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最基本的问题,武术是什么?
从我看到的答案里面似乎没有人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我们现在看到的各武术最终形成门派,大部分都完成于清末。
最早的不超过明中晚期,最晚的要到民国时期。
整个武术发展史直接相关的是什么?应该怎样对武术定性?
实际上武术是一种教学体系,各个门派的中心任务就是如何完成武术相关知识和技术的传播。
从功名利益上来说,明清恢复了武举考试,而武举最兴盛的时期是清朝。
清朝的武举但以弓马技艺为主,内场文策不论工拙也。
其现状就像周星驰电影《武状元苏乞儿》里面表现的那样,参加武举考试弓马技艺娴熟,但是考文则大多一窍不通。
就当时的人来讲,能够博一个功名就可以实现人生理想,光宗耀祖。但是无奈很多人读不进去书,特别是有钱人家的少爷,不读书而博功名,自然最好的出路就是中武举。但是一个乡下地主家的儿子,要想无师自通,那还是比较难,所以需要老师。要想成为这些有钱人家的老师,要开发这个市场,就要搞出些名堂。最好的名堂就是编出一套拳法、枪法、剑法等等,然后再讲一个逻辑上能够自洽的故事。这和现在的补习教育机构的做法是一样的。
最早的武术老师都是部队上的退役官兵,这些创始人大多数还是有一点战场经验,懂得如何使用武器,如何杀人。所谓的好老师就是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可以给学生抖明白的。
一个门派的成熟是需要时间的,前人发明出拳法,后面有文化的要总结出规律,训练方法,文字材料等等,还要继续把故事讲圆满。
鸦片战争以后,武举开始衰落,朝廷愈发不重视,也没什么官做。武术教学市场就必须要重新转向。这个时候,民间开始催生出大量的武术市场。
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的湘军就是地主武装。清朝已经没有力量维持社会治安,全国各地的老百姓要想在战乱中生存下来,就必须要抱团。
武术门派天然就具有凝聚力,师门、师父以及同门师兄弟,加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关系,就能够现成一股庞大的力量,成为一个任何人都不敢小视的团体。这条道路发展的顶端就是小刀会和义和团。他们最初就是以习武练拳来吸纳底层民众,搞“反清复明”或者“扶清灭洋”成为有着政治目标的集团。
最顶层的师父或者大师兄还是有两下子,其方法就是通过内部竞争,能者居上。
建国后,一些会道门组织(几乎都与武术有一定关联)和国民党勾结,成为地方反革命黑恶势力。遭到了严厉镇压,摧毁。但是留下来了大量仍然练习武术的普通老百姓。国家可以摧毁会道门,但是不能因此而禁绝武术,这个叫团结群众。由此,取缔了武术当中的竞技内容,改为体育运动。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会道门被内地禁止,但是却可以在香港合法注册。
如何继续在香港开展武术教学?如何从武术中挖掘潜力,形成有价值的产业链?
围绕着武术运动,香港接过了内地的武侠小说,门派拳馆,以及具有超级含金量的武侠电影和电视剧等等。为香港的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当然,还有一部分会道门继续干老本行,成为了黑社会组织。
搞教育必须要会讲故事才行,这是不容任何反驳的。
现在的中国大陆,武术的含金量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这当中的翘楚就是太极拳。
太极拳包山包海,不单是教个拳
太极拳是可以终身练习的,没有年龄限制。特别是可以吸引老年爱好者,老年人练习太极拳是为了活得更长久,而老年爱好者为了这个目的,是最有钱最舍得付出的。这个世界上很难有一项运动可以覆盖这么大的市场。
最
打什么?不过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多拿一点传统武术的市场而已。
这才说到马保国的问题。
太这是事实。
太极拳的中老年市场稳如磐石。你很难想象一群老人在广场的一角练习十字固。他们仍然喜欢放着古筝音乐,穿着对襟衣服,摆出一个潇洒漂亮的白鹤亮翅。而这些老人偏偏有孙子孙女,这人生的第一个起手式,就这样传承下去了。
这居然有人来问??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第一,你倒是喜欢人家,人家喜欢你吗?
第二,你倒是跟他上了一个高中。那到大学怎么办?万一他没考上大学,你是不是要跟他一起辍学?如果他考一个不好的大学,你是不是要放弃更好的大学跟他在一起?
第三,你跟他在一个高中又有什么意义?中学生就算你们互相喜欢,还不是分手。你们还能外面买套房去登记吗?年纪也不够啊。那既然大概率是三年以后就要分手,那你现在跟他在一个高中又有什么意义呢?就为了上学放学能够一起走?
第四,你看看你爸你妈差几岁。等你真的到了结婚的年纪,能和你结婚的女生现在估计还在上小学。世界那么大,出去多看看,一般来说大学毕业那年回过头去,你会发现当初的自己是多么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