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00 后比 90 后少了 4700 万人,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第2页

           

user avatar   jiang-meng-shan-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xx没想到这段话还能再用一次:

如何看待2018年结婚率创新低,上海全国最低?:
说明现在劳动者的工作强度已经普遍过高,已经形成了杀鸡取卵的恶果。
劳动强度、劳动收入和人的自我再发展之间的关系完全不成比例,以至于到了无法维持最基本的劳动力再生产的程度了。
城市的白领阶级以为自己赚的是劳动所得——实际上只是劳动力的折旧费——因为一个白领家庭很难“生产”出同等质量和数量的下一代劳动力了。
换言之,当劳动者连自己稍稍地“体面生活”乃至生存都难以保障的时候,他还哪来的财力和精力去购置房产、谈恋爱结婚,为孩子提供精神上的关怀和物质上的保障呢?
从个人角度看如此,从更大的社会角度看亦如此。
——作者: @许和平

好了,接下来我狗尾续貂补充一点——

此外历史上还真有一个国家给我们提供了血淋淋的教训。

这里摘录一点布哈林1919年写的《共产主义ABC》的内容,虽然布哈林被列宁遗嘱批过是“完全没学过辩证法”“曲解马克思主义”。

但他下面的这一番话写的却是入木三分,也与我们的主题十分贴切:

法国近几十年来,工人从资产阶级那里学会了人工节制生育:或者完全不生孩子,或者不多于两个。

法国工人们极端贫困,以致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养活大的家庭。

结果法国的人口几乎没有增长。

法国资产阶级感到兵员不足了。它大声疾呼:“民族要灭亡了!德国人口增长比我们快!他们的士兵要比我们多!”

顺便说说,即使参军的那些法国士兵,也是一年比一年糟糕:身材矮小,肺部虚弱,气力单薄。

于是资产阶级“顿时慷慨起来”:亲自起来坚决主张为工人阶级进行某些改善,使之恢复一下元气,多生一些孩子。

要知道如果把母鸡杀了,那它就再也不会生蛋了。

至于法国后来怎么样了嘛……

每日挤出些许闲暇时间进行原创已实属不易,请各位多多支持理解支持。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她改变了苏联”(SheChangedSoviet)及同名知乎专栏。


user avatar   zhou-ding-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目前来看,并不需要担心低生育率导致高素质劳动人口数量下降。

我们尤其不用担心2027年的人口负增长,因为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节点,我国的人口会突然增加2300万,且经济迅速上扬。

国内一些学马哲专业的文科生们也不用担心就业面狭窄,因为届时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国内学习芯片加工等劝退领域的大学生们会突然发现就业市场急剧扩大,前途一片光明;土木行业突然出现了大量包含有“140公里长的沉管隧道”等字样的项目,让大家欢欣鼓舞。

大量东北人发现了一处新的南迁目的地。而部分暂时过剩的高素质劳动力会转化成培训班老师、房产中介等带活周边经济。

我国互联网突然会出现相当多娱乐节目,丰富了大家的生活。国民生活压力下降,创造出更多GDP增长点,人民自然提高了生育意愿。


user avatar   NLSZ-an-hao-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98年房产私有化改革。80%的房子变成了商品房。接下来的十年中两三千一平的涨到两三万。人们还未完全从工作分配、房产分配的梦中惊醒。一部分掌握信息的人,优先动了起来。人类财富差,本质就是信息差。能使产品更好用更畅销的劳动,能够得到更高的报酬。先于别人发现巨大的商业机遇,最大限度整合资源,那就是创业。哪怕你中彩票的过程都是最关键的信息熵被消除。

你愿意等先富带你这个后富?还愿意是自己当先富?所以毫无疑问,1998-2008,这是个中国人对房地产赶着觉醒的过程。直到金融危机,中国人才知道美国穷人还能贷着一套买下一套把国家甚至世界玩出毛病。再看看本国人,早就遍地杠杆了,原来这早已不是秘密,只剩我不知道。

接下来就是顶着限购令涨到2013的疯狂,那是另一个故事了,里面不再包含炒房启蒙。

千禧年后的中国,差不多就是房地产的中国。至今也未摆脱其阴影。

当年即使创业,把小微企业干的顺风顺水,未必有几套房子的涨幅带来的收益高。这虽然着实令人痛苦。可这个时候你愿意继续痛苦并且不停的抱怨下去,还是加入他们?答案只有一个。

以前人们说发财了,那就是发财了。

那个年代说发财了,通常是指从实体经济获得一定积累,终于拥有通往炒房子的门票。

当他见识过房地产,就没人再说自己发财了。一套房子的价格能抹杀普通劳工一生的奉献,尽管我们知道价值不能这么算,但价格摆在这,残酷的对比令你无法回避。所以人间出现了无数与房有关的狗血。拆迁二字在今时今日看来是一夜暴富的象征,在房地产改革的早期这个词总伴随着一些非常令人愤怒的新闻。多少家庭因为房产六亲不认,多少纠纷始于一间房子终于破碎的感情和和被践踏的尊严。

我一度对我身边的人时常抛出一句暴论:人为房死。

每次话都只说一半,鸟为食亡我都不想说。然而可怕的是,在那年代,我参加的任何局,只要抛出这句暴论,就总会有人沉默。因为在场总会有一个人的家庭因为房子产生或多或少的纠纷。永远有一本与房有关的难念的经,从未例外。

这就是一项生活必须的物品价值突然暴增为社会带来的冲击。同时这个“必须”也很微妙。房产刚需论似乎千禧年后不久的铁论,现在已经动摇,但依然无法对社交圈堂而皇之的宣城,对要结交的异性更不可能。

当房地产风暴刚刚刮起,这时候80年代左右出生的人开始结婚生子,成为购房主力。面对整个国家前所未有的房地产浪潮,70-80后(偏80)带着父母的钱和自己微薄的收入下场,和50-70后投机客同时在这个战场厮杀以抬高房价,让房地产同时具有金融性和刚需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代人开始独生子女数量庞大,市场非常喜欢他们的入驻。说句不好听的,独生子女能从父母那里搞到独有的财产继承和关爱,为普通老百姓购买商品房提供了一个可以支撑的消费结构。同时比较恶心的是,非独生子女中,重男轻女的不公平财产继承现象变得严重。因为资源不集中,根本无法匹配一个畸形的社会常识。相应的,男人的高负担,结婚高彩礼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加重。


2000年初,由于互联网上没有拳师,甚至没有女人。最流行的性别话题是“女人太物质” ,“丈母娘推动房价第一动力”,“宁可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后座上笑。”骂声几乎一边倒。固然这种对手缺位的骂战毫无公道可言,可它从抱怨中显露出的压力方向是非常明确的:房价并非让所有人受益,这让我很难抚养后代。

结婚难,生子难,买房难,几乎是互联网社区诞生之出的原生话题。别看那时内需没被拉动,中国的消费市场远不如今天。但商品未动,地产先行,为了活络房地产而诞生的消费主义话术初具雏形。早在2000年开始,我们接受了“要给孩子最好的”这个理念,同时“没房没车不配结婚”的论调从互联网讨论,走到民间共识,层层下沉。听起来仿佛世上只有买了房的才算是人,勤勤恳恳的工农不配。今天的知乎都明白,互联网的主流论调往往只是个愿望,一看统计局数据能笑的抽过去,谁信谁幼稚。

但那时的人不同,那时资本带来的消费主义话术要想改换一套社会氛围,那再简单不过。更何况,房价年年涨,住房的金融属性,赌博属性,阶级晋升性都非常明显,甚至很多人觉得房价会永远涨是一种确定事。这种确定,不是体现在嘴上,而是体现在用钱方式上。我们都知道没有任何东西是永远涨的,一个人承认自己有常识是毫无价值的事,一个人价值几何要看他怎么做。对,人们就是要背上极大的负担买房,而且更要命的是2000-2010年之间,肯定的大部分人都赌对了。

那这个社会风气,真就是定局,说什么都没有用。

可无论房价怎么涨,买房就能挣钱这件事如何确定,总有些就是买不起房,或者说买了房就要注定过上低欲望生活的人。而且是大部分人。

所以在购房热的同时,那些艰难的家庭选择不生,或者严格执行计划生育。


80年左右生人的初代独生子女,由于家庭资源的继承结构,资本可不止拿房子薅他们羊毛。从教育,婴幼用品,都在推广“给孩子最好的”这个观念,有谁没被这些观念洗脑过?这些观念又有几个家庭能照顾到孩子每一个方面?

当然单说“给孩子最好的”这句话放在哪个时代都不是错的,然而这个时代伴随这句话而来的是不合理的消费水平,畸形消费观。几千块钱学个破琴两年就被孩子荒废,也毫不心疼。而家长自己拼死拼活外面挣钱忽略了亲情教育倒成了常态。这不畸形吗?

幼儿园的费用掏空工薪阶层的同时,还免不了被低薪的幼教虐待。私立幼儿园中没有哪个幼教能有经济能力让自己的孩子进入自己所在的幼儿园。而家长们却给自己洗脑说“我这只是最底层的人民作出最基本的选择。”这种奴性,我都担心惯坏了我们的资本家的宣传能力,以后他们都没法出海洗脑了。

那些真的无法负担这些抚养子女消费观的人又怎么办?

由于这代孩子正是第一代独生子女为主力的一代人所生,所以复制自己得到的宠爱给下一代也变得非常理所当然。但也在过度薅羊毛的同时,产生了一种名为“时代的代价”之人。

这些人没法在舆论中证明自己能给孩子最好的,甚至以舆论的标准他连结婚的资格都没有。他们只是普通工薪阶层的家庭,做着工薪阶层的劳动,拿着工薪阶层的收入,他们是统计局中的大多数,也是互联网中的“不是人”。可他们没有做错任何事,我们天天吹的工业霸权,全产业链分工,都是他们拿血汗拼出来的。频发的工伤我都不敢告诉你们数据,他们的手搅在机器里,筋露在外面,看着变形的肢体在机器里而自己只能哭喊,他们的被重物压扁,他们被时代淹没,他们最多作为反面安全宣传材料而出现。他们踩着这些风险走到今天,也只拿着一个固定的工资,和房产的飞涨比起来,我每天都怀疑我是不是漏算了几个0。阶级固化固然可怕,但可怕的是阶级变迁的通道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建设者无关,当他们被开除人籍,今后受伤的仅仅是他们吗?是整个社会吧。

你只见过有人把浙大当三本来保持优越感的人。可你知道那个时代,我们中有多少人把工人阶级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生活被某些人称作屌丝生活吗?

那些高不成低不就夹在缝隙中的人怎么办?当他们的头探向人人自称屌丝的大城市,而自己囊中羞涩身无分文的时候,怎么办?

于是他们真的选择了不生或少生。于是城市少子化,生育率大断崖。


他们不仅是受这个社会氛围影响严重,也是确实想省一笔钱去买一套价格日益增长的房子,实现阶级飞跃。哪怕背上沉重的贷款,让生活质量低到养不起老婆孩子,这件事也要做。

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城打工越来越多,地产火热也带动农民工涌入,八九十年代还是超生游击队的年代,千禧年后的后代问题竟已经集中在留守儿童身上。这是什么样的转变?

我们今天还在研究马前卒说的社会化抚养问题,我们争论着解决方案,感叹现实为何如此残酷。而现实就是许多人为了进城挣钱,孩子都没人管。

可是早在80-90年代,农村的墙上还都贴着“少生孩子多种树”的标语。那时计划生育的可是180度的反向问题。

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你当这真是句玩笑?这是一代人不得不自嘲的辛酸!


刚过千禧年的年轻人以为自己能扛起一片天地,以为只要是80后开始当政,就绝对不会再有腐败和官僚。只要随着时间推移年轻人开始消费决策独立,世界就可以是我们的。那时的年轻人,还以为继承了父母独有的爱,自己就能独一无二。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上一代人口中“垮掉的一代人”,竭尽全力去争取属于年轻人的一切。

然而他们却不知,社会没有简单得因为时间推移而改变,问题不会放在那里凭空消失,甚至他们的孩子00后也会面临同样的困境。而消费主义植入的错误观念依旧根深蒂固,独生子女引以为傲的宠爱,也由于家庭财产结构成了社会的诅咒。

所以当有些人隐约知道下一代依然会面对同样的困境时,他们就不愿意轻易让孩子诞生到这世上了。毕竟,我们没有资源给下一代复制这份“独享”的尊贵了。


user avatar   andre-31-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般商品规律,价格上涨速度比不上成本上涨速度,利润率会降低。

劳动力价格上涨速度比不上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的上涨速度,人口出生率会降低,因为劳动力最高也就卖个成本价,0毛利。

有种傻子,只看人消费,不看人生产。任何一个有经济活力的社会都需要世代更替的劳动力人口。考虑产业社会发展需要的产业深度和广度扩张,一个工业社会对产业人口的需求是几何式扩张的。只考虑自然经济条件下土地承载人口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只适合农业社会。

不多生几个给我打工,要么恁100岁退休(活不到100岁要赔偿企业损失),要么我去找印度人,恁自生自灭。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1712年,康熙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随后推行摊丁入亩,不再按人头收税,转为按地收税。

“于是七十年间,户口之繁,十倍于前”。

如今虽三百年过去,但我觉得那味道似曾相识。反正当下房子胜似田地,不如人的税少收,房子和土地的税多收,搞个“摊丁入房”,岂不美哉?

口嗨一下啊,咳咳。


难怪某些场所年轻小姑娘的价码越来越高,原来不是互联网直播的大锅,是供给量腰斩了。

还租鸡青一呢?tenga才是你最好的朋友。

现在好奇的是政策的导向:

一是坚持那个七亿论还是十亿论,认为中国的环境承载量就那么大,人口少是好事。

加上现在劳动力人口依然过剩,现实压力也在,大概少点还能降低社会治理压力?这派还是有市场的;

另一个是认为科技提升了环境承载力,十八亿到二十亿才是合适的。

如今外部摩擦风险增大,国家总体走向老龄化,兵源和税基都不敢轻易缩小。这派也有很坚实的理论依据。

照现行政策的立场来看,似乎是后者;但是从国家福利投入来说,实质好像还是前者。

给句真心话嘛。

不过就算想振兴人口,现在看来也有点晚了。

教育、医疗、养老的市场化做得太“好”了,好到莆田系来做医疗、房子来养老。虽然说也是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但这有点太“发达”,我们一发展中国家是真有些顶不住。

这下好了,老百姓用肚子投票。喊了这么多年的“少生优生”,超额实现;至于是不是“幸福一生”,那看央视采访吧。


提高生育率——个人脑洞吧——唯一的有效办法,就是分地,宅地法。本质上是人头对应资产,家庭人越多,天然资产越多。

这样使得生孩子就是原始积累,只不过这份积累是国家给的。

有的地是抢的,例如美帝的西进运动;有的地是开放的,例如我们的闯关东。只要有新的土地蛋糕出现,一定会有一波人口迁移和生育高峰。

我们如今以房为地,你像新加坡一样几乎把房子送到外卖员手里,也行,也算分地。

不过这么一分,土地的资产价值一定会下跌,因为国家增加了大量土地供给。我们的金融资本以地价房价为锚定,这会严重损伤金融资本的利益。

不过要人就不能吝啬地。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新加坡人口500万国土70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是我们的50倍。这点地界上搞刺激生育,难度是高了点。

我们还是来得及的。


以后,如果出现这样的海报:

老乡,生娃能分地!

那估计就没事了。

没有也不要紧,一起令和呀。


user avatar   hudson-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口红利不是人口的红利


user avatar   zhengmei-q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法国近几十年来,工人从资产阶级那里学会了人工节制生育:或者完全不生孩子,或者不多于两个。工人们极端贫困。以致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养活大的家庭。结果,法国的人口几乎没有增长。法国资产阶级感到兵员不足了。它大声疾呼:“民族要灭亡了!德国人口增长比我们快!他们的士兵要比我们多!”顺便说说,即使参军的那些士兵,也是一年比一年糟糕:身材矮小,肺部虚弱,气力单薄。于是资产阶级“顿时慷慨起来”:亲自起来坚决主张为工人阶级进行某些改善,使之恢复一下元气,多生一些孩子。要知道,如果把母鸡杀了,那它就再也不会生蛋了。

尼·布哈林、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 《共产主义ABC》第一章 资本主义制度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无产阶级们,你们别以为人口少,竞争就少了。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阶级平均寿命只有15岁。那么英国人很多吗?

资源满足发展的情况下,人口多的同时,科技发展更快。经济体积更大,可以承担更多的产业。

如果从改开开始中国人口密度只有现实的一半,基建的密度与其效益都远不如当前。物流成本更高,制造业效益更低。互联网公司的收入不到当前一半。技术水平将大大低于现今。

为了弥补人口密度带来的成本,必然会更加重点发展珠三长三,两地对内陆的优势将远超现今,人口资源都极大的倾斜与两地。经过发展之后,两地的人口密度比目前会更高。房价同样如此。


user avatar   zhui-huang-b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正常,我们过去十年从政府到民间推崇的东西,基本都对生育意愿是负相关


user avatar   david-dong-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从就业的压力和经济结构改善的角度来看,是个好事情。

现在由于中国的成本提升和自动化,AI的发展,农业和制造业能够吸纳的就业是在迅速下降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中低端制造业有大概率会越来越难以生存,要么流失到其他发展中国家,要么大量引入机器人,跟过去一个工厂就解决几千人就业是不同的情况。

就业现在在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是个挺严重的问题,其中不仅有全球化的因素,也有科技发展导致的生产力和生产结构变化的原因。而中国的人口基本上比所有发达国家加在一起的总和还要多,未来如何解决全中国的就业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为没有理由相信当中国进入发达国家时,不会面临这些问题。


看到不少人说退休年龄会推迟,我想说这不是早就能预计的了吗。。。给大家看看现在发达国家的一些退休年龄:

奥地利:男 65 女60

丹麦:男65 女 65

芬兰: 男 65 女 65

法国:男 62 女 62 (2023年会都到67)

德国:男 65+7个月 女 65+7个月 (2029年都到67)

希腊:男67 女 67

冰岛:男67 女 67

爱尔兰:男 66 女 66

意大利:男 67 女 67 (2021年开始)

荷兰: 男 68 女 68

英国: 男 66 女 66 (2021年开始)

美国: 男 67 女 67 (2023年)

中国现在是男60女50-55,随着预期寿命提升,人口结构变化,怎么可能不推迟退休年龄。。。现在其实中国不同地区的预期寿命应该已经不一致了,而且预期寿命更高的地方往往更发达,一些发达板块的预期寿命未必比发达国家低。而这些发达板块的退休金又往往更高,对养老基金的压力更大。中国的养老金压力比大多数发达国家还大,因为还要牵扯到历史遗留问题。今后10年,退休年龄可能至少要推迟2-5年。




           

相关话题

  为什么没有舆论针对外卖平台? 
  中国家庭悲剧的根源在哪? 
  如何看待北京人社局副处长体验送外卖的一天,并表示「太委屈了,这个钱太不好挣了」? 
  为什么美国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如何看待 B 站《后浪》在知乎翻车的情况? 
  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哪些领域是无效的? 
  女子实名举报小学时遭校长长期猥亵,目前已经找到 3 名新的受害者愿意作证,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如何看待北京动物园被老虎咬死的人的家属又在北医三院医闹? 
  如何评价反诈警官老陈在2022温暖之夜晚会上参演的反诈小品《真假老陈》,普通人该如何提高反诈意识? 
  英国女王为什么要坐马车这种原始落后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好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肖战火的时候都说陈情令真香,而肖战出事了却说陈情令烂?
下一个讨论
看别人说二战“美军胜在有午餐肉”。如果美军没发明午餐肉战争结果会如何?如果德军也发明了午餐肉呢?





© 2025-0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