的结果。

一般性的看,大学教育能塑造人的责任心和开放性[6], 竞争性,避害性,好奇性和自我表达[7]. 但在研究生教育中,由于导师因素往往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导师决定论学术读研的体验和性格的发展/变化,所以比较难有一致的结果。一些研究证明,研究生教育能降低性格中的神经质性,提高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8]. 但这些研究中的样本结果variance本身就很大。也就是说,这些研究中采用的线性回归方法不能很好的应对实际情况中的特征交叉问题[9],容易出现辛普森悖论[10].

当然,教育特别是读博的经历对个人性格的塑造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11][12][13][14][15],但是由于这段经历中的导师因素决定性,读博对人性格的改变不如说是导师对博士研究生性格的改变[16][17][18]:

从作用机制上看,导师对学术性格的改变主要从学生的学术自我概念和动机方面发生影响,而这两方面对学术成果、学业满意度、压力感和性格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19][20][21][22][23]. 所以,总体因果链是:导师支持好->学生满意度高,动机强->学术产出高->性格正向发展,这至少包括责任感的提升和神经质的下降;相反地,则是导师支持差->学生满意度低,动机弱->学术产出低->性格负向发展,这至少包括责任感的下降和神经质性格的提升[24].

所以,从一个实验室的学生性格和氛围就可以判断这个实验室的导师支持水平如何,也能很好的判断这个实验室的产出水平和发展方向(向好还是变差)。

参考

  1. ^ Hakimi, S., Hejazi, E., & Lavasani, M. G. (2011).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9, 836-845.
  2. ^ Komarraju, M., Karau, S. J., Schmeck, R. R., & Avdic, A. (2011).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learning styl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1(4), 472-477.
  3. ^ Cobb-Clark, D. A., & Schurer, S. (2012). The stability of big-five personality traits. Economics Letters, 115(1), 11-15.
  4. ^ Sorić, I., Penezić, Z., & Burić, I. (2017).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goal orientation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4, 126-134.
  5. ^ Mohamed, A., Ismail, A. H., Mustaffa, M. M., & Mohd, N. (2012). Exploring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uccess of doctoral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60, 325-332.
  6. ^ Schurer, S., de New née Kassenboehmer, S. C., & Leung, F. (2015). Do universities shape their students' personality?.
  7. ^ Illovsky, M. E. (2010). Psychological Comparisons of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College of Education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2(3), 238-245.
  8. ^ Lourinho, I., Ferreira, M. A., & Severo, M. (2017). Personality and achievement along medical training: Evidence from a cross-lagged analysis. PloS one, 12(10), e0185860.
  9. ^ Huang, Y. A., Fan, W., Lee, W., & Yu, P. S. (2003, May). Cross-feature analysis for detecting ad-hoc routing anomalies. In 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2003. Proceedings. (pp. 478-487). IEEE.
  10. ^ Kievit, R., Frankenhuis, W. E., Waldorp, L., & Borsboom, D. (2013). Simpson's paradox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a practical guid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4, 513.
  11. ^ Griffin, P. W., Mroczek, D. K., & Wesbecher, K. (2015).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spa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12. ^ Tasselli, S., Kilduff, M., & Landis, B. (2018). Personality change: Im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12(2), 467-493.
  13. ^ Ermolaeva, M. V., Isaev, E. I., & Lubovsky, D. V. (2020). Personality Trait Development in Psychology Students During the Graduate Year. Psychologic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25(2), 33-43.
  14. ^ Busato, V. V., Prins, F. J., Elshout, J. J., & Hamaker, C. (1998). The relation between learning styles,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6(1), 129-140.
  15. ^ Jackson, J. J. (2011). The effects of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on personality trait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16. ^ Ulug, M., Ozden, M. S., & Eryilmaz, A. (2011). The effects of teachers’ attitudes on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performance.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30, 738-742.
  17. ^ Strayhorn, T. L. (2015).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 Routledge.
  18. ^ Komarraju, M., Musulkin, S., & Bhattacharya, G. (2010). Role of 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s in developing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self-concept,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51(3), 332-342.
  19. ^ Kusurkar, R. A., Ten Cate, T. J., Vos, C. M. P., Westers, P., & Croiset, G. (2013). How motivation affects academic performance: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analysis. 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18(1), 57-69.
  20. ^ Ayub, N. (2010). Effect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Pakistan business review, 8, 363-372.
  21. ^ Choi, N. (2005). Self‐efficacy and self‐concept as predi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2(2), 197-205.
  22. ^ Guay, F., Marsh, H. W., & Boivin, M. (2003).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on their causal order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5(1), 124.
  23. ^ Sánchez, M. M., Pecino, R. M., Rodríguez, Y. T., & Melero, P. T. (2011). Student perspectives on the university professor role.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9(4), 491-496.
  24. ^ Jackson, J. J. (2011). The effects of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on personality trait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ser avatar   tian-yuan-d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会的。

读博是人生一段可以认真地做喜欢事情,并且能出成就的黄金时间段。太早学业未成且历练不够,太晚责任太重且精力不济。如果在这段时间内,能成就多年梦想未竟之志,或是做一件本以为自己一辈子也做不到的事情,对个人自信会有一个极大的提升。

读博时必须要和别人进行大量学术交流,强迫提高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这会让一个内向的人变得外向,更经常地和别人交流想法和思路。

读博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思考深度和逻辑严密性,知道如何寻找证据,免受各种伪科学的影响。

读博可以与厉害的人为一个目标一起共事,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有助于提升自己,不做井底之蛙。如果被牛人看中,对将来的发展更有助益。开兰博基尼的富豪和骑自行车的工薪族未必能就生活琐事达成一致,但却可能可以一起聊聊夜晚的璀璨星空。

读博时自己是单独的一个品牌,文章自己署名,做出来的实验自己负责,出了问题没有人会帮着挡子弹,路要自己走。这种担责的意识会让人谨言慎行,深思熟虑,并且能更早明白世界的运行规则。

读博前的学生,基本上每种考验都有正确答案,从博士开始,可以选择的主攻方向变得很多,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对与不对,有助于提高独立判断能力,及面对未知与变化的自信。

读博可以磨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性格,被导师骂,被评审骂,被学术前辈刁难,家人不理解,还能坚持下去,并且在各种负面评价中看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明白什么该听什么不用听,抗挫折抗击打能力会变强,而这是成大事的必要条件。

读博时不停顿的文献阅读可以让人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不会因为生活的安逸停下前进的脚步。

读博时尝试各种不同方向的错误成本较低,比四十多岁再做职业二次选择的代价要小很多。

读博会增添冒险的信心和勇气,并理性对待因此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很多时候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只在原地打转,不敢迈出第一步。

读博让人有机会花很多时间做成一个比较大的项目,而不是在重复完成简单任务上转圈子。这种延迟奖励可以让人看得更远,也不会沉浸颓废在一些浅薄的刺激里面,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战略眼光和将来事业的天花板。

读博可以让人领略世界的真实维度。读博之前大家都能考个八九十分,因为卷子只有100分,单一的评判维度掩盖了人和人之间的区别。但读博之后就会发现人和人的差别如此之大,大到可以完全放弃想要追赶别人的念头,转而用心经营自己的道路。

(以上基于个人经历,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zhao-wan-xin-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同行心疼一发。看问题描述,许多遭遇和“症状”都有同感。不过对天性乐观的东北人来说,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烧烤配啤酒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苏东坡在《文说》中总结自己梳理文思时的心得: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


其实这段话同样适用于博士生涯的工作状态。当压力感袭来,尤其是各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复合压力大作时,或许可以模仿帕斯卡尔“思想的消遣”来个“精神的消遣”。


累了就歇歇。


逐渐摸索寻找出一种适合自己的、可以平衡工作和生活的生存状态。我比较独立,那就闭门读书,一切繁华与我无关;偶尔约上二三好友小酌一顿,也很不错。适应不了一个人学习生活的节奏,就不妨试试热闹的场合,出门逛逛,世界辽阔,未知很多,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可能困扰你许久的问题,就会在某一时刻的热闹场中被你悟到了呢!就像普希金日有所思,搜肠刮肚,不想做梦梦到一句神来之笔,韵脚绝佳,醒来后马上札记别纸,逢人就吹。


另外,千万不要低估外力对精神和情绪状态的影响!我一直觉得,男人虽然没有生理期,但心理低落期还是会不时出现的。比如我自己,一个人工作时喜欢放点音乐、白噪音甚至鬼故事调节气氛。当然鬼故事是个人爱好,它本身恐怕调节不出什么好气氛,但可以弄出点声音,让你感到自己的存在不是那么孤单。另外,好故事的叙事节奏、结构安排、气氛渲染、伏笔埋设,我也都关注。很多选题、想法都是在这种比较轻松自在的状态中邂逅的。


至于睡眠质量差,博士生这个群体,只要是稍微上进些的,恐怕都有过这种体验。如果熬夜不可避免,那就吃点护肝片,多补觉,把身体损伤降到最低,另外就是尽量减少熬夜。当然这事儿挺难的,往往深夜思路更清晰,一思考脑子一转就更睡不着,倒是恶性循环了。


还有关于读博会不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我的亲身体验是,它倒不一定会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但一个人原生性格中的某些方面和因素,却容易在博士生涯的各种压力刺激下加倍表现和凸显出来。同样地,对这些压力的舒缓和问题的解决,也是考验一个人抗压和“平事儿”能力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也就是说,解决得好,你就升华了;解决不好,就容易扑街,起码是遭点小劫。


博生生涯是一种消费,一场豪赌,合适的时候当然要逼自己一把,适合的时候也要放过自己。


于虚无处坚守,向平凡中证成。共勉之。


user avatar   zhangxiu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会的,我觉得自己和年轻时候的自己,判若两个人。如果你看到我25岁的相片和35岁时的相片,你会觉得是两个人。

但同时,我并不觉得是读博这一个事情给人所带来的改变。也有年龄,激素,经历,病痛,亲人离世,失望,难过等等一系列的打击。在这种打击下,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幻想,玩世不恭的少年,会逐渐变成一个喜欢算计,沉默寡言,俗气世俗的中年油腻男人。

读博既是你的学习经历,又是你的工作职业。我觉得读博的时候很快乐,我有机会听,看,学习全世界最聪明的一群人怎么看待我们学科,怎么看待世界的发展,怎么看待不同国家,怎么看待不同的文化,怎么看待年轻人的心理变化。但是生活总是不快乐的多,会经历写不出东西的痛苦,会自我怀疑,为什么自己这么笨,为什么有的人在自己这个年龄就已经发nature,发science,当教授了,有的人在自己这个年龄赚了几百万,上千万,有自己的事业。

但是生活基本不会留给我们足够的时间思考,生活只会把不公平的事实放在你面前,你在感慨你前面的人是天才,但是不知不觉,你已经成了别人眼中的“聪明人”,也许这是一个循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累。我现在做梦梦的最多的剧情就是,我找到了25岁的自己,跟他喝了一杯,告诉他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让他有个机会重新选择,告诉不同的陷阱,甚至告诉他成功的捷径。

我想每个中年人都是这么想的,但是大家都没有机会了。所以我回到了大学,我希望告诉年轻人们,成功的捷径。但是年轻人就跟我当年一样,上课的时候听听老师的扯淡,一边听,一边发信息给小妞们聊天,有的人干脆在宿舍打游戏,有的人在打开手机刷微博,有的人在逛淘宝,像极了十年前我们在大学的样子。

我想人类的共性是很大。在另外的答案里讨论过,我读博的时候最喜欢去的几个地方,当然,我不推荐年轻人去,是脱衣舞俱乐部和赌场。那里是磨练你意志,了解自己欲望最好的地方之一。不要让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应该进一步了解学习人类社会现有的运营体制——钱,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与创造之一。我们都应该牢记。任何让你把自己的财富捐出去的,给出去的,花出去的事情,都是违反这个体制的。

读博改变你的性格,跟读博让你可以赚钱,诚实的回答我,哪个让你觉得更重要?


user avatar   jiehou19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仅会改变性格,还会改变体格。


user avatar   summer-tre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会。

还记得2月11号的NASA立扫把挑战吗?

换做之前的我,肯定就会立扫把、然后拍照发朋友圈,赶上这一「浪潮」。

可是那天我没有。

我毫无思考地去NASA的官网,去查,查完了又去别的网站考察了消息来源。

当我意识到这是个源自外网的谣言的时候,忽然感觉到了自己的无趣。

所有的信息我全部都自己验证一遍,全部都去考察来源、证据链,然后再去辟谣——可是这种事有什么好辟谣的吗?不过是闲来无事的生活中一点微小的调剂,仅此而已。

那天晚上我跟自己说,「夏木啊,有趣一点吧。」

可是后来,我还是会这么做……

性格和习惯都改变了。

这可能也是我越来越闷的原因吧。


user avatar   guo-qing-xiang-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只是地域黑、还有学历歧视。

我真搞不懂为什么上网买个球拍,还能牵扯出来这种糟心的事?有规定必须双一流学校才能买吗?还是说我们河南人不能买?

听完老板的回应,我这个河南人火更大了:

客服他们20多岁做这个工作不容易,因为别人投诉,情绪不好才说出这话的。

明显是这个客服素质不行,就别在这装委屈

好多人还会说断章取义,那我先把事情说清楚:

一个学生买了球拍,对赠送的礼物不满意,过来询问,之沟通中客服就开始魔幻操作。


言论1:“河南省就是贫民窟”

地域歧视,这句话没得解释,但是常年经受地域黑的我已经习惯了,我还真是感恩,谢谢你让大家知道我们河南人很穷;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河南人就只知道种地,每年调出 400 亿斤原粮和加工制成品,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可偏偏发展最不好、最不受重视、最不怎么见起色的就是农业。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1,搞不动教育,全省仅有一个211的高校,好几个从河南大学独立出去的院系都已经是211高校了,河南省委屈啊,没有好的教育资源,所以河南每年高考都是数一数二的内卷大省;

2,不懂得搞经济,没有好的教育环境,就留不住人才,人口外流严重,自己没有人才就缺少经济头脑,就更难以发展经济。

所以河南确实穷,大家都知道,没必要专门讽刺我们,只会让大家觉着你这个人没素质。

除了这些,恐怕作为名校毕业的你,早就忘记了初中历史书上说的“得中原者得天下”。


言论2、“是985还是211”“属于水货大学,是吧”“浪费时间的大学”

没错,四川大学作为双一流学校,确实比河南理工大学好,但是买东西没有必要歧视一本的学生?并且人家现在已经考上郑州大学的研究生。


大学是一个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没有任何大学教育可以说是浪费时间的大学,你没学好,只能说是你自己的问题。

四川大学马克思毕业的,真是验证:不管受过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学过多少理论思想,永远启蒙不了屁股歪的人。


话说:阿迈威运动专营店的客服,为什么我都给你主动发信息一个多小时了,你还不回复我??


user avatar   shang-guan-yu-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只是地域黑、还有学历歧视。

我真搞不懂为什么上网买个球拍,还能牵扯出来这种糟心的事?有规定必须双一流学校才能买吗?还是说我们河南人不能买?

听完老板的回应,我这个河南人火更大了:

客服他们20多岁做这个工作不容易,因为别人投诉,情绪不好才说出这话的。

明显是这个客服素质不行,就别在这装委屈

好多人还会说断章取义,那我先把事情说清楚:

一个学生买了球拍,对赠送的礼物不满意,过来询问,之沟通中客服就开始魔幻操作。


言论1:“河南省就是贫民窟”

地域歧视,这句话没得解释,但是常年经受地域黑的我已经习惯了,我还真是感恩,谢谢你让大家知道我们河南人很穷;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河南人就只知道种地,每年调出 400 亿斤原粮和加工制成品,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可偏偏发展最不好、最不受重视、最不怎么见起色的就是农业。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1,搞不动教育,全省仅有一个211的高校,好几个从河南大学独立出去的院系都已经是211高校了,河南省委屈啊,没有好的教育资源,所以河南每年高考都是数一数二的内卷大省;

2,不懂得搞经济,没有好的教育环境,就留不住人才,人口外流严重,自己没有人才就缺少经济头脑,就更难以发展经济。

所以河南确实穷,大家都知道,没必要专门讽刺我们,只会让大家觉着你这个人没素质。

除了这些,恐怕作为名校毕业的你,早就忘记了初中历史书上说的“得中原者得天下”。


言论2、“是985还是211”“属于水货大学,是吧”“浪费时间的大学”

没错,四川大学作为双一流学校,确实比河南理工大学好,但是买东西没有必要歧视一本的学生?并且人家现在已经考上郑州大学的研究生。


大学是一个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没有任何大学教育可以说是浪费时间的大学,你没学好,只能说是你自己的问题。

四川大学马克思毕业的,真是验证:不管受过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学过多少理论思想,永远启蒙不了屁股歪的人。


话说:阿迈威运动专营店的客服,为什么我都给你主动发信息一个多小时了,你还不回复我??




     

相关话题

  高校求职市场上,顶级大学博士学历是否已经「烂大街」? 
  去澳大利亚读博士是什么体验? 
  有哪些是你读博后才明白的真相? 
  读博会改变人的性格吗? 
  有什么信念让你坚持读博呢? 
  准研一,确定不读博,开学后能和导师讲吗?该怎么讲? 
  你们在博士毕业离开学术界伤心吗? 
  女博士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男朋友要继续在日本读博,读博前想跟我领证,我该领吗? 
  博导是不是都喜欢招自己带的研究生?那其他学校的该怎么办,还有希望吗? 

前一个讨论
美国一边支持日本排核污水,一边禁止多种日本食品进口,这是什么操作?为什么言行不一?
下一个讨论
如何让左壬破防?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