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想谈什么瞬间的问题。
“哲学家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世界,但重要的是如何改变它。”——马克思
我们谈谈中国影视行业现在令人失望的原因,并探讨解决方法,这首先不是一个人文的问题,这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学和博弈论的问题。
概括起来,中国影视行业,甚至可以说文化产业萎靡不振的原因,就是最根本的一点——愚蠢的版权制度。
注意,我不是说中国的版权保护不够好,我强调的是所有的版权制度本身就是辣鸡,包括西方和日本的。
中国恰恰是因为版权越保护越好而导致影视作品越来越烂。
我不否认版权制度曾经对人类文化和创作精神的保护有过巨大积极作用,但它现在已经严重过时了。
中国不是没有过优秀的影视作品,《北京爱情故事》,星爷的早期作品,就连《葫芦娃》和《大闹天宫》这动画的制作质量,在当时也是相当优秀的。
然而随着时代流逝,你会发现中国的影视作品一代不如一代,很多盆友也观察到这一现象,会问这是为什么?以前国家穷的时候,都有好作品,如今有了钱咋还做不出来了?
如果你追究其真正的原因,那便是不合理的版权制度本身。
在版权保护较差的时期,中国反而能出一些优秀的作品,在版权保护越来越好的今天,中国的烂片比例反而越来越高,这已经说明了版权制度的愚蠢和过时。
你不信?可以看我接下来的分析:
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各行各业都存在,阿克洛夫的《柠檬市场》这篇获诺奖论文中,就有提到:
在买二手车的时候,往往买方很难知道车的底细,而卖方就相对比较清楚,假设好车值10万,垃圾车只值5万,而买方不清楚哪些车是好车,哪些车是垃圾车,显然这个时候买方不会愿意出10万的价钱,因为有可能会买到5万的垃圾车,于是买方也许就只愿意出8万,而一旦买方不愿意出10万的时候,好车的车主必然不愿意卖了,因为他的车本来是值10万的,于是他也许会选择把这车自己再多开两年,开成垃圾车再卖,长此以往,市场上自然就只剩下垃圾车了。
你看这个过程,和我们的影视行业就很像了,我详细翻译一下:
吃瓜群众先花高价钱看了一部电影,结果不小心看到了烂片,吃瓜群众看完后很不爽,于是减少了看电影的次数,这样却导致了用心制作好电影的制片人赚不回本,于是下次制片人就索性拍烂片降低成本。
于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的烂片越来越多,如果任其发展,必将劣货驱逐良货。
好了,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各行各业都有这个问题,我又为什么抓住影视行业不放呢?
因为别的行业里这个问题是可以很容易解决的,而文化产业里这个问题是极其难以解决的。
对于别的行业里,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最简单方法就是退货制度,如果一个人买了台手机用得不爽,一定期间内是可以退货的,这样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你高价卖了劣质商品,那么消费者可以通过退货来保障自己的利益。
然而这个方法在影视行业里是不可能适用的,因为你绝不可能让看了电影的观众把刚刚看了的东西都通通忘掉。
再追究一下,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根本矛盾,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最佳办法就是让信息成为公共物,公布更多的信息,这样信息就“对称”了。
然而版权体系下,文化产业天然就是一个生产信息卖信息的行业,天然就是要私有“信息”来获取利益,这二者是根本矛盾的。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你不看这个片,怎么知道它合不合你口味?你看完这个片,故意说不合你口味,如果不合口味不给钱的话,你片子看都看过了,老板又能把你怎么样呢?你叫老板怎么赚你钱?
“版权”就是信息“私有”的凭证,所以我说版权保护得越厉害,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就越严重,烂片的比例就会越高。
那又有盆友会问了,你说的这个问题,别的国家也是一样啊,为啥别的国家就有好的作品,中国好作品就少见呢?
第一,别的国家烂片也不少,但烂片一般不引进,你看不到。
第二,如果你理解了整个版权体制,你就明白了。
以美国和中国为例,假设制作一部能在影院全国上映的电影,其最低的利润保障需要100万张票才达到。
那么在美国,需要有0.3%的人口观看这部电影。
中国的人口是美国四倍以上,所以只需要0.07%的人口看这个电影就达到利润线了。
假设中国和美国观众的审美水平是一样的话,那么中国收回基本利润的底线大大低于美国。
翻译成大白话:一部电影可能要坑到0.3%的美国人才能赚钱,但只需要坑到0.07%的中国人就能赚钱了,因为中国人口足够多,所以什么烂片都能生存下来,所以反而烂片比例更高。
那你可能又会问了,中国人多,好电影的收益也更高啊,也应该更有动力做好电影啊。
说什么傻话,要记着,你坑了一次之后,还有99.3%的中国人没被你坑过呢,你完全可以再拍一部烂片从剩下的99.3%中再坑0.07%,花大成本冒着风险去拍好电影,影响票房的因素太多了,万一亏了怎么办?你是傻的吗?
这就是中国和美国的差别,于是我们很容易得到这样一个看似荒谬而又血淋淋的真相:
如果不考虑经济实力的话,人口越多的国家,烂片的比例就越高,文化产业就越落后。
于是你可以看到小小的韩国的电视剧和电影都能输出到全世界,小小韩国都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力,说到底,正是因为韩国的国家小,在这种愚蠢的版权制度下,国家小的反而有优势。
在过去两千多年的时光里,你可听说过朝鲜半岛出过什么伟大的文学作品或者脍炙人口的艺术?完全没有,你可能听过日本,英国,法国,俄国的无数传世经典,但遗憾的是朝鲜半岛并不擅长这种创作活动。
然而现代社会它却异军突起了,原因恐怕是显然的,那就是其他大国被这种制度束缚得过于严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创造力。
就算你揪出美国来看,它依旧符合这个道理,上个世纪下半叶的时候,《阿甘正传》,《禁闭岛》还有希区柯克的作品等等不可不谓之经典,现在却充斥着漫威DC等一帮特技片,电影艺术沦为了电影工业。
为什么,答案很简单,上个世纪下半叶的时候,美国电影的观众主要是是总数不到两亿的白人中的中产以上的部分。
而现在,各个族裔都成了观众,想要赚大钱,各个族裔都要讨好,各族文化差异巨大,怎么能让黑叔叔去欣赏白人侦探在土豪庄园里进行各种复杂推理操作呢,也不能让白人去欣赏黑人的各种饶舌呀,唯有特技,才是各族裔都能欣赏的,所以要赚大钱,只能拍特技片。
而如果想小富即安,那就不必了搞那么多了,只需要讨好一小部分人,达到了这个要求,质量怎么烂都行。
所以你看就是美国影视行业,也堕落了,所以我说这就是愚蠢的版权制度的恶果。
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版权制度带来的各种问题呢?
我已经详细的论述这一根本矛盾,熟悉经济学的盆友很清楚:
1:市场有效说的基本要求是两个,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2:文化产业本质上是信息产业,“版权”本质上是垄断信息来牟利,影视产业里,信息不可能是公共物,永远不可能对称。
所以显而易见,硬要在一个市场绝对会失灵的地方搞市场经济,是在自取灭亡。
版权体系下,这个问题根本上是无解的。
保护影视产业的方法是不存在的,但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方法是有的。
然而消费者越是想办法保护自己的利益,整个影视产业的状况就越糟糕,因为这就越触及版权体系下蕴含的根本矛盾本身。
消费者们最常用的一招就是看人,既然不看电影就不知道究竟拍得如何,那就只好看人了,这个明星我熟悉,她上次演得好,我这次还看她。
于是我们看到了如今中国影视圈的各种乱象,剧本是谁写的,写得如何不重要,演技如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请到谁谁谁,请到了什么大牌,一个剧组的主要经费全花在请大牌上,多年老戏骨还不如流量小鲜肉。
实际上是不是大牌真的重要吗?只要演技好,剧本厉害,场景音乐化妆厉害,有没有大牌都是好电影,然而在市场经济下,大牌反而是最重要的,你演技再好不如人家大牌吸一波粉。
商业已经把艺术彻彻底底的践踏了。
归根结底,很简单,这就是版权制度这一愚蠢的过时制度的必然结果。
在中国版权保护不够好的时代,反而优秀的作品比例比较高,道理很简单,那个时候盗版猖獗,买正版全靠情怀和口碑,如果影视剧质量不过硬,还谈什么情怀和口碑呢?所以为了赚这点情怀钱,反而制片人更上心。
自然这根本就不是市场经济了,这叫做乞讨经济,制片人的收入全靠良心观众的施舍。
我知道又会有盆友问了,如果不保护版权的话,烂片多的问题是被解决了,可是制片人赚不到钱,干这行的人越来越少,这行也会衰退啊。
这就是资本家们给你们设下的骗局,仿佛版权应当是天经地义的,仿佛版权是保护创作者的唯一手段,其实所谓的版权,不过是一个捏造出来的过时概念,背后都是为了骗取你们的包里的货币。
你看基础科学中发表论文的科研作者可有按照市场经济来赚钱?可有贩卖自己的论文收取“版税”为生?你看中国的科研水平,还不是蒸蒸日上,追赶世界?
中国的影视业,要是达到科研这种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响当当了。
在科研中,专利因为卖的不是信息,而是产品,所以才能搞市场经济,基础科研由于搞的就是发现,所以必须要国家支持,不能搞市场经济。
艺术产业也是如此,有些字画雕刻可以搞市场拍卖,因为买卖的是物质而不是信息,而有些行业,比如影视行业,天然就是不能买卖的,信息一旦不对称,市场就必然会失灵。
但完全照抄科研的模式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在科研中,人民群众是说了不算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而在艺术领域,人民群众的意志必须得到充分的反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必须得到足够的回报。
如何既废除市场经济和版权版税体系,又能反应人民群众的意志?这是一个很深刻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目前的想法是,发展目前的影评体系,成立一个影评基金会:
所有的影视作品都交由这个基金会播放和贩卖,所有的收入都收归这个基金会中。
人民群众在观影后,可以按赞或者按踩,随后基金会根据按赞和按踩的数量,分配利润给制片人。
这样一来,虽然消费者并没有因此得到退款,但烂片的制作人会受到来自消费者的惩罚,这样能提高电影的制作水平。
考虑到不同电影的成本大大不同,这种制度还必须进一步探索具体方案才行。
就目前的影评制度而言,很难对票房有影响,以豆瓣为例。
1:不管看没看电影,谁都可以按赞,你完全无法检查按赞的人究竟有没有看过,有没有付电影票钱,这太容易被炒作了,一个合理的制度下必须在,也只能在电影院里设置按赞的按钮。
2:电视剧由于不是在电影院看的,所以很难按赞。
不过我相信随着影评制度的发展,点赞终究会与制片收益挂钩,逐渐废除目前愚蠢的版权制度,释放出广大制片人的强大创造力。
恕我直言,点赞这一制度,乃是互联网时代的思想精华,各位如果耐心看完,就赐予一点精华给我吧。
感觉要是小戏骨们任何一位变成杨幂2.0,同样小时候还不错、挺有灵气,长大就……不如置评了,或者是因为年龄太小就演戏而出什么问题的话,这回答可以变成这问题的镜像问题的答案= =
没上知乎好几天,一回来看到赞同那么多真是吓一跳,看来大家看到这群小戏骨也感到了希望。也看到评论讲可能会变成伤仲永、长大后因为名利或者被大人带坏,希望真的不要这样啊!那么难得看到新希望。
看到小戏骨演的红楼梦,真的太厉害了!虽然有人讲她们就是照着87版红楼梦演的,只是“学”,但是照着来演也不是很容易,看花絮会看到幕后人员其实还是挺严格的,还是要他们参透。
最重要是对于演戏的心态。
饰演王夫人的钟奕儿因为哭戏没拍好工作人员就讲再哭不出来就买眼药水给你,看钟奕儿这反应
之后解释讲更想用自己的实力哭出来。
最佩服的是释小松演宝玉被木棍打屁股的戏时,虽然木棍实际用纸轴材料的海绵棍子,但长时间打还是会疼的,所以工作人员准备了棉垫让他垫在屁股上,可是释小松却多次拒绝了。
什么叫敬业啊!!
还有因为剧情里是冬天,都穿着很厚的衣服,但是实际季节是夏天,所以个个都汗流浹背(特别饰演林黛玉的周漾玥很容易出汗,刘海是全剧组的焦点2333),主持人问怎样坚持,周漾玥讲工作人员给她们喝冰的,又讲了一句
“也是演戏的人,得受点苦”
这就是希望吧
中国的影视业还有希望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由中国的希望来回答。
(阅读时长大约三分钟)
《二十二》上映前的那段日子,我还在念高二。刷微博的时候偶然知道了这部纪录片,所以询问了影院有没有排片,当时《二十二》还没有火,工作人员告诉我所以很可能没有排片。
回到学校偶然和朋友提起这件事,我说:“挺有意义的片儿。如果能去包场就好了。”我知道可能性很小,因为我很穷(微笑)。没想到朋友回答我:“包场就包场啊!咱班不就有五十多个人?再拉几个就能凑够人数了啊!”
我想,好像也不是不可行的。
所以和我玩儿的熟的朋友们组成了小分队,有人和院线联系,得知包场必须保证70%的上座率。也有人去外班拉人,但是都没有给准确的回答,因为根本没有人知道这部电影。
但我们还是决定了包场,虽然达不到70%的上座率。但是我们想着,大不了我们每个人多出些钱好啦,花两倍价钱看一部值得的电影也不错。
也就是在此时,我看到了共青团在云村的关于《二十二》的动态。没想到我的一个留言,竟然成为了改变这件事的契机。
我的留言得到了回复之后,我收到了一条私信。
加上微信后,对方说想为我们出一期推送。
(聊天记录缺失,我有删记录的习惯 )
在放学后,我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没想到竟然是共青团的电话!!!(内心os:妈吖,我xx和中央扯上关系了???)我真不敢想象这种情节出现在我这个小可爱身上,我还只是个孩子啊!!!
对方是一个很温柔的小姐姐,了解后发现导演郭柯也知道了这件事,还告诉我们如果可以会过几天到我们的城市。但或许因为不可抗力的因素,导演的团队并没有到达我们的城市,但却很暖心的send给我们一段视频。
(流量多的随意,视频总长一分多)
https://www.zhihu.com/video/943308356530692096后续我们的故事也被放在了共青团的公众号的推送里。
我们的事迹被更广泛的知道,那天包场的时候浩浩荡荡来了一群高中生,有我认识的、不认识的,有学霸,还有我们这些“不务正业搞艺术”的,甚至是平常里没个正形、对电影没有要求的学生,我们为了同一部值得电影来到了影院。
你问我哪一瞬间我感到中国的影视还有希望?
就在那一刻。
六七十个高中生走进了电影院,他们并没有去看一部充满了流量小生的片子,也没有选择一部外国的经典大片。他们选择了一部由中国的青年导演拍摄的小成本纪录片。
这种希望,是源于正在逐渐成为电影票房的主要贡献者,和电影市场受众人群的我们,审美能力的提升。我们对于电影有了自己的鉴赏能力、最低底线和对第七艺术的追求。
同时,这种希望也来源于青年导演自身。郭柯导演专门为这群未成年的孩子拍摄了视频,他没有去指责这届观众不行,而是想了自己可以做到什么。他的这个视频或许会改变一个青年人对于电影的追求,或许会影响一个孩子对于纪录片的看法,也或许会鼓舞多少未来的潜在客户为小众的电影买单。
包括,那一瞬间让我发现我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想法、每一个举动,都实实在在的会影响到什么。于是我更加坚定没有值得的电影,就坚决不踏入电影院的想法。那些不够格的电影,休想从我这里得到一分钱OvO。
以上
当看到《庆余年》的演员阵容的时候。
以往,大热门的网文IP会请流量小生来演。
比如《择天记》的鹿晗
《三生三世》的杨幂
以及《凤囚凰》的关晓彤
首先感谢这三位不辞辛劳贡献了地摊儿文学般的演技,也感谢她们让世人了解到了原来这一届的观众真他妈好骗,人傻,钱多,速来。
人傻:剧本随便写,演员随便演,反正一帮SB也看不出来。
钱多:演技不过关怎么办?拍出来的戏不好看怎么办?该自己什么事!反正经费大都早已经在我口袋里了。
速来:这里的观众很好骗,通告写什么就信什么,姐妹们还不行动起来?
这种情况有逐渐蔓延之势。
说实话,真是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
而《庆余年》像一股清流,没有流量小生。
陈道明,吴刚这都是老戏骨了,尤其是看到“达康书记”的造型后,还是蛮期待的。
张若昀和李沁作为男一女一还是有实力的,加上老戏骨的指导,还是能担得起的。辛芷蕾在《演员的诞生》上的表现也有目共睹,是一个有实力的女演员。宋轶从《伪装者》开始也有不错的表现。
我的天,喜欢的演员们都在一部戏里,开心。
总之,老中青三代,中国都是不缺好演员的。
所以,有老戏骨带路,又有不骄不躁通过作品磨炼演技的年轻演员,编剧导演认真负责,投资方不乱插手。如果中国未来的影视作品都可以这样的话,中国影视的发展还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