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是有擂台的,只不过那时候的擂台比今天更残酷。大家默认是不能打裆部这类。一人上台比武获胜,就留在那里守擂。下面人不分体重级别,不分年龄,比武不计时间。可以随意挑战。擂主不能拒绝。如果能守擂到比赛结束。这人就是擂主(那时候没冠军一说)。因为是公开挑战,所以能守擂到最后功夫会得到全体武林(起码是当地)同仁认可。尽管默认不踢裆打后脑。人倒地不打,但是毕竟是没护具没拳套的。打雷下来鼻青脸肿牙掉几颗是常见的,甚至肋骨被打断、内伤养一年都不好也是常见的。
所以这种形式到了民国后期以后,就很少出现了。建国后彻底没了……
80年代散手试点时候,的确尝试了很多种比赛规则和装备。今天留下来的老录像资料里,还能找到两次带武术味道的试点比赛。一次是86年的四川蓉城武术比赛。(网上有误传为83年)。这次比赛采用无护具无拳套比赛。当然也不能踢裆插眼打后脑。
比赛在当时那个年代还是非常精彩的,武术味道也非常浓厚。只是没有传说用的一掌把人打飞,发功击人等。但其中也暴露出了非常多的问题。
1忽视重击,注重的点
可能是没护具,怕打出问题,所以规则是打中对方有效部位。无论轻重都得一分。摔倒两分。互相踢打不得分,击中有效部位得分就停,这有点像80年代松涛馆空手道的规则。
在这种规则下,身高臂长的选手占尽了优势。因为个子矮小的选手还没等反应过来,就被叫停击中得分。即便小个子选手有重击,也以计点形式计算,并不多加分,也不鼓励重击
这场比赛中,黄色上衣的瘦高个儿利用身高臂展优势频频得分,而小个子抓住机会一拳把瘦高个击倒,按照现在的规则看,无论拳击比赛,还是散打、踢拳、泰拳比赛,这种被一拳打得站不住,自己摔倒的都应该被视作直接KO,即便裁判数8他站起来了,也应该判定本回合小个子胜利。但是当时规则很奇怪,被击倒后,裁判招呼医生上场抢救,经过一番抢救,黄色瘦高个站起来,脱掉上衣重新比赛,而小个子选手仅仅得到2分.........规则实在不公平
https://www.zhihu.com/video/10633920286830018562比赛细节看出中国赛事组织落后
还以刚才那场比赛为例,黄色上衣瘦高个自己扑通摔倒,说明被重击很严重,这种情况裁判为了保护选手就应该直接终止比赛,而裁判却叫来医生治疗后继续让选手上场,并且又是无护具无拳套比赛,可见80年代我们国家对赛事安全保障这一块有多落后............
回合间休息,选手们居然一人拿着一瓶玻璃瓶汽水在喝...........的确在80年代初期,能喝上一瓶汽水儿是相当大享受,但是在运动中喝汽水,可见当时运动知识有多缺乏.............
1988年,可能是吸取了上次比赛教训,国家举办了散手精英赛,这次选手带护具,还有类似于分指手套的装备(
不过后来有参赛者说哪只不过是一个很硬很薄的牛皮手套)
关于这场比赛的录像,就是大名鼎鼎的乔立夫留下的,在这种小拳套规则下,他几拳就把对手鼻子打喷血了
尝试来尝试去,可能迫于装备和伤害频繁发生。后来中国再无尝试举办过类似比赛。而是转为中规中矩的竞技散手擂台比赛。
中国武术擂台化能否推动发展?
首先肯定能!但是,这个擂台化,怎么发展,我认为需要从上到下去做。单独靠商业模式是不行的。因为武术已经几十年没有商业化运作。 已经失去自身商业化运作能力和价值。商人目的是投资获利,就武术目前状况。办个比赛,谁投资?不排除有少数有情怀的人,但是不能拿情怀当饭吃。武术目前就像大熊猫一样。需要国家去出资、出力拯救保护。拿86容城武术大赛,对比头几年的康龙武林大会,我们痛心发现20年过去了,武术不但没发展,反而落后了……
我个人对武术擂台化发展是“国家孵化雏形,国家做依托吸收社会商业化运作做大“
传统武术要想打回名气和牌子,必须要首先在主流比赛获得胜利,展示自己流派特色打法。踢拳是竞技规则,不让搂抱,不利于传统武术技术发挥。散打已经脱离武术多年,并且散打和传统武术渊源一家,很多人会不服气。所以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参加mma比赛。就像传统空手道,在町田龙太之前没人认为传统空手道能实战,而在龙太用典型空手道动作获得UFC冠军后。再没人敢质疑。
要参加比赛就得有好的运动员,但是运动员也会根据发展前途挑项目,怎么办呢?国家出面组织在已经在散打、拳击里训练2.3年的队员里选拔“传统武术实战队员”,统一组织训练试点。教练采用竞聘制聘用一位到两位目前传统武术里比较综合、技法功法相对简单的教练教学。
我相信3年后就会初见成效。然后再组织武术自己的格斗赛事。这样才有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