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舒心酱以为泪点还在后面,谁知道从第三集开始就被戳中“我的眼泪不值钱”模式,很多细节都值得写,来,一段一段说。
第四集结束之处,严良、江阳、侯贵平三人依次回头,先后循着“他是被冤枉的”的悲剧而来,像是一条完整的价值链条,在不同的时空里默默背上了逝者未亡的正义之光。
第四集开头处是侯贵平尸体被发现,镜头拍了静谧美好的田园乡村,青绿山水间孩子们无忧无虑嬉戏打闹,一叶渔舟悠然驶来,恬淡的背景音乐里还加了鸟叫声。
一副山水田园的农家乐画卷。
然而一切都戛然而止,渔船上的农妇惊呼,发现水里浸泡着侯贵平的尸体。
这种情绪和节奏的陡然反转,是将褒贬寓于细节的类似“春秋笔法”。
同样是乡村,此处镜头画风是明媚闲适的,侯贵平老家是朴素凄苦的,而侯贵平在翁美香死后带着几个孩子们回村时,则是至暗时刻般的幽暗破败。
画面色调、质感,乃至道具,都是有效的情绪输出。
昏暗的天色中,支教老师带着孩子们坐在破旧的小三轮车上,那个画面像一道醒目的伤痕,打在良知上,让人很难不动容。
第三集中江阳前去侯贵平老家,找亲属签署申诉书。
朴素的农家场景里,侯贵平苍老的舅舅连成功翻案的期待都不敢有,一句一句讲着这个家族的悲剧。
侯贵平从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全村的希望”,到让全家人在十里八乡都抬不起头的“耻辱”,彻底压垮了一个自尊朴素的家庭。
家里连像样的椅子都没有,客人来了都坐在很矮的小凳子上。
江阳解释自己不是警察、是检察官,对方的神情似懂非懂很茫然。
这个信息也从侧面交代“侯贵平含冤惨死,家人为何不上诉”,他们完全不懂。
小说交代侯爸爸职业是初中老师,舅舅的叙述中用词是“教书先生”,这个更古老更乡土的措辞,更适合语境。
舅舅说“贵平的妈妈,也就是我姐姐,精神失常了,现在还时常在外面游荡”。
他说完这句话,江阳和自己的小同事都下意识往外看,但视线又都停住了,手足无措,满脸都是唏嘘不忍。
镜头里话语之外的部分,同样很有情绪力量,家里整齐晒着的农产品、破旧但干净的墙面,侯贵平舅舅老实、隐忍、悲痛的神情,每一丝白发每一寸土地都在告诉你:寒门培养出这样的好孩子多不易,含冤惨死乃至近乎家破人亡多悲剧。
侯贵平刚到村子,当地老师帮他接风、说到第二天教委会来人,“卡恩集团”捐赠新教室等等,剧作非常明确给出了场外信息,电闪雷鸣、天打五雷轰。
从明面上看,这仅仅是天气现象、马老师急着去收被子,但你知道针对故事里的恶人们那叫天打雷劈。
《沉默的真相》第三集开始启用三条时间线,三个不同时空之间切换、转场,玩法很复杂,但背后动人的情绪依旧是朴素的。
江阳讲的理由非常朴素:这件事情我知道了,我心里过不去这个坎;人在做天在看。
正是这种朴素的正义感,推动着侯贵平、江阳、严良以及故事里的大多数人,做勇敢正确的选择。
故事里塑造的他们,都既普通又不普通。
普通之处,在于每个人都有角色身份应该有的样子,姿态和质感都非常落地。
不普通之处在于,人物个性有弧光、角色动机清晰,更以小小个体承载起大大的光芒。
比如法医陈明章,上线之时是“敲诈要钱”的姿态,出售法医报告,一纸文书要江阳一个月的工资。
看似是贪婪,呼应后期他经商的精明能力;本质是考验,试探这个年轻人是否有闯入龙潭虎穴的勇气和决心。
小饭馆里,陈明章大大敲诈对方一笔之后、两个年轻人满怀期待“总该请我们吃点好的吧”,陈明章抠抠搜搜来了三碗榨菜肉丝面。
这边陈明章若无其事大口吃面,那边江阳、吴爱可压根连动筷子的心思都没有。
陈明章提及“你级别不够”之后,吴爱可说“我们是科长”,“我们”两个字很可爱。
她没说“他”没说“江阳”、也没说“我家江阳”,她就说“我们”,在她心中二人此刻就是一体的,合体对付老油条陈明章;这对明媚天真的年轻人,最初的感情、真心实意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
若不是风霜刀剑严相逼,这也该是一对琴瑟和鸣的战友式神仙伴侣啊。
江阳主场对阵李建国,一套一套试图忽悠对方,如鱼得水的能力也让人喜欢。
原本,他就是会有大好前程的人。
侯贵平面对心事重重的翁美香,非常后知后觉。
他感觉出了自称翁美香表哥之人满口客气时翁美香不能开口的奇怪氛围,但阳光明媚的少年涉世尚浅,何曾见过万丈深渊下的魑魅魍魉,不敢不会主动做那么坏的设想。
从此之后,翁美香离去时绝望的眼神,成了他永远的伤口。
翁美香之于侯贵平,侯贵平之于江阳,江阳之于严良,越往后、私人关系越淡漠,侯贵平是翁美香敬爱的老师、自愧没读懂翁美香的求救,江阳和侯贵平只是普通同学,严良甚至根本不认识江阳。
但你不会觉得他们舍命为之求真相求公平的动机“不合理”,从外力因素的角度说,一桩桩一件件链条清晰;
从内在的情绪角度来说,朴素的正义感贯穿始终。
三,“加戏”的尺度。
黄尧饰演的记者,回忆生前和江阳的最后一次见面。
江阳缩在柜台后面修手机,缩在椅子上喝咖啡,捧着一杯咖啡、如同人生最后一口香气。
这位少年意气风发时,坐姿不是这样蜷缩的。
从“加戏”的角度说,女记者这条线是原创的,女记者见江阳当然是“加戏”,事实上这段只是换一个视角、直观呈现时光在江阳身上留下的痕迹。
这样的改编,看似加戏、其实是更高意义上的忠于原著的精神内核。
江阳捧着杯子的画面,演员没哭、我看哭了。
《沉默的真相》里的白宇,大概可以告诉所有年轻演员两件事情,一是番位不重要,二是别被颜值捆绑。
真正动人的力量,不是一丝斑点都看不到的精修图,而是这张脸上的风霜皱纹。
皮囊不过是演员最浅层最外在的东西,优秀作品对人生的呈现、对悲剧的共情,是远远超越“颜值属性”这个浅薄层面的。
(为啥很多偶像剧要靠脸吃饭呢,因为除了CP感根本拿不出像样内核)
说回《沉默的真相》,剧版给严良加了一位队友,原本“加戏”是最容易翻车的模式
但短短的一段病房探视,又酸又暖。
这位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明洋,和护士、记者相处时的模式都类似孩童,一会拒绝“我不喝咖啡(药)”,一会听人哄“桔子好吃”。
严良出现在门口的第一眼,他“咯”了一声打招呼,严良也一模一样回了一声。
打招呼的方式很重要,关系亲密的人称呼彼此的方式、往往会和别人不一样。
双方这么一个打招呼,那种熟悉、亲切、自然,一下子感觉就对了。
严良把馄饨给他放好,又细心帮他打开装辣椒酱的小蘸料盒。
然后站到一边,不忍又温柔地看着他狼吞虎咽。
在办公室里同事第一次见面、伸出手来握手、严良看都不看一眼,明洋的护士和他打招呼,他却客客气气回“您好”。
严良这么横这么油这么不在乎生活品质的人,也只有对他,才会这么细致吧。
记者小姐姐问不辣啊,明洋答非所问:都有勋章,为什么我没有。
气氛一下子酸楚凝重了起来,严良上线插科打诨“你怎么还记仇呢”。
一问一答,双方都有两层叙事。
一明一暗,一虚一实,看似是假的、都是真的。
明洋这边,因为心智失常,才会以反常的方式在不恰当的场合,讲出真正的心病。
严良那边,嘴上是为缓和氛围哄他,实际上他一直死死惦记、甚至不惜和局长提条件。
体量很少,但能让人切实体会到这份生死情义。
严良办公室的同事们,个性也都很可爱。
通宵没睡的任队,垮在椅子上、还记得给自己糊了张面膜。
插科打诨的胖胖大叔,是笑点担当。
严良问为什么没拍捡破烂的,在椅子上小幅度的一个转身,整个办公室的气场都变了,嘴里的油条、手上的包子,全都不香了!
众人蹲点时深夜来捡破烂的大叔,看背影身形似乎是朱伟,强悍的反侦察能力也符合刑警的职业特色。
小说里这个角色的遭遇是在岗位上被穿小鞋、被送去“上学”,剧版里直接“沦落”成了捡破烂的吗?
警界之光平康白雪,居然被陷害至此?碌碌街头捡破烂为生。这个尺度,凶狠啊。
小说里不幸的女孩子们年纪在14岁以下,剧版似乎对年纪做了调整,葛丽、翁美香都是高考过后复读的阶段。
或许是出于对404的考虑吧,可以理解。
从塑造人物的角度来说,这对侯贵平是加分项,主动找孩子们上复读班、希望他们能和自己一样通过读书获得更好的人生,良善美好。
剧作中让人难过泪目的画面很多,不是煽情、更不是为虐而虐,克制的悲剧感依旧叫人叹息。
江阳掏出死者卷宗,普通几行白纸黑字。
那悲剧就已经让人很难过。
上面写着“侯贵平,男,24岁”。
迷雾剧场里最让舒心酱觉得有戏外加持效果的选角,是上任严良成了张东升,善恶一念间,对个人而言,恶不是先天的疾病,而是后天的抉择。
最让我喜欢的改编,是将“坏小孩”改名为严良,看那险些迷途的孩子成长为正义的斗士,这愿景多美好。
(要冷水说其实严良死了的盆友,麻烦换个场合好吗)
无论是江阳还是侯贵平,一生都很短、但余温都很长。
每个人都是孤岛微光,可你看他们前仆后继连成一片,照亮了漫漫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