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就该否定。这作文的问题不是用词生僻,是用词不当;不是艰深晦涩是语句不通,不信你拿常用词把生僻词换掉,再把句子结构换成大家惯用的,你会发现还是看不懂。
我把本文前两段拿出来,一词一句来分析下他的问题。先说生僻词——
1、嚆矢:响箭,发端的意思。
你可以说社会的某种趋势、某种风向发端于海德格尔的一句话,不能说现代社会发端于一句话,海德格尔不是造物主。
2、滥觞:也是发端。看两个例句——
词滥觞于唐,畅于五代,而意格之闳深曲挚,则莫盛于北宋。
西汉贾谊的《吊屈原赋》是我国文学史上悼念屈原的滥觞之作。
提到滥觞,就有由小及大,星火燎原之义,是点而成线、线而成面,是一物自身成长壮大,却不能是土地发出新芽,胎儿出于母腹,不能是甲物生出乙物。
所以“期望”,不能“滥觞”于家庭和社会,嚆矢、肇始之类的词都不行,勉强可以用“诞生于”或者“萌发于”。
第一段的嚆矢和滥觞两个词,错得一个路数。
3、张本——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
这句费点事,要看“为”的词性。
为要是动词(读唯),张本就是名词,可解作“依据”——作为“越矩行为”的依据。
为要是介词(读未),张本就是动词,可解作“辩护”——为之辩护。
你读吧,哪种都别扭。
“错位不能作为依据”——谁家的错位能作为依据?
“错位不能为某种行为辩护”——谁家用错位的东西辩护?
这就相当于说“动手不能为欺负人辩护”,你读着不怀疑人生吗?
非要用张本,就得把错位和落差这种偏否定的名词换成偏肯定的。合适的词我就不找了,没法找,因为这句还有别的毛病,后头再说。
4、振翮:就是振翅。
作者想说振翅起飞,但起飞不能省略,振翅倒是可以省略。过早振翅,话没说完,感觉有个被拴住了腿的大鸟在拍打翅膀做无用功。
————————
常用词
1、不屑于:“不屑于”不能用在“约束”前头。
这个“约束”是被动的,“不屑于”是主动的,你可以不屑于“约束”别人,却不能不屑于被“约束”,你没那资格。
这是语法错误,跟“你一个丫头,可怜你锦衣玉食的主子”不是一回事。
要改的话,可以换成“不服从”约束、“蔑视”约束。
2、流于:义为趋向(不好的方面)。
流于形式,流于表面都可以,流于批判不行,流于后头不能跟动词。可以换成“但当这种期望‘走向’批判”。
3、翔实:详明真实,与简陋和虚假相对。
真实可以修饰某一事件,不能用来修饰蓝图。蓝图是规划,是理想,理想有远大不远大,没有真实不真实。
4、沉锚:锚是用来固定船只不让它随水飘走的那个大沉东西,我们一般见到这个字是在动宾短语里,比如抛锚、起锚、拔锚。
这是个单音节词,如果想当双音节名词用,可以说“船锚”或者“铁锚”。在浪潮之巅立下沉锚,怎么读怎么别扭,因为“沉锚”这个一般用作动词的词,被用作名词了。
我觉得直接说“沉锚于浪潮之巅”还好一点。如果要就和原来的句式,也该说“在浪潮之巅沉锚”。
————————
病句
说实话我觉得哪句都有病,读起来顾头就顾不到尾,看后半句就忘了前半句,总之读着伤气。而且后几段我也没仔细看,还拿这句来举例吧。
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
这句话主语在哪?
什么与秩序的落差?、
承前省略了?可前边没有啊。
谁比谁落?谁跟谁错?是我们跟秩序,还是我们跟期望,还是秩序跟期望?
综上,本文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争论,责任三分在作者,七分在读者——作者没能使用正确的表达方式,读者看不懂错误的表达却怪自己不懂生僻字和西哲。
————————
没完,前面说的是错误,下面我来说说“不是错误”,这个问题更糟糕。
庄子讲过“邯郸学步”的故事,我觉得现在很多人是在“邯郸学话”。
英语学多了,翻译作品看多了,一张嘴就是英式表达,中国话咋说,忘了!
可是英语和汉语天生不一样,构词造句的习惯方式全不一样,不能生搬硬套。关于这个问题,余光中写过一篇很好的文章,可惜题目我忘了,就记得重点批评了“最著名的建筑之一”这类表达。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找看。今天我就说这作文。
第一段第一句——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
以啥啥啥为啥啥啥,典型的英语句式,中国字不是这么用的。因为这个“以”带领的内容太长,不改变句子结构直接照抄就头重脚轻。
这也是我深恶痛绝的一种表达——让我们以毛主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名言来激励自己……
好像还可以接受是吧?换一句名言——
让我们以爱因斯坦“由百折不挠的人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的名言来激励自己。
死的心都有……
中国话的特点是语法灵活,多用短句,这句可以这么说——
海德格尔有句名言:“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现代社会以此为嚆矢。
第一段第二句: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
两个“的”。
当然考场文字这么要求过分了,但我现在针对的不是考试。一般来说,一句话里相同的字和音不要挨得太近,这在语感上应该是一种本能(这是指一般情况,“即从巴峡穿巫峡,却下襄阳向洛阳”不在此列,那属于“看山还是山”的第三层境界,跟我等凡人关系不大)。
为什么重复?还是英式表达。
第一段第三句: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伯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三个“的”就不说了,两个“过”紧挨着,可以把其中一个用同义词换掉,比如把“好过”换成“强于”。
这句话其实还有好几个问题,比如“无垠”前面不应该加“看似”,听着像反讽;比如“我想”后边应该有个冒号,不然我不知道断句和逻辑重音在哪,读到“男爵”会极其茫然,因为我把“循”紧跟在“想”后头了。
还有上一句,“家庭与社会传统的希望”,我能读出四种断句。搞不好还有第五种,擅长排列组合的同学可以试试。
————————
得承认,这作文我读了好几遍才摸着脉。我坚信,我能坚持分析完前两段,是因为我拿它当八卦看,我绝不相信判卷老师面对几百份考卷,那劲头能赶上我对待八卦!
他们会怎么看呢?哭着看呗。而且这还只是今年,明年呢?
明年今日此热搜,我提前为阅卷组写一篇吐槽备着:
须知我等今日之苦刑,实嚆矢于去岁《生活在树上》之获满分……
最后,我不喜欢这篇作文,但我仍然佩服它的作者,文章里提到的那些哲学家,反正我上中学的时候一个也不认识。我要有这样的同学,必须上赶着结交。长远点看人生,兴趣能带来的价值,大过高考。
这位同学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哲学大拿——据说好多著名的科学家话都说不顺溜呢,写了论文还须有人给翻译,照样成名成家。
但我还是会给不及格,考语文呢!
要是哪个哲学院看上他了?
破格录取啊!
——————————————————
有知友在评论区提了10个问题 @海益 ,评论有字数限制,我在这里回复:
1、滥觞的确有泛滥的意思,但即使是泛滥,也不能解作“过多的期望”,应该是“泛滥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用法还是不对。 期望可以“植根于”社会,不能“泛滥于”社会,就像一场火灾可以“归因于”一个烟头,不能“蔓延于一个烟头”,导致蔓延的应该是可燃物。 而且,我觉得作者的本义不是泛滥,他就是想说开端。
2、我说的辩护,是张本在文中的意思,字典里没这个义项。 准确的解释应该是“为之伏笔”,但我不能这么说,否则后头还要解释。我在文中的大部分释义都是为行文方便,并不是严格按照字典来的。
3、振翮不能单独拿出来用,不是说用了不对,而是用了不好。你举的例子是古诗,古诗跟今文不是一个写法,诗里能用,现代文不一定就能用。 就好像白居易可以说“不见玉颜空死处”,我们却不能说“火车开走了,我一个人在站台上,不见亲人空铁路。”
杜甫可以说“乾坤几反复,扬马宜同时”,把扬雄和司马相如简化成“扬马”,我们要是说,“我昨天去成都,拜访了扬马的故宅”,就没人能听懂。
4、“不屑”跟“不屑于”是两种用法。“不屑”有不顾的意思,但“不屑于”没有。你可以说他“不屑”地看了我一眼,不能说“不屑于”地看了我一眼。这俩词有时可以互换,有时不能。
5、你说得对,这里的批判是名词。但还是不能跟在“流于”后面。
6、翔实当然可以修饰材料,但不能修饰蓝图,因为翔实包括真实,蓝图不能说真实不真实。
7、严格说,沉锚不是动词也不是名词,它是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就像开门、升旗、提款一样。但耗材不是短语,耗材是个纯正的名词,不能类比沉锚。耗材可以“放下”,“沉锚”不行。
还有你给的例子,舟岱大桥的沉锚,我猜此沉锚非彼沉锚,它应该是固定桥墩的一个什么东西,是工程上的一个专业名词,而作者说的沉锚,明显是船锚。
8、没法承前省略,因为我刚发现:前一句也没主语。
“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
“当”引领的是时间状语,达达主义之前都是状语,什么值得警惕?没有。
想要主语很容易,只要把达达主义后边那个“时”去掉,状语从句瓦解,主语就归位了。但即便这样改了,下一句还是不算承前省略主语,因为主语是期望流于批判、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的“这种趋势”。单纯的期望是不需要警惕的。
很明显,“这种趋势”不是下一句的主语。
9、正因为“树上的伯爵”是译名,天生带“的”,所以我们才要小心,尽量避免再出现“的”。 如果用英语的思维考虑问题,这句话就没法改了,必须换成汉语的习惯。
我建议这么改: 在未来无垠的天空面前,当我们过早起飞时,不妨想想“树上的伯爵”。
10、“家庭与社会传统的希望”,这句话我不知道怎么改成没有歧义的语言,但这不是我的问题啊,歧义太多,改都没法改,这是作者自己的问题。 不是每一个有歧义的句子都可以改正,就算能改,也得我猜出他的本义,才好动手啊。现在我猜不出来。
最后,难为亲你看那么认真啦。
——————————
我不会再回复类似的评论,因为累死了啊。
我看这篇作文的时候,只是本能地感觉错误很多,并没深究,是写回答的时候为了把理由说清楚,才具体分析语法。
语法太枯燥了,而且语言这东西就是个习惯,“白玉堂深曾草诏,水晶宫冷看题诗”,怎么分析句子结构?
“贱人就是矫情!”谓语是“就是”,还是“矫情”,还是“就是矫情”?没法说么!
读着有问题,那就是有问题,语法没那么重要。
可为什么我还要拿语法说事呢?
真正的好文章里是会有“病句”的,出彩也常是在“病句”上头。可这是挑人的——
两千年前的庄周,仿佛比当时所有人都落后了一点。那些人早死尽了。到如今,你和我爱读秋水马蹄时,仿佛面前还站有那个落后的人。
沈从文能这么说,你和我不能。
错了。
网友们否定的是《生活在树上》这篇文章吗?并不全是。
问题问错了,也就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我们能看到不少网友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的思考还是值得肯定的。
比如答主 @山羊月 说:
个人认为给予55分是较为合适的,39分可能略低,满分则是不合适的。
这个回答获得了2000赞同。
说明大部分网友,并不是否定这篇作文。
那么网友否定和反对的是什么?
网友们反对的是,让这篇文章获得满分。
这篇文章得高分或者得低分,只是考生一个人的事情。
但当这篇文章成为满分范文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一种标准,一个榜样,一个最高的典范。
它会开始影响数以百万计,以千万计的未来的高考生。
网友们反对和否定的是这篇作文吗?
大家不过是借着这篇文章反对别的东西罢了。
大家反对的是:这种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
大家反对的是:把这篇文章当做范文从而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力。
大家反对的是:鼓励不好好说话的教育引导方向。
大家反对的是,把晦涩等同于深邃的错误认知。
第一次拜读,一开始就出现了我不认识的生僻字。通篇在我看来是傲慢的、炫技的,作者就是中二病深重,显摆自己文学类读书多,因为他用了太多生僻的字词,根本就不是希望普通人读懂的态度。
我不知道本来的题目要求是怎样的,搜索了一下,结果如下:
浙江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这篇文章内容上是切题的,写的是思考而不是体验,也比较符合没经验的学生狗的身份,但是还是前面说的那个问题,文笔修辞上故意炫技,说难听点就是写得狗屁不通,堆砌了大量生僻字词,极容易掩盖掉文法方面的瑕疵,甚至标点符号的错用(静下心来,撇开那些生僻字词的用法不谈,单纯审视文法,病句和不当的标点都蛮多的,越是把修辞去掉,越能体现问题)。这篇文章,无法体现出语文学习的水平,只能体现出作者读书挺多的,甚至不能体现出作者的输出水平,我认为打一个低分是合理,甚至不应让它合格。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获得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让这种作品得高分,体现出的价值取向就歪了。
几天前写在自己专栏里的。
写文章的高境界,自然是意到笔到,所谓辞达而已矣:意思到了就好。
苏轼有段话极有名:
“凡文字,少小时需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返璞归真,举重若轻。好比杨过练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好。
但这里有个小小的问题:
杨过也不是一开始就重剑无锋的。
独孤求败剑冢前说了:少年时练锐利长剑,然后紫薇软剑,到中年才重剑无锋,最后草木竹石皆可为剑。
即便是独孤求败,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杨过自己也是少年时练花里胡哨的剑术,一会儿古墓派,一会儿全真,一会儿打狗棒,一会儿白驼山……
是经历了许多事,才回过头来,摒弃华丽,重剑无锋的。
这篇被说晦涩的浙江高考作文,一开头就说海德格尔。
看后面行文,的确是读了些海德格尔的样子:大量术语、修辞铺陈,雄辩滔滔。
按照互联网语境标准,大概是所谓不说人话,还带点翻译腔——不过,海德格尔啦,本雅明啦,写东西本来也有点这劲头。
带翻译腔,也算是模仿的一个阶段吧。
我觉着,对一个刚高考所以人生经历不算丰富,而且刚成年的阶段,在考场上,限时铺排出“此时的自己觉得好,能充分展示知识面阅读量,而且应该可以拿高分”的文字,也算合情合理吧?
当然,用这么摆架势的文字写这点道理,的确有点倚天剑杀鸡之感。
但考虑下语境:
他写这篇时,满满的书面语堆砌,面对对象是阅卷老师。
大概他也想不到,要被放到推崇口语化表述的互联网上,仔细讨论吧?
以及,返璞归真、自利反钝,当然挺好,但得给点时间。
少年时,谁还没做过点中二的事,写过点中二的文章呢?
汪曾祺先生的《异禀》有两篇,少年时那篇,比后来那篇纯正中和的,用力明显得多。
回到开头苏轼那段话:
“凡文字,少小时需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这段极有名,自然是真理,但后面其实还有一段:
“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仰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
少年时峥嵘绚烂,成熟后平淡。
后来写文章平淡绚烂的苏轼苏辙,回看少年应举时写的文章,那也都是花里胡哨的。
连唐宋八大家级别的人,都要经历这么个考场作文花里胡哨、到四十岁后才平淡下来的过程。
年轻人都有个成长历程,也多少有个雄辩滔滔铺陈发散叙述欲的阶段。
张岱所谓“少年做文字,白眼看天,一篇现成文字挂在天上,顷刻下来,刷入纸上,一刷便完”。
何况一个中学生的限时考场作文,被拉上互联网语境讨论,真已经算挺难为他的了。
给点时间,耐心点吧。
至于说这篇该不该得满分、折射出考场作文考试制度之类的,那是教育制度的问题。
如果认为这篇作文不配得满分、作者不该成为得利者、是否会影响后来考生们的思路和方式——这就不是作者本身的问题了。他无法控制分数。
得去问评分老师,甚至问教育制度。
这才是这件事真正的关键。
冤有头债有主,要追问,也得问对人。
这个孩子,时间紧迫下,面对阅卷老师,写篇考场作文,求个好分数而已。
矛盾核心是评卷老师们才对。
现在写作文的孩子自己,还得被摘出来,让全互联网来一个个字挑,感觉还挺冤的。
因为很多网友还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人文学科已经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进步到了最紧张也最关键的时刻。在这个自由资本主义逐渐退场的时代,是绝大部分人改换门庭阶级跨越的最后机会。在这样的时代里最重要的是“干!”其次是“干什么?”再次是“怎么干?”如果还有闲心可以问问“怎么干更好?”但就是没有人关心“为什么?”因为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在最后的机遇面前人们真的没时间关心“为什么”。
“别谈为什么就说怎么办!“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基调,也是人人心之所向。这种基调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说“憋整没用的就嗦咋整!”或者“哦呦呦你说这些谁懂的呀!”其实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我们正在不断飞跑!我们没工夫琢磨!而这种时代大潮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教育、思想都快速走上“真言宗”方向的原因。
这里的真言宗当然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真言宗,我们是从庸俗化的真言宗的意义上说的。庸俗化了的真言宗是什么意思呢?不就是在教你超脱执念摆脱烦恼的佛教无法满足很多具体的需求的时候帮你想办法开些后门的么?比如藤原道长想让女儿生儿子的时候。或者权大纳言成亲卿想当上右大将的时候。而且读经、修行什么的太麻烦了。能不能简单一些呢?于是就作法咯!念咒语咯。把各种复杂的思想简单化、咒语化,拿起来就念,念多了就能背,背下来就管用,这不是产业升级么?
这样的产业升级完美的契合了佛教从一个挑战主流信仰的宗教变成很多国家的主流信仰之后的用户,不对是信徒的需求变化。那在我们这个风云激荡上演着前所未有的宏大主题的时代,我们的学术、思想、人文学科也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把过去那种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套路升级到易学易用,拿起来能念,念多了能背,背下来就有用的真言宗模式。
而这次浙江的完美作文就在人文学科真言宗化的道路上作出了非常可贵的探索。在过去的人文学科和思想领域里,名人名言重要的是说的什么,而不是谁说。比如说一句标准的名人名言往往写作“ABCD——xxx”,这当中受重视的是“ABCD”而不是“——XXX”。这其实是非常不经济的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浪潮的一种模式。
而在浙江完美作文里,我们就欣喜的看到名人名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海德格尔!卡尔维诺!还不够?再饶你一个维特根斯坦!够不够?这是革命性的一步,因为在这里“XXX”终于战胜了“ABCD“,我可以负责任说这位考生是个天才,从此以后人们只剩下一个战胜他的机会了那就是用“——”战胜“XXX”。
把伟大人物的观点罗列出来,读熟背会,然后运用在正确的地方,在人生里完美的填空就是时代最需要的人才。我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搞清楚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作,我们只关心他们怎么说、怎么做。如果有余力我们还不如多花点功夫在他们的名字上,比如说卡尔维诺干巴巴,不如加上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干巴巴,我们可以考虑给他一个冯,反正维特根斯坦亲王也不懂汉语。
如果这些看起来还不够好,我们可以考虑给他们加上“南无”!“南无维特根斯坦大菩萨!”或者“南无卡尔维诺大明神!”还可以考虑把维特根斯坦大菩萨的格言直接用德语音译成咒语。把他们的书后边加个经字。然后就可以开展多种经营,《逻哲经》八讲大会、千僧转读《先祖三经》大F会。《男爵长讲》《城市三昧》!酷炫。
其实这种学术思想真言宗化的趋势也不是我国所独有。你看美国在一百多年前也有过这种情况。当时的美国也正是突飞猛进阶段,书靠盗版,人靠真言!那时候美国流行一种特别棒的成功学著作模式叫做《善良基督徒发财致富指南》。这种书从一月一号到十二月三十一号。几点起床,出门往哪边走都给你写的一清二楚。而且这种书的付费模式特别人性化。你一月一号买如果是20块钱一本,那六月30号买就是10块一本。这种成功学著作,我国历史上也有但因为我国的资本主义一直发展的不够完善,所以我们的这种成功学著作就不够丰富也不够人性化。我们管这种成功学著作叫“黄历”!
而且我们的黄历只负责告诉你吉凶不负责指点迷津,这一点就特别不人性化,完全没有在服务上更新迭代的意识。但我们也有一个比较好的高端服务业,就是指点迷津这个服务我们有专门作咨询的瞎子。
所以无论是世界大势还是我国传统,都在学术思想的真言宗化方向上给我们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遗产,我们只要把它发扬光大就能搞出一个庞大到惊人的产业。
如果问在这种真言宗的学术市场的未来会向哪个方向进步。我觉得还得跟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随着我国的经济从重量、重增长,转向追求质量,经济逐渐放缓、社会逐渐固化。未来我国学术、思想的真言宗趋势会放缓。逐渐走向禅宗阶段。对社会的服务从指点迷津帮你发财赶末班车,转而承担起心理疏导,告诉你没赶上末班车也没什么了不起方向转变。
而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我国思想应该向净土宗甚至净土真宗的方向转变,阿弥陀佛。
这篇文章我先是扫了三遍,没看懂。然后逐字逐句去读,终于大致看懂了。
如果要我概括的话:
对形而上的廉价批判,这样没什么意义,很容易陷入理论的虚无感。要多实践,注重生活体验的厚度。这样才能获得超越个体超越社会家庭的充实感。
我想我已经尽力表浓缩 ta 的意思了……
我看完文章,然后查了一下今年浙江卷作文出题: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这么看的话,这个作文的确没跑题。
其实明眼人能看出来哪些地方属于说理煽情,哪些地方属于无情炫技。这篇文章前半部分说实话炫技太明显了,句句有修辞的成分,让人搞不清楚他的喻体是什么,本体是什么,然后得句句做语法分析,就和做英语阅读一样痛苦,先找主谓宾……
后半部分,这哥们儿心想,阅卷老师已经被我唬住了,再无情掉书袋下去就圆不回来了,然后突然来了个急刹车,最后几段稳稳收住。我觉得 ta 的大局观是有的。
有几个生僻的字词,说实话挺能展现才气的。这种感觉就是你在写英语作文,然后你突然用了几个专八的单词,还是很能闪瞎阅卷老师钛合金狗眼的。至于语病的问题,我觉得还过得去,就不太苛求了。
ta的主要问题是,不能以手指月,而是以手指手以手指手以手指手……以手指月,语言这个东西本来就很间接了,他还要中间夹很多层。细想微微有些讽刺,ta 的这个主题和行文风格稍稍相悖。
我个人不太欣赏这种风格。
回想我高考的作文,那简直是小学生作文(和这位考生相比,那真的比不过,江浙出才子啊)。
我记得高考前学校请了前几届高考作文的阅卷老师,给我们讲解作文的注意事项。他举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一篇字迹工整、语言流畅的作文,居然只给了 5 分!!!原因是跑题了。说实话,不细看真也能糊弄过去的那种。直接把我给整蒙蔽了。所以我高考作文写得缩手缩脚,不敢有一丝缥缈浪漫。
看到作文题目,我大脑一片空白。
我高中被班集体轻微地霸凌过,我就是那 4%,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写太阴暗的东西。美好故事的也有,但是我怕写成腐文或者恋爱小说。我最后写了一篇假大空、伟光正的议论文。
总之是被那个阅卷老师吓怕了……
看了一眼问题,我好像有点跑题了……
转自空间,侵删
《生活在二叉树上》
现代计算机科学以希尔伯特的一句“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为嚆矢。滥觞于数学与哲学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有限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康托“无穷之外还有无穷”的信仰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构造主义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反证与超穷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
不存在的否定不代表可以找到存在的构造性证明。”布劳威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有限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数学与逻辑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系列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直觉。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数学意义的道路上,对计算的期望本就是在与数学与逻辑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计算模型、不同算法的觉感与体认。哥德尔为罗素送去不完备定理,又建立了递归函数。他的数学哲学是柏拉图的,也是虚无缥缈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图灵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计算角度一觇的数学有偏狭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图灵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繁忙的海狸之前,未超过彼不可计算之数,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满足性问题的解答时,在途中涉足非确定性图灵机,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创造算法的同时,算法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计算的有限性与有效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经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阿隆佐邱奇的阿尔法转换与贝塔规约,并效波斯特之言,对无法解决之问题保持沉默(*)。
用在二叉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阿兰图灵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二叉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凑原文没改。事实上波斯特恰恰没有保持沉默,而是发现了“难题之外更有难题”,引出了图灵度、算术层级等概念的研究。
(受到一篇物理版启发,如图。制作过程大概是往里面塞人名233。一开始还打算按“无穷之外的无穷”“有穷也是很精彩的世界”两个线去写的,但是凑不到一块就放弃了233。)
本质上一个卖弄词汇的报菜名作文,当然你上你也行了
任何一篇满分高分作文,都有可能被批的体无完肤,至于说它分数应该在39-55之间,那就更有道理了。
记得我高考的时候,作文不是满分。
但看了几篇同题目满分作文后,我实在没找到除了字体之外,有什么本质不同。
这篇满分作文,至少让大部分人觉得深奥。
这就是它的特点。
换个写得朴实无华的,恐怕连阅卷老师也不敢打满分吧?
不是对这篇作文持否定态度,而是对这篇作文满分持否定态度。
一篇文章,能不能让人看懂,是很重要的因素,这篇文章,在这方面不是满分。
我说的不是一些生僻词汇让人看不懂,而是他的句子就让人看的很不舒服。
用翻译腔来写中文作文,很有意思吗?
首先翻译腔就是对英文翻译的词不达意才诞生的,真正的英文作品翻译,绝不会出现翻译腔,而是你看过去就好像是在看中国本土作品。
我举个例子;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呐,这是第一段。
我把生僻词按照他的逻辑换成不生僻的。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开端。源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依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腾飞。”
现在难道就容易看懂了吗?中文是这么用的吗?
为什么海格尔一句话会成为现代社会的开端?海格尔这么牛逼?一句话创世?
什么叫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在失去借鉴的意义?哦,错了,不是“失去借鉴的意义”而是“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
让人哭笑不得。
好好说话不会吗?一句话里好几个“的”的玩弄从句有意思吗?好好地两句话,非要用一句话来说。
就比如我想说“我妈推门进房间来,喊我吃饭,然后关门出去了。”
但是我偏偏要卖弄从句,非要语序倒装,我非要说
“我妈在关门出去之前喊我出去吃饭而且是推门进的房间。”
就算你这是英文作文,估计也给不了满分啊,很少有人会这么滥用从句好么。
高中生,喜欢什么文体都无可厚非,喜欢怎么写作文都无所谓。
但是你作为阅卷老师,你给这种无论是从文学性还是从阅读性上都很一般的作文满分,就是因为他引用?就是因为他胡乱使用生僻字?
这种评分标准才是网友否定的。
这篇文章,就是不值满分,39才是他应该获得的分数。
有没有人试过谷歌翻译一下这篇文章?
我翻译了,它成了僵尸bot。
这是原文:
来做一个小实验。先翻译成英文:
居然还有点靠谱?虽然全篇只讲了一个观点,但最少没有这么多生僻词,还勉强能看到比较清晰的哲学思考:ego(自我)向来是由家庭与社会共同构筑的,然而自我意识的觉醒却不可以局限于家庭和社会。
来看看英语国家(英国、美国、加拿大朋友)的反馈:
然而等了很久,只等到一句:
不得不说这些人:
因为略懂法语,又有法国朋友,所以调皮一下,再翻译成法文:
还挺优美。
Sur le chemin de la recherche assidue du sens de la vie, l'attente de soi est un processus dynamique de mise en form dans le lien avec la famille et la société. 在我们艰苦追寻人生意义的道路上,通过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逐渐构筑、形成了对自我的期望,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来看看法国朋友的反馈:
从法文再到日文:
这一次翻译只是为了为最后的中文翻译做铺垫,因为我不懂日语。。。
最后我们把它翻译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