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变自己too young的想法,好好学习政治;
二,转理;
三,出国/去港台等反大陆地区的学校;四,写个三六九来政治哪里蠢了,搞个大新闻,看有没学校特招你,其实就是炒作,说不定也可以出国/去港台;
五,辍学创业。
六,年轻人注意素质,修心养性,一点一滴提高自己。
政治历史教材通篇都在灌输:
民主是先进的政治制度,专制是恶政。
国家,警察,监狱是暴力统治工具,宗教,旧伦理,是思想统治工具,未来的理想社会不需要这些玩意。
阶级是个坏东西,我们要消灭它。
造反有理。
在新的政治力量诞生时,可能是进步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的进步会成为阻力。守旧势力都是坏的,激进的革命者都是好的。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和国家的主人。
前进,只有前进,原本进步的力量如果止步不前就会成为反动派,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讲真,长这么大,我看过最反动的书就是这两本了。。。其他国家,大众都不会对本国的意识形态进行根本性的否定,唯有天朝,每次都能吵成一团,但大部分人,其实政治思想都来源于上面几条,有争议的只在于:TG倒底是代表了人民,还是代表了反动派
高中历史,简直就是手把手教你造反的教科书,从陈胜吴广到太祖打天下,谁成功了谁失败了,成功是因为什么失败是因为什么,全给你分析的头头是道。
高中政治,几乎把人类社会最根本直接的运行规律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给你表达出来了。
这两门课程你感觉太假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说的都是大实话,诚实到了你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然而就是这样。
说的凶残一点,高中历史和政治基本教的就是入门版的屠龙之术,你要是真的学懂了这两门,再进修下高级屠龙之术——毛选,年轻人,你的起点就已经高过了90%的同龄人。
——手动更新线——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学习历史和政治的意义不是让你学习执政者的世界观,而是让你透过叙述学习事物背后的运行规律,这才是这两本教材的真正意义。
而你仅仅因为对编纂者观点的怀疑就无视教材的意义,或不愿意承认其中所说的客观规律,我只能说年轻人你还图样啊。
你们可能厌恶毛甚至反毛,但你们想要成就事业就不能不学习毛的成功经验。随着社会经验的增加,我就读了一两篇毛选就佩服的五体投地,毛选简直就是中国社会的圣经。
我认为要是真的有人看懂了这些社会规律,并做到活学活用,想要登天不敢说,但不论是从商还是从政,都不会差。
不用怎么办,有质疑很合理。你的想法代表了大多数中学生的观点,揭示了中学政治-历史教育的致命缺陷——选读资料太少,对主线脉络之外的历史背景描述不足,缺乏通史教育支撑。(21世纪后弱化政治经济学和革命史的教科书版本另说)
资料不足的结果就是历史主线固然基本正确,但缺乏同时代的对比和细节,让人感觉书中的描述是刻意挑出来的单方面逻辑,不可信,更无法确立历史观。打个比方,如果政府搞工程不招标,通过内部评估直接签合同,就算被选定的承包商是公认的行业领军企业,也必定会引发全面的质疑。
当然,历史课本的篇幅有限,历史教学时间也不能和数学外语相比,的确不能指望历史课本包括太多的内容。但作为教学补充的严肃选修读物和参考资料太少,这就是有关部门的责任了。国家留那么多战犯不杀,还要养他们写《文史资料选辑》,教育部以为是用来消遣的吗?
学生知道了一点历史脉络,对历史产生好奇心很正常,但环顾四周,获取更多的信息只能去看“神剧”、“戏说”、“解密”、“真相”……看完再反过来对比干巴巴的教材,当然会觉得教材说谎。如果国家能组织编写一些好的通史或反映历史细节的书籍作为选修教材,把“肉”补齐,历史课本上的逻辑就不会因为孤立而显得虚假。(至于现在的历史课本为了迎合当前的阶级结构而弱化原有的逻辑线,削足适履,那是另一回事)
很惭愧,我在知乎写的几篇高赞历史回答都利用了历史课本的前置科普和内容缺陷,抓住了“比课本多一点”这个投机取巧的方法。一方面读者会因为历史课本制造的好奇心而阅读,另一方面文章因为补齐了历史主线周边的细节而受欢迎,这足以说明历史-政治课程改革的方向。
比如说这篇1.1万赞的回答:
为什么近代自北洋军阀到民国,出这么多大师,最后却是共产党得天下?围绕重庆谈判讲述旧中国的灭亡,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下面一张政治光谱表:
相比之下,教科书上是这样说的:
教科书既没指出其他党派的政策,也没有具体描述国民党的封建性和落后性,还强行用“欺骗人民”、“阴谋发动”等贬义词来做论断,学生当然不会相信共产党胜利是历史的选择。因为这种干巴巴的感性论述可以用来描述任何组织。
再比如讲苏联建国史的这两个答案:
历史上有哪些影响很大的军队哗变事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 马前卒的回答历史课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争霸,却没有具体描述资本家和贵族如何送几千万人去填壕沟;历史课本声称苏联是进步的国家,却不具体阐述“进步”的政治体现。凭什么就让人相信呢?
所以我补充上几段,就有几千读者来点赞:
这样一个旧统治秩序貌似越来越稳固的时代。统治集团和中层附庸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底层不算人。在调查童工问题的时候,有些调查委员公开宣称童工让底层的人民避免堕落,给儿童找到了合适的去处。工业城市的人均寿命只有20岁左右,受教育阶层却认为穷人吃不上饭,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这个认识不仅仅用来设计社会,甚至还可以公开说出来不受指责。比如说面对穷人的主日学校就会把这样的歌谣放进教材:
"虽然我人穷地位低,
但是如果我谦和干净又整洁,
受到辱骂我能逆来顺受,
我也能感动富人来爱我。
富人住在宫殿里,
穷人站在他门口,
造物主安排他们分等级,
地位有贵也有贱。
在政治秩序上。此时全世界已经有了几十个议会,但还没有一个普选国家!即所有国家都认为只有一部分人可以谈政治,女人、穷人、没受过教育的人往往被开除在选举权之外,被选举权则还要严格。就算在选民内部,许多国家会允许贵族的一票相当于平民的几十票,或是允许受过一定教育的人有多次投票权。总而言之,世界大战前的世界,是一个类似种族隔离时期南非的世界,而且受教育阶层都认为这个制度很合理。认为公然歧视一部分人的制度很合理,认为少数富人和贵族统治社会是最正确的社会规则。
这种事美国后来又干了一次。就是越战前后美国的民权运动。和1929年那次一样,苏联再次占了好大先手,甚至借和平演变给了美国沉重打击。但美国还是抢在苏联前面进行了半个自我和平演变,在冷战的决胜局中顶住了70年代中期-80年代初苏联的全面抢攻。反过来借苏联产业升级失败,对着苏联的致命要害——体制僵化,拒绝自我和平演变,不能给自己制造出来的几亿发达工业社会人口提供足够的物质优越感和精神支柱——下手。一举赢得冷战。
具体来说。华盛顿最大的一次游行是哪次?就是马丁路德发表“我有一个梦想”,阿甘跳水抱妹子(非史实)那次。几十万底层、少数族裔、女权运动一起涌入华盛顿,战略上要权利,战术上批越战。这导致了越南战争怎么打怎么不顺。
美国怎么应对这次内部危机的?是回头去“纯洁美国精神”吗?是提出几项不可逾越、不可讨论的基本原则吗?的确有些人是这么干的。在阿甘经历的那次小石城事件之后不久,美国某些州依然施行严酷的“美国精神”原则。有些州甚至禁止黑兔与白兔在童话书中通婚。但这无助于美国打赢越战,反而导致美国街头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到了1970年,美国已经不得不派出军队占领大学校园,向学生开枪来保证越南战场的稳定了。最终美国在内(民权反战运动)外(初步工业化中国的普通武器,苏联发达工业社会的导弹,土地革命带来的动员力)交困之下放弃越南。承认冷战中输给了莫斯科一局。
还有,人教版教材对解放军的胜利简单地总结为“人民支持”
效果么……大家都看到了。所以我展开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本来认同教科书的人也觉得新奇: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战败主要是因为军事策略失误吗? - 马前卒的回答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是个半殖民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很像工业革命初期的欧洲。自从1927年蒋系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和旧军阀联手组建政权再扩军,国民党军就迅速退化为一支典型的旧式军队。贵族化的军阀组成上层军官团,流氓化的老兵构成连队骨干,被抓壮丁的贫困农民当士兵。新的军校毕业生要么努力爬到上层,混个准贵族统治者身份,要么沉淀在下层,当喝兵血的黑帮头目。这样的部队和19世纪早期欧洲的旧式部队非常相似。当年欧洲国王可以靠商业税压倒诸侯,30年代的国民党军也可以凭着长江关税和沿海盐税能压制其他的军阀集团,但只要和共产党正面对抗,旧式军队就会暴露自己的致命缺点——派不出控制战场的可靠分队,甚至不敢让士兵分散进入复杂地形(包括城区)。
所以,野战状态的国军总是拥挤在一起,一个团也是控制一个点,一个师也只能控制一个较大的“点”。就算因为住宿和后勤条件被迫分散到几个村镇,也不过是控制一连串的“点”。能把阵地连成“线”的都算强军,更不要说随时控制周围的整个“面”了。毛泽东带着几个连的精锐警卫,在原地方情报网支持下,游走于十几个“点”之间,看似惊险,实际上是面对“弱者”的有恃无恐。
对40年代的共产党政权来说,土改和减租最大的实效不是激励农民志愿从军,而是借此掌握乡-村级政权,让高效的现代官僚管制延伸到农村。土改之前,收税(公粮)要让乡村士绅和县里的官吏层层过手,穷人承担的多,富人不但少交,还能赚粮食。共产党把干部派下乡,一个村一个村地搞土改,同时发动农民起来,把各级乡村政权和士绅大户清洗了一遍。土改结束后,共产党政权可以直接核算土地面积和产量,用远低于国统区的实际税率获取更多的粮食。
在征兵方面,国统区士绅买通官员把持拉壮丁业务,随意强迫贫民子弟当兵,借机敲诈中等人家,每次征兵都会带来巨大的动荡。共产党虽然也要在解放区征兵,但可以越过地主阶层直接清点役龄男子,名额分配公平,不会随意免除一部分人的服役义务。同时,共产党政权拨出税款补偿军属,要求未征兵家庭替军属耕地,从而大大降低了从军的成本。在未激起太多不满的情况下,共产党用全国1/4的人口为军队提供了可靠的兵源。
客观地说,传统历史教育模式在几十年前是有作用的。因为那时候既没有财力普及选修读物,学生也没有其他获取历史知识的渠道,的确可以通过单方面灌输来建立历史观。但在文化教育普及以后,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限于学校和教科书,对老师讲述的逻辑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如果不能用丰富的信息为他们构筑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再正确的理论也会看起来像欺诈。实际上,许多几十年前上历史课的学生,临到退休反而被朋友圈里的段子洗脑了,更不要说从识字就会上网的年轻人。
由于新的社会条件作用,再加上执政集团自身的阶级地位变了,主流官媒自己都缺乏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真相党”利用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成为主流是必然的结果。一味攻击年轻人没脑子,攻击其他观点居心叵测是没有用的——对手断章取义,并不能证明八股文章的正确性。
总而言之,打铁还需自身硬,宣传必须沉下心,要让让21世纪的年轻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心悦诚服,正确的立场,严密的逻辑和足够的证据缺一不可。这三个因素本来可以结合为精彩的文字,有关部门却非得把人文课程变成令人作呕的填鸭,这说明他们要么懒得干好,要么是存心不想干好。
相关回答:
如果马克思上知乎会成为大V吗? - 马前卒的回答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http://www. zhihu.com/question/3189 4603/answer/54520465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http:// finance.harvard.edu/fil es/fad/files/harvard_ar_11_12016_final.pdf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http://www. zhihu.com/question/3189 4603/answer/54520465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http:// finance.harvard.edu/fil es/fad/files/harvard_ar_11_12016_final.pdf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http://www. zhihu.com/question/3189 4603/answer/54520465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http:// finance.harvard.edu/fil es/fad/files/harvard_ar_11_12016_final.pdf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那么,唐僧在花果山念一段紧箍咒,就会当上猴王吗?
如来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花果山的猴子会认为如来是猴王吗?
不扎根基层,群众是不会认可的!
原答案被折叠了:
盖世猴王为何裸死猴山? 数百头母猴为何半夜惨叫? 动物园最大猴群为何屡遭黑手? 游客投掷的食物为何频频失窃? 连环强 J母猴案,究竟是何人所为? 动物园管理处的门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 数百只小猴意外身亡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这一切的背后,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性的爆发还是饥渴的无奈? 敬请关注今晚8点CCTV12法制频道年度巨献《题主的不归之路》 让我们跟随着镜头走进题主的内心世界…
根据中华民国空军军史馆记载,在国共内战(解放战争)期间(1946-1949年),国军空军出动66,259架次,取得了辉煌战果,击毙共军2,282,578人,并曾多次空袭中共领导人驻扎的延安根据地。
图片见下,来自网络。
这份珍贵的文字介绍,完美诠释了中华民国空军的精确打击力度和作战能力,不仅给解放军造成重大杀伤,而且能够做到在歼敌人数上世界首创性的精确到了个人。
国军空军还整理出来了历次战役的战果,虽然有点模糊,但依然可以识别。例如在徐蚌会战中,仅仅国军空军出动3828架次,击毙匪军272850人,击毁车辆2266辆,重挫匪军。各项战果依然可以精确到个位数。历次战果累计歼敌2282578人(228万多人)。
上图讲述了国军空军一起空战的战损比例:1:31!
就是说,在八二三炮战(金门炮战)期间,国军仅仅损失1架战机,就可击落共军米格战机31架,可见全歼共军空军并非难事,不过吹灰之力。
但国军不仅仅是威武之师,同时也是仁义之师。在给共军造成巨大杀伤,并创造了1比31的压倒性优势,打的共军空军溃不成军之后,国军的飞行员内心大彻大悟、立地成佛,不忍心给敌军造成巨大杀伤,不忍心生灵涂炭,所以功成身退,退出大陆东南沿海空域,主动退守到海峡中间线以东。
对此,有人赞曰:
援美十年捍卫民主,
歼兔一亿虎据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