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父亲的角度错了:
数学被成为科学之皇后不是因为科学家要算几个数字用几个公式,而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发展和进步密切相关。
如果只是因为“用到”所以重要,那么我觉得“恰饭才是科学之王”,毕竟什么都没有恰饭重要。
语言表达很重要,基本上人类各方面知识都涉及到语言表达。
但是,文学本身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没啥关系,一个人发论文需要的“文字表达”和文学素养,两种追求是完全不同的。文学在艺术上往往追求个人的情绪表达,传达的是情感和人文关怀,也就是经常强调个性化的“有我”。但是科学写作追求的是传达客观的命题,要排除个人情感,强调是客观性的无我。一个太个性化的表达往往造成读者的阅读困难,使得信息无法准确而又清晰的表达:
比如,鲁迅的名句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如果写论文你也这样,你得被导师骂死。
同时极品的文学素养也不会让你在科学进步上获得重要的进展,这点放在历史发展层面也是:
没有莎士比亚,计算流体力学依然会诞生,它需要的前提是牛顿等人发展的分析学。
没有雪莱也依然有广义相对论,它需要的前提是微分几何的发展。
放到个人层面,多读几个诗不会帮你发论文的,但是多掌握牛逼的数学工具还是有可能的。
也就是从人类历史的层面来看,数学最新的发展往往会促进科学的发展,并且这趋势会一直下去。
反过来,数学的发展有很多“动力”来自科学。种群竞争促进动力系统的研究;拉格朗日原理和变分学息息相关;经济学上的博弈论和不动点原理有联系,等等等等。
可惜的是,我反正没发现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现代科学的进步之间存着如同数学那么深刻的联系。如果有,希望文学爱好者说明。
说真的,筛查频率要是上来了,隔离的功效也就那么回事。
我们武汉从上周五到本周五,七天筛了六遍核酸(刚接到社区通知,今晚又要筛),等同于七天筛七次,而且是全市一起筛,对于应检尽检而不去检的人群,会赋予“灰码”,除了医院,哪儿都去不了,无处可逃。
筛到这种程度,隔离期的长短甚至于隔不隔离也就这么回事了。
中途岛战役……
要想搞笑,低俗是最快速的手段。
日本的志村健在三俗的路上走了快40多年了,
现在依然还是依靠这个维持人气的。
可是,一直依靠低俗笑料
迟早会遇到玻璃天花板的。
日本有个叫 快乐亭黑的混血,是说单口相声的,
说的全部都是下三滥的笑料,不是一点,而是全部。
结果就是没人敢找他上电视,广播,或者剧场演出。
翻过来说,保持一点三俗笑料不用,纯靠幽默和擦边球的相声演员,
依然不多。
而且要一直维持这种作品的风格是极其困难的。
侯老,马老就是典范。
(马老后期说的很多小段,其实就是外国笑话,当然是自己加工过的)
反过来说
七口人这个死杠死口 的内容
说了有一百年了吧?
不用解说大家不还是听的懂?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