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的变化导致了这种情况,或是扩大,或是缩小。
各种通假,假借导致读起来会有困难。
我们汉语可能经历过大规模的语法更变,导致读起来会有难处。
比如甲骨文中:
辛亥卜,賓鼎(贞),灷[冖止]化以王係?
【合集1100正】
我们现在看来,这句话简直不知所云,但实际上我们只要掌握了这些词的本意就很好理解了。
辛亥卜,这没问题,三千多年来这三个词的意思从来没有变过,我们可以很好的理解:辛亥日占卜。
賓鼎,这里需要一些商代占卜的知识,賓是人名,而鼎(贞)是贞的假借字,贞的本意是问卦,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坚定、妇女忠贞那个意思,这句话也很好理解了:贞人賓问卦。
灷[冖止]化以王係,这句话中前三个字是人名,以在最开始也不是虚词,而是动词,表示持、拿,又引申为率领,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示。又表示致送,王的意思三千多年没变过很好理解,係是指捆绑起来用作人牲的俘虏,后来引申为捆绑,再后来其本义消失。那么知道每个词的本意,这句话也很好理解:灷□化会致送俘虏给王吗?
这是甲骨文中随便的一个例子,再比如金文。
王来兽,自豆录。才[衤奚]師,王鄉酉。王光宰甫贝五朋,用乍宝䵼。
同样的,如果我们知道了词的意思就好理解了,
比如古今意思不同的几个字:
兽:狩
录:麓
才:在
鄉:饗宴
酉:酒
光:赏赐
朋:两串贝为一朋
乍:作
知道了古今意思不同的几个字的意思我们就可以读懂了:
商王从豆麓狩猎归来,在[衤奚]師摆酒宴,赐给宰甫十串贝,因此作此器。
上面这些文字记录距今大约三千多年,三千多年来,词的意思很容易因为日常的语言而扩大或缩小甚至是消亡,而三千多年来我们的用词用字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在阅读时,第一反应是该字词的当前用法,而不是那个时代的用法,因此为了了解其本来的意思,我们就需要多了字词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