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成功地证明了人不能在地上建立天国。
它断绝了人们不切实际的幻想,即结果平等是没有意义的,也不可能实现的。人必须要承认自己理性的有限,因此完美的乌托邦是不可能建立的。
很明显,作为一场具体的运动,它是失败的。但它对后人的警示意义却是无穷大的。你站在地上就要做在地上该做的事情,别去做天上的事情。
最起码,它能让我们正视问题,寻找其他更切实际的出路了。
看了一些回答,诸如 @Coldstream @老岳 @佐川 哭孫子4399 (巧了这三位都把我屏蔽我了^_^)等人又是老调重弹。什么集体化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 集体化禁锢农民,集体化是为了高征购压榨农民搞剪刀差。 总而言之谈到人民公社集体化他们就变身成了农民壬。看着好像为集体化时期的农民说话,实际上却是不顾事实的歪曲历史。
先说问题,人民公社成功吗,初始版的人民公社实际上不出三年就失败了。而后面改进版的是成功的,而且可以说奠定了中国农业发展解决吃饭问题的基础。
中国的农业集体化在人民公社之前都是合作社式的小集体制,初始版的人民公社是以乡为单位统一核算的超大集体制(至于这个超大集体制的人民公社是谁搞出来的 了解点历史的都清楚。)这样超大集体制的人民公社自然是违背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过犹不及自然失败了。所以60年代初,人民公社改成了队为基础 三级核算的小集体制模式。这个模式一直持续到了公社集散,可以说是很成功的,极大的解决了中国农村农业的发展问题。
谈论农业集体化成败,就得先搞清楚49年之前中国农村农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49之前的中国农村,农民人均耕地只有4亩多一些,平均亩产只有140斤,全国20亿亩耕地灌溉面积只有2亿亩,且多数集中在南方,北方绝大部分耕地都是靠天吃饭。 绝大部分农村的生产生活还停留的古代,不通电 不通公路铁路,除了少数地主家庭可能有一些现代工业品外,绝大部分农民是连手电筒暖水壶都没见过的(更别说用过了), 95%以上的农民是文盲,即便少数识字的人里也很很少有人具备起码的现代科学知识,100个农民里未必有一个知道地球是圆的是围着太阳转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如何发展农村农业,不要指望短时期内工业能反哺农业,49年发电量才43亿度人均一年8度电(肯尼亚当时人均都有十几度)这样的工业基础条件下能反哺农业吗。推崇包产到户能激发农民个人生产积极性的人,有没有想过一个可能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农民,用着原始的农业生产工具,用着原始的耕种方法,耕种一块十几亩(按农村人口三分之一是劳动力算)土地,完全靠天吃饭,就算农民激发出无穷的个人生产积极性 ,可能有效提高生产力来增产吗。
所以,通过农业集体化来发展农业是当时正确的选择,通过农业集体化兴建基础水利,改造耕地,集约化生产,普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农业集体化还可以为农民起码的教育医疗等基础公共服务,并且发展集体经济企业,就地吸纳农业劳动力转变成工业劳动力。这些 在@纪卓阳 回答里推荐的文章写的很清楚。
所谓禁锢农民不让农民进城的问题,要知道49之前没有户口限制农民进城吧,当时5亿多人口 城市人口只有不到6千万,那4亿多农民怎么不进城呢。按这些所谓农民壬的看法,农民自由进城后,哪怕露宿街头,也比在农村不让自由流动要好。49年之前大部分城市与其说是城市 实际上就是大些的农村,根本没有多少现代工商业,短时期根本无法把大量的农业人口吸纳进城市,如果不用户口加以限制,大量农民盲目进城只会让城市贫民窟化,出现各种社会问题反而限制发展。也不要用所谓城市人口比例来说什么前三十年城市化停滞,城市化本质是工商业化,49年从事现代工商业的劳动力也就二百万,到了78年是1亿2000万 扩张了60倍。同样也把大量农民吸纳进城市 ,不存在什么隔绝城乡人口流动的问题。
再说所谓剪刀差高征购压榨农民的问题, 这是最常见的谣言,先不说这样的所谓高征购剪刀差能不能执行下去,就说以49年中国农村的农业生产力,靠着竭泽而渔的高征购剪刀差,能给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的积累吗。只能越征购越少最后崩盘。 而实际上68到78年粮食产量从2亿吨提高到了3亿吨 工商业产值从1000亿增长到了2600亿。
而且高征购剪刀差必然导致城乡收入和消费差异越来越大。 但事实上城乡人均消费水平52年是206元和62元 78年是397元和139元 城乡消费差异不仅没有扩大反而有所缩小。何谈什么高征购剪刀差压榨农民。反倒是在过26年到了2004年城乡消费是8718元和2521元 城下消费水平更加拉大了。
前30年的农业集体化是成功的,为农村的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农村的农业生产提高 集体经济企业的兴办 基础公共服务的普及都是农业集体化的功劳,至于后来为什么要解散公社,那我就不说了。
公社是成功还是失败,要看他有没有完成他的历史任务,要看他的解散是不是失败。
公社的历史任务有两个。
一个是防止农村土地改革后从均田制的小农经济走向土地自由兼并的“自由地主经济”,乃至最终发展成“垄断地主经济”。
也就是保持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这个任务显然完成了。而且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对农村土地的集中保持了极高的警惕性。目前的土地承包也只能做到包“田皮”不包“田骨”。作为对比就是城市土地。“地产兴邦,实业误国”,房产行业在城市的畸形发展整得全国人民欲仙欲死。倘若农村一开始就没有公社,早完了。
一个是加速实现工业化。
加速工业化,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地将农村资源集中到城市,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为了这个目的,刘少奇、邓小平主持经济工作时,尽可能地从农村招工到城市就业,并且尽可能地从农村收集粮食供应新增城市人口。
很多人讲,农村在公社时代吃不饱饭。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是这个吃不饱饭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公社没有能力让农村吃饱饭。
在这个时期,不光公社吃不饱饭,包括城市在内,都主要只吃陈粮,少量吃新粮。
原因是,国家要同时对抗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要尽可能地在海外发动中国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要尽可能地提高积累、加速工业化、尽可能的提前解决工业基础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省吃俭用没有别的办法。
农民吃不饱饭,城市居民一样吃不饱饭。
这个策略明显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比如说,城市工人太多,超出了农村供应能力,所以才会出现城市和农村都饿肚子的情况。
比如说,农村就地发展工业,要么就是一窝蜂上马一大批农村社队企业,要么就是一刀切禁止农村公社搞企业。
这种极端化的经济工作方式,引起了很大问题。最严重的三年,经济出现了很大困难。
看到经济工作中出现了重大偏差,毛泽东开始介入经济工作。
毛主席提出,要调整经济计划,要兼顾积累和消费。他安排组建了小计委,策划提出新的经济计划。
但是这个新的计划遭到很大阻力。即便是按照反对者的意见进行了很大修改,甚至改到了几乎面目全非之后,依旧无法得到通过。
最后,周恩来总理亲自参加计划编制会议。
这时情况忽然发生了剧烈改变。周恩来总理参会以后,刘少奇热情洋溢地表示计划很好,立即通过。
其他表示坚决反对的同志也突然想通了。
随后计委和小计委合并,对毛泽东负责的小计委不复存在。
随后毛泽东提出要清理党内问题。刘少奇同志立即组织开展四清工作,并且树立了“桃园经验”。这个经验的精髓,就是工作组动员群众干掉地方干部。
后来文革爆发,打砸抢烧一度普遍出现。
后来拨乱反正,对三种人进行严厉打击。当时还进行了严打运动,枪毙了一大批人。后来,几十年后,一些保皇派站出来,声称要对当年的受害者道歉。很奇怪,他们不是被枪毙了吗?怎么还能站出来道歉?当年究竟枪毙的谁?
人民公社完成了实现工业积累的基本任务。在解散公社的同时,工业反哺农业的循环终于打通了。生产核潜艇的工业技术恰好可以促进农药化肥的生产。农业良种在新中国培养的人才的努力下也开始获得突破性进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加上高积累时代积累了大量的粮食,国家在几年内敞开供应粮食,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下:
一是工农业循环打通,极大提升了粮食产量;
二是粮食征收短期减少,极大扩大了农村粮食总量;
三是粮食销售大幅度增加,极大扩大了社会粮食总量。
很显然,批条子不能解决农业科技问题,但是能够解决分配问题。
然而很快,粮库空了。
于是交公粮的比例日益提升,重新走上了吃不饱的方向上去了。
后来就有了所谓“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调查报告。
显然,人民公社在早期运行不成熟的时候,出现过同样的问题。但是随着发展,公社运行成熟以后,再未出现这种情况。
公社的趋势是从有问题到没问题。这符合正常的机制建设发展规律。
至于原本在公社开展的社队企业,这本来是实现农村就地工业化的一条道路。其理想成果,就是小镇直接转化为微型城市。全国各地有大量的熟练工,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不需要担心缺乏工人。
解决城乡二元体制,农村有农村的工业,城市有城市的工业,这种理想,就是公社第二阶段的任务。
我们现在讲曹县热,曹县的特点就是有自己的乡村工业。倘若没有乡村工业,而只是有纯真的眼神,曹县是热不起来的。
很多人过多地关注了北上广这样充斥着消费环境的城市,以为消费才是城市的主业。这就完全忽略了社会发展的基础还是基础工业,完全不知道城市的消费属性最终还是建立在工业属性基础上的。
公社和大队利用集体经济特点建立集体工业,这是唯一的出路。
但是这个理想成果没有出现。公社解散以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社队企业转化为私有制企业。类似于苏联、俄罗斯的情况在农村进行了一遍。
社队企业转型的乡镇企业先天就具有侵吞公有资产的罪行。
但是乡镇企业很快就由于农村经济的破产而趋向崩溃。只有出口地区的珠三角长三角的乡镇企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会。同时城市工业也遇到了巨大的危机。因为为了取悦于群众,大量知青返城,再次出现了城市人口超出承载能力的问题。据说一度被迫要求知青再下乡。
这种指导经济工作时缺乏通盘考虑的问题,一再出现。
我们说,公社吃不饱饭。其实李昌平写农村调查报告的时候,非公社也吃不饱饭。
公社吃不饱饭,是因为当时走到了打通工农业经济循环的前夜,农村饿着肚子支持城市的阶段就要结束了、但还没有结束。一旦渡过这个阶段,公社就可以吃饱饭,并且即将可以发挥出巨大的消费热情,支持城市与农村两个环境的工业发展。
在换气的当口憋死了。这就是公社解散的情况。
所以公社不是因为失败而解散的,而是因为解散而失败的。
非公社吃不饱饭,这个就简单了,是因为人口红利被抽走了。而且这些红利并不打算先富带后富。因为这个承诺没有制度保证。
拿到红利的人,更加倾向于在海外投资兴业。
这就是《道德经》里写的两条道路: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哪个是大公无私的天,哪个是损公肥私的人,其实是非常清楚的。
煤油灯,白萝卜,腌黄豆,这就是曾经农村的生活。
很多人喜欢所谓田园牧歌。那是因为他没进过羊圈。
人民公社达到了他最基本的两个任务,没有实现他即将实现的任务。
你不能说他成功了,因为他已经解散了。
你不能说他失败了,因为他的余荫仍旧让我们活着。
现在的问题,是困难的时候都过去了。你再转回去呢,没有现实基础支撑。你不转回去呢,现在这样下去,问题也很大。
农业集体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新兴国家需要工业化,就需要提供技术、设备和工人日常消耗。这三者即为新增支出,就算前两者能通过优惠条件在国际上获取,第三项也非常麻烦。因为新兴国家的粮食-人口平衡本就极其脆弱,而将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民转变成工人,相当于既减少了粮食生产者,又增多了粮食消耗者,必将严重激化粮食-人口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正是快速工业化要闯的难关。
从历史实践上看,新兴国家对于这个问题都采取了“余粮征集政策”,即认为农民天然倾向于隐匿农业产量,挖出隐匿的粮食即可支撑工业化。但是,小农经济天生存在着难以监控,瞒产方便的特性,我地里产了多少斤,旁人根本无从得知。而苏联式的用机枪大炮毒气弹武装“余粮征集队”,实在是不大经济,又会激化社会矛盾。
所以,农业集体化就是必然的结果,彻底打碎小农经济,将监管扎进土地里,农民事实上变成了农业工人,公分+食堂将其生产与消耗全部管起来,瞒产再也不可能,为什么毛坚决要办食堂,理解了吗?至于集体化之后生产积极性乃至总产量上升还是下降,根本就不是是否集体化的决策依据。
设某地小农经济下产粮100亿斤,按照五分之一交公粮20亿斤,集体化之后产量下降到70亿斤,按五分之二交公粮可达28亿斤。尽管总产量下降了,但是只要提升比例,依然可以完成高征购任务。而如果先不集体化,没有机枪大炮是很难从五分之一提升到五分之二的。集体化是为了从农民手里征到更多的粮食,至于土里实际长出来多少粮食,并不重要。进一步,以上两者之差也不重要。
回到题目本身,对于高征购的任务完成,当然是成功了,可以说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创新。至于失败之处也无需多言,看上面假设的数字就行了。记总产量为S,上缴公粮为A,自留口粮为B。那么人民公社只关心A,并不关心S和B。因为S=A+B,当S减小且A增大时,B的减小显然会更加严重。待到B实在是太小了以至于酿成人间惨剧,方才有了一定程度的纠正,而这一纠正,却又酿成了更大的人间惨剧。
注:以上的“集体化”,均指自特殊年代上而下推进的集体化。
不管任何社会经济制度,都有三个核心问题:
1.分配权谁掌握。
2.收入和财产的分配权谁掌握。
3.是收入和财产的分配权,不是生产资料的分配权。
人民公社失败的原因也非常简单,生产资料公有,分配权老爷所有。
你要是说,大家投票决定老爷的公分,他们肯定全部站出来反对,而且能给你瞎掰出100个反对的理由。
比如这是猴子模式,在人类世界水土不服。
比如这是资本主义的骗局,不能信,一信就抓你家小孩。
比如这是九头蛇的阴谋,试都不能试,哪怕一个县试,那都会导致亡国。
比如这是蜥蜴人陷阱,不能讨论,讨论就会被蜥蜴人吃掉脑子。
恼羞成怒了,就直接说你们素质太低,不配!
这些人个个是人精。他们明白,生产资料公有了,是公家的了,谁掌握分配权,谁油水就最多。
所以他们鼓吹公社,绝口不提如何决定分配权,如何决定谁当领导,谁记工分,谁做会计,最好他们全家人包了。
补充一下:
完全自由的资本主义经济,分配权掌握在资本所有者手中,他们可以将财产变为资本,也可以将资本套现为财产,谁掌握资本就决定劳动者的收入。
改良版的资本制度会由国家出面强制分走一部分分配权,并以法律的法式固定下来。
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经济,生产资料人人有份,那么分配权也会人人有份吗?不会。至少地球上没出现过。
集体经济掌握分配权的人依然可以把生产资料流转为财产然后进行分配,又叫侵吞集体财产或侵吞国有资产。至于劳动者的收入怎么分配,这个就敏感了,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不敢说!
阶段性目标成功。
一、要判断战争胜败的标准就是看其战争目的是否实现,判断人民公社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标准也同样应该如此。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国还有大约90%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1958年12月10日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从现在开始,摆在我国人民面前的任务是:经过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根据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高速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工业化、公社工业化、农业机械化电气化,逐步地使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从而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地实现全民所有制,逐步地把我国建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公社工业的发展不但将加快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而且将在农村中促进全民所有制的实现,缩小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应当根据各个人民公社的不同条件,逐步把一个适当数量的劳动力从农业方面转移到工业方面,有计划地发展肥料、农药、农具和农业机械、建筑材料、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制糖、纺织,造纸以及采矿、冶金、电力等轻重工业生产。人民公社的工业生产,必须同农业生产密切结合,首先为发展农业和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服务,同时为满足社员日常生活需要服务,又要为国家的大工业和社会主义的市场服务。……
人民公社无论在工业方面和农业方面,既要发展直接满足本社需要的自给性生产,又必须尽可能广泛地发展商品性生产。各个公社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在国家领导下,同别的公社和国营企业实行必要的生产分工和商品交换。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经济才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而各个公社也才能够换回必要的机器和设备,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
人民公社的最终目标是“逐步地使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这一目标至今依然遥远,当然不能说是成功了。
但是,从文件及当年的“大仁政”、“小仁政”之争,可知:
人民公社的阶段性目标是“国家工业化”。
考虑到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镇居民无偿或低价享用的国家兴建的教育、医疗、供水、电力、文化、道路等社会服务,农村却必须自行购买(兴建、兴办)的农技推广体系、农田水利体系、农村基础教育体系、农村基础医疗体系、社队企业、等等,都应算作农业农村和人民公社为国家工业化作出的贡献;再加上通过农业税粮、剪刀差各种方式为工业贡献的8000亿元(人大荣誉教授袁瑞珍观点)资金、粮食、工业原料等等之后,实现的成就是:
在经济结构上,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例1949年为1:2.5,1980年变为1.6:1。
在税收比例上,农业直接税占比1950年为39%,1980年约5%。
在就业比例上,以城乡划分就业人口,城市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为1952年12.0%(2486万人),1980年24.8%(10525万人),较1952年增长323.4%;以三次产业划分就业人口,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为1952年7.4%(1531万人),1980年18.2%(7707万人),较1952年增长403.3%。
另:后30年,城市就业人口2010年较1980年再增长229.6%达到34687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2010年较1980年再增长183.4%达到21842.10万人。
人民公社的阶段性目标无疑是成功的。
二、没有人民公社的阶段性成功,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成功。
为什么印度2020年农业改革会闹得沸沸扬扬,而中国80年代却成了众人回忆中的“黄金岁月”?
80年代初中国农业农村改革并未能实现其纲领性文件——1982年1月1日《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所描绘的蓝图,所以其结果是失败的;但其过程确实是成功的,至少在80年代农村绝大多数人是满意的。
当年成功的基础是:
1、初步“国家工业化”实现后,有点余钱可以适当补贴农业农村了。
所以在转型阶段并非径直把农民推向市场,而是在大幅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产品收购价的同时逐步放开。1980年以后农民税费负担由农民收入20~30%下降到10%以下,同时1979、1980年两年国家每年用于提高18种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补贴农资的开支高达80~90亿元。全国农副产品价格总指数在1979年提高了22.1%的基础上又提高了7.1%。另一方面,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价格有计划的下降了10%~15%。1985年初发出的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 如市场粮价低于原统购价, 国家仍按原统购价敞开收购, 保护农民利益。1990年市场粮价疲软,国务院再次强调以保护价格敞开收购议价粮, 即农民愿意出售的所有定额外粮食,且保证随时性。2004年后改为最低收购价政策,国家规定最低收购价格,当市场价低于最低价时,由国家指定的粮食企业以最低价进行收购,稳定市场价格。与此同时,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大幅提高。
2、经过30年的努力,农业生产水平,农技推广体系、农田水利体系、农村基础教育体系、农村基础医疗体系等等都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例如,80年代初中国粮食亩产达到了200多公斤,是当年世界平均单产的3倍多,是现今印度两倍;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1/3,超过现今印度;识字率近80%,超过现今印度;人均寿命68岁,和现今印度相当;……,这些指标都是远高于同时期其它发展中国家的。
有了“挥霍”一时的资本,虽然此后这些指标都曾出现了停滞甚至下降,但勉强支撑农业农村熬过了90年代,熬到了国家有钱“以工补农”的时候。
再看看印度现在的农业生产水平、农技推广体系、农田水利体系、农村基础教育体系、农村基础医疗体系和农村组织结构和管理水平,其农业改革即使不能说是毫无准备和保障,但“周密的准备和基础的保障”是远远谈不上的。对比中国仅用十年左右就已在全国所有适宜地区全面推广杂交稻,印度自1987年引入制种技术起至今已30多年,在6.6亿亩水稻播种面积中杂交稻仅占6.8%,这就是他们的农技推广水平。
相信湿婆神会保祐印度不会出现大动乱吧。
由于小农经济不仅是最为低效、最为阻碍技术进步的现存农业组织模式之一,并且极不适应市场经济,在市场中的极为弱势和脆弱;所以,如印度这样没有周密的准备和基础的保障就把小农经济、低生产水平和低组织水平的农民径直推向市场,等同于把儿童推向大海。
如果没有人民公社的阶段性成功,中国农业农村情况并不会比印度好多少。
三、很多认为“人民公社是失败的”的回答,实际上都有种臆想:当年不搞人民公社农民就不会困苦。
真的如此?
地下没有如海的石油,外面没有殖民地可掠夺,人均只有3亩耕地且因人口快速增长而越来越少,却臆想能神赐天赠“工业化”,臆想能亩产“自然增长”,臆想能有小农经济的田园牧歌,臆想“还要与发达国家比”……
我不否认这个事实:公社社员生活水平较同时期的市民工人肯定更为困苦,较之现在更是极为困苦;
但是应该认识到这也是事实:公社社员生活水平较解放前,较其它发展中国家有很大提高;并且这种提高随农技推广和科技工业发展一直在持续进步中。
照片红框处小地名“绝户崖”,有平均坡度近60度的百十亩瘠土薄地,以解放前生产水平,在无大灾的常年大概能收20余石玉米。如此穷山恶水之处,就因地租只收3成甚至有邻县坝区的农民来租种。由于距村落太远只能住在崖腔里,结果因天灾(垮崖)人祸(土匪)先后死了好些人,因而得名“绝户崖”。
这就是当年的“田园牧歌”。
农民也许易于满足,也许眼界不开阔,但却是极现实和精明的,如果没有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你真以为用几句口号就忽悠几亿农民几十年?解放前我这里是过年能吃白米饭就是小康,地主家也在流传“毛毛雨打湿衣裳、豆腐菜吃败家产”。解放后大兴水利、推广农技提高了生产水平,普及基础教育和基础医疗提高了生活水平,日子确实艰苦但最穷的人家全年都能吃饱包谷粑,大部分农民能全年吃大米了;虽然高产的“桂朝米”不好吃,虽然90年代都还有贫困户不能全年吃大米,但这就是进步。
这个过程中肯定有种种如“瞎指挥”、“大锅饭”之类的问题;但是,也必须肯定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相关科技的研发、推广,及其工业化成果的应用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唯一源泉。
我专业范围内可以确定的进步:
仅就品种而言,全县在上世纪的50年时间里,规模种植的品种就达到了近80个。水稻品种民国时以本地“白足鹅”等为主,品种退化严重,单产最高也仅百余公斤。1952年开始引入川大、农大系列,但因山区气候特殊未成功。后陆续引入南特号、洋早谷、珍珠矮、矮脚南特、成都矮8号等,于70年代初本地品种基本全部更换为矮杆品种,单产普遍上升至200公斤以上。此后又引入桂朝2号、泸科3号、广二104等中杆品种替换了矮杆品种,最高达到了亩产千斤。70年代末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先后引入汕优、岗优、二优系列等100多个品种,规模种植30多个品种;80年代初普及推广后亩产普遍突破了400公斤。现在耕作水平较高的坝区最高可达650公斤以上。
当然,前面的增产还必须辅以农药、化肥、农膜、农机的推广,和耕作制度的改良。例如:通过种种技术手段把水稻播期从立夏甚至芒种一步步提前到了清明前后,有效生长期足足延长了一个多月;改插大苗秧为插小苗秧;等等。
这就是我所了解的农业农村的提高和进步。
最关键的是,如此高速的提高和进步在小农经济下是无法实现的。因小农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不兼容,土地的分割细碎、小农的保守、生产单位的小、散、多,对技术创新、更新失败的承受能力极弱,对待新技术、新品种、新事物的常态是“一望二等三看看”……参考印度的杂交稻推广情况,这些在缓慢的农业社会不是问题的问题,到了今天就成了严重的问题。
如果质疑我的资料和事例,可以看一个外国的:
曾经在《作为普世价值的民主》中指责新中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库马尔.森,却在《以自由看待发展》、《社会发展中的和谐与不和谐》等文章中将印度个别邦(如喀拉拉邦)和公社时期中国作为正面事例,印度整体及公社之后的中国作为反面事例来阐述论证其“比起单单经济发展本身所能提供的前景来,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前景更全面、影响更深远”的发展观。如:
“在毛时代,中国在土地改革,以及基础教育和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中国向我们充分地证明了,即使一个国家相对贫困,我们也能通过良好的社会医疗和社会分配政策来极大地提高人民的健康和寿命。”,“1979年,印度的人均寿命大概只有54岁,也就是说比中国的68岁少了14岁。……1979年,喀拉拉邦的人均寿命是67岁,中国是68岁,但是现在它已远远超过了中国(人均寿命大概是75岁),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全民医疗保险在喀拉拉邦被保留了下来,中国某些保留了同样做法的地区也取得了类似的良好成就(甚至比一些大城市的情况还好),但整个中国的情况并非如此……”,“1979年,中国与喀拉拉邦的婴儿死亡率都差不多,大概是3.7%左右,但是现在,在喀拉拉邦农村与城市加起来的全部人口中,婴儿死亡率只有大约1.2%,大大低于中国的数字……在印度中央邦,婴儿死亡率竟达到7.6%,奥立沙邦、印度北方邦和比哈尔邦的数字与此非常接近。事实上,印度的婴儿平均死亡率是5.8%,比中国的2.5%高得多”……“世界上的极度贫困主要集中在两个特定地区:南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两个地区的成人识字率和婴儿死亡率差别不大”……“印度的营养不良的程度,要远甚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非洲各地有20%到40%的儿童营养不良,而印度各地营养不良儿童的比例则为极高的40%到60%”。这些文章所例举的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营养不良、消除贫困情况等等数据均有类似情况:1980年以前,中国超越印度和扩大优势;1980年以后至成书前,印度缩小差距。
人民公社的最终目标至今依然遥远,没有成功。
但是,人民公社的阶段性目标无疑是成功的。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春过雪消:小农经济(包产到户)是否已到最后的末路?
春过雪消:农村的乡村振兴的根本怎么建设,农村的根本出路到底是什么?
春过雪消: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水平和规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么等级?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建国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体系?(近现代史之核心:国家工业化——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
春过雪消:就中国而言,近代到今最伟大的人是谁?
春过雪消: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国家一个政策或者法律,你会改变什么?
春过雪消:有哪些农业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农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春过雪消:中国整体的潜力有多大,尽头在哪里?
我认为是成功的。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人民公社的主要作用是负责购买国有企业生产的工业品。帮助我国建立起基本的工业体系。
当然随着改革开放,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自然就没有了。而与此同时,很多国有企业也倒闭了。但是基本的工业体系也建立起来了。
人民公社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讨论一个制度是否成功,不能脱离历史背景。一个人两岁的时候选择穿开裆裤,就是成功的。你不能用成年人的想法进行判断。
金挥在《“三年自然灾害”备忘录》中写道:共产风是对中国农民的一次彻底的物质剥夺。通过强制入社,土地、牲畜、大农具等都充了公,农民的生产资料已经被剥夺了;而这一次,农民的生活资料也被剥夺了:从房子到个人财产,从家禽到水缸、饭锅……。“老年人要求留下一口锅烧开水都不准留。
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在《历史的真知》一文中说道:1959年过去了。“北京的春天多风——肆虐的季风裹着沙尘掠过蒙古高原,无情地吹过中国的长城,吹向北京……饥饿风也一股一股地在中国的大地上流窜,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一片饥不饱腹的景象。人们寻找了一切可以吞下肚里去的东西,用来维持一个民族的生存……”
赫鲁晓夫在1959年我建国十周年的讲话中说:“甚至像社会主义这样一种崇高而进步的制度,如果人民不要它,也不能用暴力强迫他们接受。因此,一贯执行和平政策的社会主义国家集中精力来进行和平建设;至于哪一个国家什么时候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这要由人民自己来决定,这件事对我们是最神圣的……”
残酷现实证实了波普尔关于理想主义的一句经典名言,“企图缔造人间天堂的结果无一例外造成人间地与,它导致不宽容和--迫”。
人民公社在中国推行是1958年,一个人民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乡/镇,一个公社为一个核算单位,所有人力财力物力均归公社统一调配,所有农民到大食堂吃饭。
接下来就是三年困难时期<1959 1960 1961>,又称三年自然灾害。1961年基本核算单位改为生产大队,允许社员家庭拥有少量私产,但人民公社继续存在,直到80年代初恢复公社为乡。
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0%E5%A4%A7%E4%BA%8C%E5%85%AC/92683">一大二公_百度百科 节选:
1958年夏季的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里召开,时间是1958年8月17日。
会前,“农林口”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准备了一份题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意见》的文稿。开幕当天,毛泽东指示将这份文稿连同陈伯达转达给他的《嵖岈山卫星公社试行简章(草案)》印发给与会同志人手一份。会上,他们非常称赞《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意见》,认为是提交会议讨论文件中写的最好的一个。
他在会上多次发言,广泛地谈到了对有关人民公社问题的看法,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就是在这些发言中提到的。
人民公社的特点: 一曰大,二曰公。我看,叫大公社。大,人多(几千户、一万户、几万户),地多,综合经营,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三大,人多势众,办不到的事情就可以办到;大,好管,好纳入计划。公,就是比合作社更要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残余(如自留地、自留牲口) 都可以逐步搞掉。房屋鸡鸭,房前屋后的小树,还是自己的,将来也要公有----
(一九六一年三月)
二、农村人民公社一般地分为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以生产大队所有制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 公社在经济上,是各生产大队的联合组织。生产大队是基本核算单位,生产队是直接组织社员的生产和生活的单位。
十六、生产大队,是人民公社这个联合经济组织当中的独立经营单位。它统一管理各生产队的生产事业,又承认生产队在生产管理上的一定的自主权。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全大队范围内实行统一分配,又承认各生产队的差别。
二十六、为了提高社员和生产队干部的积极性,必须确定和保障生产队一级的所有制。下列各项收入和资产,归生产队所有:超产所得的奖励;在完成包产任务的前提下,经营其他各种生产所得的收入;节约下来的资金;用自有资金购置的生产资料和其他设备;用自有资金兴办的基本建设;包产任务以外扩种的果树、林木和其他多年生的作物;固定给生产队使用的耕畜所繁殖的幼畜,或者幼畜分成部分。
所有这些资金、物资、设备、林木和牲畜,都归生产队全权支配,公社和生产大队都不能调动。在有必要进行适当调剂的时候,必须取得生产队的同意,实行等价交换。
三十七、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以下的家庭副业生产:耕种由人民公社分配的自留地。自留地一般占当地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 ,长期归社员家庭使用。 经过生产大队批准,开垦零星荒地。 饲养猪、羊、兔、鸡、鸭、鹅等家畜家禽、也可以饲养母猪。在条件许可的地方,还可以饲养一两头大牲畜。 进行编织、缝纫、刺绣等家庭手工业生产。 从事采集、渔猎等副业生产。 在屋前屋后种植果树、竹木和其他作物。这些作物永远归社员所有。
我支持。因为匿名是网络环境差的万恶之源。
知乎做得好。与此同时,头条和抖音也上线了IP属地。
根据 @新浪财经 报道:
据悉,今日头条、抖音展示的帐号IP属地均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文或评论时的网络位置,境内展示到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境外展示到国家(地区)。而且帐号IP属地以运营商提供信息为准,相关展示不支持手动开启或关闭。
在公告中,今日头条和抖音均提出,展示账号IP属地是为了维护真实有序的讨论氛围,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快手则表示是为了防止部分网友在热点事件中出现蹭流量、传播不实信息、冒充当事人等干扰正常讨论的行为。
实际上,在字节跳动和快手的产品上线该功能之前,微博已经于今年3月先行一步。3月17日,微博官方账号称,因发现个别冒充当地网友发布和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微博将上线“用户个人资料页展示近期发帖所在地”的功能。
据悉,微博也是在个人主页中展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布微博或评论的IP归属地,而且IP归属地显示规则与评论区此前显示规则保持一致,国内显示到省份/地区,国外显示到国家。
2、
几乎所有的网红产品,都是利用人性的七宗罪所达到的。
而匿名就是网络环境的万恶之源。
匿名,意味着一个人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无论你是咒骂那个普通人去死,还是问候他的十八代祖宗。
在网络平台上,我们看过了太多这种悲剧。
为什么女权的“权”会被污名化成“拳头”的拳?
我个人是支持女权的。但是里面有人在故意把水搅浑。
为什么有人被人肉和网暴?
因为在屏幕面前可怕的那个他,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甚至很多明星粉丝对普通人群起而攻之,所倚仗的,不过如此。
为什么微信上的环境要比微博等好得多?
因为微信是实名化的。喷他,意味着他可能能找到你的真实身份,如果他想的话。
当然,做人是需要互联网树洞的。在BBS这种场景下,所有人都可以匿名化。
而在如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我支持全面实名化。
但愿天下不再有网络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