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评论我,来更新解释一下,
更新1.原厂下护板的作用
先讲主要的作用,从流场来说,封闭的下护板改善了整个车身的气动特性,可以降低流阻,改善油耗;从nvh来讲,可以利用这部分护板提供一些声学性能,让车外的其他人更不容易发觉发动机的声音;从安全来讲,防止驾驶过程中的一些碎石击打车底,只要目的不是保护发动机不被打坏,而是保护相关的线束的安全。
更新2:安装塑料下护板
好处:可以起到更新1中说作用,但局限于低配车型加装高配车型原本有的下护板
装配第三方塑料下护板带来的分风险
风险1:可能影响舱室热管理,假定这车全系没有下护板,加装以后会影响舱室内热耗散,有人说发动机散热靠风扇,没错,发动机工作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却水和散热器进行散热,但这不是发动机产生的热的全部,有一部分热量以辐射的形式在舱室中,改变原本流场设计,可能会降低通过流场带走发动机舱内热的能力,导致机舱内温度超过原有设计的水平,加速一些零部件的老化比如线束接插件等;也会一定程度降低风扇散热性能,最终结果导致动力水平下降(如果太热的话,或者风扇本身设计余量不太大的时候等)
风险2:没有经过耐久的验证,可能会出现使用一段时间后下护板脱落,行驶中脱落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后车的来说都是比较危险的
更新3:你们喜欢的金属下护板
并不是重力会导致纵梁变形,而是碰撞过程中金属下护板会改变碰撞时力传到的特性,从而带来纵梁产生非设计预期的形变
掉落带来的风险同更新2
热管理风险同更新1
安全风险着重说一下吧,目前主流的碰撞应对策略都包含了自溃式转向管柱和发动机碰撞时下沉,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碰撞的时候防止方向盘突出造成对驾驶员胸部头部的损伤,和防止发动机被压入车内造成对驾驶员腿部的损伤;这两个设计的主要目的都是充分降低在碰撞时因车身的变形带来的对驾驶员身体的损伤;安装厚重的金属护板在实际碰撞时可能会影响这两个设计发挥作用,车坏是小事儿,保住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的最后想说一下应用场景和简配
买车的选择条件之一其实是要符合自己的应用场景,打个比方买个300续航的电动车整体要开五六百,然后说续航不行,这可能就是你应用场景有问题了。如果日常应用不可避免路况不好或者什么的,在买车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再做出选择;既然买了又不可比民偶尔走一下烂路,谨慎小心驾驶倒是实实在在的保护自己的车。
简配这事儿上
有人说高配有低配没有,这完全可以理解,如果只是块板,可能高低配成本差异不大,如果这块板需要起到一定的声学作用,那成本差异就很明显了,所以出现高低配差异,也完全可以理解
再说老款有新款没有,可能还是声学性能,隔声水平是个综合考虑的结果,如果可以通过在别的地方花点儿小钱加强隔声性能,从而去掉下护板,那这不失为一个极好的降低成本的办法,随车车辆销售年份的不同,降低成本进一步在售价上打折是产品生命周期中后期厂家主要采取的策略之一
好了你们还想问啥?我看着回答
———————————-分割线———————-
1.先从重量来说
人为的故意增加车辆的质量是非常愚蠢的行为,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增加油耗,延长正常车辆所具有的制动距离,降低操控性;加装地盘护板这样的行为更是人为改变了车身的结构,除了上述说的一些问题之外,更是让本身不受力或者不应受如此大的力,或原有受力方式等被假装了护板说改变,完全有可能加速车身和底盘部分零件的老化
2.为什么有的车有护板有的车没有
需不需要增加护板完全是通过一定的设计考量的,大部分车辆的下护板材质是塑料,对底盘和发动机的保护微乎其微,充其量放置一些小石子等物击打车体;而这样的设计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车辆的热管理特性和气动特性,利用下护板调整机舱内的流场,帮助机舱内的部件进行散热,并且降低因为发动机下面的区域印没有护板产生的乱流,降低行驶过程中的空气阻力;从而降低油耗。
3.我的车没护板怎么办
所有的厂家的产品都是经过了充分的耐久评估后将产品投入市场的,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此类问题的发生。当然必然存在一定的几率因为种种原因造成的机舱内零件损伤。
4.喷一下那些说没装护板底盘造成损伤的人
相信大多数车主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不少车辆本身设计不可靠,也不是设计不合理;绝大多数此类问题的发生都和车主的非正常使用有着脱不开的关系;对于购置前车辆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应用场景;把suv当越野车这样愚蠢的想法并造成一定的损坏的案例不胜枚举。
5.为啥有的车还坚持要装下护板
前面说的是一些常规应用的场景,个人对于越野和穿越不是非常了解,但出于使用环境应用场景和驾驶方式的一些差异,针对高强度越野和穿越需求的车辆,加装地盘保护的金属护板的确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种类型的加装同样会导致一些上面描述的问题,但对于越野和穿越来说,车辆零部件的安全更加重要
就说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