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文人之间的事情,那我也学着来咬文嚼字一番,应应景。
陈丹青同志这封信上下都是一幅旧文人的风格,可惜开头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文景弟如晤”
简单百度了一下,陈丹青出生于1953年,郭文景出生于1956年,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陈叫郭一声“弟”,好像也没有太大问题。然而在旧文人的语境里,称呼某人为弟一般是两种情况:
1、你与对方是兄弟(亲兄弟,义兄弟,师兄弟皆可)。
2、你的辈分比对方大一代左右。
陈、郭二人之间显然不符合这两点,因此陈是不能称郭为“弟”的。在旧文人的交往圈子里,陈这样做,要么是无意,显得自己无礼;要么是故意,是自抬辈分,贬低对方,是对对方一种很嚣张的侮辱。郭见了那必然是勃然大怒,指不定下次宴请时就在酒席间摆下五百刀斧手…扯远了。
那么正确的叫法是什么呢?应该是“文景兄如晤”。“兄”才是旧文人辈分相似、职位相似者间互相称呼的用语。那如果两个人互相称呼,难道都管对方叫兄?当然是这样,这就是旧时代的规矩。你要在明末时期,那还能见到一帮人互相称对方为“先生”,自称“学生”,说个话都叫“讨教”的奇观呢。
如果陈的旧能量不够,或者和郭关系不好,或者不屑于和郭并列,总之就是这个“兄”字叫不出口,那么怎么办呢?其实也有办法,就是称呼对方的职务,过去的也可以。这虽然生分了点,但是也是不会出错的,如:
“郭主任文景”(查百科得知郭曾任调回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
这样就很合适了。
再看姜文这篇
姜文出生于1963年,年龄虽然和陈、郭差距都在十岁之内,但是在文艺圈的“辈分”就算得上是大晚辈了,称呼陈郭为“二老”,就十分的恰当了。
所以说,旧时代文人的规矩还是挺多的,要模仿需谨慎。
当然,现在大家都是现代人,互相之间用现代的语境,是最好不过的。
补一个相关详细的文章:
姜文下场劝架,实在出乎意料,但也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文艺界不是不明白木心到底怎么样,只是大家都熟人,碍于你陈丹青的面子,不好意思说。许子东,王朔这些陈丹青的朋友都委婉地表示过,别再吹啦。
06年开始出现木心热,一吹吹了14年,其间,但凡有人提出对木心的质疑,陈丹青必定跳出来疯狂输出,干嘛呀,欺负人家没粉丝?现在来了一个影响力比陈丹青大的老炮儿,还怼吗?有个视频平台一教作文的说姜文的诗格调不高,“没有画面感,有论点无论据”(恰好是木心文章的弊病),的确是这样,但人家这诗压根就是奔着怼人去的,你用意境、画面感去衡量,是用错了标准,就像你不能用抒情散文的标准去衡量陈丹青的檄文一样。
陈丹青不是向往民国吗?民国文化界什么样?就这样!观点之争、趣味之争、立场之争,鲁迅、梁实秋、胡适等等,都打过笔仗,比郭文景和陈丹青这激烈多了,笔仗过后,是非功过由后人评说,别自吹自擂。
陈丹青说是一篇檄文,可实际上呢,全无声讨批判的意味,满篇就是你太刻薄,你出洋相了,我不和你说了,咱们停下吧,别争了。这叫檄文?
郭文景说两句木心,你陈丹青受不了了,说那是你师尊,让人留口德。那你陈丹青恶心教员时呢?那还是很多人心中的红太阳呢,你留德了吗?可见此人要么是双标,要么就压根不懂将心比心。
需要注意的是,郭文景的语言虽然粗些,但不是针对木心本人,而是针对木心的观点,言辞的确激烈。但陈丹青呢,他没有回击郭的观点,而是上来就针对郭这个人,先戴高帽,说你是教授,再说你骂人,说这是有失身份,上纲上线,道德审判。观点全不论。
说实话,有人喜欢木心,说出千般好,可以。但是,也要允许别人批评。文学评论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陈丹青的架势就是:你可以不喜欢,但你不可以批评!
当然,他自己肯定不承认,但是有人批评,他就说人刻薄,朱伟毙他一篇采访稿,他就说人家小气用权。当年他回应朱伟评价木心时也是这一套说辞:
难为您出入文坛三十年,身为主编,眼前过多少图书?手下推多少作家?何以此番忍不住……您是扮雅的主,怎么就自己破了相?今番您对老先生不厚道,则莫怪老弟这厢失礼了。
反正只要有人批评木心,那就是刻薄、小气。总之就是谁批评木心,谁就破相了。用词极其贫乏。
按说,陈丹青把木心带进大众视野,任务就已经完成了。剩下的评价交由读者来做。你木心是上帝?不能批评了不成?大度点不行么?
陈丹青这种行径,说好听叫维护师门,说难听点就是护主心切。不是谁都能像梁文道那样配合你演出的。仗着自己在文化圈朋友多,就搞这一套,肚量真不大。许子东先前在B站直播被问到木心,就说过,“我的好朋友陈丹青整天鼓吹木心,我也不敢评了(笑)”。这有意思吗?
陈丹青说别人说脏话有失风度,他自己也没少说嘛。写了一篇佶屈聱牙的短文回击郭文景,写文章学阿城?可惜,学不成,太刻意,学出个东施,还真的就是姜文所说的“勤能补陋难补骚”。
现在根本不是文人相轻,而是弹冠相庆,都在那互相捧着聊,他们心里明白怎么回事儿,可受误导的却是大众。
事实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要争、要辩、要批评、要挑战,文化事业才能繁荣,一帮人谁也不得罪,互相吹,卖人设,怎么看怎么像是互相保饭碗。孟子还骂过杨朱无父无君是禽兽呢,比郭文景说木心狠多了,而且后来郭文景不是已经说客气话了么,声明只是在批评这种文风和营销手段,不针对木心本人,陈丹青有必要这样么。
木心的作品还是很高的,没有被批的那么差,称为大师是扛得住的。陈丹青吹过头是另一个问题。
再说了,木心是在西方当代艺术圈开拓的,他自己是真的觉得自己为国争光 争的不够,不如在国内没有名声度为好。不过人家过世以后,没法拦着自己的徒弟尬吹吹上天不是吗?徒弟们指着靠山吃山吃老师的作品、声望等等这些遗产吃一辈子呢。
更不用说自己这个徒弟整天混国内公知圈,结果倒卷过来拖累自己清名了。
我觉得,大家要批斗陈丹青这个纱布公知,请加油围殴他。指桑骂槐拿木心作伐,大可不必了。
姜文还是太客气了。
要我说应该这样写:
陈木宜烧不宜雕,德能劝人不劝妖。
牧羊自有牧羊犬,东郭勿把恶狼教。
姜文不是在劝架,是逮着个机会发泄。
三人怎么骂都不重要,那是别人的恩怨。
有趣的是,100多个回答看下来,贵乎的用户,在文学、绘画和音乐方面的造诣,全面吊打了木心和陈丹青。
都是因为陈丹青最讨厌的“圈子文化”却成就了姜文今天的地位啊。
崔永元在节目里问姜文“最喜欢的导演是谁?”姜文答:“谢晋.” 谢晋《芙蓉镇》导演,男主姜文,女主刘晓庆。
《阳光灿烂的日子》刘晓庆出钱拍的,成就姜文导演之路。这个骂陈的是给《阳》作曲的,作为这个圈子的最大受益者姜文必定拉偏架。
这不,用的易中天的公众号发的“劝架帖”,因为易中天是姜文最新筹拍电视剧《曹操》的顾问,这不也是圈子嘛……
在大陆圈子太重要了,是你人生是否成功的重要手段,圈子成就了姜文,姜文为圈子喷陈就这这么简单个事。他俩有什么恩怨啊……
《安持人物琐忆》这本书是陈巨来写的,内容是回忆很多民国时代风流人物的私事掌故。我曾经看过,感觉半真半假吧。
这本书陈丹青很喜欢,锵锵三人行上说过。
这本书里有一段故事写一个民国狂人,饭桌上人家夸他的诗句有陆游的风骨,他直接说陆游算个屁,拂袖而去。
陈丹青怎么评价这样的人呢?
“有性情,多有意思啊,有这样的狂人 那会儿性格不受压抑。”
这大概是11年的锵锵三人行,大家网上可以找找,我对这段记忆很深,应该没错。
我觉得陈丹青就很双标,在文化圈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风气里,突然来一次酣畅淋漓的骂战,你不应该觉得是“有性情”的吗?
怎么因为骂道自己身边人头上,就说人家骂相难看呢?
那夸狂生诗句像陆放翁的人又有何错?莫名其妙被骂了一脸。
看来陈丹青喜欢“民国那未被压抑的个性”的前提是,这个性没惹着他吧.....
从打斑之前我还是站卡卡西的,其实在凯vs鬼鲛那时候我心里就已经明白了,凯老师已经强的过分了,但是我仍然觉得卡卡西有胜算。
但直到六道斑登场
所有人都很绝望,当年追剧的我也很绝望。但是,你永远想不到那个男人有多强,当红色蒸汽沸腾时,无论是风影火影还是卡卡西都只能有观战的份。
另外感谢岸本老师没有把凯写死
从打斑之前我还是站卡卡西的,其实在凯vs鬼鲛那时候我心里就已经明白了,凯老师已经强的过分了,但是我仍然觉得卡卡西有胜算。
但直到六道斑登场
所有人都很绝望,当年追剧的我也很绝望。但是,你永远想不到那个男人有多强,当红色蒸汽沸腾时,无论是风影火影还是卡卡西都只能有观战的份。
另外感谢岸本老师没有把凯写死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