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很多人是把这本书当成讲修道的书,这一点无可否认,也有很多衍生出来的道家作品,或直接或间接的引用了老子的语言,比如老君西升经、太上老君内观经等。现代也有这样的作品,比如《内在小孩解道德经》,把每章每节都附会为某种修炼。这些书,基本都是由实践修道者编写。
也有很多人是从其他角度来看这本书,特别是近现代,比如从哲学角度分析这本书的,比如比兵法角度分析,章太炎觉得是讲兵法的,讲诡道的。钱穆甚至认为老子一书是比庄子更晚。
个人认为,这本书讲到了修道,但语焉不详,比如老子多次提到了道的体验,但他并没有深入讲修道的方法,只是一笔带过,比如为道日损、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些话显示出他是对修炼有相当研究的,但如果真要修炼,参考书更多的是道教中比较常用的那些:老君西升经、太上老君内观经等,这些都是后来人编写。
老子一文中,很多是讲世界观、治术、哲学,但老子的这些观点,是建立在某种超越常人视角去谈的,即先有超验的世界观,再谈其他,这就吸引了后来的中国人去探求他是如何达成这种超验的世界观,是如何变得如此的,而探求越深,越发现,只有通过修行,达成精神进化,才能得其真意。正如老子在书中多次强调:道不可言说,道是超越语言表述的,得靠自己去体悟,而不仅仅靠思辨。他说:道可道,非常道、道隐无名、道常无名、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强字之曰道......他认为你得去体验,因为道的体验是超越人类语言的存在,也超越了我们语言所代表的二元思维方式,靠思考讨论,只能接近表皮,而这并不是道本身。类似的表述,在佛经中也比比皆是,比如金刚经。
简言之,老子一书,是对超验的道进行了降维描述,而道是超越语言维度的体验。老子自己非常明白告诉我们,语言无法表述其意,必须体悟,靠读书思考,并不能悟道。所以,传说老子西行至函谷关,是关尹子强请他写出来的,其主旨就是通过清静守虚,以达成精神层面的超越。
不实修,就只能停在哲学层面。但如何实修,老子讲得雾里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