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太阳系各行星的探测窗口分别是怎样的呢? 第1页

  

user avatar   pi-bo-shi-tai-kong-jing-n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太阳系是一个被太阳引力牢牢束缚住的天体系统,它最核心的组成是太阳和八大行星,从内向外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此外,还有大量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星际分子云等天体。地球处在太阳系较内侧位置,与太阳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即1个标准天文单位的长度。

太阳系的万物都在影响火星探测器轨道(图片来源:©️NASA+中文注释)


太阳占据了太阳系质量的99.9%,地球质量仅为太阳的约33万分之一。由于太阳的引力过于强大,任何行星的引力都无法与之较量,它们引力主导的影响范围被太阳压缩到一个极小的空间,这就是“希尔球”。以地球为例,它的希尔球半径约150万千米,仅相当于日地距离的1%。出了这个范围,就是太阳引力的主导空间。

人类的绝大部分深空探测任务,起点都是地球这个太阳系内的“暗淡蓝点”。它们需要先挣脱地球引力的影响,然后就必须面对强大的太阳引力。在人类目前化学能主导的运载火箭水平约束下,用最节省能量的方式战胜太阳引力并顺利抵达下一行星,是选择探测窗口的最主要原因。在具体实施方面,有以下主要几个策略。


一、地球近邻:紧跟会合周期


按照天文学家开普勒总结行星运动得到的三大定律:行星距离太阳越远,运动速度就会越慢,环绕一周的距离也会越长,最终环绕太阳的轨道周期越长。以地球和火星对比为例,地球公转约365天,火星约687天,且它们的轨道均不是正圆形。这意味着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距离在时刻变化,从5500万到4亿千米不等。

地球和火星的轨道周期、会合周期示意图


从地球的视角来看,每隔大约780天(约26个月)就会和火星最接近一次,叫做会合周期。从几何角度解释也容易理解:假设二者都是纯圆轨道,在780天内地球运行了2周49度角,火星运动了1周49度角。好比是操场中两个人跑步,内圈跑得比较快的那个人,套了外侧比较慢的那个人1圈,二者再次会合。如果利用这个窗口期,在二者会合发生前数月提前发射火星探测器,就会最大程度降低对运载火箭的能力要求,提高任务成功率。

2000-2022年地球和火星距离变化,各探测任务在太空中飞行的时间区间


事实上,人类一直以来的火星探测,就严格遵循这个规律,每隔26个月时间,才迎来约一个月的黄金“探测窗口期”。

同样的道理,对于探测地球的另一个邻居金星而言,会合周期约为584天,60-80年代人类探测金星浪潮期间,近40个探测任务就是遵循这个规律寻找最佳发射窗口。


二、地球远邻:引力助推窗口期


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仅88天就围绕太阳一周。尽管它和地球之间隔着金星,却是最常和地球见面(距离更近)的邻居。理论上讲,地球与水星的会合周期为116天,可以经常探测,但实际情况并不这么简单。

水星、金星、火星与地球距离示意,大部分时间内距离地球最近的是水星


水星太靠近太阳,探测器会受到太阳引力和辐射的巨大干扰。且水星质量很小,引力主导半径也被太阳引力压缩到仅为17万千米。这对于高速冲进太阳系内部的探测器而言,直接制动刹车和被引力俘获难度极大,必须利用金星和地球的引力反复改变速度大小和方向,直到达到理想状态,整个过程持续数年。综合考虑各个天体几何关系和火箭发射能力,对水星的理想探测窗口间隔远超116天,往往数年才一次好机会。

木星和土星探测亦是如此。理论上地球和它们的会合周期较短,分别为399天(木星)和378天(土星),几乎每年都可以探测。但它们已经属于太阳系外围行星,环绕太阳平均轨道半径达到7.8亿千米(木星)和14.4亿千米(土星),这意味着探测器需要跨过漫长的太阳系空间、持续数年才能抵达。如果仅是能短时间观测的飞掠任务,有些浪费巨大的航天投入。从综合性价比的角度看,木星和土星探测任务需要做得非常复杂和高难度,能够最终环绕行星长期探测。


卡西尼号的飞行轨迹利用了金星、地球和木星引力助推

(动图设计:Phoenix7777©️ CC-BY-SA-4.0)


因而在实际情况下,对木星和土星的探测任务很大很重,依然需要借助地球、木星甚至金星的引力助推,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对火箭要求,实现既定目标。以人类史上唯一的土星环绕探测器卡西尼号为例,它在发射后第一站并非向太阳系外,而是向内飞向金星并连续进行两次金星引力助推,再连续通过地球和木星引力助推最终飞抵土星。整个飞行时间长达7年,才确保卡西尼号在抵达土星后有足够能力继续工作了13年之久,极大扩展了人类对土星的认知。


三、太阳系的边界:百年一遇的机会


对于太阳系内更外围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和柯伊伯带天体等,那里的太阳能已经微弱到无法用来给探测器供能,导致探测的难度进一步增加。人类甚至尚没有足够能力发射能够环绕它们的探测器,而仅能从远处飞掠。即便如此,这些“惊鸿一瞥”的任务已经造价不菲。例如,人类唯一飞掠冥王星的新视野号探测器花费就超过了8亿美元,但它只探测了冥王星和一颗太阳系边缘的小天体“天涯海角”,真正有效的观测时间仅数天。


旅行者二号的设计轨迹抓住了百年一遇的完美窗口

(动图设计:Phoenix7777©️ CC-BY-SA-4.0)


因而,尽管地球与这些外围天体的会合周期极短(略多于1年),但距离和难度成为人类现今运载火箭技术难以跨越的天堑,对它们的探测极度低频。由于难度和成本过高,如果能一次任务多飞掠几个行星最好。人类进入航天时代以来,仅有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二号飞掠了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这四大太阳系外围行星,它在飞行过程中通过木星、土星、天王星等连续引力助推才能实现目标。这意味着它必须找到这些遥远天体的最佳几何关系,完成每一步精准借力。而这种完美的几何关系,仅约165年才发生一次,成为很多人一生都无法等到的时机。

人类面对强大的太阳引力桎梏,依然显得渺小脆弱。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我们不能永远生存在摇篮里。随着人类航天技术在继续突飞猛进,人类迈出太阳系的脚步也在变得越来越坚定沉稳。

星辰大海,就在那里。




  

相关话题

  倾尽全宇宙之水能否浇灭太阳? 
  如果地球脱离太阳系,成为「流浪星球」,人类应如何以现有科技维持生存? 
  在量子隧穿效应发现之前,人们如何解释恒星为何发光? 
  要取一块疑似从太阳系外来的天体 A/2017 U1,地球文明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 
  如何看待火星地表发现三座“人造巨塔”? 
  为何太阳系、银河系等天体系统观测到的形状基本为盘状而非球状? 
  如何看待网传“NASA突然发布公告:停止对外星物体歧视称呼”? 
  明代日食记录中的「分」「秒」表示什么? 
  作为科幻爱好者,你最想收到什么礼物? 
  因为看到新闻说某一天小行星会撞击地球的时候,每天都在担心那天的到来,快成焦虑症了,怎么办? 

前一个讨论
2021 年 3 月 12 日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具有怎样的意义?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奇葩说第七季》第十四期?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