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冗官冗兵冗费”那个三冗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林大钦提出来的。
宋朝是仁宗年间的宋祁提出的“冗官冗兵冗僧道”:
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财穷用褊,而欲兴师远事,诚无谋矣。能去三冗、节三费,专备西北之屯,可旷然高枕矣。
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请断自今,僧道已受戒具者姑如旧,其他悉罢还为民,可得耕夫织妇五十余万人,一冗去矣。天下厢军不择孱小尫弱而悉刺之,才图供役,本不知兵,又且月支廪粮,岁费库帛,数口之家,不能自庇,多去而为盗贼,虽广募之,无益也。其已在籍者请勿论,其他悉驱之南亩,又得力耕者数十万,二冗去矣。国家郡县,素有定官,譬以十人为额,常以十二加之,即迁代、罪谪,随取之而有。今一官未阙,群起而逐之,州县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吏何得不苟进,官何得不滥除?请诏三班审官院内诸司、流内铨明立限员,以为定法。其门荫、流外、贡举等科,实置选限,稍务择人,俟有阙官,计员补吏,三冗去矣。
何谓三费?一曰道场斋醮,无有虚日,且百司供亿,至不可赀计。彼皆以祝帝寿、奉先烈、祈民福为名,臣愚以为此主者为欺盗之计尔。陛下事天地、宗庙、社稷、百神,牺牲玉帛,使有司端委奉之、岁时荐之,足以竦明德、介多福矣,何必希屑屑之报哉?则一费节矣。二曰京师寺观,或多设徒卒,添置官府,衣粮率三倍他处。居大屋高庑,不徭不役,坐蠹齐民,其尤者也。而又自募民财,营建祠庙,虽曰不费官帑,然国与民一也,舍国取民,其伤一焉,请罢去之,则二费节矣。三曰使相节度,不隶藩要。夫节相之建,或当边镇,或临师屯,公用之设,劳众而飨宾也。今大臣罢黜,率叨恩除,坐靡邦用,莫此为甚。请自今地非边要、州无师屯者,不得建节度;已带节度,不得留近藩及京师,则三费节矣。
根本问题肯定还是阶级矛盾啊,在这一点上宋朝和明朝没有啥本质区别。
我是学财政的,相比于宋朝,明朝缺少统一的财政机构和转运机构,在财政方面问题比较大。
宋朝前有三司使,王安石变法后三司归于户部,财权非常集中,地方各路又设有转运使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而明朝的户部没有宋朝那么强势,地方上只有专司盐运的盐运使。
例如说明朝的一个县收上钱粮来,这个县要负责把钱粮转运到其它地方衙门如卫所、省司、宗藩等等,转运到中央衙门的也是分到工部、内库、大理寺等等,只有很少一部分钱粮进户部太仓,户部只能监督这个县、管不动其它衙门的小金库。
以正德年间的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的朝阳县为例,每年能收上约2000两白银,150两留在本县,1050两转运到其它地方衙门,400两转运到其它中央衙门,只有400两进户部太仓,此外还有价值1000两白银的马不交到户部太仓。
这也是为啥老有人说明朝的税收比宋朝少很多,因为他们只看明朝户部太仓的收入:户部太仓银一般只占明朝白银税收的10-20%,而且明朝每年还要收2000-5000万石的粮食以及其它各种实物税。
再就是以“三冗”中的冗官和冗兵做一下对比:
1 明朝没有严重的冗官问题,
北宋太宗朝人口0.3亿左右、官吏约2万人,官民比1:1500;徽宗朝人口1.26亿左右、官吏约50万人,官民比1:252;南宋孝宗朝人口0.8亿左右、官民比1:296。相比之下,明朝洪武朝人口0.59亿左右、官吏约2.7万人,官民比1:2185;嘉靖朝人口1.67亿左右、官吏约8.1万人,官民比1:2061。
不过明朝有很严重的冗藩问题,
万历年间庄田达到峰值,各种庄田加起来在58.1万顷(明清是“亩百为顷”)左右,约占官田的35.03%、官民田的5%;其中王庄占了大头,20.9万顷左右,约占官田的12.6%、官民田的1.8%、庄田的35.97%。而官田约为165.86万顷,占官民田的14.29%。
2 明朝没有严重的冗兵问题,
明朝实行卫所兵制,更接近于汉朝的世兵制和军屯,卫所兵要世代为兵、屯田自足。虽然存在训练不足、卫所兵农奴化进而逃亡等问题,但卫所兵对恢复生产和稳定边疆的作用很大,而且对财政的负担非常小。
在卫所兵制之外,明朝又有营兵制做为补充,简单来讲就是从卫所兵中抽调精锐成营调往各地作战,以此应对卫所兵长期兵农合一、兵将分离导致的一些积弊,而营兵制也为后期募兵开了口子(招募来的士兵编入营中但不编入卫所)。
虽然蒙古诸部、东南倭寇、西南土司等敌人也威胁着明朝的边疆,但比起宋朝面对的辽夏金元来说,明朝的边疆军事压力要小得多,不需要长期维持庞大的军队。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