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整本片子关于规矩,和规矩中的人。
这里的规矩,也可看作仪式感,有时是确定自己行为安全的准绳,有时是对于一些问题的借口。师父中,各人对于规矩的态度,是十分微妙的。
师娘 规矩更多是她的心理舒适区
1. 初次见面,师娘就给出了择偶标准,这是她给自己下的规矩和生活哲学。
我娶你。我在天津住三年。跟我回广东。不愿去,留给你一笔钱。
这不是我最好的命。我最好的命,是被一个来吃饭的巴西人看上,嫁到南美种可可。
花花草草,有人看会死,没人看也会死。男人对女人不重要,女人过的是自己的生死。
2. 师娘师父协定结婚时,定下两条规矩:逛街不买东西,螃蟹每次管够,这在之后得到印证。
师父逛街买狗时,师娘不让买。
逛街不买东西,你说的。
师父师娘一起吃,总是三十五十。小耿第一次寻隙失败,留下来一起吃螃蟹,师娘还是吃了五十,螃蟹管够,从来不变。
你师父平时都买八十只螃蟹,他三十,我五十,你这点够谁吃。
3. 不愿随着师父去广东,有天津姑娘不外嫁的规矩。
天津九条河,不知我家顺着哪条来的,到我这第四代,活成了天津人,跟你走了,对不起我家上三代。天津的姑娘不外嫁,不单是我,都这样。
4. 即便三年后不跟师父一起走,被休了不怕,这也是规矩。
我走了,你成了被休的女人,名声又坏了。
名声坏的是你。天津人以本地女子为荣,听见被休,会骂你不成材,天津女子的好,接不住。
然而最后,她没去南美种可可,没留在天津,接受了不喜欢的狗,去了南方,摈弃了所有规矩。
她去看小耿的女朋友,笑着说比她漂亮;
她坐等师父,买五十个面包赌上所有运气,求得师父平安;
她伏在师父背上,愿意和他再走走,一走就到了尽头。
---
脚行师父,在全片中戏份少,但有好几处,都点明了规矩,规矩于他是仪式感:
退出脚行,就别再留着脚行的小车。小车不值钱,这是个规矩。
在街面上打架不见铁器,这是天津多少年的规矩。
小耿临死前推了大车,干了脚行的活儿,就是我们脚行的人,他的死,我们管。
---
邹馆长,也是事事按规矩,但她更多将规矩作为达成自己目的 的手段:
1. 武馆不教真的,是规矩。
武馆不出人才,因为我们不教真的。
拳术自古秘传,广招学员的武馆是生造出来的。政客做政绩,商家做名声。等他们做够了,不再捐款,武馆的繁荣也就断了。好日子不长,何必认真。
2. 谢师礼,也是规矩。
年轻人出名,可以打别的门派,也可以打自己师父,叫谢师礼。师父挨打会请客,庆贺徒弟超过自己。
3. 治理耿良辰时,以摆茶表明态度是规矩。
北方规矩,留下边上的是朋友,留下中间的是敌人,对敌人可以不择手段。摆茶是为了不说话,拿了吧。
诸如此类,还有:
你徒弟踢了八家武馆,我们连师父带徒弟地赶走,天下人会说我们霸道。我们支持你开武馆,至少一年。一年后,你走,不拦。我们是武行,不是政客黑帮,他活着离开,有伤无残。
本该武行做的事,军人给做了,为向市民表态,军人将接管武行。多少年来,武行的事都是武行自理。这一刻起,好日子没了。
---
耿良辰和师父的关系,处处有规矩(仪式感):
你师父平时都买八十只螃蟹,他三十,我五十。你这点够谁吃。(师娘娇嗔)
当年我学拳,师娘两年没理我,一天开口,突然骂我。我心里高兴,挨了师娘的骂,就能跟师父学新东西了。(师父给徒弟解围)
一年了,第一次让你进屋,知道为什么吗?
师父看得起徒弟,才让进屋。
二十三岁,我师父请我喝咖啡,说,你是一个门派的全部未来。这句话,我今天说给你听。(此处,师父也请耿良辰喝咖啡。)
---
师父对待徒弟,不得已的苦衷,都来自于规矩:
我是一个门派的全部未来,我得按世上的规矩来。
---
这里的规矩和仪式感究竟是好是坏,倒真难说。
野夫的《乡关何处》,陈忠实的《白鹿原》,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很多关于宗族规矩的描写,这种小范围内的规矩,把人固定在一个框架内,人会不自由,但也会有归属感,会心安。
相比起来,现在中国社会 阶级和规矩尚未建立,人人都能闯一把,野一回。一瞬之间,屌丝逆袭,富帅跌底,玩的就是心跳。真的心安吗?
徐皓峰的《师父》讨论的规矩,是对过去规矩的凭吊还是控诉,其实很难看出导演的明确看法。
他只是把现实摆在这里,规矩和规矩中人的安定和不安。
---
ps:插个题外话,师娘这句“五十个面包,帮帮我”,出处似乎是《喜剧之王》?但不清楚具体出处了,有无了解的人?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