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项羽是千古无二,这显然很夸张,不论如何韩信、白起的战绩肯定排在项羽的前面。毕竟项羽最后是战败自杀了,终其一生未能保持全胜。但是说项羽是那个时代的战神,那还是名副其实的。在我看来项羽有两场战役最为经典:其一、巨鹿之战;其二、彭城之战。
一、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率领起义军与秦军主力正面硬刚一波,最后全歼秦野战军主力。此乃灭秦第一功。
二、彭城之战。项羽率军从早晨开始,由萧县从西打到东,中午时打到彭城,大破刘邦军,杀死汉兵十余万。项羽带着三万人打得刘邦五十六万人全军总崩溃,这一战项羽直接封神。
在我看来西楚霸王用兵有三大特点:
一、兵贵神速。战神十分看重军队机动性,每次作战一旦战机出现便迅速出击,绝不拖泥带水。巨鹿之战前,宋义犹豫不决,巨鹿城里的起义军陷入秦军包围,双方正在进行着十分危险的攻防拉锯。战神当时判断,如果秦军攻破巨鹿必然全歼城中义军,士气大振后将会如秋风扫落叶般上演六国灭秦的老戏码。于是战神当机立断,直接斩杀宋义,随后破釜沉舟率军北上,与秦军主力正面连刚九波,狂胜秦军,解了巨鹿之围。随后乘胜出击,猛攻章邯所部,最终迫使章邯投降。在战神的打击下,曾经那个无敌于天下的虎狼之秦一败再败,最终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胆略非凡,善于突袭。彭城会战,项羽居然敢只带三万人从齐地返回,突袭刘邦本部五十六万人,这种勇气真可谓千古无二。哪怕面对敌众我寡的客观形势,战神看不上击溃站,仍然选择了全歼式地战法。他绕道而走,从城阳东北经鲁至胡陵再进至萧,走了一段反”S“形路线,绕到汉军的侧后方,由西向东猛攻。这样一来不仅出刘邦之不意,还切断了汉军的退路,这一把直接把汉军全歼,刘邦本人为了活命更是狼狈至极。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於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史记 项羽本纪》
三、看重士气,善于鼓舞士卒。在巨鹿大战前,项羽率军度过漳水后,”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楚军因此士气大振,以一当十,与虎狼之秦连战九次,最终大胜。
总的来说,就军事作战这个单科而言,项羽英勇善战,自己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战法,在遇到韩信之前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但是项羽在楚汉之争中并非单纯的武将角色,是他楚军的统帅也是集团老大。他老是喜欢干将军的活,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战场上,忽略了统帅的政治工作,这就注定了他悲剧性的人生。
简单总结一下项羽失败的原因:
一、过于迷信武力,轻视其他诸侯。终项羽一生,他没有像样的盟友,几乎都在单打独斗。刘邦屡屡利用这个弱点,形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在项羽的眼中,只有战术没有战略。他喜欢打仗,而且喜欢玩大规模机动野战,他在战斗上面对刘邦无一败绩。但是在战略上,他的地盘是越打越小,胜仗越多反而越被动。
二、灭秦以后,项羽撕毁先前约定,没有封刘邦为关中王,而是封为汉王。由此失信于诸侯。
三、项羽分封完诸侯,诸侯各前往封国,项羽将义帝迁往长沙郴县,暗中令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于途中将义帝杀死。义帝好歹为天下共主,项羽杀之如草芥,由此失信于天下。
四、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良(张良)亡,间行归汉王。项羽扣着韩王成不放,最后将韩王成杀害在彭城。这一愚蠢操作的直接后果就是将千古谋圣——张良,直接推回汉营。在其后的楚汉对垒中,张良屡出奇策,让刘邦在战略上完全压制项羽。
五、分封不均,各地诸侯纷纷叛乱。项羽的分封略显儿戏,他似乎没有考虑过战略平衡这个问题。此次分封的最大后遗症是有实力、有能力的诸侯与将领均对其分封不满,尤其是游击神将——彭越没有得到分封。这个彭越后来就成为了楚营后勤补给线上的噩梦。甚至他自己的封地都处于“三战之地”,毫无稳定的后方基地。
六、识人用人之能跟刘邦比差太远,韩信、陈平都是由楚转汉的。可以说,项羽手下武将没有人能超过韩信,谋士无人能敌张良、陈平。
因为司马迁深得国府战报精髓,因为项羽歼敌百万,虎踞垓下啊!
项羽号称大小七十余战向无败绩,那京索之战、固陵之战、陈下之战又是谁指挥的呢?
项羽号称天下第一猛将,那为什么楚汉战争一直在楚国的地盘上打,不去汉王的地盘上打呢?丰沛砀梁的地盘为什么一直在刘邦手上呢?
项羽的名声,就是靠史官美化:
巨鹿之战中,王离的部队是诸侯联军一起吃下的,但司马迁把它记在了项羽一个人头上;章邯是和项羽达成协议共同灭秦的,后世之人又把它记在了项羽头上。而真正导致秦朝灭亡的武关之战和蓝田之战,司马迁则选择了一笔带过。要是项羽真的那么厉害,为什么一直到秦王子婴投降,都消灭不了章邯的部队呢?
至于彭城之战,那更是彻头彻尾的掩败为胜,首先刘邦不可能有56万大军,刘邦的主力至多不过十万人,而且没有全部部署在彭城。
第二,刘邦不是闪现去彭城的,他是凿穿了整个西楚的西部防线,转战两千多里,横扫了五六个郡,夺取了大半个楚国后才到的彭城,而这一切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这是项羽彻头彻尾的失败。
第三,彭城之战刘邦的损失根本不大,一百多个功臣侯一个没死,文官中有名有姓的一个没死,就连郦食其这种老头项羽都没抓住,说汉军死伤二十几万真有人信?
项羽一个月的时间,丢了大半个楚国,又在京索损失了最精锐的骑兵,被迫退回彭城休养了近一年的时间,这种结果也能算做项羽的代表性胜利,足见他确实没什么好吹的了。
项羽所谓的“千古无二”不过是李晚芳的一人之言罢了,比起曹操的“天下无敌”来也强不了多少。武庙十哲里从来没有过项羽,李渊与李靖谈论古之名将时,也只提了韩白卫霍,压根没搭理项羽。
虽然我也认为太史公有点吹嘘了,但是项羽的能力确实是实实在在的,怎么吹都不为过。
比如破釜沉舟一战,太史公说项羽有5万人,这个数字比较符合当时的情况,楚军大败不久,连项梁都死了,军力不会太多。
可能有水分的一个是盟军可能参战了,但是这帮人磨磨蹭蹭这么久都没有能解巨鹿之围,这时候就算没有作壁上观,也不可能出多大力的。而且项羽也不大可能指挥得动这帮诸侯。要知道战前项羽只是一个依靠兵变上台的年轻人,只依靠他叔父遗留的那点威望,肯定是不能服众的,其他诸侯肯定不会服他,毕竟人家好歹是“王爵”,凭什么听你一个毛头小子指挥?
另外一个可能有水分的就是秦军的战力。但是章邯王离在这之前四处平乱,单单是在巨鹿就打得天下诸侯不敢仰视,这实力绝对不是吹出来的。
而项羽的胜利也是含金量十足,因为这么大规模的会战,最终结果是俘获敌方主将,迫降数十万敌军,自此之后秦国再无像样抵抗。而且战后项羽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诸侯的盟主,一直到灭秦后主持分封。这威望绝对不是来自于楚国的上将军,而是来自于他自身的战功确实折服了诸侯。
项羽对抗的是统一的秦国,不是混乱的军阀。后世很多军阀战争,因为混乱,所以可以被吹得很厉害,什么一战灭国,什么万人敌,反正不可证伪。因为这些军阀或许看上去势大,但其核心领地也就是几个城而已,这种战争很难去证明到底有多少干货。但是项羽的情况是不同的,因为秦国不可能是吹出来的。
彭城之战,首先这个地点就很特殊,因为彭城是项羽的首都。一个军阀,连首都都被占领了,孤军在外,而且兵力薄弱,后世的名将们,有几人能在这种逆境下反攻的?
刘邦此人,后世被丑化为一个混混,其实在历史上此人打仗也是非常厉害的。彭城之战的结果就是,刘邦的联军崩溃,刘邦本人连老婆、亲爹都被俘了,汉军一路退到荥阳。
这一战也不太好注水。首先项羽首都陷落是肯定的,项羽的兵力要对付齐国,只能分兵回家也是肯定的。而刘邦深知项羽能力,不集结大军,必定不敢贸然去争夺彭城,所以刘邦军队远远超过项羽是必然的。而战果上,刘邦溃败千里,亲爹、老婆被俘,这样的战果也绝对不是吹出来的。
很多人喜欢用白起与项羽并列,我是不以为然的。白起之所以能打胜仗,主要依靠的是秦国的国力。比如最著名的长平之战,廉颇要当乌龟,估计白起是没有什么办法的。但是秦国国力强,赵国耗不下去了,国君也是昏庸,临阵换将,这才有了白起发挥的空间。白起虽然号称百战百胜,但是类似项羽这种在全方位不利的情况下的大型战斗,却一次都没有。
相比之下,项羽的西楚国力不怎么样,后勤也常常靠不住,他一生中大多数战斗都是在进攻,而面对的大都是一时名将,却没有人能够在实力对等的情况下正面击败他。刘邦、秦军中不是没有猛将,却没有猛将们在楚军面前逞勇的记录。刘邦、秦军中的名将们,遇到项羽就要绕道,只有在具有绝对优势的时候才敢面对项羽。可以说翻遍二十四史,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和项羽媲美的统帅。
以武定国,且长期以少胜多,没有出类拔萃的谋士,以自身勇武称霸九州者,几千年来独一家。
如果吕布见谁灭谁未尝一败直到最后称霸三国的话,可以与项羽相提并论。
谢邀。
太史公写《项羽本纪》时,有些夸张,这句话放前面。即,以下一切的前提是,太史公所写皆为真。
项羽力能扛鼎,这是力气。
起兵时,项羽杀会稽郡守殷通,又亲手斩杀近百人。“我要砍一百个。”这是武力高。
跟随叔叔项梁四处征战,所向无敌。在东阿濮阳一带遭遇章邯。章邯此前从破周章开始所向无敌,纵横关东,此战却败了。后来项羽不在,章邯突袭定陶,斩项梁。
巨鹿之围。章邯军二十万,王离军二十万。项羽军五万。这是项羽首次领军打大型战役。著名的“破釜沉舟”。九战九胜,破秦军。王离涉间苏角全溃,李良战死。
从此项羽被尊为诸侯联军统帅,时年二十五岁。
分封天下后,齐国田荣那边不服,闹。项羽东进。刘邦西边出关,联五国诸侯,号称五十六万人攻楚国,占彭城。
项羽三万军南下,奇袭彭城,一路追杀,汉军歼灭十余万,淹死十余万。退守京索一带。
刘邦当时跟张良商量,关东之地不要了,都他妈分封掉,怎么办?张良让他善用三杰:韩信、英布、彭越。
此后,汉的策略是:
彭越在东线项羽背后骚扰。
英布在东南淮南一线折腾。
韩信渡黄河破魏,然后背水一战破赵,再破燕代,然后取齐,杀龙且,那是北线。
刘邦自己在京索宛叶一带死撑。
中间刘邦被打溃了许多次,用了诸如让纪信替死啊、扔掉老婆孩子啊、“分我一杯羹”啊之类的法子死扛。
终于汉军慢慢合围,项羽被迫求和。楚河汉界划完了。
刘邦当时觉得自己兵力有优势了,追过去想捞便宜,固陵之战,项羽一个回马枪,把刘邦卷了。
之后刘邦才咬牙,封王,大肆封王,于是垓下大军回合,四对一的优势合围。
此前战无不胜的韩信亲自率三十万为前军,孔聚与陈贺在左右,刘邦在后,周勃、柴武等再在后。
韩信初战后退;楚军追击,汉军左右翼发动,大军合围,彭越、英布、刘贾、周殷一起来,楚军败北。
然后就是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羽溃围南走。还演出一场著名的二十八骑破围。
终于到了乌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然后徒步杀人。“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最后自刎。
项羽在东城时吹牛: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起兵八年,七十余战,没输过。
这话其实有点吹牛。垓下不是刚输了么?
但实话实说:巨鹿之战,五万破起码二十万秦军。彭城之战,三万破五十六万。
他的对手章邯,这辈子纵横天下打破各路起义军,就输给项羽——以及后来的韩信。
他的对手刘邦,这辈子纵横天下最后称帝——除了韩信项羽,也就是他最厉害了。英布自己后来谋反时说过,他忌惮的只有淮阴侯(韩信)和刘邦罢了。
英布自己勇冠三军,巨鹿之战做先锋敢死队;彭越自己也是老兵油子;他们加上刘邦,都不敢正面扛项羽,必须分进合击,合围来。
以及,韩信。
韩信千古兵仙,真正用兵如神多多益善的怪物。这辈子还定三秦出关东向破魏灭赵徇燕定齐纵横列国,天下无敌,千古仅见,但垓下初期优势兵力,还是要后撤。
项羽的战略眼光和用人,那实在不怎么样。
但正面战场,这辈子真是没服过谁。二十五岁把秦国主力部队给碎了,二十六岁就当了霸王天下之主,到死不过三十一岁。
他打起来也没有韩信那些背水一战水淹龙且瓦罐渡河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华丽计策,就是绝栈道大迂回后一个字,干。
千古猛将勇士多了。关羽万军斩颜良,杨大眼号称关张之勇,李存孝、冉闵们都有乱军突阵的战绩,岳飞年少时也长枪刺杀过敌将黑风大王。甚至大明朝还有能用一百二十斤大刀、能手刃数十人的刘 ——当然他老人家不也栽在萨尔浒了,嗯。
但像项藉这样,靠勇武和正面干,基本推翻一个王朝,到处以少打多,打出了韩信这种千古名将生涯仅有败绩的,打得刘邦英布章邯彭越这种当世豪杰四处躲的,好像也没有第二个了吧?
实际上,项藉的勇武与韩信的兵略、张良的智计、萧何的筹谋和刘邦的用人,那是互相依存的。
贬低哪一个,都是贬低其他。
项羽勇武的底线是:必须靠刘邦千古罕见的用人谋略,加上汉初三杰的卓越才能,才能搞得定——如果他不是千古无二,那汉朝开国居然那么艰辛,好像也不大光彩了吧?
大家对项羽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太史公的《史记》里,如果稍微动脑想一想,就会发现诸多漏洞。对于学生党而言,没有社会阅历、又习惯于服从所谓的权威,自然不会对权威史料产生质疑。项羽的历史形象,经过太史公的美化,一炮打响,神勇无二的威名传了两千年,刘邦若是看了《史记》,肯定要破口大骂了。
在详细评说项羽之前,我先给他来个总评。
一个固守传统贵族血统观念、善于单挑奇袭的愣头青,因为机缘巧合,被一群老狐狸推到了有名无实的虚位,随后又被他们无情的抛弃,最终垓下丧命。他的一生,就像流星一样,成败之速,古今罕有。不要说什么神勇千古无二了,霸王的威名他也担不起,他勉强算是一个合格将领,仅此而已。
大家先不要急于反驳,且听我详细说明,还原一个真实的项羽。
问题1:项羽凭借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二十万的功绩,坐上了诸侯联盟长的位置,有了分封天下的威望,项羽完全是靠实打实的个人能力得到这一切,你怎么能说是机缘巧合呢?
答:项梁的突然死亡,让项羽意外继承了老大的位置,原先被项梁拿来当傀儡的楚怀王熊心,这个时候反倒一下子也有了实权,因为项羽当时根本没能力继续控制他。刚一翻身,怀王就对项羽起了杀心。为了压制项羽,怀王开始拉一个打一个,他扶持原本是外来户的刘邦,对刘邦是要人给人、要粮给粮。这还不算,怀王紧接着又令项羽率领项家军剩余人马北上巨鹿和章邯决战。
大家都知道这个时候的巨鹿就是个坑,项家军又刚刚遭受重创。秦军在巨鹿集结了二十万兵力,而项羽手里的兵力七拼八凑也就五六万,这里面真正的精锐力量也就两三万。这摆明了就是要他去送死。这还不够,为了能进一步制住项羽,怀王还给他派去一个上级领导——楚怀王的亲信宋义。
意外便由此发生了。宋义显然没有领会领导的意图,途中一直拖拖拉拉不动,一拖就是四十六天。这反倒给了项羽和谋士范增重新谋划、私下串联各路将领的时间。宋义到达后,项羽突然毫无征兆地上演了一场下克上,发动兵变砍了宋义的脑袋,重新拿回了军队指挥权。
更要命的是,在这四十六天里,咸阳也发生了一系列变故。
赵高杀了李斯,彻底架空了秦二世胡亥,同时还企图暗杀章邯派往咸阳述职的副将司马欣。赵高这一系列疯狂的举动,把秦国彻底送上了不归路。先前他们杀蒙恬、蒙毅兄弟就已经动摇了军心,而这次和李斯一起被杀的,还有代表军方利益的冯劫和冯去疾。前线的秦军对中央政府算是彻底断了念想。而赵高这个时候也已经彻底失去了理智,在他看来,在前线手握重兵的章邯已经成了自己最大的威胁,所以连他派来的副将也要杀。到了这一步,巨鹿的二十万秦军已经失去了继续作战的理由。
通常的说法是,项羽能打赢秦军是因为“破釜沉舟”,但是,真实的战争从来不是靠玩命就能打赢的。这就好比真正的草根逆袭,不是光靠勤奋就能达成的。事实是,秦军王离部放弃抵抗,是在“破釜沉舟”一个月以后的事,而章邯所部停战,则是十一个月以后的事。而这段时间里,楚军和秦军的防线基本没什么变化,即便是《史记》里也没有关于这段时间秦军伤亡数字的记载。从军事常识来说,阵地战中,你统计不到对方的伤亡情况,那只能说明你从没占过战场主动权。
最后项羽和章邯之间的停战,史书里不叫“受降”也不叫“投诚”,而叫“殷墟会盟”。殷墟在现在的河南安阳。也就是说,双方是结盟,而不是谁打败了谁。不止如此,关中这块天下最重要的土地,也被均分给了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个秦军的最高军事主官。
在项羽和章邯有血仇的情况下,他能答应对方这么苛刻的条件,唯一的解释就是,楚军根本啃不动秦军。五六万对二十万,实力悬殊,当然谁也啃不动。
正是秦国内部的政治倾轧四处波及无辜,导致秦军将领处于自保和失望的双重心态,最终放弃了对咸阳政府的支持。而从项羽这边来说,一场原本是要弄死他的政治阴谋,反倒以楚军的不战而胜告终,在各路诸侯中,项羽从一个弱势的继承人,变成了击败暴秦的英雄。因此,项羽被各路造反诸侯推举成了纵长,相当于武林盟主,这一年项羽不过才二十六七岁。
公元前207年秋,章邯与项羽在殷墟会盟。一直以来,章邯所率领的秦军都是各路造反诸侯心头挥之不去的噩梦,谁想一夜之间,大家成了自己人。
一般的说法都认为,项梁和项羽虽然名为叔侄但情同父子。那么,章邯和项羽按理说应该是有杀父之仇的。可殷墟会盟的结果是,秦军维持原建制,仍由章邯指挥,不止如此,章邯、司马欣、董翳这秦军的一、二、三把手,都得到了封王的承诺。要知道,后来楚军阵营里,除了项羽是西楚霸王之外,也只有英布一个人获封九江王。
项羽并不是个有心胸的人,但凡是攻城略地遇到当地军民抵抗后,他无一例外会对城中百姓无差别屠杀。能让这么一个毫无恻隐之心的人如此妥协,唯一的解释就是他面对章邯,既没胆也没能力把人家怎么样。
或许有人问,不是秦国二十万降兵最后都被项羽坑杀了吗?非常遗憾,这个说法只见于《史记》这一本书,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文献或是考古证据能证明。况且从常识上说,在冷兵器时代,五六万人要去杀十几、二十万人,而且还是受过训练的军人,即便是统统被缴械那也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再者说,就算项羽和他手下的楚军个个都是超人,他们连二十万人都杀了,也不差章邯他们三个吧?非要留下对方还给人家都封了王,封地还是天下最富饶的关中地区,让他们获得了项羽手下众多有功之臣想都不敢想的地位和财富,这在逻辑上显然是说不通的。
由此我们不难做出这样一个推断,当时项羽所率的楚军,实际力量定然要超过刘邦和其他一些诸侯,但是在面对章邯所率的秦军时,肯定是占不到什么便宜的。所谓殷墟会盟,那就是真的结盟,这并不是为了给章邯留面子的托词。
但是无论如何,项羽的确是终结掉了大秦帝国的最后一支有生力量。加之楚军的规模和战力又都强于其他各路诸侯,于是这帮人一起推举项羽做纵长,差不多就是诸侯联军的盟主。而这个不过二十六七岁的毛头小子,被一堆老家伙一起哄还真就应允了,殊不知这背后正是人家给他挖好的一个大坑。在此之前,陈胜、吴广两人,很大程度上就是死在这些老家伙的算计之下。这些人打仗不行,对算计却是驾轻就熟。
项羽这个所谓的“纵长”,听上去好像非常厉害,可是细推敲一下,我们会发现除了一个虚名,这不会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也就是无利可图。不止无利,还无权。楚军和其他诸侯之间的联盟只是空名,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联系,项羽对各路诸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控制手段,这就是“无权”。既无利又无权,但是责却一点没少,联军的任何一点恶行,不管是谁干的,肯定都要记在项羽的头上。
事实上,项羽完全可以不接这个虚 名。当初他叔叔项梁想方设法从民间找出一个楚王族后裔,立为傀儡楚王,其本意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差不多,除了获得楚地的民心以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自己始终可以权大责小,保持一定的回旋余地。
当时,项羽已经夺回了军队的控制权,实力还不减反增,所以楚怀王事实上已经失去了翻盘的机会,后面只能继续老老实实地做傀儡。这种情况下,项羽完全可以拿怀王当借口,推脱掉这个纵长的位置。然而遗憾的是,项羽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就这样,章邯所率的秦军、项羽的楚军加上其他诸侯军,共计四十万人,浩浩荡荡、闹闹哄哄地开始向咸阳开进。刘邦所率的几万人马,之前因为一路没碰到多少秦军主力,所以已经先于众人开进了关中地区。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鸿门宴”的故事了。因为大家太熟悉了,所以这里我们没必要再去细说。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复盘当时的情况,其实项羽在鸿门不杀刘邦,并非是什么妇人之仁,相反这是非常明智的。因为即便你杀了他,汉军也未必就一定会溃散,最后很可能还是要两军正面交战。而无论是章邯手里的秦军,还是其他诸侯的杂牌军,项羽都无法真正控制人家。一旦真打起来,届时这些人会怎么做,是不是会来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好戏,都不好说。毕竟,天下就这么大,少一派势力就意味着别人可以多分得一块利益。所以,这种时候什么都不做,反倒是最明智的。这一步项羽尚可以控制,而后面的事,就完全控制不了了。
当初出兵之前,楚怀王给大家开了一个空头支票,叫“先入关中者为王”。如今既然刘邦已经和项羽达成了妥协,那起码从理论上说,项羽就应该是关中王,即便因为有章邯他们的存在,项羽不太可能尽得关中之地,但是得一部分也是可能的。
经过秦人多年苦心经营,关中盆地当时是天下最富庶的地区,而且是战略要冲、形胜之地。历史上,周、秦、汉、隋、唐皆是以关中为根据地,最终统一天下。这样一块地方,如果让实力最强的项羽染指,那么未来必然会成为所有诸侯的潜在威胁。
于是乎,各路诸侯在关中地区开始大肆烧杀抢夺、奸淫掳掠,一时间让秦地变成了人间地狱。这里面楚军的表现如何已经不可考,但项羽既然是纵长,那无论他手里沾没沾血,这个罪责自然都只能算在他头上。
各路诸侯在关中大肆杀戮还有另外一层想法。
当初秦灭六国一统华夏之后,秦始皇并没有诛杀六国王族,而是强制他们全都迁移到了咸阳居住。六国贵族虽然没了权力,但待遇并不差,照样过得钟鸣鼎食。秦末天下大乱时,那些造反的所谓的六国贵族,其实和六国王族没什么关系,有也不过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旁支,有的则干脆只是当地的地头蛇,真正根正苗红的六国遗族,基本算是一个都没有。如今大秦帝国被灭了,这些正儿八经的六国遗族该如何自处呢?
在关中大屠杀之后,后世史料中再无关于迁居咸阳的六国遗民的记载,这里面的奥妙,不言而喻。
一番杀戮之后,项羽这个诸侯纵长,早已成了秦人眼中不共戴天的死敌,他自然不可能在这里立足。楚人此时已经是关中秦人恨不得食肉寝皮的仇人,他们即便想留,又怎么待得住?所以楚霸王所言“不能锦衣夜行”的说法只是一句托词罢了。
而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秦将,在这里面也属于躺着中枪。明明殷墟会盟谈下来,关中将被他们仨瓜分,结果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果实,地盘就先被一群乌合之众给祸害了,他们三个在秦人眼中,也成了彻头彻尾的背叛者,成了“秦奸”。后来刘邦的还定三秦之战,章邯他们明明是主场作战,却被打得一败涂地,根源就在于民心尽失。
项羽忙活了一圈,却只是空得了一个西楚霸王的头衔,最重要的关中地区他一点都没得到。刘邦虽然也从中退了出来,但他拿到的汉中,是进入关中的战略通道。项羽手中所控制的实际疆域,与进入关中之前比,其实并没有实质性变化。他的根据地彭城和关中地区之间,还隔着一个魏国,所以他对关中秦故地根本没什么影响力。而且彭城处于江淮平原,四周地势平坦,无险可守,项羽窝在这里,就已经不再具备争天下的资格了。
问题2:为什么说项羽勉强算是一个合格的将领?
答:因为项羽军事生涯唯一可圈可点的就是彭城击败刘邦。刘邦统一关中秦地时,项羽正在齐国和当地群众撕打,其老窝彭城正处于空虚的状态。刘邦看到有机可乘,想要一鼓作气灭掉实力最强大的项羽,于是广发英雄帖,联合各路诸侯,一下子拉来五十六万人——当然这个数字很可能是有水分的,组团去掏项羽的老窝。
如此规模庞大的一支联军去打一座空城,自然是手到擒来。当时正在山东作战的楚军,一下子腹背受敌,落入了非常凶险的境地。大本营丢了的项羽开始展现出他超凡的军事才能,面对多数人可能都要绝望的境地,这个当时只有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和大胆。
项羽心里清楚,刘邦的诸侯联军看上去规模庞大,但存在一个最大的破绽:他们并不是一支独立完整的军队,而是一个结构复杂的联盟。任何性质的联盟都逃不出一个铁律,就是成员数量与联盟质量、联盟行动力成反比。这和现在网络社区“人数翻番,智商减半”是一个道理。即便是放到现在,欧盟不是也随着成员国的不断增加,而变得越来越缺乏活力?到最后,英国为了不被拖累,索性要脱离欧盟了。
刘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先前头脑一热,为了打仗时规格尽可能高一点,所以对要求入伙的诸侯来者不拒,结果一来二去,把他自己弄到了几个月之前项羽所处的那个尴尬境地,有责无权还无利。除政治上麻烦之外,在实际操作层面,这么大规模的军队,缺乏统一指挥协调,那必然是看着吓人,其实到处都有隙可钻。
项羽就是看到这一点,所以做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他带着两万多骑兵抛开大部队,马不停蹄,星夜兼程,从联军各部之间的一个个空隙穿过去,然后直扑刘邦所在的大本营,结果一击命中,联军只用一个上午即宣告系统崩溃。
由此楚汉争霸也就完成了第二阶段。项羽凭借高超的军事判断和指挥能力,掰回了一局,但是局面也仅仅是到此为止。因为一次胜利并不能改变楚汉的实力对比。刘邦虽然败得很惨,但是他背后的关中八百里秦川沃土可是一点没受损失,战争都是在项羽家里打的,打赢打输,砸的都是他的场子。
其实很多事和打仗的道理差不多,当总量大到一定程度以后,技术问题其实将不再是问题。我技术不如你,但是我实力比你强,我和你竞争,十次里面输掉九次,我输得起,可是你只要输一次就再没有翻盘的机会。说得再露骨一点:一切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在现实中其实都不算问题。
彭城一战刘邦败了,但除损失了一部分面子以外并没有伤筋动骨,至于战损,他前面损失多少,后面萧何马上就能给补上多少。项羽可就就惨了,虽然打赢了,但是自己的场子被砸得七零八碎,最后算下账来他还是净损失。比之更要命的是,一连串的军事胜利,让楚军的将军们都得上了项羽依赖症。
问题3:刘邦起初也是被一群老狐狸拥立为沛公的,各路杂牌诸侯也是老狐狸,各有各的算计,为什么项羽就被大家抛弃了?为什么刘邦笑到了最后?
从某种程度上说,楚汉相争本质上就是“传统的家族企业制度”PK“职业经理人制度”。
楚承楚制,汉承秦制,仅此一条,其实楚汉对局的结果在一开始就已经是一个没什么悬念的定局。
所谓楚制,说白了就是家族管理、血亲政治,家就是国,国就是家,二者根本无从分开。战国时的楚国,本质上更像是一个贵族共和国,甚至说是一个联邦。昭、屈、景三个氏族共同组成了楚国的芈姓王族,而在它之外,还有敖氏、蔫氏、伍氏、项氏、庄氏、黄氏……每一姓都有他们自己的封地,这些地盘儿不是楚王分封给他们的,而是人家的自留地,很多大族在当地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只不过是因为楚王室实力最强,软硬兼施之下,这些大家族才在法律层面承认了楚王是自己的王。
但这种承认也仅仅是理论上的,现实中楚国的各个封地其实就是大家族的独立王国,不用给中央政府纳税,自己完全掌握行政、司法权力。封地内部,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寡,完全取决于他姓什么,在族内的辈分高还是低。而楚国的中央政府,为了笼络住这些大世族,还必须给人家的家族子弟预留好职位。国家机器就那么大,世族子弟和王族子弟们一瓜分,也就再不剩什么了。
所谓的楚国,就是由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圈子所构成的,而每个圈子都是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
有句话叫“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楚国草创时期,楚人的先祖凭借家族血脉,可以上下同心,筚路蓝缕。然而在国家疆域基本稳定之后,这种血亲政治又成了楚国一切政治弊端的根源。大家族往往是连肉带汤一锅端,垄断了一切社会资源。他们眼中有家而无国,大族的家事,就是全体楚人的国事,而楚人的国事,在大族眼中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屁事。
这种局面,吴起想改变,结果被贵族发动政变,乱箭射死;屈原也想过要改革,结果刚刚动了动嘴,就被流放了。幸好他是王族子弟,否则可能会和吴起一个下场。最终,在秦灭楚的战争中,秦人的史书中记载,楚军面对秦军的进攻时并没多少抵抗意志,各部只有在保卫他们本族的封地时,才会拼死抵抗,然而一切都为时已晚。
天下大乱之后,项羽建立起的西楚,从管理模式上说,基本就是战国时代楚国的翻版,完全延续了血亲政治的那一套。一个人在楚营中的地位,本质上依然只取决于他和项氏血统的远近,这是任何功绩都抵消不了的。最显著的例子有两个。
项羽的首席谋士范增,号称是他的“亚父”——意思是仅比亲爹差一点。可还没到关键时刻,稍稍一点风吹草动,这个亚父马上就变得一文不值。陈平跳槽到刘邦阵营中以后,随即对项羽展开了舆论战。陈平利用自己原先在楚营的人脉,花重金制造舆论。其实还真说不上是造谣,因为陈平在楚营传播的言论是:项家完全是家族管理,靠血统搞小圈子,外姓的文臣武将功劳再大,你最终也不过是个打工的,项羽完全可以说扔就扔。
舆论战中,造谣并不可怕,只要公 开透明,做好辟谣就能“怼”回去。可怕的是,对方说的都是对的。
如今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普遍都开始重视舆情,特别是网络舆情,可是这种重视,却往往让人忘了舆论的本质。舆论最终是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的,它只可能是催化剂,而不可能是改变事实本来面目的置换剂。“苍蝇不叮无缝蛋”,两千年前,陈平恰恰是明白这个道理的。陈平下大本钱散布这些言论,其实并不指望这点“苍蝇”能造成多大杀伤,他真正对楚军的打击,是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了项羽这颗蛋是有缝的。
果不其然,楚营的舆论开始有激化项氏族人和外姓高管矛盾的趋势,而项羽作为老板,原本应该是居中坐在仲裁者的位置,可是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姓项。最终,季布、钟离眛等外姓将领被边缘化,作为外臣总后台的范增被解除职务,在回老家的途中病逝了。
汉对西楚的舆论战之所以像刀切豆腐一般顺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陈平对楚的问题实在是太了解了。他也曾经是项羽阵营的谋士,通过功劳获得了卿一级的爵位,可以说不但有高薪,还有股权。而另一方面,陈平还是楚营圈子文化的直接受害者。陈平曾经作为项羽使臣,说服了殷王司马卬——其实就是一个地方军阀,投靠项羽接受收编,结果没承想,刘邦还定三秦,彻底控制了秦国故土,刘氏集团行情一路看涨,而司马卬这种地方军阀,自然就追涨杀跌,转投到刘邦那边了。
这其实就是一次不可控的失败,然而陈平却成了事件的背锅侠。因为此事没人承担责任不行,让项羽圈子里的人来承担也不好看,很可能众多项家子弟瞅着陈平这个外来户也不爽,自然他这个外姓人就该背这个锅了。好在陈平没有范增那么讲究,发现苗头不对就赶紧跑路了。
史书里的说法是项羽生性多疑。可是别忘了,项羽的叔叔项伯明里暗里一直和刘邦阵营有来往,可是始终安然无恙。一句话,你有多大能力,干了多大成绩,到头来终归都抵不过一个姓“项”。项羽是典型的贵族子弟,在他的逻辑中,血统才决定了一个人高贵与否。
在他眼里,他的父辈是老大,他是老二。对于那些布衣平民出身的官员,无论项羽最初如何恭谦礼让,但他骨子里依旧觉得这些人永远不过是自己的奴才,雷霆雨露皆是天恩,用你是看得起你,什么责权对等、以功授爵,这些在项氏血统面前统统一文不值。
如此一来,项羽集团天然对外姓精英就缺乏凝聚力,进而整个集团也就缺乏扩张力。因为集团中每个人都不是傻子,多数人肯定都会遵循心利互换的对等原则,你给我多少利益和尊重,我自然会给你多少忠心,谁也没有义务对谁无条件无原则地愚忠。
于是,项羽阵营的控制力和忠诚度迅速被削弱,放着庞大的精英群体,他不愿用也不敢用。但是光凭项氏的七大姑八大姨这么点人来打天下,可能吗?而且项氏家族的成员,生下来就有干股,戏下分封以后,西楚的地盘直接成了项氏成员的封地,每个人都有铁杆儿庄稼。只要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们就不愁吃喝,自然也没有向外扩张的动力。
以上这些,其实也是一切搞小圈子 机构的通病。这些圈子有的是靠血亲,也有的是靠其他天然的关系,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是靠某种亲近感而形成的,虽说不可否认这种圈子在初期会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而刘邦阵营承袭秦的制度,建立起了一套类似如今职业经理人的管理体制。
汉承秦制,而在此一百多年前,商君就已经建立起了秦的基本盘体系。刘邦打天下,靠的不是中阳里的乡党,也不是刘氏族人,而是一个更大的盘面。虽然比之秦国,这套体制的公平性弱化了不少,但大体结构依然不差。能力和实际利益激赏,是连接这个基本盘的唯一纽带:功必赏,过必罚,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平民成为汉阵营的基本盘。以功授爵制度,从平民当中可以不断遴选出精英,而且这些精英还是现行体制下的受益者,他们成为这个基本盘的第二层级,而众多高端精英,在刘邦一视同仁的态度下,成了最核心的第三层级。
刘邦阵营内,从丞相萧何往下直到普通士兵,大家都是要靠业绩吃饭的。别看刘邦动不动一高兴就给谁封个侯爵,可封的都是别人手里的地盘,你要想兑现,就必须先和刘邦一起干掉项羽和其他一堆杂牌诸侯。有公平公正的激赏体制,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那摆着,后面的事自然就好办了。
公元前202年年初,楚汉之争最终落下帷幕,楚灭汉兴。刘项之间差的,不是运气,更不是人品,而是实力上的差距。而造成这种实力差距的,是制度以及领导者的胸襟、见识的差距。
问题4:项羽为什么担不起霸王的威名?
答:大家都知道刘邦踹孩子的糗事,狼狈逃窜的窝囊样,经过司马迁的叙述,沦为千古笑柄。大家或许不知道项羽的糗事,比刘邦还要恶劣,我来爆料一下。项羽被困垓下,深夜突围。我们都知道霸王别姬的故事,可这背后还有一个残酷的事实:垓下被围时楚军尚有十万人,项羽没有像长平之战中的赵括那样率全军突围,而是趁天黑带着八百亲兵秘密逃离,对垓下的数万楚军官兵,项羽没有给他们任何交代,既没有布置他们突围,也没有授权他们向汉军投降。
这样一来,这数万楚军就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失去了指挥。楚军营地的一切如常,成了项羽逃跑时最好的掩护。在项羽眼里,这些普通兵卒为他这个贵族献身,恐怕应该算是他们祖上积了阴德。第二天面对汉军的进攻,楚军上下还在傻呵呵地等待主帅下达命令,却始终没等到。没有命令又不敢随便逃命,结果一战下来,十万楚军被汉军斩首八万。
《史记》里对项羽的死,司马迁同时写了两个版本。一般人们知道的只有乌江自刎那个特别热血的版本,但这只在《史记·项羽本纪》一篇中出现。而同时期的绝大多数历史文献,包括《史记》的其他部分,对项羽之死通常都说得非常简单明确:项羽逃出楚营后,被灌婴所率的骑兵斩杀于东城,而此处距离乌江尚有一百多公里……
(一)项羽的单兵战斗力解析。
有一位勇武绝伦的君王,在战场上,仅仅张大眼睛一瞪,敌将就被吓得胆战心惊,逃回营中,不敢出战。这才是天生的“王霸之气”。中国史学泰斗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如此不可思议的一幕。
此事发生在两千两百多年前的成皋之战,对峙双方的是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西楚军。楚军勇士阵前挑战,刘邦派遣一名来自北方楼烦部落的神射手,箭无虚发,连续射杀楚军挑阵勇将三人;眼看楚军士气受挫,项羽大怒,亲自披甲持戟冲阵。
楼烦神射手待要故技重施,弯弓射向项羽,却被项羽眼睛一瞪,竟吓得目不能视,手指颤抖,再也不能开弓拾箭,仓皇回阵,不敢复出。
刘邦闻知,大惊失色,不得不亲自出马鼓舞士气,指斥项羽罪状,被项羽以伏弩射中胸口,只差一点就丢了性命,否则的话,也许整个中国历史,也就因此而彻底改写了。
【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於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史记·项羽本纪》
【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十罪。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用眼睛发挥他“王霸之气”的威摄力,还不止这么一次。在他军事生涯最后的乌江突围战中,项羽所部仅剩二十八名骑兵,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率本部精锐骑兵疾追不舍。
项羽眼睛一瞪而厉叱之,竟吓得杨喜人马俱惊,几乎跌下马来,其部连续退避数里。项羽遂驰骋纵横,斩杀汉军一都尉,杀数十近百人,突围到乌江边,与乌江亭长相会,最后留下了“不肯过江东”的千古绝唱。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以上故事听似离奇,却并非如《三国演义》中”张飞一声怒吼,吓死曹将夏侯杰”之类的小说家言,而是被隆而重之记述的正史记载。那么,为什么项羽一瞪眼,竟会有这么强大的威慑力,竟连杀了三员楚将的汉军神射手直接丧失战斗力;更在穷途末路时,仍能让统帅精骑奉命追杀的汉军骑将心惊胆战,退避三舍呢?
项羽的眼睛确实天生与众不同,就如同真实的“写轮眼”,是所谓“重瞳”,就是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在现代医学看来,这属于瞳孔发生了先天粘连畸变,从O形变成∞形。
重瞳:
按照历史记载,生有重瞳的都是做出了一番杰出功业的人物,包括创制汉字的仓颉,上古贤君舜帝,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后凉开国君主、征服西域的吕光,北齐开国君主高洋,隋朝名将鱼俱罗,南唐后主、一代词宗李煜。当然最著名的,还是项羽,以至于“重瞳子”成了他在后世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别号。
连京剧中的项羽脸谱,也是专为他一个人设置的霸王脸。此脸以黑色为主,白色为辅。两眼角为长方形,两眉勾龙绞,中间贯串一剑,额上画有七星图案,两目特别突出重瞳特征。
项羽眼睛天生异象,睁大眼睛,就如同有四颗眼珠一般吓人。因此在战场上,自然也具有无与伦比的威慑力。
根据《史记》《汉书》相互印证,项羽的最突出勇武表现有三次,一次是夺取会稽郡时,独自杀郡兵数十近百人;一次是乌江突围,二十八骑战汉军骑兵数千,独自杀数十近百骑兵;
最突出一次,在乌江岸边,项羽下马,短兵步战,独自杀汉军骑兵数百人,自己亦身被十馀创。这也是华夏冷兵器史上最强的勇武表现,后世无数勇将,并无一人能接近类似成就。
正史上唯一同样有单人杀数百敌军记录的,是东晋时期的冉魏皇帝冉闵,是在左手执两刃矛,右手执戟,座下朱龙宝马日行千里,同时本方上万军队掩护下,完成了斩杀三百敌骑的战绩,难度比之项羽的乌江绝唱,下马步战敌骑,终究稍逊一筹。
此外,在会稽之战,杀死郡守殷通时,项羽没有任何“力战、被创”的记载,可见在布衣、步战、短兵状态下,项羽就可以无伤轻松斩杀近百人;
而《史记》中汉军勇将如樊哙、灌婴、周勃、曹参、郦商、靳歙等人,于破秦、平叛、击匈奴等诸战中,各种先登陷阵、斩将夺旗之类的勇猛表现,但与项羽所部楚军作战时,没有一次类似勇武发挥,足见霸王的阵前威慑力,只有同时代对手才感受最深。
因此,根据目前史料对比,项羽确是整个华夏冷兵器时代,单兵战力最强的武将。
(二)项羽统率军队的战斗力解析。
而通常大众印象中的项羽,往往只知他是个力能举鼎、徒手可斩杀数百人,武力极高的超级猛将。对他误解最深的,莫过于以为他只是个倚仗个人武力和江东精兵的一勇之夫。
其实项羽的带兵打仗水平,比之韩信、白起、霍去病、李靖、岳飞这样的历史顶级名将,可说不遑多让,在军事学上更有开创性贡献,可作为兵法勇战派的最杰出代表人物。
勇战重将道,谋战重奇谋,作为历史上兵法勇战派的最杰出代表人物,项羽每每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凝聚士卒之心令之奋然效死,正是冷兵器时代将之正道,绝不可以寻常勇夫视之。
项羽既有史上无双的武勇,更具有无与伦比的战场嗅觉,每次大战都是冲锋在第一线,既对麾下士卒有最大的士气鼓舞加成,也能时刻在第一时间把握到战局的发展情况,做出相应判断,因此方能大量击杀歼敌,甚至达到破坏对手战略全局之功。
如以5万楚军击败四十万秦军的巨鹿之战,项羽在战场呼声动天地,令麾下将士士气大阵,人人以一当十,方能九战九捷,将秦将王离率领的长城军团20万人一举歼灭。
这支横扫六国、驱逐匈奴的秦军最菁华部队的覆灭,也令当时作壁上观的几十万诸侯联军,人人胆战心惊,战后更纷纷俯首臣服,共推举项羽为联军主帅,声威遂振四海。
随后项羽总合诸侯联军,连续出击,历时数月,迫降章邯军团的20万秦军,一战歼灭了秦军全部主力,令秦帝国彻底覆亡。
【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又羽呼声动天地。诸侯军人人莫不怖惧。于是既破秦军。羽见诸侯上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羽者。由是为诸侯上将军。兵皆属羽焉。于是羽威权遂振四海。初。宋义与项羽将五万。距秦三将。当王离与羽大战时。精兵四十万众,并章邯军故也。】——《前汉纪·高祖皇帝纪》
又如史诗般的彭城之战,面对刘邦率领的汉军并诸侯联军五十六万,无惧盟友背叛,后方失守,两线作战,孤军深入,兵力悬殊等种种危机,
项羽丢下步兵为主的大队人马,仅仅以骑兵为主的三万精兵从齐国火速回师,乘着拂晓雾色强行突击汉军主阵地,在楚军如暴风雷电般的攻势下,刘邦本部的战斗意志只抵抗了半天便告崩溃,而反楚诸侯联军的指挥中枢也因此瘫痪,在溃退中被楚军一路驱逐并歼灭,被杀者超过十余万人。
刘邦南撤至彭城南部的吕梁山区,想凭山地地势抵御楚军骑兵,岂知道项羽军攻势太迅疾猛烈,汉军新败之余根本难以扎营立足,又被迫一路溃逃至睢水上,被楚军驱赶入河,被杀者溺死亦十余万人。楚军将刘邦军残部重重围困,若非大风突起冲乱阵势,令刘邦率数十骑趁乱逃遁,则后来的大汉高祖皇帝绝无生理。
这一战太史公描写不过寥寥数十字,却足以想象当时战场是何等惊心动魄。项羽所率楚军是攻!攻!攻!杀!杀!杀!而刘邦和他麾下那众多出名的谋士猛将,却只有一门心思的逃!逃!逃!难怪连老父和妻子都被俘虏,难怪连一儿一女都恨不得丢他们下车,实在是狼狈到了极致,险死还生到了极致。
【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觳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一生征战八载,自言“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一生歼敌人数破百万,(巨鹿之战,新安之屠,歼灭秦军超过四十万;平三齐,歼灭齐军十数万;彭城战役歼灭汉军三十万;二破荥阳等战役等诸战累积,歼灭汉军亦超过十万;)
以项羽歼敌人数而论,在古代史中唯秦国军神武安君白起可比。如果在中国古代军事史评选历史前十的以少破多大会战,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这两次精彩绝伦的会战势必无可争议的双双入选。
(三)西汉王朝开国群英,衬托了项羽的强大。
距今两千二百多年前,在今天安徽省灵璧县东南的沱河北岸,有整整七十万大军在此地殊死搏杀,做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最后一战。其中占优势的一方拥有六十万大军,围住了敌方的不到十万久战乏粮人马。
进攻一方的主帅,被后世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稳居前两名的名将,指挥三十万精锐兵马,先败后胜,刚刚将敌军击退;他的名字叫做韩信。
韩信有历史上独一无二、“驱市人为兵”的特异功能,就是不停被君主抽却军中精锐主力,然后临时聚合一群市井之徒,带领这群刚刚接受训练的新兵,还能百战百胜;
他指挥调度几十万大军如臂使指,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被后人誉为谋战无双的一代兵仙。
后世历代兵家,一向将韩信与战国时的秦国名将白起相提并论,推许韩、白为名将第一,韩信更后来居上,排序位居白起之前。“用兵如韩白”,也是中国古代对名将的最高赞誉。
韩信的身后,更有他的主公,带着另外三十万大军压阵,此人当然就是大汉王朝的建立者、汉高祖刘邦,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开国帝王之一。
刘邦出生寒微,却仅用七年时间,便驾驭天下英雄,成就四百年辉煌帝业,因此被历朝历代皆推许开国君主第一人。一直到明朝时,同样布衣提三尺剑平定天下的明太祖朱元璋,才被认为可与之相比。
在刘邦的身侧,站着两位谋士。一位是被誉为“智圣”的张良张子房,后世无数名军师,从诸葛亮到刘伯温,都将他视为生平偶像,毕生竭力效仿其功业。
在唐朝和宋朝,朝廷官方祭祀的武庙中,张良作为兵家之亚圣配享,仅次于兵家始祖姜尚姜子牙,排名更高于孙子、吴起、韩信、白起等其他著名军事家。
另一位则是被誉为“谋圣”的陈平,陈平既善谋国、更善谋身,六出奇计平定天下,最后身居相位手掌大权,安然终老。他既是千古第一“毒士”,亦是史上第一“鬼才”,临机应变,莫测高深。
因此张良和陈平合称为“良、平之谋”,也是后世对谋士最高的称许;
如三国时代著名谋士,“鬼才”郭嘉和“毒士”贾诩,虽然大众知名度甚高,但论在整个中国历史的评价,两人加起来也未必能与陈平相比,更遑论张良了。
汉军中另有一位重要将领,他就是中国战争史上游击战术的始祖彭越,历史上第一个将“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疲我扰”的战术运用到实战中的军事家。正是他在敌军后方不断袭扰其补给线,使敌军粮草军资得不到有效补充,后方城池处处报急,主力大军为之进退无措、疲于奔命,才导致了最终被汉军合击于此地。因此在后世,他同样常与韩信并称为“韩、彭之将”,作为历朝开国首席大将的代称。
还有一位历史评价不逊于以上诸人的超级牛人,虽不曾身临其境,却真正主导了这持续四年的整场战争。他就是被刘邦认为开汉首功的汉朝第一任丞相萧何。
是萧何率先入秦宫,以独具长远的眼光,首先尽取大秦帝国的户籍图册等各种重要资料;是萧何安抚关中,收取秦地民心,让刘邦得到三秦子弟的踊跃支持;是萧何从小卒中发掘了韩信,竭力举荐他为大将军;因此让刘邦集团在短短时间便占据了战略,经济,体制甚至人才上的极大优势,全盘继承了秦王朝的军国动员能力。
更是萧何在持续四年的战争中,不停输送兵马粮秣,让刘邦在劣势战力下、哪怕经历损失超过三十万人的彭城大败之后,仍能迅速得到输血,集结一只总兵力不亚敌方的大军,与之长期相抗。
因此,萧何不但被无可争议公认为两汉第一名相,更和春秋齐国名相管仲,并称为“管、萧之才”,为历朝历代对宰相的最高称许;
在张良、陈平的谋略帮助下,在萧何的后方支援下,在彭越的敌后接应下,刘邦正面死扛对手,苦战四年,几次险死还生,最终等到韩信千里包抄,会师来援,以六十万大军泰山压顶之势,誓要一举歼灭对手。
而这么多即使在几千年中国历史都算最出类拔萃的超级大牛,此时却不敢有丝毫大意,他们要组团围杀的,与其说是眼前十万敌军,倒不如说仅仅就是一个人。
在过去的七年时间,此人是全天下所有人的噩梦,他推翻了一个强大帝国,名副其实的伏尸百万,这个人当然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垓下之战,项羽率十万楚军,与三十万韩信军决战,刘邦则率另外三十万汉军在韩信军后面压阵。项羽奋力击退韩信中军,却被两翼孔熙(孔将军)、陈贺(费将军)部夹击,而后韩信中军大回返,与左右两路汉军合进,大败项羽军。
项羽野战战无不胜的神话,至此被韩信打破,六十万汉军团团包围了所剩不到十万的楚军残军,楚军兵少食尽,然后又被韩信张良施以“四面楚歌”之计,士气更大挫至极。
至此时,换了史上任何神将在项羽的位置,也绝无反败为胜,击败韩信、刘邦、张良、陈平这些超级历史大牛组团围攻的可能了。
整个楚汉战争中,韩信策划北上迂回大战略,刘邦张良陈平们在荥阳正面数载苦战,几次险死还生,萧何竭关中之力后方支援;彭越在后方游击断粮,不让楚军有片刻喘息机会;同时费尽周折,阴谋阳谋尽出,分裂离散楚国的人心军心,整整一代王朝的开国群英群策合力,这才令项羽陷入绝境。
若因项羽的最终失败,而贬低看轻项羽的强大能力,则同时也是对整整一代大汉开国元勋,包括刘邦韩信萧何张良陈平们数年协力、生死搏杀成果的贬低。
《二十四史》中称誉后世英杰才干的“用兵若韩白”“韩彭之将”“良平之谋”“管萧之才”等等文字俱在,足以说明汉初开国诸臣在史上的崇高地位。
那么项羽作为同时成就了这么多无可争议之千古英雄的超级反派大BOSS,在历史上究竟应当是何等强大存在,亦是可想而知。
这么说
十面埋伏,是一个绝美,凄凉,且无奈的词。
对正反双方都是
是谁赋予它美感?
是项羽,而你纵观历史,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具体战绩不需多讲,因为已经被人说烂了,以少胜多,未尝一败,已经是细思极恐,再思甚惧的词汇了
没有这些,哪来的
【霸王】,二字
这个问题太简单了 把你觉得可以并列 ,不, 把你认为仅次于他的那个将领名字列出来就行。
衡量一个人猛不猛,要看他的对手是谁。
章邯,秦朝最后一个名将。
当时陈胜已经称王,手下大将周文带着几十万军队紧逼咸阳。
章邯呢?带着一批刑徒和奴家子。也就是说一批苦力工人和奴隶,组织起来。
正面把周文和几十万人干挺了。
然后就是各种平叛,屡战屡胜,定陶一战,直接把项梁也干挺了。(项梁是项羽之前的楚军统帅,也是项羽的叔叔。而项梁死后,项羽一度被边缘化,但是很快通过兵变夺权重新掌握了军队。)
可以做一个假想,假如没有项羽的话,也许秦朝不会那么快灭亡,章邯完全有可能将各地平叛,然后让秦朝维持下去。这是很有可能的。
因为那个时候,章邯平叛将各路叛军揍得不要不要的,连最强的楚国项梁都给他弄死了。
然后……项羽开始登场!
我仿佛听见了历史的画外音:开始你牛逼闪闪的一生吧!
项羽一战封神,是在巨鹿!
巨鹿一战,项羽的对手是谁呢?就是章邯!
还有王离。
王离是谁呢?
他的爷爷是王翦,就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那个王翦,就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带兵灭掉楚国的那个王翦。
王翦在灭掉楚国的时候,弄死了当时楚国的大将项燕。
而项燕,是项羽的爷爷。
而巨鹿之战,王翦的孙子王离,对上了项燕的孙子,项羽。
有的时候啊,历史真的很有意思……
王离的军队是秦朝当时最后的精锐!驻守长城和匈奴打了多年的长城军!距离蒙恬打败匈奴才过去没几年。
这样一支军队!可想而知绝不是软柿子,是精锐!
再加上章邯的大破各路叛军的刑徒军。
有多少呢?
一共四十万。
项羽呢?五万人。其中的主力就是我们俗称的八千江东子弟。
巨鹿之战,项羽做了一件名传千古的事情,也就是成语里的破釜沉舟。
他带兵过河后,下令把船都凿沉掉!意思是:老子既然来了,就没打算回去!只有向前干死敌人,没有掉头逃跑的打算!
项羽下令,把部队里士兵们吃饭用的锅都砸掉。
部下表示:那我们怎么吃啊?
项羽表示:干死秦军,用他们的锅吃!
没错,就是这么酷炫狂拽屌炸天
巨鹿之战,5万对40万。
项羽九战九胜,生生把对方干挺!
这一年,项羽25岁。
25岁。
打赢了之后,项羽骑马路过其他诸侯的军营,在辕门口,其他各国诸侯都是跪在营地大门口的地上行礼的!
就一个字:服!
诸侯对项羽的评价就四个字:天神下凡!
再说彭城之战。
刘邦带着五十六万人,把项羽的大本营给掀了。
当时项羽在做什么?项羽带着军队在北边,打齐国。
听到老家被掀了,项羽的决定是告诉部下:你们继续打齐国,我带点人回去把丫干死。
他带回去了3万人。
他的战略就是,快打旋风,暴风骤雨!
先是在外围,击破了樊哙和灌婴的偏师。
然后,在凌晨佛晓发动了向汉军的总攻。
3万 vs 56万
项羽用了多久呢?
半天。
拂晓发动攻击,中午的时候结束战斗。
真的就是半天!
刘邦溃败,在彭城战场上,死了十几万人。
而项羽一路猛烈追击,从彭城追到灵璧。
也就是从今天的江苏省徐州,一直追到安徽省宿州。
刘邦又死了十几万人。
几乎全军覆没。
刘邦最后就带着十几个人跑出去,老婆,父亲,全部被项羽俘虏。
最后刘邦跑到哪里才站住的呢?
荥阳。嗯,河南荥阳。
自己看吧,3万人,追着56万人打,从江苏徐州打到安徽宿州,最后到河南荥阳。
56万大军灰飞烟灭。
除了最后的垓下之战,楚霸王一生,从无败绩!
他自己都说过,起兵八年,打了七十多场仗,没输过一次!
他一辈子就输了一次。
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对手是谁呢?
韩信!英布!彭越!
打头阵的是韩信的军队,然后韩信败退了。
这是我所看到的所有的史料里,淮阴侯一生,唯一的一次失败!(也有说法,韩信上来是 佯攻诈败,这个一直在史书上存疑。)
如果不是诈败的话,那么……百战百胜的淮阴侯,正面刚项羽,没刚过人家。
集合了汉初所有的名将,宿将,所有的精锐精华。
弄出了五路大军层层堵截围困,最后才干倒了项羽。
而且人家是自杀的。
项羽是一个极度骄傲的人,如果他肯过乌江,回到江东,再拉起一支军队来,汉朝统一天下,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因为那个时候,项羽才31岁。刘邦54岁。
历史上,刘邦在干死项羽之后,只多活了6年多。
如果项羽逃回江东的话,能不能撑到刘邦死呢?
谁也不知道。
项羽有很多弱点和黑点。
比如残暴,比如小心眼,比如不能容人,比如没有政治头脑,没有大局观等等。
大概是因为他某一方面能力太过于强大,韩信原本是项羽的部下,但是在项羽手下郁郁不得志才走的。
项羽打仗根本不喜欢用什么奇谋之类的,三个字:就是干!
而他正面硬刚的能力的确独步天下。凡是和他刚正面的人都死绝了。
所以,想来,他肯定是极度骄傲的:用什么计谋啊,老子直接推过去就赢了呗。
所以可想而知,用兵入神的韩信,在他麾下的时候肯定不得赏识了。
(你说的想的那么麻烦做什么,老子直接正面A过去就好了啊。)
他一辈子这么干了七十多次,的确每次都赢了。
但是,最后一次,遇到了另外一个千古名将韩信。
这种单纯刚正面的战法,被韩信克制了。
十面埋伏啊……唉,十面埋伏。
项羽真的太霸气了,所以这给他带来了太多太多的美感——如果是远距离观察的话。
但如果和他同处一个时代,你绝对不会爱上他。
因为他残暴,他乱杀人,他屠城,坑降卒等等。
但是他太霸气了,霸气到让人在他死后千年都忍不住会缅怀他的霸气。
最后项羽带着28骑,在汉军围困之中冲杀,还取得了辉煌的战损比。
他说:我告诉你们,老子不是不会打仗,实在是老天要亡我,我其实还是很强的,不信你们看。
然后他杀出去,把追兵揍得哭爹喊娘。
28骑表示:我擦老大你说的对!
他说:我再证明给你们看,看我去砍对方一个上将!
然后项羽冲出去,砍了汉军的一个将军。
部下表示:老大牛逼!
最后的28骑,没一个投降的。
项羽最后死的时候,是自杀死的。
围住他的汉军,不敢上前!
虽然刘邦出了巨大的赏格。
但是因为他太狠了,杀的没有人敢上去,那怕他已经遍体鳞伤,就是没有人敢上去。
直到项羽自杀死掉之后,汉军才一窝蜂上去争抢他的尸体。
记得小时候看一本书,书上说,项羽自杀前,喝了一口乌江水。
我不确定历史上的楚霸王有没有这么做。
但是在我的心里,他应该是这么做了吧……总觉得那个画面,是应该存在的。
嗯,小时候,有一段时间真的很崇拜项羽。
霸王这两个字,他真的是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