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造纸术彻底推广以前
书籍那不是一般的珍贵
加上大家族自己把自己的书都保管的很好,不让别人看那种
东方朔说自己看了44万字的书,就被大家惊叹那种
关羽读春秋,不是因为别的,因为他就这么一本书
而古代的就算是寒门,那也是一县的头面人物才能叫寒门
举个简单例子吧
你们县里的首富,都只能算寒门,家里只有两三本书那种
你们省里的首富,也就是刘强东那个级别,才勉强算踏入豪门的门槛
只有许家印、马云、王健林等等才算是豪门
二、
古代因为竹简制作不易,加上最早还是拿刀子刻字,历史记载孙膑受刑之后,由于使不上力气,每天只能写一二十个字,先秦诸子的著作字数就明白了:《老子》5284字,《论语》11705字,《孙子兵法》7409字。
一直到毛笔出现后,《庄子》古本有十余万字,今本大约65000字,《墨子》76516字,《孟子》34685字,《荀子》90800字,《韩非子》106131字……
但是,竹简还是贵啊,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就是比如你看到一本书,正文写的是:阿宾的成绩并不好,但是也给他考上了一个学校。
你抄书的时候就会想,省点力气吧,就抄写:阿宾成绩不好,但是也考上了大学
你朋友把你抄写的借走,也打算抄一遍的时候,也想省事啊,就写:阿宾成绩差,也考上大学
你朋友的朋友再抄写的时候,就成了:宾绩差,仍入学
等到最后一个朋友打开一看,第一句就是:绩差入学
后来到了元朝,元仁宗重新开科举,规定考试题目只能从朱熹圣人修订过的四书五经里边出题
然后到了清朝,连你答题也只能从四书五经里边答题了
大家就拼命研究啊
为什么要说绩差入学呢?
大家写了几万字几十万字来探讨绩差入学
于是后来一个考生看到了题目:绩差入学
于是破题从圣人见南子开始破题,然后洋洋洒洒从胡太太、学姐、珏慧等论点入手,写足了400字
三、
其实一直到明朝,明代光日本救一船一船的运书去日本那种,文化已经很繁荣了
但是你是一个明朝人,你打算收集唐宋八大家的文稿
你要跑遍几个省的书院,走访几百个人才能凑齐
和现代百度一下就有完全不一样
而在汉朝,加上很多大家族把藏书当宝贝,就更难
你如果能把很多书籍背下来
那么你穿越回去,大概率会········被落水·······
四、
就像我说的
梁章矩在《制义丛话》中引述这样一个事例:取四书各首句并作一题曰:‘大学之道,天命之谓性,学而时习之,孟子见梁惠王’,老童即应场曰:‘道本乎天,家修而庭献也。’
一个连秀才也没有考中的老童生,但其“破题”功力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国初时,嘉兴县县试全案已定,惟甲乙二人文笔并佳,不能定案首。屡试之,皆然,以致全案难出。最后乃以《四书》之‘O’,命各作一破题。甲所破题曰:‘圣贤立言之先,得天象也。’乙曰:‘圣贤立言之先,无方体也。
还有记其破题曰:“圣人未言之先,浑然一太极也。”又一则曰:“先行有言,仲尼日、月也。”
还有的书上记载的破题为:“夫子未言之先,空空如也。”
综上所述
书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解读
当然汉朝还是有好处的
农家赵过,推广垄耕和牛耕。还发明了耧车,天下田亩增产一倍,
还能当一个搜粟都尉
别嫌小
到了儒家大兴以后,你一辈子推广红薯,按照穿越小说的写法,怎么也得封个侯啊
实际上真实的历史是:赏了一个举人·······
也就是说,汉代你搞点科技,还是有前途的
等到以后儒家盛行以后的朝代搞科技的话,袁隆平这样的大神,也是刀笔小吏的命
那么怎么当大儒呢
你得靠现代的信息来刷声望
二十四孝记得不?司马光砸缸记得不,文彦博取球记得不?司马光杀蛇记得不?小偷偷曾国藩曾国藩背书一夜记得不?
各种各样的段子故事刷起来啊
刷好了声望以后
你就是大儒
你画个圈
后世都一群人尖子帮你解读
你不是大儒都不行
一群人都靠研究你吃饭呢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
谢邀,
基本上所有高复杂性的问题,比如说天气预报、地球洋流、股票预测、大型生态系统演化、癌症、狂犬病等等。
具体一点的,湍流、堆积固体颗粒的流动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