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既侮辱了志愿军,也侮辱了美军。这种两边不沾的状态,让这个电影成为了两边挨骂的存在。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什么屁股歪不歪的问题——我也不是管虎。在这里我只说一说剧情中的一些问题。
在志愿军这方面来说,就电影中的设定来看,需要渡河的志愿军是一支没有携带重装备的轻步兵队伍。这种队伍为什么非得要等到桥完全架好了才过去呢?就算是桥中间被炸断了,你随便找几根长木头捆一捆填在中间,士兵也就走过去了。除此之外,如果是轻步兵渡河,只要桥能过人,在夜间采取灯火管制,一晚上过去一个师完全没有问题。结果,这电影里倒好,一群志愿军士兵非得等桥面弄得平平整整的才过河,这是打仗还是郊游呢?
在美军这方面来说,有燃烧弹为什么不早扔?对于这种两座山之间架桥的情况,美军从来都是先把两边的山烧个差不多,让两侧很难藏住人,然后再对准目标狂轰滥炸。另外,对于这种木质桥,电影中在后面已经展示了扔燃烧弹的效果,对燃烧弹的威力一通猛表现。那为什么到后来志愿军大部队踩着人桥过河的时候,又不扔了?美军的燃烧弹供应什么时候这么紧缺了?
这么一搞,整个电影就成了两支弱智部队之间的对决。一支傻傻地就在那儿等着桥修好了过河,另一支就在那儿傻傻地扔炸弹炸桥。哦,对了,这里面还有两门防空炮的,可这两门防空炮都干了个啥?你把防空炮架在那种阵地上,而且打完了也不知道转移阵地,这不是硬等着敌人来干你吗?
那历史上真实的金刚川是怎么回事?
首先,当时志愿军修建金刚川大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汽车和炮车通行。这里面,汽车主要是运物资弹药的,而炮车是支援前线的重火力。很显然,这些重装备要过桥,对桥的承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正因如此志愿军的工兵部队才要把桥修得平整。
其次,为了避开敌人的侦查,志愿军采取了在上游伐树,然后利用河流将木材运至架桥处,这样就很好地躲避了敌机的轰炸和侦查。同时,在上游伐树,也让敌人造成了一定的误判。
第三,尽管金刚川大桥只是一座战时大桥,但只要桥基没被破坏,即便是炸断了几米,修起来其实也花不了太多时间。当时金刚川大桥修建的时候,真正麻烦的是洪水,这才是志愿军修桥的最大障碍。
第四,志愿军也不傻。金城战役的发起时间是夏季,正是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时候,志愿军战士为了避免敌机的轰炸,会趁着大雨开车过江。下雨的天气不适合轰炸机出动,自然也就为志愿军赢得了时间。
第五,志愿军是有完善的防空观察哨的,这个观察哨遍布战场的各个部分。观察哨前线的士兵一旦发现敌机起飞,会一层一层迅速向外传递,让部队做好躲避袭击的准备。这种观察哨对后勤物资保障的观察非常大,在刚开始入朝的时候,志愿军一个月内被敌机炸毁的汽车就有3000多辆,但在观察哨建立起来之后,这个数字迅速就减少到了500多辆。
第六,既然知道敌军可能轰炸这地方,防空洞呢?没有防空洞,光是炸弹的破片都能杀死不少人。在真实的金刚川大桥建设中,指挥部是设在防空洞里的,而在遭遇敌人袭击的时候,志愿军也会迅速躲到防空洞里。类似于电影中这种躲到树林里硬挨燃烧弹的做法,除了送死没有任何价值。
可以说,真实的金刚川是一个志愿军与美军之间斗智斗勇的过程。比如为了防止美军炸桥,我们的官兵曾经这么做:
打这以后,同志们同敌人和洪水的斗争经验更丰富了,为了免除洪水威胁,又架起了一座高水 位桥。每根础材上都有用三根钢钎打入河底,上边压上石头,上游系上铁索,固定在冠材上,冲不断,漂不走,白天把桥桁桥板都搬掉,晚上再架上去,和“丧门神”捉迷藏,保证了渡口畅通无阻。接着,在水面宽、流速小的地段,又铺设了一条水下便道,昼夜通行。他们还利用美国佬送来的飞机副油箱,架起了空中滑行吊斗索道,保证单兵飞渡金刚川。
看到没?
桥是走装备的,桥板随时可拆,让美军飞机找不到踪影。
士兵是用滑索送过去的——一根绳索,在飞机上很难发现,就算发现了美军也炸不到。
而所谓的“水下便道”,类似于金庸小说里裘千丈玩得招数,也就是把桥修在水面以下,汽车和人可以“水上漂”开过去,但从天上看的话却什么都不看到。
1992年八一厂拍的电影《神龙车队》里就展示过这种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水下桥”。在下面这张图里,你可以看到拉起来的绳子。这些绳子其实也是在水下的,只有在人和车队要过去的时候,绳子才会被从水下拉起,用来标明桥面的方位和宽度。
下面这个图里可以看得更清楚,桥面大概在水面以下30公分左右的位置。无论是普通的汽车要过去还是步兵徒涉,这种桥其实都非常方便。
这种层出不穷的战争智慧,才是我军以弱胜强的奥秘。我们的志愿军将士当然是不怕死的,但他们也不至于傻到把自己送到美国人的炸弹下去死……不管是八路军也好,解放军和志愿军也好,他们的理念一直都是八个字:敢于胜利、善于胜利。战场上从来不是不怕死就能打赢仗的。但我们的很多导演一拍“敢于胜利”就是送死,一拍“善于胜利”就是各种脑洞大开的所谓“奇袭”、“绝技”,这真的是对中国军人战争能力的侮辱。
更为重要的是,志愿军在战争中始终充满着乐观主义的精神。比如,据当时修建金刚川大桥的某士兵回忆:
大家正要休息的时候,通信员苏兆明,一面跑一面喊:“同志们,美国佬给咱们送礼来了!”原来敌人打来的102发炮弹没炸断桥,却把鱼炸死不少,水上漂着白花花的一片,被小苏发了个“外财”。汤锦春连长看了一看小苏提着一桶鱼,微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幽默地说:“噢!美国炮弹命中率不低啊!好,小苏!送伙房去,今晚来个红烧鱼!”
榴弹炮炸鱼,志愿军加餐。这种小细节,难道没有意思吗?
这群战争片的导演和编剧们,从来不会去想一点,那就是自南昌起义以来,直到朝鲜战争,我军的整体实力都是弱于敌军的——这种弱不只是装备上的弱,很多时候士兵人数也比敌人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真要靠不怕牺牲的人海战术取胜,解放军有多少人都不够死的。而事实上,在整个朝鲜战场,在整体装备处于劣势、后勤补给较为缺乏的情况下,志愿军阵亡19万人,歼灭的敌人(韩军+联合国军)则在70万左右。真要是靠人海战术,志愿军的阵亡数字早就奔着百万去了。
概括来说,共产党军队在作战时的核心原则就如毛泽东所说“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赔本的买卖从来不干。除非偶然碰上了硬骨头,否则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军的伤亡都是小于敌军的。而要在弱小的情况下战胜敌人,靠得不仅仅是武器装备,更是无穷的战争智慧。
结果,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呢?真实的金刚川大桥本来就是个一波三折、智勇双全的素材,他们非得不用,就想另外编一个故事。于是,本来炮兵部队等着桥平整了过河是顺理成章的,这边非得安排成轻步兵。本来轻步兵坐着滑索飞渡金刚川,可观赏性非常高,而且也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但电影里非得让他们老老实实挨炸……
在这种真正的战争细节丢失之后,创作者就只能用这种侮辱志愿军智商的行为强行煽情,但这又造成了在某些人眼里志愿军就是在做无谓的牺牲——或者说,用命去填。对于某些本就对志愿军、朝鲜战争等无感甚至抵触的观众来说,这种强行煽情的行为,又让人觉得这电影就是在舔……反正两边都不讨好。
还是如前面所说,我不对管虎的屁股问题做评价。但即便如此,仅从这个电影的剧情设计和结构来说,这也是绝对的XX。
除了很多回答中提到情节上的硬伤之外,我觉得跟导演对本次战争性质的认知有关系。
老美和欧洲人很喜欢搞一套理论:战争双方是没有错的,错的是战争本身。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看打仗打成这样,多少人流离失所啊,两边都损失惨重,这些都需要很长时间去磨平,所以双方都是受害者错的是战争本身。
就好比我因为别人指责我做了错事就拿出刀对着他猛砍,最后他被迫拿刀反击,然后我总结说:“你看我俩现在多惨,我还要坐牢,所以错的不会我们,是这两把刀子。”
可问题是我如果不拿刀子砍别人,别人会反击吗?虽然说别人指责了我,但指责我的性质跟我拿刀砍人能是一回事吗?等于说我实施了一个伤害行为,然后不从我的行为和想法本身出发,把责任归结到我实施伤害行为的工具上。
这话说出来跟放屁一样。
欧美搞这套理论是因为它们长期处于殖民和入侵阶段,经常找点理由就发动了战争,但是等战争结束了总得有个交代,于是乎他们就把矛盾转嫁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宣扬他们的理论,讲述双方民众有多苦,说双方打起来是有原因的,所以错的不是我也不是你,是战争。
那战争是谁发动的呢?发动的理由是什么呢?
不重要,人们已经被鸡汤洗脑了。
朝鲜战争的起源和是非我在这不多赘述,大家心里都有杆秤,如果有兴趣想了解具体内容的可以看看B站up主“四月是我的生日”做的系列视频合集,视频结尾还有参考文献,十分严谨。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觉得换成欧美导演来拍,最多就是在结尾讲出“到战争才是罪恶的”这个道理,一大碗毒鸡汤端出来,明面上宣传反战实际上是掩盖自己分裂他国的行为。
但管虎更厉害,拍出来给人的感觉是美国在朝鲜面对志愿军,打了一场反侵略的国家保卫战。
我本以为按照某人在前一部电影里表现出来的东西,最多就是把中国主旋律电影歪道欧美的节奏上,没想到他直接成格莱美评审了。
前两天看了一个圆桌派,马未都和姜文两个军区大院子弟聊(炫)起了儿时,主持人坏坏的问了句,现在中国娱乐圈大院子弟占了半壁江山你们说这是什么原因。
结果他们还真接过去了,马未都说道,咱们爸妈那都是战场上生存下来的,智商高啊。姜文表示赞同,随后说我爸那时候就是骂我傻,说像我这样在战场上没三天,死了!
绝口不提那时阶级分化的物质基础和后来的抱团。
我还是蛮喜欢姜文的,他算少有的还有那么些左派叙事的导演,虽然有时候他有些自相矛盾和自负,但即便如此他谈起大院仍然一幅血统论的沾沾自喜。
马未都就别说了,对于一个三句话不离中国人就那样的老头子,我是没啥好感,可惜他是活不到中国更强大的日子了,可惜啊。
听完我是真为他们爸妈的战友感到不值的,一个个为国牺牲,甚至是为了掩护他们牺牲的英雄,到他们嘴里成了傻子,在这样教育下出来的那一代导演,会怎么描绘战争呢?
从素材量来说这分数应该反过来,他们只拍了30%的素材量来做一部电影,能拿这点分数,完全是志愿军先烈加2分,和张译的拼命加1分,我最终给的是6分三颗星。
我完全忽略掉了最后的人桥,选择闭眼听《我的祖国》。
马有没有,有的,但主要是给通讯和后勤部门的,不是给军官耀武扬威,你那怕专心拍修桥工兵连,拍原型张振智的故事,用马来拉木头,来满足你的恋马癖,我都算了,马不是邱少云,万一有什么事是会受惊的,对于隐蔽穿插的部队是大忌,而且朝鲜中部崇山峻岭,马真的不一定比人好。
而且潜行的时候可以随意转身聊天,也是很神奇,我记得有老战士说过可以在嘴里叼个树枝,这种从古代到现代都适用的方法。
第一段突然又来了个班长暗恋报务员,你说为什么和第二部分飞行员调戏塔台通讯员有着诡异的对照呢?是不是哪本外国电影教材要求必须在战争片里加这个。
你说有没有战士发生过这样的事,我不好说没有,但我可以说99%的战士没有,而且他们战斗的原因也不是暗恋对象被炸死。
这么多年了,为什么上甘岭的那一组现在看起来有些简陋的歌曲蒙太奇,还是这么的震撼人心,就是简简单单,保家卫国,为什么就没有底气说呢?
我当初一直以为,主角是张振智代表的工兵连,故事也很精彩啊,首先是隐蔽锯树,中途还有敌机轰炸,他们将计就计,用假目标吸引敌军,自己隐蔽起来,让轰炸机做伐木工,然后偷偷把炸断的树木收集起来。
七天七夜,收集完需要的木材后,突击架成了载重桥,注意是要过车的,光过人可以半夜用木筏,用滑索,可以用半潜桥,有得是导演看不起的农民子弟的智慧。
之后敌军出动了24架黑寡妇,可不是电影里很有礼貌的只来两架,仿佛中世纪的骑士带一个侍从一般。
敌军在两个小时内,也就是电影这么短时间内,扔了700多枚炸弹,炸断了5/7的桥洞,现实扔炸弹真没有电影里那么惊人的准确度,除了早期头铁的美军,敢贴着飞,撞了几回山和被轻武器打下来之后没有这样的莽汉了,张振智带领工兵连七次架好了桥,让后续补给通过,注意还是架好了桥,不是扛着卡车。
然后飞行员还说了句我们无法阻止他们了,你哪就无法阻止了?就这防御意识,就这隐蔽意识,你拿机炮扫出一个4米的缺口仍然能阻止啊,哪怕阻止不了,你让他们的增援慢一些,一架飞机挡这么多人不值吗?
给人一种最后的人桥造成美军不忍心再杀了,想放走了这群可怜人。这不比麦克阿瑟,当初计划的在鸭绿江边上堆核废料省事省力?
别说,这样的观点,我在一些外网的中国人做的历史类节目一直一直在被强调,来为他们的精神母国挽尊,是啊,七十年前几百敌人下不去手,今天二十多万自己人说死就死了,什么叫人道主义啊。
然后突然几架B29又开始扔炸弹了,合着前面几句话是随便说说是吧,现在防空也没了,隐蔽也没了,半渡而击,来浪就可能倒的人桥,真相信这样能过去,是看不起航空炸弹还是觉得志愿军是超人啊。
而且结尾送了一些只带着轻武器的战士到了对岸,去干什么?美军要是这样,反而超额完成任务,原本他只是阻拦住了敌军,现在他成功将部队与重武器分开,方便屠杀。
金城战役发生在朝鲜战争末尾,那时候我军的补给已经充足,这场战役我军使用的炮弹等于前五次战役总和的2.2倍,有火力谁和你玩什么轻步兵巅峰?
再说回《上甘岭》,里面连长通过枪声观察到敌人开始在近点修碉堡,意识到如果修成,将封死坑道,于是通过扔罐头疲乏敌人,借着风声半夜出去端掉了这个威胁,你以为这就完了,只是体现了智慧和个人英勇?
不,接下来连长在坑道内部的党支部会议上被严厉批评,平时对他言听计从,义无反顾的战友,身负重伤,难以视物的指导员,都严肃指出他擅离指挥岗位的错误,上级也打电话来批评,并且规范了战术,交流发展为进一步的夜晚破袭战。
短短几幕,将志愿军的纪律性,学习性和战斗力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在这片里,指导员政委再次消失,军事干部再次把部队当作自己的私兵,我先不讨论两座高射炮的数量和明暗战术对不对,我也没做研究,但是这么明显的有两座更高的山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上去观察,预警要等到飞机飞到头顶上才发?
像关班这样的兵痞行为,是典型的黑帮形象,只能在堂口吓退对面的混混,是无法打赢一场战争的。
《上甘岭》是1956年的电影,技术上有一些时代局限,比如美军只能由中国人扮演,有些刻板,而且敌人的阵型过于密集,但在我军的精神面貌,服装该有的污损,战术动作,组织生活都十分到位。
可以说这么多年了,我们的电影,除了刻画美军越来越细致入微之外,其他的都在三步并作两步的退步。
可美军就如电影里这么可敬吗?那么有战士的气节吗?
整个战争中志愿军是唯一没有任何屠杀平民行为的军队,这不是我们自己的宣传,是韩国学者金荣范经过多年的研究的结论。
韩军在各类以剿共为名的行动,屠杀人数均以万计,保导联盟事件更是杀死了十万人以上,这就是欧巴们的实力,对内重拳出击,对外掉头就跑。
朝鲜军队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也杀死了很多所俘获的韩军官员军人商人等所认为的右翼人士,死亡人数也高达12万9千多人。
美军那可就更更厉害了,发挥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伟大而平凡的民族性,仅在1950到1951就发生了至少200起屠杀平民的行为,花样百出,有担心难民中混有人民军,全部用机枪扫死,有意轰炸平民区,截止到1952年5月就有超过18000名14岁以下的儿童死于轰炸,虐待战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志愿军优待战俘,后来回国的被俘美军士兵不同程度地出现亲共倾向,导致美国政府要专门成立部门来研究共产党洗脑和精神控制。
还使用细菌战,把731部队部队长石井四郎,纳粹细菌战专家,埃里希·特劳布收入麾下,包庇其罪行,为美军研制细菌武器,感恩节毛毯经典复刻,在朝鲜甚至中国国内投放有病菌的老鼠昆虫,但在全国人民总动员的卫生改造行动中破产,我们今天所听到的防疫,消杀,隔离70年前就打过。后来美军自己研究所高管的莫名其妙的自杀了,亲属也巧的很飞机失事。
这样的行为可以列长长的清单,电影里那些为了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大声疾呼的正义律师们,但凡花个一点力气在这呢?
志愿军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啊,宁可自己冻饿而亡,也绝不烧杀掳掠,你在电影里能看出来吗?
朝鲜人民如同淮海战役时一样排着长龙支前呢?人民军队没有人民,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最伟大最可爱的人呢?
发现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朝鲜战争,甚至不了解我们的军队,对于那场战争动机和经过,都是出于臆想。我想结合这部电影,就朝鲜战争说些什么。第一次真正去思考朝鲜战争的意义还是2010年听刘小枫老师的讲座,主题是朝鲜战争与古典诗学。刘小枫从明末第一次朝鲜战争入手,将抗美援朝战争称为第二次朝鲜战争。刘小枫先生提了一个观点,甲午战争将中国被动推向了现代世界,而抗美援朝则是中国主动地迎接世界,通过朝鲜战争,我们实现了军队现代化,换来了苏联对我们的援助,为工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朝鲜战争是立国之战。
刘小枫先生提到了,我们能之所以打赢国民党,是因为我们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政治组织管理体制,而国民党本质上还是传统儒家以亲缘为依靠的门阀势力,就像市场竞争中,一个股份制的现代化企业天然比一个家族企业更加具有活力和竞争力。
决定抗美援朝是毛主席除了遵义会议外人生中另一个最重要的决定,遵义会议确定了如何领导军队,抗美援朝则实现了军队现代化。而这一决定是他力排众议做出,这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政治家的魄力。不参加抗美援朝就不可能有五年计划,打不赢这战争更不可能实现国家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抗美援朝比解放全中国还要重要。
要去讨论朝鲜战争必须要放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要了解朝鲜战争就先要了解什么是冷战,而朝鲜战争是冷战的重要事件。朝鲜战争是由于雅尔塔会议的秘密协定而造成影响之一。雅尔塔的协议要求苏联进攻关东军,进而击垮日本。但原子弹的出现让盟军有了率先强迫日本投降的可能。苏联因为这个意外没有在远东获得预想的利益。于是武装金日成支持其实现统一。在当时的环境,拥有苏式装备的北朝鲜是有军事优势的,而金日成作为抗日英雄有着政权合法性,南韩李承晚政府却得国不正。金日成抱着冒险主义心态,不顾毛主席的劝解,主动出击希望美国干预之前统一半岛,进而宣布建国。南韩军队快速溃败,美国怕失去半岛所以急于下场,从仁川登陆,掐断了北朝鲜军队进攻,快速扭转了战势,想把北朝鲜政权赶过鸭绿江。金日成向我们和苏联求助,苏联不想亲自下场,激化和美国的矛盾,最初答应给我们提供空中火力,在考虑到苏联支援的前提,我们参与到这场战争。但当1950年我们入朝后,苏联又不愿意空军入朝作战,使我们初期陷入极大被动。但是在后来苏联的援助下,通过换装苏式装备,我们逐步缩小了和美军的装备差距,变成了正面相持。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能和美国人站在谈判桌上。
在1950年入朝初期,我们采用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快速包围切割,以多打少的战术来弥补火力上的差距,我们轻步兵的调动能力是世界军事史的巅峰。
但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些什么,面对着敌人轰炸不知道及时卧倒,对敌方空袭的预警完全靠灵异第六感,不给非前线部队提供足够的补给,影片中的很多行动莫名其妙,体现不出纪律性。吴京扮演的兵痞无视上级命令擅自行动,刘浩扮演的步兵班长没有命令擅自开枪暴露目标,最后又擅离职守去援助防空连,如果我们的志愿军都是这样的纪律性还能打赢战争,不觉得很魔幻吗?如果说只要有牺牲精神,困难越大逆境中爆发的勇气越强烈,我们就要理所应当的被共情感染,认为这体现了我们军队风貌,那和拍摄一部义和团神拳无敌不怕子弹打败八国联军的电影有什么区别呢?亦或者我们拍摄一部反映解放战争的电影,我军战斗员驾驶高达以一敌百最后弹尽粮绝启动自曝和敌人弹尽粮绝来展现我们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实质。但很多观众恰恰就很自然的接受这种戏说历史的设定,用解构历史的方式来架构历史。
《金刚川》是我今年看的最为尴尬的电影,尤其是在电影的头一个小时,我时不时的看着手表,想在剩下的时间导演到底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当看到张译扮演的高射炮排长开启无限弹药秘籍和美军飞行员中门对射时,我脑海里回想的是戴锦华老师在评价《八佰》电影里的话。戴锦华老师说,从第五代导演开始,从电影里再也无法进入历史了,那些受到人文教育的年轻文化人们,丧失了历史视角,也许是不愿意从宏大叙事的角度去描述历史,也许是从内心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情怀,抱着一种解构的心态来描述,展现给我们的便是从《八佰》到《金刚川》里的各种别扭。于是在电影里,美军的B29火力被无限矮化,志愿军里没有政委没有指挥员,看不到党性军纪,仿佛单凭着对敌人的仇恨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我们就战胜了敌人。
我无法用一般性的认识去理解影片第二场美国飞行员的戏。从南京南京开始,年轻一代的电影人似乎热衷于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审视战争,再或者也要从一个边缘人的角度去切入,仿佛一旦落入到普通人视角,电影就没有了人文情怀。导演认定了观众不再喜欢主旋律,好像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一旦伟光正就失去了人性。我们的意志需要用美国人的肯定才能体现,无组织无纪律的兵痞才能战胜美国人。这样的部队,这样的桥段,如果抛开设定,可以转嫁到日本军队,法国军队,美国军队上,但偏偏就不像我们的军队。
从《八佰》也许还不那么明显,觉得管虎只是一个果粉,但到了《金刚川》了,不得不认为他对于历史的态度确实有着极大的问题。《金刚川》的历史就在那里,人物的原型在电影上映前的无数媒体通稿中已被观众熟知。但为什么作为编剧的管虎,不是从真实的历史出发,表现我们的工程兵如何发挥智慧,搭架桥梁,我们的空军、防空火力如何和美国人对抗,侦察兵如何定位美军阵地进行火力覆盖。而是设定了一个这样的场景,我们的指挥员大脑短路,只安排两个高射炮进行防空,还缺少弹药,只安排了一个工程连去搭桥,而且到最后桥也没搭成,反而设计了靠肉体之躯搭成人桥把一群没有重武器没有补给的志愿军送上前线。在现实中,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顶着敌人2000多发炮弹的火力搭建了一座载重桥,把我们载着物资的卡车送到了前线。管虎选择了一个历史架空的方式来展现朝鲜战争,我们的军队不像身处1953年,更像是在1935年。
这个时代的很多年轻人已经无法再进入到历史中,无法理解为何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能打败有飞机坦克的国民党,不理解持着万国牌武器的志愿军怎么在1950年打败美国人,无法理解我们怎样顶着范弗里特弹药量坚守上甘岭。只能用玄幻的方式来解释。于是电影里,我们的敌人的只能被降智矮化,美国人只有个人英雄主义,没有组织没有纪律没有战术策略,后勤能力连水门桥都造不出,而我们要自己和敌人降到同样智商然后用丰富的经验和外挂才能打败他们,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打败美国人?
为什么我们无法进入历史了?我们的很多年轻人,根本不再相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不理解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情怀,也不明白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现在的电影坏境中,表现在我们没有四个自信,相信只有用好莱坞的叙述方式才能引起共鸣,获得成功。于是在电影里,便没有了党性和共产主义浪漫,只有个人英雄主义和同态复仇。
《金刚川》这部电影如果交给姜文、冯小刚这些对我们的军队有感情的人,有可能真的能进入到那段历史,在现在这个节点,如果《金刚川》这部电影在票房上能够成功,只是得益于政治投机,而不是这电影的水准。如果倒退几年,《金刚川》得到是《我的战争》同样的评价。如果这部电影能被人盛赞,那么只能感叹自媒体时代资本的力量。
前几天我在看了戴锦华老师对八佰评价后,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丧失了历史感。对于我们周围的很多人,无法进入到一种历史语境中去思考,也不再关心历史。2007年的时候听戴老师的讲座,她提到了冷战,讲她一次委托一名学生翻译冷战这个词,但那学生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该如何翻译。她意识到,很多年轻人已经无法理解什么是冷战了。意识形态对抗,核恐惧是上世纪文学艺术无法绕过的词汇,冷战氛围弥散在无数的作品中,包括废土文化都是受冷战影响。戴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冷战结束了吗,或者你认为冷战是在什么时候结束的,在那时我才第一次思考冷战对于文化,政治和现代社会的影响。如果把冷战理解为直接战争以外的意识形态对抗,那么台湾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都是冷战的产物,这些问题一天没有解决,冷战就一天没有结束。
冷战对于我们很多70年代后出生的人已经没有相关的记忆,我们没有苏联解体的记忆,没有从主流渠道接触苏维埃文化,哪怕这文化曾是世界的主流之一。再向上追溯,我们更无法理解60年代的精神狂热,法国 、日本的学生为什么会追崇毛泽东思想。戴老师提示了一个事情,说苏联解体后,很多苏联作品的版权被美国资本购买。在高度资本化的时代,忘记历史深度,扁平化的消费文化更能被接受。
从冷战的角度来看待朝鲜,朝鲜战争是美苏为争夺远东控制权的战争,中国作为参战的一方,是为了国内现代化建设创造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是胜利了。对朝鲜战争的记忆是时刻受着政治环境影响着得。如今在被称为新冷战的氛围下,从政治角度来理解金刚川这部电影,我们也许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也许当冷战真的成为一个历史概念的时候,金刚川能被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现象被分析,这部电影又会有新的意义。
刚刚在知乎上看到马督工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了,可以看看马督工对于那段历史的解读
对于中美关系,很推荐邹谠教授的《论美国在远东的失败》
在中关村看完《金刚川》,之前网络上说它是烂片的观点是不公允的,但是我觉得金刚川就是一部战争武打片。
首先片子的画面和制作水平都是超一流的,显示了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大,电影工业是真的成熟了。这部片子本身的完成度也是非常高的。管虎通过不同部队的视角展现志愿军金城战役前冒死跨江的故事。这是一部群像剧,导演似乎借鉴《罗生门》的手法,通过重复一段时间线下,不同视角眼中的跨江与炸桥的发生壮烈故事,来表现志愿军的勇敢,浓烈的战友情,以及战争的残酷,真的是非常有力量。
而且这部电影没有矮化美国人,将美国人的军备优势、好战,以及飞行员孤单英雄的特质展现出来。另一方面没有陷入国内各种神剧英雄打不死,必定谈恋爱的各种套路,真的很不错。
战争就是一群人赌上最宝贵的东西去争取胜利,但是管虎对志愿军为什么而战的内在却表现不够,所以电影后面响起《我的祖国》时很突兀,另一方面志愿军军队居然没有党支部,我军特色的党支部的作用完全没体现出来,志愿军都是毛泽东的战士,也没有体现,没有强调这一点,这部片子的情节的演员换上美式军装,拍一部美国版都是完全可以的……管虎的做法,完全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那个时候志愿军战士的普遍心愿。所以给人一种武打片的感觉,尤其是美军牛仔飞行员和高射炮单挑那段,西部片的即视感很强,我理解管虎想要突出美国人的强悍和个人英雄主义,也想通过整部片子的血腥悲壮,来反战,来打造商业卖点。但是真的足够吗?
抗美援朝是我们的立国之战,世界上有很多的国家都拍过类似题材的战争片。海对面那个好战无比的国家就拍了不止一部。但是志愿军,我们中国人是不同的。要知道,抗美援朝发生的时候,这个新生的国家才刚刚年满周岁,它的士兵在若干年前还在给买办打工,被地主、资本家各路人士剥削,他们的父辈可能因为吸食鸦片背下一屁股债务,他们的母亲,姐们可能被日本侵略者强奸屠杀,可以说在这个国家当时看不到一丝丝希望。而在抗美援朝那一刻,他们却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勇敢站在了美国人的面前,为什么??如果不解释这个,光靠战友情是撑不住这部作品的主题的。抗美援朝不是古惑仔为了义气砸了别人的堂口,也不是基督的启示,是一群人决定去主宰自己的命运,去捍卫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独立,是这个世界上17%的人口的一次集体的激情和抗争……
当然,我觉得这片子观赏性还行,还是可以看的。
ps 评论区有人认为我里头有一句话有问题 既毛泽东的战士这一句,其实这句话来自老电影《英雄儿女》。另外,因为毛主席领导了中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创建了革命军队,经历大革命,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强调自己是毛主席的战士是当时的普遍共识。与人民军队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并不矛盾。
如果只是强调军队属于人民其实是很无力的,也是很危险的。因为台湾小岛上的伪政权也曾说自己是人民军队,属于人民……跟谁走很重要,“为了人民”四个字更加重要,中国经历了近百年的探索才找到了怎样才是“为了人民”,并且有了组织和军队,这是非常不易的。我不是要在一篇影评里聊政治问题,有这功夫多看看电影多好。
看了电影硬伤太多就说三点:一本片打着尊重历史事实主旋律献礼片的旗号,干着和《八佰》一样完完全全瞎编历史的勾当。首先电影的英文名字叫做The Sacrifice(意思是祭品、牺牲、牺牲品、亏本出售),显然这个名字对志愿军并不是褒奖而是嘲笑。
其次电影最重要地方大桥严重不符合历史事实,真实的金刚川大桥是带护栏的、走重载装备的,而非电影中仅仅是人都扛起的步行便桥。因为我军要过大量重装备武器,这才是需要修大桥的原因,如果像电影里面一样,只需轻步兵渡江可以搭浮桥,在岸上做好无数个五米长宽的简易板子往前搭,根本不需要钉子。像影片里工兵连一直在钉钉子做的那么整齐规整干什么有必要吗?经不起炸弹还浪费时间,而且影片中桥完全可以在炸毁后搭简易木板然后边修边过快速通过,根本没有必要完全修好平整好桥面再走难道是旅游吗?
再有电影对志愿军战术策略的拍摄简直让人不忍直视,一个关键的桥梁仅仅配置了两门高射炮、几十发炮弹。要知道金城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最为阔气的一次战役,炮火对敌人形成了1.7倍的优势!另外在实战中高射炮平均发射约1000发炮弹才能打下一架飞机,在这种情况下,保卫一个生死攸关的桥梁怎么可能才配两门炮、几十发炮弹?还有桥梁周围和炮阵地周围没有观察哨、没有防炮洞、没有掩蔽部、没有假目标、没有交通壕、阵地掩体简陋到跟没有差不多,这样的战术水平怎么可能属于志愿军。
最后电影高潮情节安排更是不合理,因为从技术上讲志一人操炮击落敌机完全不可能,而且这个人仅有一手一脚可用。要知道正常情况下需要八人操炮:一人管左右、一人管上下、一人管距离、一人管航路、两人填装、两人备弹。然后电影告诉我们半个人干了八个人的活,这是美国队长还是超人附体?志愿军是有钢铁意志的革命军人但绝对不是神仙或者超级英雄。
二是完全没有塑造好人民志愿军的崇高形象展现出人民志愿军的独特特征。血性兄弟义气等特点我国封建时代的军队就有,外国军队也不缺,我们志愿军、解放军作为新时代不同于旧军队的人民军队其革命性、纪律性等鲜明特点完全没有体现,全片尽是莽夫而看不到毛主席、党组织、指导员,看不到人民军队的精气神。更匪夷所思的是部队战友之间不讲革命战友情靠哥们义气维系毫无战斗素养像土匪一样!感觉是国军军阀部队打仗风格,电影里面的志愿军和《八佰》里面的国军人物形象简直没有任何区别,一副痞子土匪形象不唱军歌唱大戏,把名字一换故事稍加修改完全可以当做是国军抗战片。
那么真实的志愿军形象是怎么样的?
下图左是真实的志愿军、在向毛主席像宣誓,还有剧中志愿军形象你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神区别:
发现真实的志愿军战士和电影中的志愿军战士有什么不同了吗?
另外除了精气神的明显差异,胸前的标牌对比鲜明:真实的志愿军战士有标牌、电影中的志愿军战士没有标牌:
该标牌是志愿军勇气、荣誉和光荣的象征!我只能认为导演在明显回避这个重要标牌!也许有人会抬杠,说这个标牌刚开始没有、是逐渐下发佩带的。这话没错——抗美援朝刚开始时,为了迷惑敌人和增加突然性,我军去除了能表明身份的标志、有的部队甚至穿朝鲜人民军的军服。随着战斗的进行,敌人当然渐渐知道面对的是谁了,1951年7月开始停战谈判,中国参加了谈判、就更不需要遮掩了。在这样的脉络下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标牌开始下发和使用,到了签订停战协议的1953年7月基本下发完毕。由于停战时基本下发完毕,所以严格讲,金城战役期间仍然存在部分部队胸前没有志愿军标牌的可能性。但问题在于电影中统统没有标牌,于理于情都讲不通!
于理:实际情况是部分志愿军战士没有标牌,电影中一个都没有!这不合适!
于情:作为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的献礼片,是要给大家鼓劲的,为什么去掉志愿军最为关键的标志?
再看看反映1952年上甘岭战役的电影《上甘岭》和另一部抗美援朝电影年《英雄儿女》比1953年题材的《金刚川》更有理由没有标牌,然而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显然,不管于理还是于情,《金刚川》中的志愿军战士都应该在胸前有标牌!然而实际是完全没有!我只能认为导演是在回避这个元素!或者说反感这个元素。
导演实际表现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面对志愿军纪念碑负手而立、戴着美国海军字样的帽子接受采访:
三是没有表现出抗美援朝战争这场保家卫国战争的正义性,当时美帝强行干涉半岛事物挑起战争,悍然轰炸我国丹东赤裸裸地进行武装挑衅,我们人民志愿军去朝鲜是为了打击帝国主义干涉,支援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这是这场战争的目的,此战是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立国之战,也是中华民族屈百年辱史的终结之战,更是中国大国地位的奠基之战,如此重大的意义,可是除了开头背景中硬插入的几句旁白再没有任何更详细的表述。更过分的是在美国飞行员敞篷开着时速几百公里的飞机,头上的牛仔帽居然安安稳稳、一副从容的绅士风度,而志愿军战士被击成一团血雾!最后美军在怜悯下放弃了攻击、志愿军得到了敌人恩赐的胜利!正如一位博主说的那样,他不懂那段历史的儿子看了电影后很直观的说了一句“最后是美国人放过了我们”这也许就是管导想表达的目的吧。
总得来说作为主旋律献礼片本片完全不合格,甚至站的立场也值得怀疑,如果这也算献礼片的话是向美国献礼吗?那将志愿军英灵置于何地。
无怪乎网友赠之对联——
黄钟毁弃,八百壮士成八佰;
竖子成名,金刚川前立金刚!
这片里霉菌负责高风亮节,志愿军负责板载冲锋。换个字幕和配音跟我说这个拍的是硫磺岛我都信。管虎的恨与怨不知各位看懂了吗?
没去看。
因为知道不会好。
1,0.8K放行需要理由。把金刚川给管老师,以要让主旋律创作人别有情绪和压力为理由,可以顺路放行,不担压力,所以这个事情是对资本妥协的副产品。
2,管老师一向在作品中加一些自己价值观的东西,他的价值观不兼容主旋律,所以肯定拧巴。
3,三个月周期太短,几乎不可能有好的合格的剧本。
我担心这样搞下去,“主旋律”这个本来不错的标签会被搞砸。
我突然明白金刚川被批评以及类似问题了
早年间拍的大决战电影,第一部辽沈战役时,有这样一个镜头。
在锦州战役时,有一个纵队丢了牛郎山阵地,但没有向司令部报告,最后是参谋长刘亚楼从截获的敌人电台报告那里得知这个信息的。
一开始他不信
— — “胡说,阵地丢了,我们的部队会报告的”
但确认信息后,他气的直拍桌子,但生气的点不是阵地丢了,而是,
— — “你阵地丢了,为什么不报告”
林总看了报告也气的脸白,林总生气的点是
— — “大兵团作战,军纪要严,责任要追究”,然后让刘去处理。
但政委罗荣桓拦下了刘,表示,还是我去一趟
罗见了一线司令员后,说的就更有意思了
— — “我知道不止一个人建议你,先夺回阵地再向上报告,那样就好说了,是不是?
但如果全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凭侥幸心理办事,仗还怎么打?”
最后,罗在教育对方并确认对方认识到自己错误后,并没有撤掉其前线司令员的职务,而是让其继续回去战斗,走前还问对方“同志?不握个手在走吗?”
那一瞬间,那位指战员的表情我至今都印象深刻
大决战出动了无数飞机坦克和演员,拍摄了无数宏大的大场面
毋庸置疑,这些大场面是最能吸引人大家最爱看的。
但他们依然把这个镜头加入到了电影中。
用这个短短的镜头,清晰的告诉你,为什么丢了阵地要报告,大兵团作战关键理念,政委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的军队为什么所向披靡。你可以清晰感知到,一只现代化军队是如何运行的。
刚刚发的上甘岭也类似,他们都强调了,“在这种残酷的斗争面前,我们更需要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准确的说,早年的国产电影叙事,有一种社科记录片的感觉,是电影,也是科普,遵循现实叙事,他希望尽可能的告诉每一个观众真实答案。现实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为什么能赢。如果你想要赢,你需要做到什么。
这种叙事理念,在好莱坞娱乐化叙事里,是不会出现的。
娱乐化叙事是什么样的呢?
上级是傻子,队友是弱智,
孤胆英雄不听指挥一顿操作拯救世界,别问为什么,问就是自由是不可战胜的。
再问就是你怎么看个电影还要这么折腾研究半天。
场面好特效棒,大家看的爽,最终票房高,逻辑大致能圆就行了,其他的,你管他那么多呢。
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影响下的不同叙事思路。
所以,很多港台导演以及受西方叙事影响的导演在拍摄主旋律时,都会崩,WHY?
他们搞不好自己也很崩溃,好莱坞大片就这样拍的呀,你们好莱坞大片不是看的挺爽的吗?怎么到我这里就挑这么多刺。
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两种不同叙事思路的矛盾,大家看好莱坞大片,明确知道这是假的,所以就娱乐化心态看个精彩。(其实把好莱坞电影当真的也不是没有)~
但你拍主旋律,有这么多前人作品在,又有中小学教科书交互对照,大家是基本有素的,你偏离一点,那铁定是被喷。
总结,
你拍美国队长,大家就看你美国队长单手拆飞机
你拍大决战,大家就看你四野怎么打锦州守塔山
不论哪个,大家都能接受
甚至你用美国队长的娱乐化思路来拍大决战,大家还是会看的很开心
《地道战》
但你拍个美国队长,还严肃的告诉我,当年我就是这样一人一盾守住塔山的
那这个画面,就很尴尬了~
《金刚川》的问题就在于此
事实上,很多导演可能没意识到,主旋律片的逻辑要求,其实比好莱坞标准还高。。。
再引申一下,这些年战争片忽视组织化,职场片忽视现实拍成爱情片,我觉得都是类似的问题,他们忽视了中国影视作品传统就是高度现实化叙事的,很多编剧对真实社会理解不够,光学西方编剧逻辑去塑造戏剧性,就是容易被喷。
ps:从这个体系来推
战狼2就是标准的美国队长
建国大业这些就是简化的大决战
攀登者的问题是大决战拍成美国队长
现在就看长津湖是美国队长还是大决战了
再强烈的情感也不可能把内容填满。
质很重要,量也很重要;事不过三,你却复制粘贴了四遍。
孩子大了,该批评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