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几个没人说的。
1.吴起。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彊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於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卻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彊。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馀家。
吴起相魏,西河称贤;惨礉事楚,死後留权。
2.伍子胥。
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於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
谗人罔极,交乱四国。嗟彼伍氏,被兹凶慝!员独忍诟,志复冤毒。霸吴起师,伐楚逐北。鞭尸雪耻,抉眼弃德。
3.乐毅
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於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於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於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於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於燕、齐。
齐田单後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於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於莒,入于临菑。
於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於赵。
昌国忠谠,人臣所无。连兵五国,济西为墟。燕王受间,空闻报书。义士慷慨,明君轼闾。间、乘继将,芳规不渝。
4.廉颇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於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於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太史公曰:负荆知惧,屈节推工。
5.李牧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6.李广、李敢、李陵。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於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馀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馀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馀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馀亡散得归汉者四百馀人。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猿臂善射,实负其能。解鞍卻敌,圆阵摧锋。边郡屡守,大军再从。失道见斥,数奇不封。惜哉名将,天下无双!
需说明的是:李敢为父泄恨,固为人情之常,但是身为将军,不能隐一时私忿,亦非将才。
7.刘琨 就是闻鸡起舞主角之一 ;祖鞭先着 的来源。
匹磾奔其兄丧,琨遣世子群送之,而末波率众要击匹磾而败走之,群为末波所得。末波厚礼之,许以琨为幽州刺史,共结盟而袭匹磾,密遣使赍群书请琨为内应,而为匹磾逻骑所得。时琨别屯故征北府小城,不之知也。因来见匹磾,匹磾以群书示琨曰:“意亦不疑公,是以白公耳。”琨曰:“与公同盟,志奖王室,仰凭威力,庶雪国家之耻。若儿书密达,亦终不以一子之故负公忘义也。”匹磾雅重琨,初无害琨志,将听还屯。其中弟叔军好学有智谋,为匹磾所信,谓匹磾曰:“吾胡夷耳,所以能服晋人者,畏吾众也。今我骨肉构祸,是其良图之日,若有奉琨以起,吾族尽矣。”匹磾遂留琨。琨之庶长子遵惧诛,与琨左长史杨桥、并州治中如绥闭门自守。匹磾谕之不得,因纵兵攻之。琨将龙季猛迫于乏食,遂斩桥、绥而降。
越石才雄,临危效忠,枕戈长息,投袂徼功,崎岖汾晋,契阔獯戎。见欺段氏,于嗟道穷!
8.祖逖 闻鸡起舞另一位主角
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使成皋县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方当推锋越河,扫清冀朔,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若思雍容,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乃致妻孥汝南大木山下。时中原士庶咸谓逖当进据武牢,而反置家险厄,或谏之,不纳。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四望甚远。逖恐南无坚垒,必为贼所袭,乃使从子汝南太守济率汝阳太守张敞、新蔡内史周闳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先是,华谭、庾阐问术人戴洋,洋曰:“祖豫州九月当死。”初有妖星见于豫州之分,历阳陈训又谓人曰:“今年西北大将当死。”逖亦见星,曰:“为我矣!方平河北,而天欲杀我,此乃不祐国也。”俄卒于雍丘,时年五十六。豫州士女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之立祠。册赠车骑将军。王敦久怀逆乱,畏逖不敢发,至是始得肆意焉。寻以逖弟约代领其众。
祖生烈烈,夙怀奇节。扣楫中流,誓清凶孽。邻丑景附,遗萌载悦。天妖是征,国耻奚雪!
以上八条所列十人,皆谓元首之肱骨,社稷之干城,因各自不同的原因,不但报国无门,而且或身首异处,或客死他乡 。哀哉!痛矣。以前读到“伍员抉眼”、“廉颇老矣”、“乐毅报书”几段时,总是废书而泣。吴起、伍员、廉颇、李牧未死,国家会那么快凋亡吗?李广、李敢被卫霍二人的光芒掩盖,不应可惜吗?李陵为国死战,而他身后的那个人怎样对他的家人的?再对比一下李广利,真是去若天壤。刘琨、祖逖身亡,大晋损失了阻挡异族的中坚力量。
李圣天,于阗国国王。
我猜,你们会觉得这个名字好霸气。
嗯,这是他自己起的。
李圣天,本名尉迟僧乌波,五代至宋初西域于阗国国王,公元912-966年在位。
于阗国自汉武帝时,已自视为中原王朝藩属,信仰佛教,仰慕中原文化,官职习俗等已中原王朝为标榜。
唐末中原战乱,河西走廊为吐蕃各部所实际控制,信息闭塞。李圣天不知唐朝已灭亡,仍称唐之宗属,以国姓李为姓,取汉名李圣天。(其实有点犯讳,但人家是真心的!)
当时的西域,正走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伊斯兰化。
初唐在怛罗斯战败后,伊斯兰就开始了对中亚和中国西域的逐步蚕食。
李圣天面对的,是刚刚完成伊斯兰化的喀喇汗国,这个国家的穆斯林领袖,正带着皈依者的狂热,向东发动圣战,对非穆斯林进行种族灭绝。
《西游记》里也隐约提到了这段历史,可移步:
西游记有哪些隐藏剧情? - 肉桂卷的回答这是一场汉化佛国抵抗伊斯兰扩张的战争
虽然,于阗国一度反攻喀喇汗国
虽然,英吉沙一役,于阗国让喀喇汗国军队抛尸如山,穆斯林最高首领一家半尸而归
虽然,敦煌归义军和高昌回鹘派军助阵
虽然,本地佛教徒和拜火教徒不断起义,反抗穆斯林的屠杀
但是,历史最终没有给李圣天机会。
李圣天逝世后,因为中原王朝的衰落无暇西顾,因为伊斯兰世界以圣战名义集中向西域用兵,于阗灭国,但李圣天的子孙们依然战斗至死。
因为喀喇汗国对于阗国文献的集中销毁,李圣天的故事也只能零星出现在中原王朝的史料中。
今天,喀什附近有数座伊斯兰圣战遗迹,供穆斯林朝拜。均是被于阗国军队击杀的喀喇汗国侵略军头目。
虽千万人吾往矣!
(音频版答案)
———————————————————————————————————————————
个人爱好,开始通过喜马拉雅FM,开始将自己的一些答案和想法录成音频,还不专业,看在人帅的份上,去听听呗O(∩_∩)O
喜马拉雅ID:肉桂卷
专辑地址:http://www.ximalaya.com/swf/album/red.swf?id=4723849
本答案地址: http://www. ximalaya.com/swf/sound/ red.swf?id=18526970
我要说的不是一位,而是一群,南明永历朝广东诸将群像。
广宁伯王兴,本名萧嘉音。年少时杀人亡命,聚众造反,绰号“绣花针”,纵横广东十余年,官府对之无可奈何。清军侵入广东之后,王兴奋起抗击,保卫桑梓。在广东巡按连城璧的劝说下,王兴接受朝廷招安,共同抗清。王兴部游击于广州西侧,几乎无日不与清兵战,成为广东清军的心腹大患。他虽然目不识丁,但是极有谋略,对国家的忠诚更甚于众多世受国恩的高官显宦。他不仅抗清坚决,从不参与明军内斗,甚至还把缴获的几万两银子上交永历朝廷。清军多次试图招降王兴,都被王兴毁书斩使。清军进攻广州时,王兴本想去帮助两广总督杜永和,不料杜永和却担心王兴来抢他的地盘,不许王兴进兵,后来放弃广州逃跑时还抢了王兴的船只和物资。
李定国进军广东,王兴率先响应,自荐为前锋。李定国兵败新会之后,王兴没有随着主力撤退,而是选择继续在广东坚持,他占据了新宁县的汶村,以此为抗清基地。汶村依山傍海,林莽茂密,只有一条羊肠小路与外界联通,极为险要。王兴在这里屯田制盐,发展生产,又派侄子萧茂公经营海贸,占据周围几十个小寨,成掎角之势,在广州的清军眼皮底下开辟出了一块乱世中的乐土,唐王朱聿锷等明朝遗臣上千人都依托他生存。虽然天高皇帝远,王兴仍坚持和永历朝廷联系,并且为永历朝廷输送资金。清军尚可喜部屡次围剿汶村,都被王兴击退,还有总兵李万荣、练复二人卧底于清军之中,尚可喜每次进兵,部署都在王兴掌握之中,清军在山地林莽之间战斗,处处受制于王兴,动辄被王兴骚扰伏击,却始终摸不着王兴的主力,更无法突破汶村的天险。尚可喜试图劝降王兴,王兴答复:“顽民无所为,将欲存中国于一隅,全礼义于百世,岂徒惜此数茎顶上毛而已。至海涯片地,原为故物,本朝早置度外,何论新朝哉?如此欲致之,则虽死不来也。”
尚可喜为了彻底拔除汶村这个钉在自己大本营边上的钉子,集结三万兵马围困汶村,用巨炮攻城。王兴挖掘壕堑,以火器埋伏,击退了攻城清军,又在周围的水源下毒,安放涂毒的竹刺蒺藜,清军不胜其苦。王兴白天不出战,每到夜间,就以勇士百余人出城夜袭,尚可喜的部将盛登科等人被斩。双方就这样苦熬三个月,进入雨季,河流涨水,陈奇策指挥的明军水师得以前来增援,尚可喜只得退兵。
进入旱季之后,尚可喜又来围攻汶村,因为不能打破汶村,便去攻打周围的小寨,其中一个寨子快被打破的时候,组织了数百敢死队出寨突击,杀伤很多清兵,一部分明军被清军俘虏,清军为了报复,将他们处以剥皮之刑,然后扔在空地上示众。一名清兵经过时不屑地说:“也有今日。”忽然一名未死的明军一跃而起,啃咬这名清兵,差点将他咬死。寨中被困的明军粮食吃尽,焚烧了山寨之后拼死杀出,数百人全部阵亡。尚可喜从辽海孤岛打到南海之滨,毕生征战,什么场面都见过,面对如此顽强的抵抗,也不禁骇然,深感汶村难取,只得再次收兵。
这之后,尚可喜与王兴一直在进行小规模的交战,直到三年后,尚可喜发动包括大批民夫在内的十万之众,第三次围攻汶村。汶村被围十三月,粮食将尽,一升米值两千钱,一只老鼠值五百钱,明军仍苦斗不屈,清军也死伤了三十余员将领和数万士卒民夫。尚可喜派自己的门客金光劝降王兴,王兴知道汶村已经无法再守了,仰天长叹:“兴不能回天,命也。死而有灵,借子以大明广宁伯王兴之墓作碑则幸矣。”他命令自己的部下各寻生路,让弟弟带着母亲和儿子出城投降,自己和妻子张氏,及袁、金、卢、冯、梁、陈、张、陈、林、谭、陈、岑、谢、余、卢十五妾共着盛装,共拜天地。王兴笑着问道:“今日之事憾乎?”众妻妾回答:“无憾。”十七人一同饮酒三爵,张氏说:“可以行矣。”带着众妾回房自缢。王兴穿上官服,向西跪拜。回到房中,将妻妾的尸身一一解下,放置在准备好的火药之上,右手秉烛,左手抱着自己的官诰,加入了她们之中,一声巨响,火光冲天。清军也不禁震撼。虽然王兴临终前让部下们投降,但大部分人还是或泛海而去,或自尽。萧茂公前往昆明投奔李定国,途中被清军杀害。
就连尚可喜也敬佩王兴的忠烈,将王兴一家的遗体收葬于王兴事先准备好的巨棺中,葬于广州城外。虽然清朝网禁森严,但是尚可喜给王兴树立的墓碑上还是刻着:“皇明虎贲将军县伯电辉王公偕同节元配张氏一品夫人暨十五庶夫人之墓”的字样。很难想象尚可喜是以什么样的心情立下这块碑的。尚可喜也曾经年轻过,热血过,也曾经拼死抗清,在冰天雪地的辽东孤岛上苦苦坚持,梦想过直捣黄龙,报国恨家仇,但是最终他堕落成了为虎作伥、屠杀同胞的刽子手。或许王兴的死让尚可喜想起了三十年前的自己吧。王兴死后,他的部下仍在海上游击,坚持抗清,直到康熙三十七年,刘伯龙殉国,汶村明军的余脉才彻底消失,此时离王兴殉国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这些坚持海上游击的王兴旧部中,最杰出的是谢昌,他并非王兴的嫡系,而是尚可喜的部将谢厥扶的儿子,在谢厥扶死后加入了海上明军。后来前往越南、高棉,在高棉担任了官职,最后死于和当地人的冲突。可惜的是,我没找到更多关于谢昌的资料,他为何反出清军,在越南、高棉经历了怎样的冒险,都不得而知。
王兴的副将萧国龙,在王兴殉国时坚守在永丰寨,在清军的猛攻之下,萧国龙奋战两昼夜,最终放火烧毁寨子,他的妻子和儿子都死于寨中。萧国龙率领最后的残部退入西炮台,有人劝他投降,萧国龙说:“虎贲不得有汶村,国龙岂得有永丰哉?”力战之后投水自尽,他的弟弟萧国驎中箭身亡。全军一千六百余人,除二百人被俘外全部战死。
————————————————————
海康伯李明忠,本是一名低级文官,任山东昌邑县主簿,却弃笔从戎,投入了毛文龙军中,与孔有德、耿仲明交好。毛文龙死后,孔耿二人叛投后金,邀请李明忠同行,李明忠说:“中原人当归中原,异地富贵,非我愿也。”单人独骑逃回北京,上书朝廷请求为国效力,但始终不得任用。直到南明弘光年间,他才被史可法看中,授予浔梧副总兵之职。可是他南下之后,朝廷让他打的却是内战,永历朝廷派他去攻打绍武朝廷, 结果吃了败仗,部队只剩下三十人。随后,广东沦陷,李明忠对前途感到十分迷茫,向清军李成栋部投降了。李成栋反正之后,李明忠也随之又重归明军阵营。后来李成栋兵败身死,广州沦陷,李明忠这一次却不肯再降,他节节抵抗,最终退入了北部湾中的龙门岛。李明忠想和海南的张月部联合,没想到张月已经投降了,把李明忠献给了清军耿继茂部。耿继茂正是李明忠当年的兄弟耿仲明的儿子,跟着耿仲明卖国投敌,戕害同胞,如今已爵封靖南王了。耿继茂对李明忠很尊重,劝说他只要投降就可以封侯,李明忠仰天大笑:“嗟乎!吾与汝父别皮岛时,肯降心向北,今分藩开府,岂足道哉!大明遗臣,力尽而死,夫复何言!”最终,李明忠被耿继茂杀害,其家属八十余人在北部湾中遭遇风暴,全部遇难。
————————————————————
封川伯何兆宁,原本是一个书生,智略过人,善设奇谋,陆战、水战皆精。在靖江王朱亨嘉叛乱时火烧其船队,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在平定土司叛乱时也立有战功。广东沦陷之后,在粤桂交界一带游击,时而入山,时而下水,多次打击清军。最终在德庆杨柳沙之战中,何兆宁多处负伤,跳江自尽。
————————————————————
凌海将军陈奇策,本是南海县的一个小吏,后投笔从戎,成为水师统帅,与王兴互为犄角。清朝两广总督佟养甲被李成栋逼迫反正之后又暗通清朝,被陈奇策杀死。李定国进军广东时,陈奇策负责水路支援,斩杀清军总兵盖一鹏,又歼灭了总兵郭虎、游击刘良卿的部队。李定国败走后,陈奇策继续和王兴一起坚持抵抗,在支援王兴的战斗中,使用西洋大炮轰击清军,打死清军数百人,迫使尚可喜不得不退兵。后来陈奇策与龙门的邓耀联合,两人联为姻亲,但邓耀中了尚可喜的反间计,与陈奇策疏远,把陈奇策派到邻近越南的边境去联络土司。清军大举围剿,陈奇策部断粮,与清军激战半月,部将锦衣佥事叶英、钦州知州陈首功、总兵阎永德等数十人战死,无人投降。陈奇策、何兆池被土司出卖,献给清军。尚可喜、耿继茂想招降他,对陈奇策十分优待,软禁了他一年,但陈奇策丝毫不为所动。最终尚可喜、耿继茂决定杀害陈奇策,陈奇策衣冠危坐,临命欣然,方巾白袍,雍容步履,索胡床踞坐,笑而受刃。百姓们怀念陈奇策,多有私下祭奠者。陈奇策死后,他的部将仍坚持抗清,后相继殉国,坚持最久的林铁腰、牛头槓、王自新直到康熙十八年才战死,此时距陈奇策殉国已有十九年。
陈奇策部将林伯岳,本是一名奴仆,家乡沦陷后拒不剃发,聚集义士在海上游击抗清数年,最终与儿子一同殉国。
陈奇策部将林郁豹,新会县的一名秀才,家境贫寒,但是热心为国,陈奇策起兵时,他想尽办法筹措了一些船只,在崖门接应陈奇策,不幸被清军发现,跳海自尽。
————————————————————
靖夷将军邓耀,李明忠的部将,粤西沦陷之后与杨彦迪等人收复了钦州的龙门岛,在这里造船铸炮,制盐贸易,一面坚持抗清,一面还为永历朝廷提供资金,屡屡击败清军。最终清军集中五路大军围攻龙门岛,邓耀败走越南,却遭到了越南莫氏家族的背叛,被两面夹击,全军覆没,邓耀潜入广西联络土司,被叛徒出卖,送往广州,不屈遇害。
邓耀的部下杨彦迪加入郑成功麾下,担任礼武镇总兵,又收复了龙门岛,坚持抗清。他们一直坚持到永历三十七年,台湾郑氏降清,杨彦迪率领最后的三千明军南下越南,后被部下黄进杀害。杨彦迪的部下方云龙、朱权在龙门岛又坚持了七年,最终兵败殉国。
杨彦迪死后,他的部下陈上川继续领导南渡明军,在越南南部的嘉定建立了一座繁荣的城市,是现在的胡志明市的前身。陈上川的部下繁衍为今天的明乡人,陈上川极受华越百姓尊重,立庙供奉,代代不绝。
————————————————————
恢粤将军周玉,疍民首领,其兄周珍降清,周玉不赞成降清,但也并不坚决反对。周珍死后,周玉接管部队,他率领疍民们捕鱼为生,不参与明清战争。但是由于迁界禁海令,原本中立的疍民们也被逼上了反清的道路,周玉率领疍民们杀入珠江口,斩游击张可久,火烧清军船队,攻打广州城,清军大骇。次日,疍民们又在石龙歼灭了清军提督杨明遇的部队,广东周边的百姓纷纷响应。周玉攻打广州西关炮台不克,诈败而走,清军追击时又突然返身厮杀,烧毁清军战船二十四艘,歼敌上千。紧接着收复顺德县,擒知县,斩守备,赈济百姓,因迁界禁海而没有活路的百姓们争相割辫投军。清军调集大军围剿,起义军最终失败,周玉被叛徒出卖遇害,其母梁氏与部下周信德、黄吾闻等同死。周玉死后,其部下仍坚持抗清两年之久。
————————————————————
富川总兵冯耀,本是广州后卫指挥使,与何兆宁一同参与平定朱亨嘉之乱。尚可喜、耿继茂围困广州时,身在梧州的永历帝试图劝降尚耿二人,封尚可喜为平虏侯、耿继茂为靖虏侯,对于已经当了清朝的平南王、靖南王的尚耿二人来说,这当然是不可能接受的,永历帝不过是病急乱投医而已。但是,年逾七旬的冯耀却主动请求担当此次任务。来到广州之后,总督杜永和劝冯耀不要前往,冯耀说:“吾设不往,则欺君。吾今惟知君之不可欺,不知敌之不可说也。”广州诸将在城楼为冯耀践行,冯耀意气凌厉,饮酒数斗,对诸将说:“从此出郊一里,至越王台,即是天山朔漠。吾老矣,奋三寸之舌,宣布天威。但得丁零归命,亦何心苏武生还哉!”入清营之后,冯耀大义凛然,斥责尚可喜、耿继茂,尚耿二人要他回城劝降,冯耀不从,尚耿二人下令将他杀害,行刑者欲去其冠,冯耀说:“吾头可断,冠不可去。”坦然受刃。
冯耀久经战阵,从梧州出发时就知道这次任务是有去无回,但此时的永历朝廷只剩下广西一省之地,在清军的攻击下也马上就要沦陷,他的家乡广州更是即将面临彻底的毁灭,而此时的冯耀年纪已老,无力再上阵杀敌了。因此,他主动请缨领下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死亡有尊严。
————————————————————
第十五镇总兵陈懋修,是抗倭名将陈璘的孙子,清军侵入广州之后,他联合山区的壮族、瑶族起兵抗清,屡败清兵,广州二次沦陷之后因叛徒出卖殉国。
————————————————————
总兵薛进,李成栋反正时起兵抗清,面对尚可喜部下左翼都统班志富和郭虎、黄应杰等部绿营的攻击,坚守海丰一年,城陷之后全城被屠。薛进的部将黄熊降清,不久又反正,和柯彪一起抗清而死。
————————————————————
总兵黄鹤鸣,原本是从广西土司手中买马的马贩子,但是在清军南侵时也毁家纾难,起兵抗清,利用自己手中的渠道为各路义军提供马匹,最后追随李定国,在新会之战中战死。
————————————————————
东莞武生陈壮粤在清军南侵时逃亡廉州,散尽家财准备起兵抗清,与总兵马伯虎联合,陈壮粤兵败牺牲,马伯虎斩杀仇人为他报仇,后事不详。
————————————————————
东山副总兵朱家臣,率领明军收复东安县,清军来援,激战之中因马蹶被俘。清军要他招降东山、西山的明军,朱家臣说:“东西二山,国家唇齿。我可亡,山不可亡也。”突然咬住了一同被俘的儿子的咽喉,咬死了儿子,“生为朱家臣,死为朱家鬼,家臣子不作虏奴也!”清军将朱家臣与其部将王大用、李楚璠、朱万年一同凌迟杀害。
————————————————————
广州施氏家族一门八兄弟,有七人事迹可考,施炯然、施惚然、施灿然在清军入关劫掠时参加勤王军战死;施煇然在广州沦陷时战死于巷战,族中十余人同死;施炜然、施焕然都是永历帝的护驾将军,后来先后战死。第二代人中,施廷基在广州沦陷时战死,施成基追随李定国,战死在贵州。
最终,八兄弟只剩下老四施焜然一人,他也曾在李成栋反正时守卫清远抵挡清军,因船只被清军烧毁而兵败。虽然施焜然满怀报国之志,但是兄弟八人有七人殉国,族中子侄也死亡殆尽,最终他还是放弃了抵抗,带着老母与儿子施雄基一同入山隐居,带发而终。
————————————————————
监军副使上官星拱,与黄鹤鸣一同起兵,坚守博白、郁林一带,曾前往梧州护驾,也曾和李明忠一起抵抗清军,两次取胜。最终他拒绝了耿继茂的招降,在武利寨坚守一月,全军数百人全部殉国,无一生还。上官星拱与妻子、女儿一同服毒自尽,儿子上官捷科被俘,不屈遇害。
————————————————————
阳江参将何吾嶷,曾参与剿灭海贼刘香,制造大型火铳支援京城,后事不详。
————————————————————
参将杨士錀,本是一秀才,起兵偷袭新会,中伏被俘。清将陈世杰问他:“汝儒生也,明岂少一儒生?”杨士錀慷慨道:“明正少我一儒生耳。汝今杀一儒生,我朝有一儒生矣。”清军将他剥皮杀害。杨士錀的仆人杨亚连想冒充杨士錀替死,也被杀害。
————————————————————
广宁守备李承锡,曾擒获刘香党羽和西洋海盗安多尔,后事不详。
————————————————————
守备郑蕡,精通武艺,善于制造机器,后事不详。
————————————————————
清远卫指挥使白常灿,参加岭南三忠起义,在清远抵挡清军,在内无粮械,外无援兵的情况下,白常灿拿出全部家产投入城防,拼死奋战。最终城池被清军突破,白家军继续坚持巷战,混战之中,白常灿杀死敌将一员,砍杀清军多人,被清军拉下马来,仍骂口不绝,被清军乱刀砍死。他的弟弟白常兴,儿子白国佐、白国辅等白氏家族全部男丁及部曲两千余人殉国。
————————————————————
广州左卫指挥使王天锡,得知两京沦陷的消息,他散尽家财,组建了数千人的义军,称为“报恩营”。广东沦陷时,他在花山拼死奋战,杀死清军数百,最终身负重伤被俘,宁死不降,与儿子一同遇害。
————————————————————
广州左卫指挥使羽凤麒,回族人,清军围攻广州时和杜永和守卫广州南门,总兵范承恩打开西门,放清兵入城,杜永和弃城逃跑,准备逃亡海南,要羽凤麒和他一起逃。羽凤麒唾之,怒道:“主辱臣死,正吾效命时也!”羽凤麒继续与清军巷战,力竭自经,临终前说:“臣力竭矣,一死以报国。凡我羽族不许食清禄,违者不昌。”全家百余口同死。
回族军官马承祖、撒之浮,与羽凤麒同死,三人合称“教门三忠”。
广州左卫指挥使张启贤,奋战后与儿子一同投井自尽。
游击郭瑶擅长使用剑、槊,曾随袁崇焕在辽东抗清。广州第一次沦陷时,他向清朝总督佟养甲诈降,配合岭南三忠起义,作为内应帮助陈子壮攻打广州,事泄被捕,但因为和佟养甲是旧识,又没有被杀。广州第二次沦陷,郭瑶浴血奋战,城陷被俘,骂贼而死。
都司罗定材,城陷之后仍坚持巷战,有人劝他脱去铠甲,化装成老百姓逃命,罗定材说:“死则死耳,宁今日所能免乎?然去甲死,侪凡民,不如披甲死,为明臣也。”奋力杀死清兵十余人,与妻子周氏一同殉国。
都司崔应龙,战败后在文庙自尽。
锦衣卫钟国宝,城破后全家自尽。
清兵再陷广州,大掠三日,谓之“放赏”,剃发令下,士民拒命而死者七十万人,妇女自裁者不可计,居民为空,惜姓名多失传。
————————————————————
监军副使李象履,佛山的乡绅,清军南侵时表面上出家为僧,私下却拿出全部家财,暗中打造西洋大炮,在李定国进军广东时,将大炮和六十名铁匠送往军中助战。后来他又在三水准备船只迎接李定国,事泄被捕,在清军的严刑拷打之下,没有供出一个人,吟诗之后坦然赴死。
————————————————————
陈万龄,本是一名秀才,父亲是常州通判,被盗贼杀害,他结交好友二十四人,一同杀死盗贼,为父报仇。清军南侵之际,他与同乡张国錀起兵反抗,在柹子岭、白牛坪两战击败清军,加入了大顺军旧部郝摇旗的队伍。陈万龄与郝摇旗联合,收复宜章县,但张国錀等四十多名生员在此战中中清军诡计被屠杀。彬口之战中,陈万龄战死,他的部下范允元接过旗帜,继续坚持抗清,先后杀死清军数百,最终在白沙湾与清军对峙月余,眼见已经无路可走,范允元酒酣之后赤膊出战,力竭投瀑布而死。
————————————————————
黄麟游、黄麟昭兄弟散尽家财抗清,试图收复肇庆,将领杜璜战死,黄氏兄弟被清军俘虏,凌迟处死。
————————————————————
彭琛,原本是德庆香山寺的一名和尚,李定国进军广东时聚众数百人响应,收复东安县,后被俘,不屈而死。
————————————————————
梁子直,胥吏出身,安排壮士潜伏香山城内,里应外合攻破香山,杀知县张令宪,清军招降,被他严辞拒绝,最终被俘,全家不屈遇害。
————————————————————
崇祯末年,广东的奴仆们不堪主人的虐待,组织了名为“社兵”的组织反抗明朝的暴政,尽管遭到了明军的镇压,但是清军南侵之际,他们还是和明军一同奋起反抗。其中以刘保最为杰出,他们在广州以西的山区坚持游击战,虽然规模不大,但是牵制了清军的兵力,有力响应了李定国、王兴等人的行动。直到永历三十三年,坚持抗清三十余年的刘保被清军包围,彻底走投无路,这才不得不投降。
————————————————————
崖州的彭信古,仅仅是一个普通士兵,在清军逼迫他们剃发时号召同袍们起义反抗,联合千户曹君辅和黎族土司共举义兵,此外,海南岛上还有文昌的周京、杨殿臣、韩昌时、吴荣、周龙、符世耀、潘宗运、韩超,万州的王吉、张士俊、吴十八,澄迈的蔡芳、林贵,崖州的邢圣经,临高的谭枕亚、萧三、蒙大、蒙四、苏民仰、符兆麟、王忠、吴卿、王平东、王恩义,定安的李德胜、黎迁赓、王之诜、杨王贵,陵水的王国臣、梁胜奇、石起孙,琼山的王振邦,感恩的陈章烈相继起兵抗清。直到康熙五十三年,海南最后一支抗清义军吴十八部才被清军消灭,虽然这时的抗清义军已经和明朝没有什么关系了。
上述这些人的事迹,全部整理自钱海岳著《南明史》的第66卷,这还不是这一卷中记载的所有人物,我只是选择了记载比较丰富的一部分而已,因为大部分人都只有“于某地起兵,败死”这样简单的记载。而且广东的抗清义军也远不止这一卷中所载的这么多,岭南三忠等等在广东抗清的义军的事迹全都在其他卷中。这部《南明史》,总共有120卷。
到现在,这本书我也只读了一小部分,越读越觉得自己原来所知实在浅薄。很感谢钱先生,把这些先烈的事迹记载了下来。我上面提到每一个人,都称得上能力过人,至少也能领导几百人去拼命,面对着绝大部分国土沦丧,敌强我弱的绝境,这些武将、官员、儒生、胥吏、乡绅、山贼、海盗、和尚、渔民、农夫、商人、士兵、酋长、仆人站在了同一面旗帜之下,哪怕他们曾经反抗过这面旗帜。
起初他们和清军浴血奋战的时候,应该是怀着能光复河山的希望的吧?可这么多仁人志士的牺牲,最后还是没能换来胜利。一次次的战斗,一次次的失败,到了康熙年间还在坚持抵抗的那些人,已经不可能是在为胜利而战了,只能是为了捍卫最后的尊严而战。
两广有五岭之险,大海之利,既有丰饶的财富,也有骁勇的兵员,也不缺乏人才,原本可以成为明朝复国的最好基地,条件远优于云南、舟山、金厦。然而广东的两次沦陷,全都是因为明军的自相残杀。主政之人或是落荒而逃,或是忙着争权夺利,甚至直接投降叛变,广东空有无数义士,可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孤军奋战。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想过,如果在清军南侵的时候,领导广东的既不是一心敛财、卖国求荣的丁魁楚,也不是私心自用、反复无常的杜永和,他们的抗争会不会有一个更好的结果?如果他们的朝廷不是生命不息内讧不止的永历朝廷,而是一个更有活力的、更团结、更能统率全局的政权,这一切会不会有所不同?
大屠杀从十一月二十四日一直进行到十二月五日。他们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残酷地杀死,他们不说别的,只说:“杀!杀死这些反叛的蛮子。”
再破广州,屠戮甚惨,居民几无噍类。浮屠真修曾受紫衣之赐,号紫衣僧者,募役购薪聚胔于东门外焚之,累骸烬成阜,行人于二三里外望如积雪。因筑大坎痤焉,表曰共冢。
甲申更姓,七年讨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极。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邱。便房已朽,项门未枯。欲夺其妻,先杀其夫;男多于女,野火模糊。羸老就戮,少者为奴;老多于少,野火辘轳。五行共尽,无智无愚,无贵无贱,同为一区。
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皆迁徙,筑短墙,立界碑,拨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业流离死亡者以亿万计。
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
黄梁都民奉迁时,民多恋土。都地山深谷邃,藏匿者众。平藩左翼总兵班际盛计诱之曰点阅,报大府即许复业。愚民信其然。际盛乃勒兵长连埔,按名令民自前营入,后营出。入即杀,无一人幸脱者。复界后,枯骨遍地,土民丛葬一阜,树碣曰木龙岁冢。木龙者,甲辰隐语也。
当播迁之后,大起民夫,以将官统之出界,毁屋撤墙,民有压死者。至是一望荒芜矣。又下砍树之令,致多年轮囷豫章、数千株成林果树、无数合抱松柏荡然以尽。三月间,令巡界兵割青,使寸草不留于地上。
昔者清野令下,迁边民于内地。民之载子女、辇家具入者如归于虚,其不能举者则委而弃之。于是,废丹青,毁神像,凡里社颂祷之神,春秋报赛之祀,皆撤而不举。甚者游食无赖之民刮碧折木瓦以裒衣食。鬼怨神恫,山愁谷怒。
东起大虎门,西迄防城,地方三千余里,以为大界。民有阑出咫尺者执而诛戮。而民之以误出墙外死者又不知几何万矣。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先是,人民被迁者以为不久即归,尚不忍舍离骨肉。至是飘零日久,养生无计。于是父子夫妻相弃,痛哭分携。斗粟一儿,百钱一女。豪民大贾致有不损锱铢、不烦粒米而得人全室以归者。其丁壮者去为兵,老弱者展转沟壑。或合家饮毒,或尽帑投河。有司视如蝼蚁,无安插之恩;亲戚视如泥沙,无周全之谊。于是八郡之民死者又以数十万计。
那堪照破偏安局,终古英雄饮恨多。
在这里我提名一个人物——晋朝将领李矩
他默默无名,很少有人知道他,但论才能他堪称西晋第一将,他是西晋末年的民族英雄,而他的结局更是充满悲情。
一,崭露头角
李矩,字世回。在小的时候,他就是孩童们的首领,指挥他们办事就像大人一样。在李矩长大后,得到梁王司马肜的赏识,被任命为牙门将。
后来氐人齐万年在凉州起兵称帝,规模盛大,西晋朝廷派孟观统领精锐前去讨伐,在讨伐齐万年的战斗中,李矩展露出他的军事才能,立下了特殊的功勋。
此战之后,李矩从长安回到他的故乡——平阳郡。因功,李矩被封为平阳督护。
此时的李矩虽然官位不高,但也可以说是衣锦还乡。然而好景不长,平阳太守宋胄想让自己的亲戚吴畿当平阳督护。
西晋末年吏治腐败,官大一级压死人,再加上李矩出身低微,背后也没有显赫的家世作为支撑,无奈之下李矩只能托口有病离任,以此来满足宋胄。然而谁知得位不正的吴畿怕李矩再回来,竟然派刺客去刺杀李矩!好在李矩素来得人心,关键时刻被人救助,逃过一劫。
之后李矩丢了官位,成了平民百姓。
如果事情就这么发展下去,可能李矩就这么在故乡度过自己的一生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国有凶兆之危,李矩也将迎来自己的命运转折点。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帅军进攻平阳,平阳百姓四散奔逃,而在逃难的人群中因为李矩素来受到家乡父老的爱戴,于是被拥戴为领袖,李矩于是就带领乡亲们组建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南下荥阳,后移到新郑(两地皆在荥阳郡内)。
或许在离开平阳的那一刻,李矩久久回望不舍……
怎奈家园落寇手,何时方可复乡土……
二,永嘉之难
永嘉,这个年号在历史上永远被铭刻,因为在永嘉五年——西晋的首都洛阳被汉赵帝国攻克,这个经历了汉朝辉煌的古城,第一次沦陷于外族之手。
而李矩,在此之前他被西晋权臣司马越任命汝阴太守率领部众去洛阳附近修缮水利。就在李矩搞基建时,西晋朝廷乃至天下局势发生巨变。权臣司马越和皇帝司马炽矛盾愈演愈烈,而匈奴刘渊和羯族石勒则趁着西晋内讧之时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后来司马越因为惧外族兵锋,居然带着西晋的主力军四万甲士逃跑了,而洛阳地区的官员和百姓也感到马上就要大祸降临,于是都跟着司马越出逃,乃至于司马越出逃队伍高达数十万众。而留给西晋皇帝司马炽,是一个混乱空旷的死城。
此时刘渊已死,其子刘聪继位,在得知此事后,刘聪派刘曜,王弥(反晋流民军领袖),石勒率领大军进攻洛阳。
而此时此刻,与慌忙跟着司马越逃走的数以万计的吏民相反,李矩却帅部固守在和洛阳地区近在咫尺的荥阳郡!(原荥阳太守裴纯已经仓皇逃到建邺去了。)
【五月,石勒寇汲郡,执太守胡宠,遂南济河,荥阳太守裴纯奔建鄴。】
看着奔逃的人群,李矩内心却更加坚定——虽千万人我往矣!
图为李矩驻守的地方:
或许是历史喜欢跟凡人开玩笑,最先死的并非是寸步不移的李矩所部,而是仓惶出逃的司马越所部!
说来可能算是司马越的幸运,他在出逃不久后就忧惧而死,司马越一死,这支大部队顿时群龙无首,于是司马越的旧将挟持名士王衍作为名义上领袖,继而这支大部分往东海国而去。(司马越是东海王,东海国是其封地)
但这支移动缓慢的大部队,孰不知他们已经被猎人盯上了!
话说羯族首领石勒,原本是奴隶,后来逐渐成为一个大盗,在西晋末年也趁乱起兵。一开始石勒屡战屡败,但石勒在投奔刘渊后,如龙入海(石勒字世龙,刘渊字元海),势力迅速发展壮大,侵扰河北,纵横江汉,兵众更是达到十余万众。
就在这时石勒发现了这只缓慢东逃的“肥肉”。于是立刻帅军进攻这支队伍,最终石勒在宁平追上并击败了这支晋军,并把数十万人团团包围起来,像射杀猎物一样,把十余万士民全部屠杀,没被射杀的百姓则被王弥之弟王璋做成了“烤肉”吃掉。
不久之后,几乎没有防备的洛阳也被汉赵帝国轻松攻破,西晋首都自此沦陷。
于此同时也有人出逃没和司马越一起跑,比如司空荀藩逃奔阳城,卫将军华荟逃奔成皋。正所谓战乱往往会引发饥荒,当时爆发了饥荒,以至于人相食,荀藩和华荟的部众常常被叛军将领侯都袭击,侯都是个食人魔,把荀华的部众逐渐抓走吃掉,荀藩和华荟也没有办法。就在荀藩陷入困境时,李矩帅部前来并讨灭侯都,并救出荀藩等人,还给他们兴建房屋,供给粮食。
之后荀藩组建临时政府,让河南伊同时也是坞堡主的魏浚和李矩共同商议军务,并催促李矩连夜赶来。然而李矩的部下担心李矩安危劝说道:“魏浚不可相信,将军不可夜里前往。”,但李矩却大义凛然地说到:“忠臣的心思都是一样的,有什么好怀疑的!”(魏浚在司马炽困顿时送粮食给皇帝,所以李矩说他是忠臣。)
于是三人相谈甚欢,便联合起来。之后李矩积极招抚逃难的百姓,从而远近的人都来投奔李矩。
就在四方百姓投奔李矩时,同时也引来虎狼的窥探。
石勒见荀藩李矩等人在中原腹地建立临时西晋政府,李矩又深得人心,便决定大举来袭,继而铲除这个眼中钉!
面对刚刚歼灭西晋主力,血洗宁平,威震天下的石勒,仅仅是流民帅的李矩显得过于渺小。
可李矩面对石勒的大军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介于敌众我寡,李矩决定以计取胜。李矩先让老弱百姓躲入山中,防止他们被牵连,继而让所有的牛马都散开。石勒军见到牛马遍布,匪性难改,立刻开始争相恐后抢夺牛羊,一时间队伍大乱,就在此时李矩让伏兵齐出,呐喊之声震慑山谷,杀伤很多石勒士兵,以至石勒军大败。
此战不仅能看出李矩的智勇,同时更能提现李矩的练兵水平。
要知道石勒身经百战,麾下军队战斗力很强且人数众多,虽然中了埋伏,但如果李矩军战斗力不强,也无法将其击败。
而且我根据当时李矩郭默军有“三丈矛”这点,推测李矩练兵,已经可以练出基础的步克骑阵型了。(三丈矛,也就是7米的加长版长矛,这种东西在战争唯一用途就是布阵用,让数人持此矛,前面站立,后边半蹲,起到阻挡胡骑冲击的目的。)
在308年到311年间,李矩利用了近三年时间把一群流民训练成一支强军。同时可想而知在故乡沦陷后的时日,李矩未尝忘征战之事。
虽然击败了石勒,但和石勒同样恐怖的敌人还没解决,那就是——饥荒和瘟疫。
当时因为天灾人祸,白骨遍野,积尸塞川,中原大地可谓人间地狱。但地狱之中,依不失光芒,李矩尽心竭力为百姓排忧解难,百姓都依赖李矩得以存活。
这期间长安群盗从长安东下,沿路杀烧抢掠,李矩帅军将其剿灭,并获得了被强盗略来的一千多名妇女。这些妇女不是李矩辖区的人,所以李矩的部属建议将她们都留下来,言下之意就是就地分配了。但李矩却说:“她们都是国家的子女,怎么能分彼此呢?”于是将她们都送回了故乡。
在封建时代女性地位相对男性来说要低,而若是战乱之世,那妇女往往就变成了战利品一样的“东西”,但李矩却没有将她们占为己有,而是选择送她们回去,我想是李矩对背井离乡有着切肤之痛,所以当李矩看到有着同样经历的她们时,不免内心深受触动,于是才做出了这样的决断。
三,屈死汉主
公元314年,著名的刘琨所任命的流民帅郭默遭到汉赵大将刘曜的进攻,郭默表示愿意归顺李矩,并请求救援。
刘曜此人能征善战,也就是他后来帅军攻破长安灭亡西晋。他在进攻郭默之前,就已经剿灭了魏浚,刘曜本打算先讨灭李矩,但李矩在魏浚族子魏该的援助下击破了刘曜。刘曜见李矩是个硬骨头不好对付,于是转头围攻郭默。
而郭默此人是一个江洋大盗,勇猛善战,且十分狡诈。因此无论是汉赵方的石勒、刘曜,还是晋朝方的刘琨都对他不信任。
但是李矩却不以为然,随而听从了外甥郭诵的建议,派他去救援郭默。然而匈奴势大,一时间郭诵也无法救出郭默。正好此时刘琨的参军张肇率领鲜卑人范胜等五百鲜卑骑兵前往长安,但因郭默遭到刘曜围困,道路不通,准备回去投奔邵续。在他们路过李矩军营时,李矩心生一计,李矩接见张肇并向他诉说了郭默被围一事,继而李矩说到:“郭默是刘公委任的,这都是国家之事,既然知道了就没有不做的道理。”然后李矩又表示匈奴人素来害怕鲜卑人,希望张肇率领鲜卑兵马作为声援。于是张肇表示愿意配合李矩,接着果然不出李矩所料,对岸的匈奴人见到鲜卑人,不战而走。而对岸汉赵军的守备一松动,郭诵马上抓住战机,用轻舟夜渡黄河,接着帅勇士夜袭怀城,大破汉赵军队,同时郭默也顺利溃围并投奔李矩。而战败的刘曜恰好得到皇帝刘聪的指示,让刘曜转军去讨伐刘琨,并带走了郭默遗留下的粮食。
不过刘曜回去后也没去打刘琨,而是直接回朝了,所以这可能是刘聪给刘曜撤军找个台阶下。后来刘曜又帅大军在成皋歼灭了李矩的部将李平。
之后刘聪载记记载:“矩恐,送质请降。”但是这个记载明显有奇怪之处,其一如果李矩真投降了,那之后为何刘聪还要派大军攻打他呢?其二刘聪载记记载很简单,但按理来说李矩若真的归降了也是个大事,可具体情况和后续情况都没记载,甚至连刘曜啥回应都没有记载。
而我们如果结合之后的李矩的表现来看,可以推断出李矩向刘曜请降,很可能是李矩的计策。而刘曜对李矩心存忌惮并没有接受李矩的“请降”,所以这事就没下文了。而刘聪载记以传主的角度记叙了此事。
在公元317年汉赵皇帝刘聪灭亡西晋,志得意满,而身在中原腹地的李矩也成为了刘聪的下一个目标。
于是刘聪让“少骁猛,甚有勇力”的堂弟刘畅率领步骑兵三万突袭李矩,而李矩当时驻扎在韩王故垒,双方相距仅仅七里!(一里,四百米)刘畅派使者劝降李矩,而李矩因为汉赵军来的仓促,来不及布防,于是又心生一计。李矩见到刘畅的使者后,献上酒肉,好生款待,并表示愿意投降。同时李矩将自己的精锐兵马都藏了起来,营内都是些老弱残兵,继而李矩又带着使者游览营寨。刘畅的使者回去后向刘畅报告了李矩愿降以及他所看到的一切,刘畅见状便以为李矩军弱是真心归降,继而不再防备,大摆宴席犒劳将士,一时间汉赵将士纷纷喝的不省人事。
当晚李矩打算帅军突袭汉赵大营,但是敌众我寡,士兵有所畏惧,为了激励士兵,李矩派郭诵到郑子产祠堂祭祀道:“君昔相郑,恶鸟不鸣。凶胡臭羯,何得过庭!”之后李矩忽悠士兵们说:“神灵已经告知,到时会有神兵相助!”士兵闻言皆群情激愤,都愿奋勇杀敌,于是李矩派郭诵率领一千勇士夜袭汉赵大营,大败汉赵军,缴获不少身披战甲的战马,斩获数千首级,刘畅仓皇出逃。
与此同时郭默也派弟弟郭芝帅军救援李矩,郭芝还没参战,李矩已经打败刘畅,郭芝照常来见李矩,李矩就分给郭芝五百匹战马,分兵三路追杀汉赵军队,最终汉赵三万大军全军覆没,刘畅只身逃走。
而李矩大败刘畅,还有了意外之喜。原来在刘畅出征前,刘聪给他下达密令,叫他剿灭李矩后,再顺便除掉镇守洛阳的赵固。赵固是刘聪的部将,长史周振与赵固不和,周振私下在刘聪面前诋毁赵固。于是刘聪便打算把赵固杀掉,让周振取而代之。谁料这封密令落到了李矩手里,李矩顿时想出一个反间计,他将此信送给赵固看,赵固随即斩杀周振父子,率领一千多名骑兵投降李矩,李矩仍然命令赵固镇守洛阳。
洛阳,这座古城,同时也是魏晋的首都,就这样被李矩兵不血刃的收复了。
而汉赵政权得知此事,不免有些担忧起来,于是刘聪的儿子刘粲向刘聪建议杀死之前俘虏的西晋皇帝司马邺,以此来打压李矩等人的声威。
正如汉赵政权担忧的一样,李矩的志向自然不仅仅是收复故都,更是要直捣黄龙!昔日的故乡平阳,如今却成为了汉赵帝国的首都,因此为了国家,为了家园,李矩一直在等待时机的到来。
就在赵固投降不久后,北方抗胡英雄刘琨联合鲜卑首领段匹磾发布檄文,号召天下讨伐汉赵!
李矩看到檄文,立即响应了刘琨的号召,开始策划一场突袭作战。
赵固是汉赵降将,对汉赵帝国内部情况很熟悉,而并州是李矩故乡所在,地理问题也不在话下。
于是李矩派赵固和郭默率领精锐如尖刀利刃向汉赵的心脏平阳刺去!赵固郭默的军马一直打到绛县,平阳已经近在咫尺!于此同时深受匈奴压迫的百姓也纷纷响应,光投奔晋军的就有三万多人!
眼看故乡收复在即,敌都败亡在目,谁料原本发出檄文的刘琨那边,却因为鲜卑内讧导致并没有和李矩夹击汉赵!
没有刘琨的援军,赵固和郭默孤木难支,只能带着百姓撤退,期间又被汉赵军追杀,百姓死亡一万余人,不过好在赵固将追军击败,才顺利撤回。
谋事在人,而成事却在天,不难想象李矩在得知功亏一篑是何等的痛惜,同时在得知父老乡亲被匈奴屠戮时是何等的悲痛!
李矩也深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慷慨愤叹自己兵少不足为用。(个人推测李矩军常年兵不过万)
在突袭平阳后,刘聪深刻认识到李矩的威胁,于是刘聪决定派自己的太子刘粲为先遣,自己为后续,率领共计十万大军进攻李矩!誓要将其挫骨扬灰!
汉赵大军先进攻赵固,赵固不敌丢失洛阳,随之赵固急忙向李矩求援,李矩带着郭诵郭默来到洛口救援赵固,两军隔着黄河在两岸布营。李矩的外甥郭诵胆识过人,于是李矩就派他当晚和其部将张皮、耿稚带领一千勇士夜渡黄河,汉赵的斥候发现了他们并向刘粲汇报,然而刘粲直持兵力强大,毫不在意,反而说到:“李矩听闻赵固战败,自保尚且不暇,岂敢来这里送死!不必惊扰将士。”
继而郭诵率领一千勇士分为十道,夜袭汉赵数万军马的大营!一时间刘粲部队大乱,部队奔溃,刘粲所部死伤大半,连大营都被晋军夺下,缴获的物资装备不可胜数。
但汉赵毕竟军势强大,败逃的刘粲收集余众,又得到后续部队的支援,继而在天明后发现晋军兵少,于是大举进攻晋军夺取的营垒。
面对汉赵数万大军的全力猛攻,人数只有仅仅一千的晋军无不以一当十,奋勇抗击!刘粲猛攻二十余日,竟不能克!
由此也可看出李矩麾下的军队人数虽少,但战斗十分强悍。
同时在南岸的李矩也在想法设法救援郭诵,于是李矩派三千壮士乘船渡河,但汉赵军早有防备,在对岸严阵以待,并作长钩用来钩船,李矩帅军连战数日,依然无法渡河。见到主力部队无法过河,李矩就派部将格增率领数百人的小部队(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格增带了多少人,但从突袭时晋军一千人,突围时却有一千多人,不减反增,由此推论格增是带了数百人的)夜里偷偷渡河,以便于和北岸晋军互通消息。可能是因为对岸汉赵军都被李矩带领的主力部队吸引了注意力,因而格增这股小部队顺利渡河。
格增将李矩的指示带给郭诵等人后,北岸晋军诸将带着一千多名精锐骑兵,并焚烧了之前缴获的物资,连夜突围而出,向虎牢而去。汉赵皇帝刘聪派兵追击,却战果寥寥,继而刘聪又急又气,竟然就这么被气死了!
注:刘聪载记和李矩传记载大相径庭,不过按刘聪载记对刘聪多有溢美之词,而且以日后的局势发展来看(刘聪败还),如果刘聪真的歼灭李矩军近五千人,那本就兵少的李矩理应受到重创,刘聪没有撤退的道理, 反而应当趁势消灭李矩才对。
再加上刘聪在修国史时,有诛杀史官,干预修史的破事。
故而我以为耿稚被汉赵军追破,当有此事,不过损失当在四、五百人。而刘聪载记为了美化刘聪,故而夸大了战果。
刘聪载记内容:【聪闻粲败,使太尉范隆率骑赴之,稚等惧,率众五千,突围趋北山而南。刘勋追之,战于河阳,稚师大败,死者三千五百人,投河死者千余人。】
而后世的司马光在编写巨著《资治通鉴》时,也是选取了《李矩传》的记载,而没有采取《刘聪载记》的内容。
可以说李矩军以少抗众,却能力挫三帝(汉赵皇帝刘聪,后来的后赵皇帝石勒和前赵皇帝刘曜),已经算是奇迹了。
四,联祖抗胡
就在李矩却败刘聪时,著名将领祖逖率领自己一手拉起来的北伐军经过多年征战,终于打入中原腹地,并在谯城驻守。
祖逖善于团结各方,在祖逖号召上中原各地的流民帅联合在一起,其中李矩和祖逖也结为同盟。同时李矩也和祖逖一样在抵御胡虏时,注重农业,劝课农桑。
与此同时随着刘聪去世,汉赵帝国发生内乱,汉赵权臣靳准率众杀死刘粲,并灭其宗族,同时派遣使者去告知李矩,自己愿意归顺朝廷,并把二圣的灵柩(司马炽和司马邺的)送回朝廷。李矩得知此事赶紧向东晋朝廷禀报(这时西晋政府已经灭亡,司马睿在江东建立东晋政府,东晋政府因为忙于争夺荆州,所以没有为李矩和祖逖提供多少实质性的帮助),然而靳准还没等到东晋朝廷的人来,就在石勒刘曜夹击下迅速败亡了。
与此同时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并考虑李矩前后战功,将其升迁为都督司州诸军事、司州刺史,若在加上李矩的此前的官职,那么李矩此事的官职是:都督司州诸军事、司州刺史、安西将军。
按照晋朝的编制,李矩是二品大员,可谓位冠于众流民帅,由此也能看出新建立的东晋朝廷对李矩的认可。
之后在祖逖对付石虎和桃豹时,李矩也在和石勒刘曜于洛阳周旋,当初洛水之战,因为赵固的缘故,洛阳得而复失,如今汉赵帝国分崩瓦解(刘曜和石勒各自独立),洛阳这座古城成为三方争夺的焦点。
石勒派从子石生担任司州刺史,并帅军五千其目标直指洛阳。而刘曜也不甘寂寞派出宋始等四将在洛阳附近地区驻守。
然而因为汉赵帝国刚刚分裂,刘曜的四将互相猜忌,一开始他们打算投降石赵,但后来反悔,转而向李矩请降。于是洛阳再度被李矩兵不血刃收复了,石生见状知道自己再留在这里会大祸临头,于是挟持着宋始一部(其他三部归降李矩)逃奔黄河以北。以此之后黄河以南的百姓都纷纷归附荥阳的李矩,而洛阳则变成了一座空城。之后石生也曾兴兵犯境,但被郭诵击败。李矩为此上表朝廷,为郭诵表功,于是朝廷重赏了郭诵。
从前赵将领归降和百姓归附,足可见李矩的魅力之高。
可以说祖逖传里面记载的“石勒不敢窥兵河南”,除了祖逖起主导作用外,李矩的存在也是石勒忌惮的原因之一。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东晋政府陷入司马睿和二王政治斗争中,所以司马睿出于防备王敦的考虑,于是便委任戴渊都督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
【秋,七月,甲戌,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合肥;】
而这就好比在中原战区空降了一个上司。而且当时李矩是司州刺史,换言之李矩要把刺史之职让给戴渊。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李矩淡然处之,并没有计较。
但对此祖逖则愤恨不已,如今朝廷内斗,让祖逖心情沉重,不久便病逝了。
后来青州的曹嶷也被石赵剿灭,天下局势对于李矩而言愈发恶化………
五,身陷绝境
在祖逖死后,其弟祖约继承了他的部曲,然而祖约才能平庸却自视甚高,不恤下情,乃至人心大失。
郭默在投奔李矩后依然有一定的独立指挥权,见到祖约这样,郭默就想去攻打祖约,李矩以大局为重禁止此事,然而郭默不从,还是去袭击祖约,结果反被祖约所破。
就在此时东晋权臣王敦起兵叛乱,兵锋直向京师建康。司马睿急忙召北方的流民帅南下作为援军。而祖约也抵挡不住石赵的进攻,于是借着这个机会帅军南撤,从而导致中原大片土地落入石赵之手。
在这样的局势下,就连郭默都动摇了,郭默虽然勇猛但却怕死,于是他请求李矩向关中的刘曜投降,却被李矩断然决绝。
于是一方面李矩派亲信段秀率领少数鲜卑精锐去驰援建康,而李矩自己就像当年遥望奔逃的数十万洛阳吏民时一样,他没有像祖约、郗鉴、苏峻、刘遐、荀组般帅部南撤,而是做出了一样的选择——坚守!
正所谓祸不单行,镇守许昌的鲁潜又投降了石赵!许昌位于李矩军后方,是连接李矩军和南边东晋朝廷的枢纽,许昌投降也就意味着李矩犹如汪洋中的孤岛一样,完全陷入石赵的包围之中!
另一方面此时的石勒已经夺取河北以及中原大部分地区,然而即使握有绝对优势,老谋深算的石勒也不打算和李矩正面对决,而是派石生,石聪,石良分别统军时不时袭扰李矩军,破坏李矩军的农业生产。
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经济基础决定事物发展,石勒这招釜底抽薪,让纵使智勇兼备的李矩也陷入困顿之中。李矩军的粮食越来越少,士气也逐渐底下,李矩军和从各方来袭的后赵军连续作战,多次战败。而在作战中郭诵的弟弟郭元也被石赵俘虏,石赵部将石良就派郭元写信劝降李矩道:“如今青州曹嶷和北方的拓跋鲜卑都被石勒剿灭,当初你们像牛角一样相互呼应,如今他们已经覆败,你为何不归顺呢?”李矩不为所动,并把这封书信给郭诵看,郭诵大义凛然地说到:“过去王陵的母亲被敌人扣押,王陵尚且不以为然,何况现在我只是一个兄弟陷于敌手呢!”石勒又派人向郭诵赠送尘尾马鞭,以示殷勤,但郭诵毫不理睬。
这时郭默旧话重提想投降刘曜,借助他们的力量对抗石赵,李矩虽然心有不甘,但为了打破困境,听从了郭默的建议,便开始实行二虎竞食之计。也就是通过自己向刘曜假意请降,让刘曜派军和石赵死磕,自己再见机行事。
这一次刘曜接受了李矩的“请降”,从刘曜的角度来看,此时李矩是不是真心投降并不重要,因为在汉赵帝国分裂后刘曜和石勒势同水火。而在刘曜看来石勒的威胁要大于李矩,并且自己和石勒必定会有一场决战,如今刘曜也正好可以利用李矩来打击石勒。
因而一开始李矩的计策进行的很顺利,刘曜得知此事后立刻派大将刘岳帅军和李矩汇合进攻石生,并大败石生将其困在金庸城,石勒派石虎率领四万步骑救援,而刘曜也亲帅大军支援刘岳。
眼看石赵和刘曜就要主力死磕,李矩的计策将要成功时,意外却发生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刘曜的大军竟然因为两次无故夜惊,而还没和石虎交战就溃败回关中!
而没得到支援的刘岳部队也被石虎歼灭,李矩所部也彻底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此时的郭默深感忧恐,继而他解下官印交给他的参军殷峤并说道:“李将军对我很好,我弃他而去,没有脸面向他道别了!三天后你再告诉他我走了。”说完,郭默帅部南逃。
当他面对敌人势如潮水,郭默却选择了背他而去………
李矩闻讯大怒,并对郭诵说:“你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吗!当初接纳郭默,是你的建议,如今他临危而逃,你一定要把他追回来!”于是郭诵单骑在襄城追上了郭默的部队,郭默自知有愧于李矩,于是就把部队和妻儿都交给郭诵,自己单骑脱逃。而郭诵返回后,李矩没有加以怪罪,相反对于南逃的郭默妻儿依然对待如初。
在古代逃兵的家属往往要受到严厉的处罚,以此杜绝逃亡现象。然而李矩却一反常态,依然善待郭默的家属。
实际上李矩如此郭默的家属并非特例,曾经李矩的属下邓攸也如郭默一般孤身南奔,李矩得知此事虽然十分恼恨,但依然没有牵连邓攸的家眷,甚至后来还送还了邓攸的家属。
【后密舍矩去,投荀组于许昌,矩深恨焉,久之,乃送家属还攸。】
可见李矩治军并不严峻,也不会因为部下逃亡,而牵连他们的家属。
而以郭默出逃作为引线,负面的情绪在李矩军中如瘟疫般蔓延。李矩军中不少部众在缺兵少粮,没有外援,且四面合围的绝望中沉沦了,不少人密谋向石勒投降。对此李矩“知之而不能讨”,这里的不能讨,是说李矩没有能力讨伐呢,还是说李矩不忍看到手足相残不允许讨伐呢?亦或两种都有,也都体现了李矩的无奈。
最终李矩军本就人数稀少的部队离散,郭诵带着一百多人弃家跟随李矩南返,在行至鲁阳时,李矩坠马而死。
许多人可能也会像我第一次看到这段时会有所不理解,坠马而死?好奇怪的死法。
但因史书记载篇幅有限,往往会隐藏许多信息,李矩之死其实也充满了悲情。
正如之前所言,因为许昌投降石赵,李矩所部陷入四面包围中,李矩也和东晋朝廷断绝了联系,道路受阻。此时李矩想率领亲随返回东晋朝廷,那走平坦的大路是绝无可能的,因为主要道路都被石赵控制,而且石赵骑兵来去如风,如果走平坦的大路必然被石勒歼灭。所以李矩为了回归朝廷,毅然踏上险峻无比的群山峻岭!
汉代南阳郡的鲁阳县,到唐朝改名为“鲁山”,因为“山高耸,回生群山,为一邑巨镇,县以此名。”
因此李矩坠马,实际上却是坠崖!
李矩死后,郭诵等人找到李矩的尸体,并如其所愿回到了东晋,同时将李矩安葬在襄阳的岘山,与羊祜同眠。
而晋书最后的对他评价是这样的:【邵、李、魏、郭等诸将,契阔丧乱之辰,驱驰戎马之际,威怀足以容众,勇略足以制人,乃保据危城,折冲千里,招集义勇,抗御仇雠,虽艰阻备尝,皆乃心王室。而矩能以少击众,战胜获多,遂使玄明愤恚,世龙挫衄。惜其寡弱,功亏一篑。方之数子,其最优乎!】
李矩出身不过一流民帅,却能捍守中原腹地达十四年之久,期间力挫三帝,两复洛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然而他身后却没有诗词来称颂他,亦没有祠堂去祭祀他,他就像芸芸众生一样,带着直捣黄龙,重返故乡的宿愿与世长辞………
最后附上拙作一首,畅舒胸臆:
王舍河南弃,流民镇司隶,
孤军复京洛,终竟独孑立。
守土年十四,摧破刘与石,
四面楚歌音,群峰为叹戚。
谨以此文,追忆李矩李世回。
最后如果各位想了解晋末时期的英雄人物,那我在此毛遂自荐我写的小说:
《殊途同归——晋末群英传》第一回 - 李梦阳转世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8593013
相信不会让对晋末感兴趣的朋友感到失望的。
毛泽东与杨开慧两人之间的故事我不必赘述,他们两人大概是最让人羡慕的革命情侣了。
唯一让人遗憾的是,毛泽东没有能亲眼看到杨开慧写给他的诗。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
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
倦极身无凭。
一勾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毛泽东,《虞美人·枕上》1921年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
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翥。
————毛泽东,《贺新郎·别友》1923年4月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痊否?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念我远方人,复及数良朋。
心怀长郁郁,何日复生逢?
————杨开慧,写于《偶感》1928年,于1982年翻修其故居时才得以重见天日。此时距离毛泽东逝世,已经6年。
塞琉古大帝,安条克三世。中外历史有一处共性,那就是大势力或者大帝国的君主反而被吐槽多,反而还不如小势力领袖的风评好(这点在光荣游戏也有所体现)。大概是因为势力或者国家越大,反而越容易出现明显的失误。就像军队中的大兵团,以大欺小固然更容易,但是大帝国和大兵团真要崩起来速度也比小国快多了。
以下浅蓝色是安条克三世即位时的塞琉古帝国,深蓝色是他的鼎盛时期。实际上上图中的浅蓝色也只是纸面上的局面而已,18岁的安条克接手的其实是一个接近分崩离析的帝国。不仅帝国北部行省早已被安息人侵占,巴克特里亚(大夏)和印度行省早已不听叙利亚号令,就连米底、波斯总督莫伦(Molon)、亚历山大兄弟也欺负他年轻,不久就发动叛乱宣布独立。
安条克初期的统治并不顺利,在权臣赫米亚斯的摆布下,对波斯叛军和托勒密埃及的进攻均以失败告终。但是当安条克逐渐成熟起来亲政之后,他逐渐证明自己是从开国的塞琉古一世之后,历届塞琉古国王中最突出的君主。
安条克首先在底格里斯河畔的阿波罗尼亚大败莫伦率领的米底叛军,莫伦与亚历山大被迫自杀,米底与波斯悉平。随后与托勒密埃及的战争一度连战连胜,但是拉菲亚(Raphia)战役的失败使得他功亏一篑。随后,安条克出征小亚细亚,攻破萨迪斯后,擒杀了同样独立后盘踞在那里的表兄阿凯夫斯(Achaeus),帝国的势力范围重新扩展到爱琴海边。
前209年开始,安条克开始向东方进军,相继打垮了帕提亚、巴克特里亚人,使其重新臣属于塞琉古帝国。安条克勇猛过人,打仗身先士卒,加上天下无敌的伙伴骑兵,令擅长骑兵战的安息和大夏人闻风丧胆。随后,安条克效仿亚历山大故事向印度进军,恢复了对当地王公的控制,还带回了100多头印度象。在安条克远征期间,埃及法老托勒密四世去世,幼子托勒密五世即位,于是群龙无首的埃及也不再是安条克三世的对手,他趁机拿下了整个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前196年,安条克三世率军越过博斯普鲁斯海峡,重新占领色雷斯,虎视全希腊。
安条克东征西讨,终于使帝国重获统一,塞琉古帝国再次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国家。自亲政以来,他仅有拉菲亚和后来的马格尼西亚两败,其余几乎无往而不利。有些人认为安条克浪费了一支连马略恺撒都会羡慕的豪华军团(银盾方阵+伙伴骑兵+甲胄骑兵+战象+镰刀战车,以及大量的亚洲辅助部队),但其实这个家底也是他自己打出来的。
但是,接下来与罗马战争的失败却使他一世英明晚节不保,沦为古典书籍中志大才疏、华丽草包的代言人。需要指出的是,《罗马史》的作者一个是根正苗红的罗马公民李维,一个是对安条克趁埃及幼主临朝之机夺取叙利亚怀恨在心的罗马帝国埃及总督阿庇安,这两人对安条克多有贬损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罗马史书对安条克的黑料集中在以下几点:1. 不听汉尼拔良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2. 嫉贤妒能,使投靠他的汉尼拔得不到重用;3. 战前狂妄自大,兵败后又惊慌失措,将大批粮草白白丢给了罗马军;4. 马格尼西亚决战出现严重的指挥错误。那么,情况果真是这样吗?
有种说法我很赞同,史官认为是个好主意的事,最好多考虑一番,因为史官只会告诉你这个主意的优点,而避而不谈其缺点。汉尼拔向安条克建议道:“你很难在希腊战胜罗马人,因为他们在那里有充足的物品和粮食供给。最好的办法是把战火引向意大利本土,占据意大利某些地方,作为根据地。这样势必引起意大利国内的惊恐和饥荒,从而使得罗马人国内和国外的势力都受到削弱。”
这个基本是第二次布匿战争战略的翻新,而且被阿庇安渲染得颇有点像袁绍与田丰,认为此计大妙。然而,对于塞琉古人来说,即便此计实施无比顺利,风险也极大。波利比乌斯称汉尼拔从西班牙出发时拥兵10万,过阿尔卑斯后只剩2万6,即便是最好的说法,一般也认为汉尼拔在远征中部队折损过半。如果要塞琉古大军跨过同样密布凯尔特部落的巴尔干半岛和阿尔卑斯山跃进意大利,即便成功,没有很大损失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之后又要面临远离本土,孤军深入的危险。更重要的是,作为马其顿人征服亚洲各地建立起来的政权,塞琉古高度依赖希腊移民作为兵源,而对亚洲各民族严防死守,一旦出现损失,不像罗马(公民兵)和迦太基(雇佣兵)那样可以轻易补充,这可能便是安条克一眼就其否决的根本原因。
同样的原因,塞琉古帝国总兵力虽然有10万左右(其中8万人进军希腊),的确比罗马一开始出动的兵力(3万多)要多,但是这支军队基本上也就是安条克的家底,必然是由他亲自带领。现实不像打游戏,谁能力高就用谁带兵,尤其还是汉尼拔这类刚来投奔的外国人,更难以得到安条克的信任。但若只是给他带一支偏军(比如进军希腊的1万先锋),恐怕也有点大材小用,毕竟汉尼拔在布匿战争时人最少的时候带兵也在2万以上。最后安条克反复考虑之后决定让汉尼拔去指挥舰队,一是因为他是迦太基人,其次则是海战的胜负也是事关大局,如果真要准备进军意大利,制海权更是至关重要。
然而异常倒霉的是,汉尼拔造大船来应对罗马的乌鸦舰战术,却与擅长撞击的罗德斯岛海军遭遇,结果以大败告终。而没有做这方面准备的塞琉古海军大将波利塞奈达(Polyxenidas)却与罗马的乌鸦舰队碰上了。两场海战下来,塞琉古海军损失了50多艘战舰,这使得安条克确实大为震惊,因为他原本预期海战能取胜的。
后来米特拉达梯从希腊的撤退之所以显得没有那么狼狈,是因为罗马陷于内战能出动的舰队有限,本都海军当时控制了爱琴海。所以反过来说,海战大败就使得罗马人拥有了绝对的机动自由。罗马海军接下来最有杀伤力的一招自然就是直取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如果是这样的话,塞琉古大军就成了瓮中之鳖。所以为了以防万一,安条克只能决定全线撤退,以最快的速度渡过海峡撤回亚洲,完全放弃了刻索尼苏斯要塞,既没有带走,也没有焚毁他储藏在那里的大量粮草、武器和军械,所有这些东西全部留给了西庇阿军。
在马格尼西亚决战中,安条克的表现其实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应该说安条克也有点生不逢时,罗马比较弱的时候他在对付强大的托勒密军,好不容易击垮托勒密之后,罗马军又今非昔比,已经不是第二次布匿战争初期的菜鸟军队了,而是由三员经验丰富的沙场老将西庇阿、帕加马国王攸美尼斯二世、曾击败波伊人的名将多米提乌斯-阿赫诺巴布斯(Gnaeus Domitius Ahenobarbus,担任西庇阿弟弟的参军)联合指挥的罗马-希腊合成部队。加上塞琉古军屡败后士气低落,取胜难度已经相当大。
虽然西庇阿因病没有亲临战阵,但是攸美尼斯可谓对付塞琉古军队的老手,他下令投射部队对准镰刀战车的战马开火,使其失控,结果反而碾了塞琉古左翼的骆驼骑兵和甲胄骑兵,导致塞琉古左翼完全溃败。但与此同时,安条克率领伙伴骑兵也突穿了罗马的左翼,并向纵深追击。因此有些人比如安条克传记的作者John Grainger认为罗马此战的损失应该达到了5000人,而不是自身记载的349人阵亡。
安条克和库诺塞法莱战役中的腓力五世一样,交战双方各打穿对方一翼,最后却以完败告终,我认为这说明了其实失败已经不能完全归咎于主帅。经过布匿战争学习汉尼拔体系之后,加上罗马军团的大队中队编制自身比马其顿方阵机动灵活,使得罗马人发展胜利的速度已经大大快过了马其顿和塞琉古军队。
安条克在突穿罗马左翼之后企图进攻罗马大营,来个擒贼先擒王,这其实也并不违反马其顿军队的教条(亚历山大当年也很喜欢直取对方主将嘛!),因为马其顿方阵很难跟上骑兵的进攻速度。而罗马方面则不同,突穿了塞琉古左翼之后,阿赫诺巴布斯立刻命令大批罗马步兵向右旋转,绕到马其顿方阵的背后,将其包围起来。最后由于马其顿方阵中的战象被标枪击中发狂,践踏了自己人,使得安条克的精锐方阵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当时安条克三世还认为自己正在取胜过程中,回来一看才发现本方已尸横遍野,没想到这么快大军就即将被摧毁,于是只能逃离战场。
5万塞琉古将士陈尸马格尼西亚平原,地中海力量的对比随之被完全逆转,安条克三世被迫收回伸向希腊的手指,从此罗马开始了吞并希腊的进程。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布匿战争后的罗马军团虽然败绩仍然不少,但似乎专克希腊方阵,与马其顿希腊系的对手交战胜率很高,而且基本上都是因为罗马军团可以轻易的包抄希腊方阵。
安条克三世我认为只做错了一点,那就是操之过急,这句话上帝视角说来简单,对于很多枭雄却几乎是无解,因为他们其实还要跟时间赛跑。就像后来罗马之于欧洲人一样,亚历山大就犹如一座神像,高悬在罗马时代所有英雄头上,甚至也包括罗马人自己。后来的图拉真本来已经打下了波斯,就因为自己年事已高,为了追逐亚历山大的功业而立刻宣布帕提亚成为罗马行省,结果满地爆林登万崩盘。安条克三世同样如此,进军希腊的时候,他已经年过50,而且事后来看,的确战争结束后1年他就死去了。
安条克三世渡过海峡占领色雷斯时,全希腊为之恐慌,连罗马都派出使者谴责他,安条克却傲然说色雷斯本来就是先王的土地,他不过是把这个袋子重新扎上。这种强盛莫敌的姿态给整个希腊造成了安条克准备以武力擒拿全希腊的印象,当然这也正是他准备做的。例如帕加马国王攸美尼斯就做了一番贾诩式的表态:“如果此战安条克赢了,那么我们将失去一切,但若是罗马人赢了,我的王位还是高枕无忧的”。
西庇阿趁机反而以维护希腊自由为名稳住了希腊大多数势力,马其顿、亚该亚联盟、帕加马、罗德斯等相继与罗马结盟,罗马大军得以畅通无阻的进入希腊,还得到了不可替代的大批希腊辅助部队,而恰恰是帕加马军队和罗德岛海军的出色发挥,使罗马赢得了陆海决战。战略和外交上的失败,终于使安条克一失足成千古恨。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wait...這個地方不是割讓給蘇聯了嗎?現在屬於俄羅斯啊。
說話確實硬氣,一般來說俄羅斯也不會去打芬蘭,但是上趕著當小醜這不好吧...
還有,蘇芬戰爭主力不是烏克蘭人?
不會忘了和蘇聯簽的協議內容了吧?主動撕毀協議,美國也不會當你是正常人啊...要是俄羅斯先背刺也就算了,主動搞事情是瘋了?就不能悶聲發大財?
當領導人不用學歷史和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