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说话,越大的撞击体,发生的频率越低,越小的发生频率越高。以能引起全球性灾难为标准的话(也就是大约几公里-十几公里量级的撞击物),对如今的地球来说,这样的撞击平均每1000万-1亿年发生一次,所以300多万年没遇到一次灾难性的撞击是挺正常的。6500万年前(很可能)灭绝恐龙的大撞击差不多是十几公里的撞击物,平均一亿多年才发生一次,而这么罕见的撞击也没有灭绝地球上所有生物。
已知的比较接近300万年前的一次大撞击可能发生在格林兰岛Hiawatha冰川上,目前遗留的撞击坑直径约31公里,深约300多米,据推测撞击体直径1.5公里,撞击事件应当发生于更新世开始(260万年前)之后。这次撞击应当对整个北半球的气候都造成了很大影响,但也算不上非常灭绝性。
小撞击至今还是很多啊,但地球大气层能拦住绝大多数。
基本上每个月都有那么两三次能看到个闪的吧,但大部分都不能穿过大气层。
↓ 你以为的地球和月球是这样的
↓ 可实际的地球和月球是这样的……月球表示:太远了,爱莫能助啊……
所以即使是月球上40多亿年前的撞击坑,大多也可以保留至今(除非被其他撞击坑套娃了)。
而地球上几乎没有早于20亿年的撞击坑幸存至今。地球目前幸存最古老的撞击坑是位于西澳、直径约70公里的Yarrabubba撞击坑,形成于约22亿年前。
那时候整个太阳系撞击非常频繁,所以很多研究认为即使在那时候地球上已经诞生了生命,也大部分都会被每次大撞击所灭绝然后重启。
但那个动荡期过去之后,如今的太阳系整体受到撞击的概率降了几个数量级,所以不管是地球还是月球,被大撞击体撞到的概率都大大减小了。
↓ 除了晚期重轰击期(LHB)阶段可能有过一段密集的撞击(也只是猜想)之外,整体来说地月系统从45亿年前的平均每年受到 外来物质撞击,也就是100万亿吨(有可能数错0…摊手),到约40亿年前的平均每年,到约30亿年前至今的,也就是1万吨而已。
1万吨什么概念?NASA的冥王号探测器如今正在探测并且采样的小行星,巴掌大的贝努,直径500米,重约7300万吨,而这还不够灭绝恐龙的那颗小行星(直径十几公里)的一个零头。(详情:美国深空探测器 OSIRIS-REx 完成首次小行星「贝努」采样,有哪些看点?)
这在直观上也不难理解。可以简单理解为太阳系的大天体定型之后几乎不会再变大,但会因为被撞而破碎变小,渐渐的,大的撞击体互相碰撞都碎的差不多了,越往近期,剩下的撞击体越小,杀伤力也就越小了。
评论区有人说地球被撞的少是因为木星的保护,这个说法其实一直没有定论。确实木星可能会让原本撞向地球的小行星和彗星发生偏转,但也可能让一些原本没有打算撞向地球的小行星和彗星直直撞向地球。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巨大的木星确实会扰乱许多小行星和彗星原本的轨道,但对地球造成的净影响会是怎样,其实说不好。
就是很久很久以前,月球地球都确实频繁被撞,但月球上的撞击坑保留了下来,地球上的被地质活动抹去了。到了近30亿年,月球和地球都很少被撞了,而且地球还有大气层拦住了数目多个头小的大部分撞击体,就更加显得地球很少被撞了。
或者说,灭绝恐龙那样的大撞击在近30亿年是很罕见的(理论上只会发生不到30次),但在更早时期稀松平常。
很可能正是因为从大约30亿年前开始,内太阳系受到的撞击大大减少了,才给了地球上的各种复杂生命甚至人类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