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开参政与否,应该还有规定的原因。
比起数不胜数的获谥亲王,中国历史上谥号中有“文”、“武”二字的亲王不多。除开两汉那些有封地的宗室亲王外,比较著名的确实都有从政。
举一些例子。
晋高密文献王司马泰、汝南文成王司马亮、新蔡武哀王司马腾、齐武闵王司马冏、会稽文孝王司马道子;刘宋江夏文献王刘义恭;南齐豫章文献王萧嶷、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南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北魏彭城武宣王元勰、高阳文穆王元雍(他儿子没当过什么大官,因为父亲的关系也被追封为高阳王,谥号文孝)、清河文献王元怿、章武庄武王元融、昌乐文献王元诞、广平文穆王元怀、清河文宣王元亶都曾作为国家重臣在历史上出现。北齐兰陵武王高孝瓘则是以战功得谥。
还有一些亲王,虽然没有在本朝执政,但也曾经帮助开国皇帝建国,也被追加谥号为文或武,比如刘宋临川烈武王刘道规。
更有比较特殊的,比如南宋荣文恭王赵希瓐,他是宋理宗的父亲,但他不是皇帝,也因为儿子被过继给宋宁宗,所以他不能被追尊为皇帝。只好被追尊为亲王。
但明代出现了变化。
明代大臣统一以“文”或“武”结谥。亲王全部使用单字谥号。这个应该是朱元璋的规定。
现在出现一个问题。如果明代亲王谥号用文武,那得有多少个重复谥号的亲王啊。
亲王谥号用单字,但是郡王谥号全部用双字。为何郡王也不用文或武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明代宗室从不干政。既然郡王不干政,为何和执政大臣共用同一类型的谥号呢?如果用了岂不是德不配位?
明朝宗室不许参政。
这个几乎就断绝了“文”“武”谥号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