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已经改了,原提问是理性讨论,在华为扶持下中芯国际能否赶超台积电,为华为全面供货。免得一些人对我写的有误解
有一说一,某平台系统为了活跃算是操碎了心。
华为在中芯上算个啥?华为给了什么技术?
中芯的成功是国家集成电路基金及公司全体和股东努力的结果。
超10%的客户才两家,你猜那家是海思半导。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
所以,即使是最大的客户,也不超过20%。更何况,是不是还得打个问号。
所以,华为扶持,与中芯成功没有必然联系,中芯成功与否跟华为扶持没有直接相关。
我不懂什么技术,不是技术人员。但我觉得中芯超越台积电不是一个商业问题,可能是政治问题。统一后,中芯无望的概率非常非常高。两岸保持下去,侧能快速拉进差距,5nm后,3nm,技术进步越来越慢,给了中芯一个窗口期。只要保持着技术路线,摸着同行石头走,什么时候追上取决于前人的速度,恰恰台积电速度放慢是可以预见的。
所以,中芯保持两路线。一个是新芯片介质制造研究,如碳?另一个是,边抄边开发,边投产边完善,那超越台积电可能是时间问题。背靠大基金(国家),股民(资本),中芯成功是肩负重任的。梁孟松能不能在历史上写下浓重一笔就看进度了。即使是量产5nm,我认为都算“成功了”。
华为提供的帮助也就是,引流,引资,其它基本没有了
所以,这题目有些恶臭。黑了华为,引了流量
======================================
很荣幸被人在评论里催更,突然有种看小说被催更的感觉。
======================================
有很多同学在评论里说,光刻机会被禁运,各种耗材会被禁运,中芯国际肯定凉了。
在这里我想问几个问题:
1.禁运有明确的官方消息吗?如果禁运,那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
2.有多少半导体企业可以承受失去中国市场的损失?
3.欧日韩与美国真的是一条心吗?
4.美国的企业与美国政府是一条心吗?
5.美国各党派和各利益集团是一条心吗?
6.美国的霸主地位能继续维持多长时间?
一家企业失去20%的订单,是不是说这个企业的利润就减少了20%呢?不是的,因为大量固定资本支出的存在,这家企业很可能进入亏损状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统计下,美国对华为的禁令延期了多少次。我不知道禁令哪一天会真正生效,但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仅仅是割离华为一家企业就这么困难,更别说割离整个中国半导体了。
华为会不会倒下,我不知道,但它现在是中国半导体的一面旗帜。
======================================
芯片行业从业者,先说结论:能,而且我相信时间不会花的太长,10-20年左右。
人类对事物的发展的看法天生存在缺陷:容易高估事物在短时间内的发展速度,但低估长时间的发展速度(10年以上)。而芯片正是一个长发展周期的行业。眼前我们面临着美国的封锁,而本土芯片制造业无力扛起大旗,这种短期的悲观结论被很多人简单的扩展为:本土芯片制造业永远无法成为世界第一。但我相信,在10-20年内,本土芯片制造业有很大希望能问鼎世界。
事实上,中国的芯片制造业已经开始加大马力追赶了。
先上图,自己整理的芯片制程发展史
中芯国际今年量产14nm,与目前已量产的最先进工艺5nm还有三个代差。相比于18年时,28nm vs. 7nm的4个代差,已经追回了一个代差。这中间发生了两个大事,一是国家大基金入场芯片产业,二是前台积电传奇研发人员梁孟松加入中芯国际。
梁孟松是半导体行业中无人不知的传奇人物,从92年-17年,连续带领台积电和三星的工艺制程反超intel,成为全球最大的两家晶圆代工厂。梁孟松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机博士,毕业后于AMD工作,92年返回台湾加入台积电,03年时,在台积电与IBM争夺0.13um(130nm)工艺高地的战争中,梁孟松一战成名,在他的带领下,台积电先于IBM一年研发出0.13um铜工艺,坐稳代工界大哥位置。06年,从intel挖来的罗唯仁空降台积电,接手蒋尚义研发副总的位置,堵住了梁孟松晋升的空间,也寒了梁孟松的心,他愤而出走,于08年加入了三星。
对半导体工艺稍有了解的同学可能知道,在20nm以下的工艺中,引入了一种叫做FinFET的技术,可以解决原有工艺中出现的漏电,并大幅改善电路控制。而FinFET技术的发明人胡正明教授正是梁孟松的老师。彼时,三星在20nm制程的研发速度上落后于台积电,梁孟松加入三星后,大胆跳过20nm工艺,通过引入FinFET技术,直接从28nm工艺升级14nm。这一冒险的举动最终还是让梁孟松做成了!14nm的领先工艺让三星一举拿下苹果A9和高通骁龙的订单,让三星半导体迅速崛起!要知道,在28nm的制程上,台积电在代工市场占有率为100%,可以想象三星的崛起在半导体界是多么的震撼!
17年,梁孟松终于加盟了中芯国际,不到1年的时间,帮助中芯国际从28nm制程跨越到14nm制程,又花了不到300天,把14nm制程的良率从3%提高到95%,达到了量产水平。梁孟松继续在中芯国际谱写他的传奇。
有很多人说,中国有梁孟松又怎么样,也许7nm之前的工艺,可以凭借他的经验快速追赶,但到7nm以下,重新回到自主研发的道路,怎么可能超越台积电和三星?事实上,在半导体行业内,有一个顶尖的、全球性的、行业共同支持的研究所IMEC,全称Interuniversity Microelectronics Centre,中文译文是校际微电子中心,也叫“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负责研究超前产业需求 3~10 年的微电子和信息通讯技术,研究人员来自各大高校、企业,其中就包括了台积电、三星、中芯国际、华为。半导体行业制程的演进方向均是IMEC引领的,由企业负责技术落地。IMEC在2011提出了FinFET工艺,16年提出了GAA工艺,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芯片企业在20nm以下不约而同的使用了FinFET工艺,在7nm以下使用GAA工艺,就是这个原因。
回到上边的问题,半导体行业的演进方向其实IMEC提前3-5年已经给出了,在大的方向上,每个公司的起点都一样,中芯国际不会在这上边走弯路。导致各家半导体企业胜负的真正原因是技术落地时间点的选择、落地的速度和资源的投入力度。Intel此前一直拥有最先进的工艺制程,但在10nm节点被台积电和三星反超,主要原因是intel在10nm节点的工艺选择过于激进,使用了double patterning和 quad patterning技术,良率不达标,迟迟无法量产;三星在7nm节点引入了EUV(极紫外光刻)技术,而台积电继续稳妥的使用DUV(深紫外光刻)技术,量产时间大幅提前三星,有效的抢占了三星的市场。技术都是一样的技术,但选择什么时间落地,多久能落地,才是抢占市场的真正关键点。相信梁孟松在先进半导体制造领域30年的经验,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帮助中芯国际走出最正确的道路。
=======================================================
2020.5.28 第二次更新
=======================================================
像集成电路制造这种重资产行业,有钱不一定能成,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别说光刻机了,随便一个搬晶圆的机械臂就要几十上百万,没钱哪来的设备?所以讲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入场之前,先让我们看下中芯国际和台积电的研发投入情况。台积电一骑绝尘将中芯国际踩在脚下,一年的研发支出是其5倍以上,10-15年甚至达到10倍20倍的差距!中芯国际只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一个写照——长期处于生态链下游,利润微薄、艰难求生,无力投入研发。靠这些企业各自为战,根本无法扭转被动局面。在此情况下,集成电路大基金应运而生。
14年6月国家发布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同年9月,大基金正式成立,一期共募得普通股987.2亿元,同时发行优先股400亿元,共募集资金1,387.2亿元。投资分布于:集成电路制造67%,设计17%, 封测10%,装备材料类6%。大家再仔细看一下上图,从15年开始,特别是16年,中芯国际的研发支出暴增,原因就在于此。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目前与台积电5倍以上研发支持差距,不是喊喊口号、几万人努力拼一把就能弥补的,中芯国际、中国的集成电路制造业还需要更多的钱!
19年7月,集成电路大基金二期募资结束,规模在2000亿元左右。按照1:3的投资资金撬动比,预计可撬动社会资金规模在6000亿元,最终总投资资金规模可能达到万亿元。大基金二期首先会关注已经在一期建立合作关系的公司和项目,例如长江储存,中芯国际、华虹等机构,这60多家公司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持续的资本支持;对在刻蚀机、薄膜设备、测试设备和清洗设备等领域已布局的企业保持高强度的持续支持,推动龙头企业做大最强,形成系列化、成套化装备产品;对照《纲要》继续填补空白,大基金将加快开展光刻机、化学机械研磨设备等核心设备以及关键零部件的投资布局,保障产业链安全。
从18年3月开始,美发动了对中贸易战,两年时间转瞬即逝。大家在发现国内环境依然相对安稳的同时,也深刻意识到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薄弱,引发了一番社会大讨论。在此背景下,会不会有集成电路大基金三期呢?我相信会的,特别是在两会上新基建备受瞩目的情况下。
钱多了,人才也就多了。
众所周知,中国互联网产业与美国并驾齐驱,甚至开始引领全球风潮。远点的有微信被whatsapp抄袭,近点的有TikTok席卷全球。是什么造就了互联网的成功呢?有人说是因为马云、马化腾这样有战略思维的大佬,有人说是中国13亿人口的市场够大,还有人说是中国互联网的路子够野。但是这一切的基础是中国庞大的底层程序员。996的段子其实是中国程序员的真实写照,但这么大的工作压力下,为什么每年有无数的年轻毕业生涌入互联网成为底层码农呢?为什么自嘲社畜的程序员,每逢家人聚会,谈及自己的职业时,往往会收到周围羡慕的目光呢?一切都是因为钱。平均几十万的年薪,程序员可以说是打工仔的巅峰了。
现在,国家大基金的入场,集成电路从业者们的工资开始水涨船高,从苦逼向高薪迈进,集成电路成为学校的热门专业,无数学子慕名(望金)而来。人才的基数大了,产业的发展才有柴薪可以烧。哪怕是万里挑一的领袖人才,基数大了,每年也总会出现一些,这就是集成电路的希望所在。另外啰嗦一句,任正非说过,给的钱多了不是人次也变成人才。这句话我感同身受。不谈个人的天赋能力,一年挣50万和一年挣10万的工作心态真的完全不一样。
伴随大基金而来的另一个改变是全民对集成电路的关注,曾经谈到华为,那就是个卖手机的,谈到中芯国际,更是听都没听说过。但到今天,出租车司机也能跟你扯几句芯片和美国禁运。巨大的关注意味着巨大的压力,曾经你考60分,大家觉得还凑合,现在你考80分,出门都抬不起头。集成电路从业者们哪怕为了自己的面子也得干出点样子!
=======================================================
2020.5.29 第三次更新
修改了几个错别字,感谢各位同学指正(抱拳)
=======================================================
虽然中芯国际因为华为的原因,吸引了大量的目光聚集,也造成了大家对国内芯片产业的一片唱衰,但在另一个少有人注意的领域,国产存储芯片已经不知不觉间开始与国外巨头展开贴身肉搏战了。
存储芯片的两大支柱是DRAM和NAND flash。相信广大男同胞对DRAM这个词耳熟能详,再穷不能穷内存,土豪上个海盗船,没钱也要上个威刚、光威。但其实DRAM芯片的真正厂商是三星、SK海力士、美光,前边那些内存品牌某种意义上只算是贴牌生产。提到NAND flash,很多人就不清楚了,其实它就是SSD、U盘、手机运存使用的存储芯片。可以说电子设备多少都离不开这两个东西。存储芯片相比CPU芯片,对制程要求没有那么高,目前最先进的1z制程(12-14nm,DRAM)也在10nm以上。但即便如此,2020年以前,中国厂商的在存储芯片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也无限接近与0。
转机就发生在今年,先是长鑫存储的19nm DDR4内存颗粒开卖(光威弈PRO系列),再是长江存储的128层NAND flash研发成功,预计年底量产。虽然与国外巨头还有差距,但已然站在同一个擂台上了!
时间再回到2016年,前文提到的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入场,并由地方政府牵头成立了三家存储芯片厂: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及泉州、晋江两级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晋江晋华集成电路,投资规划370亿;合肥城投牵头的合肥长鑫,投资规划大约1500亿;紫光集团、湖北国芯和湖北省科投牵头的长江存储,投资规划386亿。这样的资金量,如果不是国家出手,没人愿意掏,毕竟十年的冷板凳不是谁都乐意、更不是谁都有勇气坐的。
2009年,当时的全球第五大DRAM芯片厂奇梦达因次贷危机破产清算,它手中的技术辗转华邦、英飞凌、北极星进入了合肥长鑫,这份技术共有16000份专利以及2.8TB的数据,成为了合肥长鑫进入DRAM领域的敲门砖。奇梦达走了一条埋入式的DRAM技术,而其他大厂走的是堆栈式,正是这一与众不同的技术,帮助合肥长鑫绕开了DRAM领域的专利壁垒。而中国地图南边的福建晋华,背靠台湾、肩临深圳,本应前途一片光明,却因为采用堆叠式技术被美国政府指控窃取美光(Micron)的知识产权,并遭禁运,黯然收场。
合肥长鑫拿到奇梦达的技术后,同时成立了两个研发组,短短4年时间就将奇梦达遗留的46nm技术,提升到10nm级(量产19nm,研发17nm),并于今年进入量产爬坡阶段。关注内存条的同学可能发现,光威弈PRO系列上市后,其他内存纷纷降价。当一种技术中国没有时,遭遇的是禁封、垄断敲诈;但当这种技术中国拥有后,哪怕差一点,遭遇也只可能是低价倾销了。要小心的是,低价是糖衣炮弹,一旦我们因此放弃了自己的技术,糖衣不再,炮弹依旧!
另一边,位于中国腹地武汉的长江存储开始研究3D堆叠式NAND。3D堆叠式就是将原本平面的存储单元像盖房子一样堆起来,同时提高存储器件的容量、性能和可靠性,并降低价格。
三星早在2013年就宣布量产24层的NAND flash,而16年,新成立的长江存储才开始研究32层的NAND flash。仅仅7个月后,长江存储就与中科院微电子所联合设计出了可行的32层3D NAND方案,但不幸的是,一个月前,三星已开始量产64层NAND。到了第二年,长江存储从台湾挖了一大批专家,成功实现了64层NAND的开发,但又是一个月前,三星说,我96层量产了。还要注意的是,一方是实验成功,一方是量产。
按部就班的走,只能跟着吃灰,汤都喝不到。于是,长江存储大胆决定跳过96层,直奔128层!是不是有种三星当年跳过20nm直奔14nm,最终超越台积电的既视感?幸运的是,长江存储成功了,于今年4月成功试制128层NAND,并提出了Xtacking技术,可以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和生产周期(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搜视频了解下,非常直观)。
长江存储128层NAND预计于年底量产,届时与国外大厂的技术差距将缩短到一年以内,而且哪怕国外大厂量产了140层NAND,128层的国产NAND依然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合肥长鑫、福建晋华、长江存储,三家存储企业成了两家,这绝对不是偶然。也许在科学理论领域中国还差些味道,但在工程技术领域,中国追赶的速度惊人!回头再看中芯国际,各位是什么想法呢?
最后,十分感谢大家!这篇文章写了4天了,比我想象的难,也比我想象的长,在大家的支持下才能够完成,十分感谢!
=======================================================
延申阅读:
为什么华为非要依靠台积电,有其他替代方案吗? - 嗯起床了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6052318/answer/1268475613
芯片 5nm 和 7nm 有什么差别,CPU 已经很小了,做大点不行吗? - 嗯起床了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7138486/answer/1260988562
=======================================================
评论里很多同学提到EDA工具,请看下边这篇文章。虽然不认识作者,但写的很专业,就是读起来会比较累。
一线工程师如何看待《没了美国的EDA软件,我们就不能做芯片了》 - 蜀山熊猫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5267446
=======================================================
有同学说国产芯片还没量产,在这里列一下量产的3款产品,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荣耀Play4T 采用麒麟710A,是由中芯国际14nm工艺代工的,不要跟麒麟710T搞混了。
看下图全球前五大晶圆代工厂分额图,台湾省的台积电遥遥领先市场份额超过50%,技术上也实现了 5nm 的量产,第二名的三星是唯一在制程上面没有落后台积电太多的代工厂,5月20号三星还宣布投入80亿美金扩大三星在5nm以下工艺的制造能,三四名的格罗方德(格芯)和联电早就放弃12nm以下制程,所以在可以预见到的未来几年,全球晶圆高端制程代工估计是台积电和三星双雄厮杀。
第五名的就是我们的中芯国际,目前全球市场份额6%,最近刚刚实现了 14nm 的量产,在新制程技术也已经突破了 7nm 但是量产还有待时间。今年中芯资本支出也达到了42亿美金(为了购买制造设备和原材料等),在资本上面也频频出招,目前已经确定在科创板二次上市,预计融资200-300亿人民币投入到14nm 工厂建设以及更新技术研发。
目前晶圆代工制程现状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半导体的制程工艺依然是以14/12nm为主,在物联网、loT和汽车等快速增长的行业大多数芯片设计依靠的是12/14nm制程工艺,在这一部分也占据着业界相当大的利润,而 7nm 和 5nm 目前主要是全球的高端手机和电脑芯片为主,比如华为的麒麟990 就是 7nm 的 5G 手机芯片。所以目前中芯国际需要在利润尚且丰厚的12/14nm快速提升产能,实现造血能力,才能够实现从全球第五到第三的跃升,而继续加大对新制程技术的研发,才能保证未来能够与台积电和三星在最高端制程上同台竞技。
点评:中芯国际作为国内技术和市值最高的晶圆代工厂,但是距离国际大厂还依旧有相当大的差距,并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赶超上的,晶圆代工作为一个人才和资金双密集产业,只有十万青年十万肝外加国家资金不断支援才能突破,道阻且长。
能,但是很困难。
先说为啥能:
1:中芯国际在没有EUV光刻机的情况下,通过改工艺,用N+1实现7NM。3月份官宣试生产,但良品率比较低,年底开始量产。
2:台积电是19年下半年正式生产7NM EUV。
是不是感觉差距没那么大,台积电在资源丰富的情况下,7NM工艺比中芯国际快1-2年。
所以理论值中芯国际跟台积电差距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5NM基本到了物理极限,在突破其实很难,这给中芯国际赢来了时间。
为啥说又很困难呢:
1:完整的芯片需要产业链,就像海思设计开发芯片的能力很强,但生产能力没有,中芯国际生产能力有,但没有设备,比如光刻机。 没有更先进的设备,就得开发其他工艺,可行是可行,但浪费很多时间,而且替代工艺性能也比不了正统。
2:老美制裁的不仅仅是华为,而是整个高科技产业链。
所以说如果芯片生产所需的资源不被制裁,那么一定能追赶台积电。
如果资源被限制,那么短期内绝无可能。还得看国产光刻机什么时候能突破。
当然凡事两面看待,没有外部压力,就不会全身心投入开发。
外部的压力,会加快国内芯片产业链的开发进程。
短期是痛苦的,长期是光明的。
芯片产业链的同志们,撩起袖子,使劲干。
=================================================
1更:
很多人看到老美制裁高潮了,完蛋了。一样的措辞,一样的风格,仿佛回到了去年这个时候。
那时老美操作猛如虎,制裁华为往死整,25%,对百分之25%,全网一边唱衰。华为必定会躺下。
这个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芯片,蓝星领导者美国,别说25%,就是50%,也得跪阿。
可是结果呢?国际配套产业链,都是积极的再去美化。随便调整下就可以不到25%。
一帮唱衰者脸肿了。
眼看25%不行,直接干到10%。同样的措辞,同样的风格,彷佛、、、、、、、、
产业链继续调整、、、、、、、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最顶级智慧的产品,可以做到美国技术不到10%。
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芯片产业至少能做到9成替换美国技术。
事实上产业链也确实这么做了。
很多人只看到了老美制裁,确没想到,全球芯片产业链再积极的去美,当然他们去美化全部的原因肯定不是华为。因为老美今天可以制裁华为,明天就能制裁你。
老美的无限追溯只会加快他的衰退,没有市场的技术是活不了多久的。
老美的无限追溯只会加快全球乃至我国高端技术的向上发展。
很多人会认为大家会积极配合老美制裁华为。但是结果大家都是积极配合华为去美。
其实这跟谷歌欧美制裁华为一个道理。
大家第一反应没有GMS的华为手机就相当于中国买的手机不带微信,不带淘宝,不带支付宝,不带、、、、、、是根本无法使用,不会有人买的。
但是结果呢?华为确实欧洲暴跌,但却能做到第二,是不是很惊讶。讲真,看到数据,我也震惊了,他们竟然愿意使用雏形的HMS。
其实仔细想想跟芯片一个道理。整个欧洲什么系统、软件、各种都被老美牢牢把持,人家也很慌,也希望有选择。没选择的东西是可怕的。不能把全部命脉掌握再一个外人手里。
近期一定是艰难的,难长远来看一定是光明的。
没有川建国你会相信芯片产业链可以去美到25%。
没有川建国你会相信芯片产业链可以去美到10%。
无线追溯绝不会杀死别人,但一定会加快自己的衰亡。
这个问题分三部分:超越台积电、供货华为,全面供货。
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不是不可能,而是目前来讲没有条件。
从最后面开始来讲:高通最顶尖的产品试着让三星生产,最后还是放弃了。你能想像高通把下一代顶尖产品给中芯国际生产?如果华为把旗舰产品给中芯,可以打得过高通甚至其他竞商?所以全面谈不上。
供货华为?米国的实体清单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一堆人只着眼 EUV,就算有了这个玩具:第一连三星和英特尔都玩不转,给中芯就能风生水起?第二这些尖端技术的各种设备与材料如果不靠外国,中芯会倒退到多少 nm?28?我持保留意见。
最后超越台积电?坦白讲,虽然是我前东家,联电已经算 2.5流的代工厂。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倾斜扶植,中芯还差它一截。打怪还是要一个一个的来。在知乎我就从来没看过有人讨论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氛围里的一群人们?
当然,我说的都是目前,至于未来会如何,我不作讨论。实业就是要实打实的作,但是目前的状况是有优势、有劣势,更有看不透的重重雾帐。盲目的乐观和悲观其实是殊途同归,我更相信好比上海去北京就是要过江,其他绕远路的方法智者所不为。
搞笑。它不敢。
对美国,它就是个孙子。
台积电就是它一直模仿,从未超越的大山。
还给华为供货?这个企业还要不要生存了?
本来就难以为继,离职的人排长队。出了任何case,都是“新人操作”;找人办事,很多都是“他已经离职了”,“他要离职了”。
就这样的企业,唯唯诺诺的活着就不错了。
暂时不能,想都别想(仅限2020年,防止以后被超越了挖坟出来婊)
台积电在28nm、16nm、10nm、7nm都是稳扎稳打的巨头方向,
你为什么觉得刚刚成熟14nm的中芯能够超越呢?
台积电唯一翻车的,也仅仅是20nm一代
理性的来讲,中芯也不需要华为来扶持,
你不会真的觉得京东方、天马是被手机扶持的吧?
为什么现在55寸、60寸电视变成了白菜价,原因就是京东方、天马的面板技术成熟了。
仅仅2020年第一季度京东方出货的电视面板面积加起来就高达3743.8万平方米。
而中芯国际需要华为去扶持吗?
真正有资格能够为中芯提供扶持的只有国家机器
包括题主说的华为,明里暗里也需要国家的扶持
不要去神话华为,也不要脑袋一热就觉得人定胜天
对于科技发展,请心存敬畏脚踏实地的发展,这绝不是喊个口号就能实现的。
甚至对于科研,投了钱也不一定能够产出结果。
这个话题应该是中芯国际刚实现14nm制程的时候提出来的,算下来到现在也有一段时间了,我算是晚了一点吧,要知道,中芯国际现在已经走在攻坚7nm的路上了。
至于这个话题下的回答,我大概扫了一圈,真正的从业者的回答很少,大部分都是来自股民,小粉红,自媒体,还有一些有个人理解的看客的回答。
这就说明这是个社会大众茶余饭后的闲聊话题,任何人都能参与,所以我也来掺和一下。
至于我的专业性的话,我长期和半导体物理打交道,毕业后也在半导体制造业工作了一段时间,不过我之前在半导体制造的其他分支,并不是芯片代工,我并没有选择接受中芯国际的offer,至于为什么,当然是它在上海又累又穷啊(笑哭)
所以,我勉强算是半个内行人吧。
接下来,我就当闲聊,说一些我个人的理解和观点。
=====分隔线=====
首先,我要先澄清一下华为在中芯国际提升制程上的贡献所在。
很多人,特别是小粉红,会给我国半导体产业脑补各种爱国大戏,然而实际上,半导体行业本质上并没有多少爱国情怀在里面,更多的属于商业游戏和功利性的目的。
对于国家来说,对半导体行业的扶持,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出于民生的考虑,通过国产替代的方式,可以把商品价格大幅压低,这有利于让消费电子产品变得更加亲民,不会被其他国家垄断定价,造成价格波动,不然动辄上万块的手机电脑电视,肯定是一笔非常巨大的消费支出。
第二个则是出于产业升级的考虑,我国需要提升产品附加值,降低对高科技产品的进口,缓解乃至逆转我国贸易上的不利局面。
而在半导体的军用领域,我国的一众研究所们,比如微电子所,电子科技集团等,一直都在为半导体的纯国产化而努力,现如今,我国的半导体纯国产化制程,始终是由这些研究所推动的,换句话说,在国家安全方面,我国的半导体行业并不需要太大的担心,军用产品对制程的需求也没那么高,更多的是对可靠性的需求。
这种扶持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只追求能用的话,智能手机一两千就能买得到,三四千的电视多的是,电脑哪怕是游戏本,五六千也能达到入门水平了,这其中就有咱们国家在屏幕,芯片等行业民用领域扶持的功劳,而现在,我国的手机,电脑等也占据不小的市场份额,并且一定程度上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而对于中芯国际和华为来说,中芯国际提升制程,华为寻找代工厂商,目的都是为了量产产品,扩大利润,至少它们自身,并没有考虑到什么爱国的事情。
不过,有一点局外的因素,却会无形之中让这两家公司,多多少少在为了爱国而努力。
这个场外因素就是--政府关系!!!
为了能够给政府留下好印象,便于与政府后续的合作,同时争取更多的政府扶持和补贴,各家公司都会尽可能的表现出一些做法,以此获得政府的好感。
比如说,中芯国际对外宣传始终是一种努力研发的形象,这便于吸引政府的更多投资。
再比如,华为给社会大众始终是一种爱国企业的形象,无论是鸿蒙的捐赠,还是数字城市的参与,华为都表现出了一种爱国者和政府之友的形象。
那么自然,在政府关系上,中芯国际和华为,为了能够获得政府的好感和青睐,它们无形之中就会达成一些合作事宜。
这其中,最自然的做法,当然就是华为把其中一部分产品,交给中芯国际来代工。
对于华为来说,华为支持了国产芯片代工企业,体现了华为的责任心和爱国情怀,给自己打了广告,而从技术上来说,这部分产品的制程一般在14nm甚至28nm的技术范围,这处在中芯国际代工胜任的范围内,自身不会因为更换代工厂商而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对于中芯国际来说,给华为做好代工可以宣告自己在国产替代上的努力与进步,告诉国家,把钱砸给我是有回报的,而且华为作为大客户,即使它们只拨出一小部分产品交给中芯国际代工,对于中芯国际来说也是很大一笔营收。
所以最后就会形成,华为愿意把一部分产品交给中芯国际代工,中芯国际欣然接受订单并努力完成这种情况,而这种情况是典型的双赢局面。
所以说,在中芯国际的制程提升上,华为并没有那么好心,作为两个独立的企业,华为才不会管中芯国际的制程技术进展,华为只关心自己的产品能不能正常做出来。
但是由于政府的存在,华为和中芯国际无形之中都会选择向政府展示自己,这使得华为将一部分产品交给了中芯国际代工,并取得了两者双赢的局面。
所以最终,华为在中芯国际的制程提升上,还是扮演了正面角色的,至少,华为给中芯国际代工的产品,会作为中芯国际的营收,让中芯国际更有资本投入到研发上,而中芯国际也可以借此实践,展示一下自身制程技术的成果。
而如果中芯国际有朝一日,真的能达到台积电的高度,那很自然,中芯国际就是华为最理想的合作企业,因为它能代工生产华为需要的东西,就这么简单。
到时候,只要中芯国际有产能,华为就会尽可能的去占据,甚至会尝试把所有产品都交给中芯国际来代工,哪怕那个时候,中芯国际可能凭借行业地位,要价可能会更贵,但是那个时候,它代工质量也更好啊。
在解释完这个旁支问题后,我开始分析本文的真正核心话题,我们来聊聊,中芯国际的技术究竟怎么样,另外,中芯国际在发展中主要有哪些阻碍。
=====分隔线=====
其实,如果让我来评价中芯国际现在的技术水平的话,我只能说还算对得起国家的投入吧。
而我对中芯国际的未来,整体上持悲观的态度。
因为中芯国际,在制程和良率提升上,犯了我国各行各业的企业的老毛病。
实际上,从40nm制程开始,中芯国际就呈现出了急功近利的思想。
一些关注半导体的人应该知道,中芯国际曾经和台积电有过纠纷,而纠纷过后,中芯国际成为了失利一方,除了赔款以外,中芯国际的研发积极性也极度受挫。
而后,随着台积电的逐渐发展壮大和市场份额占据,台积电可以凭借超大的市场份额来攫取利润,并把利润的一部分再投入到研发当中,这导致了台积电与中芯国际,在净利润和研发投入的绝对量上存在的巨大差距。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台积电净利润可能有三四百亿,拿出百分之十投入先进制程研发,也有三四十亿的投入,而中芯国际净利润可能只有五十个亿,即使拿出百分之二十投入研发,绝对量也只有十个亿的投入,和台积电的绝对量呈现三四倍的差距。
这就意味着,随着半导体制造业的发展,占据大量市场份额的厂商,将会通过利润反哺,在制程研发上也占据着极大优势,并由此将领先优势扩大。
这一点在半导体制造中的芯片代工,面板行业,存储器生产等方面都普遍适用,也是我国作为追赶者面临的极大阻碍,我国只能采取政府注资扶持的方式,弥补由于市场份额差距所造成的资金差距。
所以到了40nm节点附近,中芯国际可能已经认识到了自身同先进厂商差距逐渐拉大的情况,自己的制程提升速度,已经远远没办法追上第一集团,再这样下去,中芯国际将会被淘汰出半导体制造的主流领域。
所以,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实现生存,中芯国际必然会采取一种举动:
放弃纯粹的自主研发,逐渐加大技术中非自主研发的比例,通过借助先进企业的技术,加快自己制程研发的进程,以维持自身在技术上与先进企业的差距,不让差距进一步拉大。
同时,压缩制程研发的时间周期,降低自身对制程完成度的要求,快速完成更高级别制程的实现,减少在某一制程研发上的过量资金消耗。
于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中芯国际在40nm和28nm节点的进展速度明显加快。
而在中芯国际主攻这些制程时,一众先进企业在14nm,12nm,10nm,7nm等节点处开始频繁遇到挫折,研发速度明显减慢,部分企业干脆放弃了先进制程研发,这又给中芯国际缩小制程差距争夺了时间,当然了,这种差距缩小是字面意义上的,往后的路肯定是难走的。
不过,这种做法却带来了两个明显坏处:
第一,中芯国际看似加快了技术研发的进度,但是却失去了初衷,现在,中芯国际的先进制程包含了大量其他公司的技术。
本来,芯片代工受设备技术壁垒的影响就大,要购买昂贵的半导体设备,现在,中芯国际在制程工艺上,可能都借鉴了过多国外的技术。
这意味着,中芯国际已经偏离了国家的初衷,已经失去了实现国产替代的能力。
这种情况在国家扶持面板和光伏行业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国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后来在长江存储的建设中,国家着重强调了国产替代的优先级,这使得长江存储在工艺技术的国产替代上得到了保障,然而即便如此,设备上的技术壁垒仍然不可逾越。
而且,这种借鉴其他公司技术的方式,早在国家重金投入芯片制造之前就已经出现,局势已经无法逆转。
这最终导致了华为被制裁时,中芯国际因为在设备和工艺中采用了大量国外技术,因而同样被束手束脚的结果。
我国芯片制程的纯国产化技术,大概还停留在40nm—70nm的阶段,也就是说,完全依靠我国的自主创新技术搭建的国产化芯片代工产线,大概停留在这个水平,这距离目前主流民用产品的制程还是相差甚远的。
第二就是国产芯片的良率和功耗问题,以及后续制程节点的研发能力问题。
就好比抄作业的人,不懂得作业的解题思路,没办法思考第二种方法或者简化步骤一样,中芯国际借用了别人在设备和工艺上的技术,自然就没办法活学活用,而为了不被第一梯队落下,中芯国际在研发中肯定会采取压缩时程的做法,这会让新制程在工艺参数调控和良率提升上投入的时间不够。
结果就是,即使在同样的制程节点,中芯国际在产品良率上也会出现偏低的情况,影响产品稳定性,而且,对于完全相同的产品,中芯国际代工后的芯片功耗,往往也要比第一梯队代工出的芯片功耗要更高。
抄作业带来的另外一个显著的影响,就是中芯国际对购买得到的设备不够了解,对设备的使用可能只停留在说明书上,没有充分开发设备的潜力。
这种情况的后果就是,即便使用相同的半导体设备,中芯国际的研发能力还是不如那些第一梯队的企业,比如,同样都用中芯国际能买到的机器,台积电三星这些公司也能自主研发搞出14nm乃至7nm来,然而中芯国际用这些设备,仅仅自主研发却连搞出28nm都十分勉强。
这会影响中芯国际后续制程节点的研发,要知道,先进制程的研发不只是高端设备的事情,设备会不会用,能用到什么程度,对于芯片代工厂往往是决定性的,这一点上,现在的中芯国际显然是做的不够好的。
所以说,中芯国际看起来在制程上呈现了快速的进步,然而无形之中,中芯国际已经由自主研发,变成了一种半抄半研发的模式,由于很多细节的技术实际上是存在迭代的,之前不重视或者走了捷径,后面研发更高节点时,早晚得面临这些必须解决的困难。
结果,在这种半研发半山寨的模式中,中芯国际在很多细节上不甚了解,这大大削弱了中芯国际后续的研发能力,让中芯国际在制程提升上出现越来越乏力的情况。
最终,这个问题在14nm节点处爆发。
一方面,中芯国际对设备的潜力开发不够,研发14nm技术,中芯国际可能就已经需要用上第一梯队公司研发7nm时的设备了,而更高端的设备,往往受国外制裁的影响,不会第一时间卖给中芯国际。
另一方面,中芯国际在很多细节的技术上都采用了买办和借鉴的方式,对技术细节的原因不甚了解,这让中芯国际会在研发中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所以说,没有大佬的帮助,中芯国际已经几乎没有能力,独自实现到14nm制程的研发。
等等,那找大佬来不就行了吗?
于是,中芯国际在14nm研发时,巧妙的选择了一种捷径:
直接雇佣在其他公司研发过14nm制程的核心人物,围绕其组建团队,让这些核心人物们,遵照曾经研发14nm的路径,再走一遍就行了。
既然缺大佬的帮助,那我就挖大佬过来。
至于这个人是谁,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
凭借这种做法,中芯国际实现14nm的速度异常迅速。
但是,真的没有代价吗?
实际上,这种做法和国内的一些海外学者们很像,一些大佬和小牛们,从海外名校读过博士,做过海外博后,他们会选择拿着大笔科研经费,直接复现国外科研时的实验环境,使用曾经熟悉的实验方法和设备,灌水一大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
中芯国际在14nm的研发中,大致就是这个模式,大佬们凭借记忆,让研发团队成员们尝试复现曾经研发14nm时的场景,借此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但是后果也很明显:
一方面,复现曾经的技术路线,必然会使用过多重复的技术,曾经研发14nm,那叫自主研发,建立技术壁垒,现在把相同的路径复现一遍,那就和山寨有点类似了。
结果,在这个路径中,中芯国际的14nm制程节点,对其他企业的技术更加依赖了,中芯国际需要这些现有的技术,来复现曾经大佬们研发过的制程节点,当然,这些技术,很多是大佬们在曾经研发14nm时实现的,但是那是在别的公司研发的,技术自然也属于其他公司所有。即使中芯国际会采取规避技术壁垒的措施,但是这种技术依赖仍然显而易见。
另一方面,我之前就待过这类负责预研的攻关团队,在这类团队中,如果目标只是复现技术路径的话,绝大多数人都会是工具人的角色,大家只需要按照大佬的要求,尝试复现场景即可。
结果,复现技术的过程,并没有让团队积累足够的研发经验,所以在后续研发更先进的制程时,研发团队因为没有足够的经验,必然导致后续研发举步维艰,以至于无法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性。
所以说,在使用捷径完成14nm研发时,往往会导致自身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性更加严重,自身系统性的研发能力也没有形成,这会迫使中芯国际在后续研发当中,仍然需要依赖这种捷径,否则中芯国际就没有研发更高制程的能力了。
所以,按照我的预测,中芯国际未来的7nm制程,非国产自主创新的部分会更多,而且大概率和14nm类似,同样采用了与别家公司类似的技术路线,这意味着7nm制程的研发速度,同样会比大家预计的要快,而代价自然也是更大比例外部技术的应用,自主创新技术的部分会变得更少。
然后,贸易战到来时,因为中芯国际使用了大量的外部技术专利,又依赖欧美等国家供应商的设备,中芯国际同样会成为被制裁而且俯首帖耳的那一个。
让一众小粉红和社会大众失望的场面,又一次出现了,而且出现的极其合理,中芯国际自己都没办法反驳,因为这种发展路径下,中芯国际能抵挡贸易战制裁,那才是有鬼呢!!!
实际上,中芯国际自己心知肚明,记得华为被制裁时,很多自媒体都炒作中芯国际的救世主身份,随后,中芯国际就发布声明,告知自己的工艺技术和设备采用了大量国外技术专利,无法给华为代工。
从这个角度说,中芯国际清楚自己的实际情况,它并不是很多人传说中的救世主,它只是个商业化的大型fab厂而已。
我国对技术的长期不重视,导致我国在产业升级中,买办思维作祟,为了快速缩小差距,采用了一些看起来省力的捷径,比如,直接购买和使用别国的技术和产线,不在此基础上尝试自主创新,而是大肆扩张新产线,压榨从业人员,实现资本增殖。
然后,既得利益者分走大量蛋糕,研发不受重视,技术停滞,等到新的技术更新时,再想办法从国外引进更新的技术和产线,周而复始。
中芯国际严格来说并没有完全遵循这条路径,而是有自己努力的结晶,然而商业不等人,为了维持乃至缩小差距,中芯国际只能也逐渐向这条依赖别人技术的路径靠拢,最后和我国其他公司一样,走向了类似的结局。
企业懂得这条捷径的便利性,政府实际上也清楚企业必然会这么做,也预料到了这种结果的出现,既然国产替代难以达到,那就退而求其次,确保民用领域相应商品的自给自足,也算钱没有打水漂吧。
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目前的半导体行业已经实现了,我国的手机和电脑屏幕现在可以使用国产面板,国产存储器未来也将逐渐进入市场,中芯国际14nm的节点也足以支持除旗舰手机等少数商品以外的绝大部分产品应用,如果后续中芯国际能实现7nm制程的量产稳定性,我国芯片在民用领域自给自足的目的,可以说基本达到。
而在未来,随着制程逼近量子效应的极限,各家公司都会在2nm-5nm的位置停滞不前,而这意味着5nm制程将会在很长时间内,都会被第一梯队的公司以最高机密的方式封存,中芯国际将难以通过路径复现的模式,实现更高制程的研发,而中芯国际在现有的情况下,已经失去了自主研发更高制程的能力。
所以我个人预测,中芯国际到7nm左右的制程后,尽管会有5nm的试探性研发,不过基本到此为止,中芯国际未来会逐渐把发展重心转向7nm和14nm制程的良率和功耗优化上,为着占据市场份额而努力,这也印证了我前面所说的民用领域自给自足的实现。
=====分隔线=====
聊完了大概的宏观情况,我们把视角转向微观,聊聊中芯国际内部影响研发的要素。
一、从业者工作体验与大量流失
其实在撰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我同时正在另一个话题下,撰写有关劳动异化的文章,因为我注意到了一个目前很明显的趋势:
我国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越来越排斥到国内的企业工作,对泛体制内,外企,自由职业乃至个体户的倾向变得越来越大。
而且,即使很多公司的收入其实很高,但是从业者的大量流失仍然无法逆转。
当然,中芯国际是那个收入较低的那个,不过,即使是制造业,收入很高的公司同样存在,同为半导体行业fab的长存和长鑫,都可以给出很高的薪资待遇,而且在福利房,食堂,生活设施,宿舍等方面都是中上乘,如果愿意在这里工作的话,完全可以过上别人眼中很好的生活,这也趋使很多人希望加入它们。
然而,这些公司内部却呈现了围城的景象,即使这些公司收入越来越高,但是与此相反,离职率却不断攀升,而且绝大部分人离职后都是骂骂咧咧的状态,看起来工作体验并不好。
更奇怪的是,这种现象也开始蔓延到互联网等风口行业,在高收入的情况下,员工离职率却开始居高不下。
这种现象和大众的印象相差甚远,按理说,这些地方给了很多钱,而且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也在尽可能布置的更好,为什么员工离职率反而居高不下了呢?
=====分隔线=====
在资本世界中,我们都知道,劳动者受资本家雇佣,并获得资本家给予的报酬。
这里,我要聊的重点在于——资本社会下分工协作与生产力提高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了实现更精密更精巧更有质量的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单个人已经逐渐无法胜任全部的生产流程,甚至商品的生产超出了人力所能及。
这种情况下,分工协作与机器化,自动化乃至智能化就必然成为大趋势。
这里的机器,指的是广义上的机器,包括机器设备,各种软件,数字化系统等。
在分工协作中,每位劳动者只需要胜任产品生产或者服务提供的某一项流程即可,这种螺丝钉化,既降低了对劳动者的工作要求,又使得更复杂的产品和服务得以被提供,并让商品的产量和品质稳定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而在机器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过程中,劳动者被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成为了机器的看护者,软件的使用者,现在,即使是普工,他们也只需要守在机器旁边,保证机器们正常运转即可,而工程师们则可以在绝大部分时间内,坐在格子间的工位上,处理数据,汇报工作。
在资本家们看来,劳动者的工作负担降低了,工作内容简单了,自己的产品产出也增加了,产品质量也提高了,这是个双赢的局面,不是吗?
抱歉,情况并不是这样。
首先,在进一步降低劳动者工作门槛的同时,劳动者的可替代性也会增加。
劳动者自身会明显感受到,自己的日常工作内容,换成一个受过正常教育的人就能干,劳动者的不稳定性和安全感受到严重威胁,并诞生劳动者无法减退的焦虑。
其次,各个流程的交流衔接也将变得更加困难,内耗也会增加。
这会增加劳动者在开会,汇报工作等工作之外的负担,让劳动者的内耗变得非常严重。
更为重要的是,流程的细化,机器的使用,让劳动者逐渐无法认知工作的目的性,让劳动者失去对工作意义的体验!!!
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而这种分工细化和机器化自动化发展的趋势,就是劳动者逐渐变成盲人的过程。
流程细化后,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太过于细节,无法认识到整个工作的目的性,对于劳动者来说,自己认知内的日常工作内容,大致可以用看仪器,处理数据,写代码,开会等进行描述。
这些工作内容,如果单独拎出来,是没有什么意义所在的,劳动者需要能够深刻体会整个工作的目标,比如,我们在制作某款产品,我们在实现某种功能,我们在提供某种服务,并且,这些工作的目标,要能让劳动者感受到正面积极的一面才行,比如,劳动者希望,自己的工作是在提高社会的科技实力,是在实现自己的理想等等。
只有这样,劳动者才能将这些目标和积极面,带入到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当中,让劳动者为这些枯燥的工作内容附上独特的生命意义,并驱使劳动者为这些看似虚幻实则支撑自己的意义而持续努力,所有人都会觉得日复一日的写代码枯燥乏味,难以坚持,但是如果他知道,他在制作一个3A大作,那他会精神抖擞,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细化的分工,以及资本逐利的本性,让劳动者过于微观,无法认识到工作包含的生命意义所在,在劳动者眼里,自己只是在撰写某段代码,看守某个机器,处理某些数据,为资本家赚钱而服务,并在流水线化的运作中,千篇一律且日复一日的做这些枯燥的事情。
与此同时,机器化,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让劳动者成为了服务于机器和软件的个体,被资本家视为服务于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
这时,为了促进生产活动,劳动者会有被物化的倾向,资本家希望劳动者是二十四小时不休息,每分每秒都高效运作的,没有感情的机器,这样,这些有血有肉的机器们,就可以二十四小时看守资本家的机器设备,使用资本家提供的软件,为资本家创造最大的产出了。
资本家们为这些有血有肉的机器们提供了看上去最好的条件,四通八达的班车,方便的食堂和宿舍,用隔板划好的格子间工位,新进的电脑和键盘,很多公司甚至还有福利房,低息贷款,免费的零食等等。
就像经常给零件涂润滑油一样,资本家觉得,他们已经仁至义尽,这些有血有肉的机器们,该给他们好好的干活了吧。
资本家们唯独没有发现,自己无形之中将劳动者物化,视为机器人而存在,有血有肉的机器,那也是机器嘛。
然而自然世界中,劳动者不是没有感情的机器,每个劳动者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他们想要健康,想要幸福,想要体验人生,想要繁衍生息,想要睡懒觉,想要和朋友一起玩游戏,这是人作为生命体必然存在的需求,超出社会形态的大框架本身。
结果,在长时间千篇一律,日复一日的流水线式工作中,劳动者从自己枯燥的工作内容中,体会不到任何生命的意义所在,工作沦为了纯粹的养家糊口,劳动者双眼无神,每天机械性的起床洗漱,通勤上班,经历长时间的工作后,通勤下班回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机器人运作中,劳动者自身造成了严重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损耗。
这种工作中生命意义的丧失,是私有制社会下,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分工的精细化,机器化,自动化,智能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情况,没有办法逆转或者规避这个趋势,劳动者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逐渐沦为没有感情的机器,沦为机器软件们的服务者。
于是,劳动者在需要谋生的情况下,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将工作与生活尽可能的割裂开来,在工作中,劳动者选择做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消耗身体健康,压抑精神需求;下班后,劳动者恢复自己作为生命体的角色,体验生命的幸福与意义,并在非工作时间,修复自己在工作中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损伤。
那么自然,对于现代的打工人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生产力的进步,劳动者会越来越在意两个因素。
一个是工作时间,另一个则是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清晰度。
工作时间过长,劳动者必然会有过大的损耗,并被压缩恢复身心健康,追求幸福感和生命意义的非工作时间,给劳动者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拿命换钱就是这个道理。
而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保持清晰,劳动者才能确保自己每天作为生命体的时间底线,不会因为界限的模糊化导致一种机器人和生命体叠加的状态。
而在对这两点越来越在意的同时,对于物质回报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降低,毕竟对于生命体来说,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其他多余的物质回报并不是必须的,它们要为生命体的幸福感和追求生命意义而让路。
这种对幸福感和生命意义逐渐重视的趋势,如果配合上工作中高投入低回报的内卷,封闭见不到太阳的上下班作息,狭小的格子间工位,压抑的工作氛围,偏僻的工作地点,工程师的低社会地位,以及各种高不可攀的固定资产的话,这个趋势会被迅速加速,并最终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八小时工作,生活幸福感的优先级,将会超过工作报酬的优先级。
这个时候,如果劳动者面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钱多事多的工作,一个是钱少事少的工作,绝大部分劳动者都会选择钱少事少的那一个。
所以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劳动者会越来越抵制加班文化的工作,倾向于八小时工作制的岗位,即使这些岗位在物质回报上要比加班文化的工作少很多。
然而,对于工作时间与工作生活界限的追求,让资本家们认为自己损失巨大,他们觉得,一个每天只干八小时工作,下班后休闲娱乐睡觉休息看课外书的劳动者,不是个好机器。
资本家们质问劳动者,你们有格子间的工位,有高配置的电脑和键盘,有方便的食堂和班车,为什么你们还不满足?
抱歉,这些是给没有感情的机器们提供的,只要在公司一秒钟,这种机器的角色就一秒钟不能改变。
然后,劳动者转身就走,多当几个小时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现在比多拿一部分工资,更加重要。
于是大家就看到了,从高工作强度的制造业,土木等开始,出现了劳动者大批量流失的情况,然后,这种趋势从这些低保障低待遇高强度的行业领域,向互联网等高强度高待遇的行业过渡,并在疫情,内卷,高房价等因素的影响下急剧加速,造成我国各行各业大范围的从业者流失现象。
而这些流失的从业者,他们在哪里呢?
他们大概率在考公考编,应聘欧美外企,探索理财,自由职业乃至个体户的路上,虽然这些去向同样有着各种问题,但是和国内的企业相比,这些去向,能在基本满足物质回报的情况下,给劳动者更多作为生命体的自由时间,让劳动者追寻自己想要的幸福感和生命的意义。
而在工作时间中,这些工作单位对劳动的异化也相对较小,劳动者不会被当作纯粹没有感情的机器来看待,这又会更进一步的缓解劳动者在工作中的损耗。
劳动者思前想后,发现这样做性价比更高,然后就义无反顾地冲了。
而这就是目前国内体制热和外企热产生的原因。
=====分隔线=====
如果看了我上面的分析,大家就不会奇怪,不管是中芯国际这种高强度低收入的,还是长江存储这类高强度高收入的,甚至是华为字节这种高强度超高收入的企业,现在都在出现大范围的从业者流失现象。
这种从业者大量流失的趋势,必然会让企业的各个团队变得极不稳定,影响技术研发与产品量产。
而对于中芯国际来说,这种趋势早就已经出现了,在一线城市,名校硕士的招聘门槛,996+的工作强度,封闭的工作环境,压抑的工作氛围,一万多的工资,不走才怪,至少我是没有接受中芯国际的offer。
在现在这个劳动者多给钱都不想加班的年代,一个不想多给钱还想996+的企业,试图通过画大饼的方式,留住一众高材生做大国宫酱,这不现实,更不科学。
二、企业管理与内耗问题
说实话,国内现在的各个公司,在管理上都很落后,内耗很大。
无论你是制造业工程师,还是互联网程序员,产品经理,大家应该都在为每天好几个小时的开会汇报工作而头疼,还有各种和其他部门需求对接和推诿扯皮的事情,以及日报周报的撰写等,从业者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结果发现正经八百的工作时间连四个小时都没有。
而在管理架构上,国内的管理路线和技术路线中,管理路线占据绝对优势,技术研发人员在公司中,上至高层,下到基层员工,话语权都很低,技术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因为各种行政部门的要求而导致的烦心事也很多。
对于这一点,中芯国际也不例外,甚至和其他企业相比要更严重。
具体而言,中芯国际同时兼具了台企和国企的通病,一方面和台企一样,过分重视对员工的掌控欲,通过频繁的汇报工作,日报周报,禁止用手机等方式,了解和控制员工的一举一动;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国企的官僚主义作风,干多干少一个样,甚至干多不如干少的情况变得非常严重。
在这种工作环境下,员工付出没有回报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偏技术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主要与基层的执行工作打交道,与高层的联系不够密切,因而在升职加薪上,远远不如那些工作轻松,但是和高层有联系的部门。
同样的,由于行政制霸的现象严重,这会导致所有技术路线的人,都会在职场中处于绝对劣势,为了能够实现职场的持续生存,获得升职加薪的倾向,人们只能被迫从技术路线逐渐转向管理路线,换取自己职场的延续性,否则,技术部门超高的工作强度,会让从业者三十多岁就百病缠身,丧失职场劳动力,被企业无情淘汰。
然而,一旦进入管理路线,就意味着并入行政路线,逐渐远离技术研发的工作,而这些资深员工的技术经验,对于团队成长和研发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于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资深技术人员不断的转向管理路线,公司的研发能力变得越来越差。
与基层内耗严重,升职加薪看领导脸色相对应的,则是高层的龙争虎斗。
到目前为止,中芯国际是我见过的所有企业中,高层内斗最为严重的。
这种高层的内斗,则是由行政制霸和派系纷争共同造成的,中芯国际的高层中,内地背景的,台企背景的均有,这两个派系会互相打压,特别是台企背景的管理人员,因为在日常工作中极尽掌控欲望,因而在各家企业中,无论是基层工程师,还是企业决策层,都特别反感台企背景的管理者,国内一众fab厂极差的工作氛围,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台企的服从与掌控文化。
和台企文化相比,国企文化也好不到哪里去,当你紧锣密鼓工作到大半夜时,企业会告诉你讲奉献,让你凌晨下班后不经休息就继续打卡工作,公司还会把这类事情包装成先进案例;而当你想要寻求升职加薪时,企业又会告诉你太过于偷懒,没有到达晋升的时机。在论功行赏时,基层员工被领导拿走所有的功劳,而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员工却反而要承担超高的工作强度和责任。
最后,在甩锅这种事情上,台企文化和国企文化都非常可恶,由于高层派系斗争的影响,产品路线和时程规划摇摆不定,经常出差错就是自然的事情,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最后都会被各级管理层层甩锅,最后往往是由某个基层员工,甚至是某个应届生,在无法自我申辩的情况下,成为替罪羊,被迫离职,而在很多时候,背锅的员工,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管理者们只是需要个替罪羊背锅而已,至于背锅的是谁,那不是它们关心的事情。
这种现象,是我在了解了很多家公司后得到的结论,我之前的企业也是家台企文化和国企文化并存的企业,台企的主管们,要求我们每天开会汇报工作,晚上撰写日报,每周撰写周报,告诉主管我们学会了什么,工作进展怎么样,自己有哪些不足之处,还要及时告知每天上班下班的时间,周末工作处理情况等,稍微不顺心就会被主管劈头盖脸一顿骂,在我的前公司中,台企主管掌控的部门,绝大多数一年离职率都在90%左右,我之前的研发部门,到今年9月份为止,部门所有人全部离职,这就是台企文化被深恶痛绝的地方。
而在国企文化影响下,我们部门作为高强度的研发部门,在绩效考核评定上,直接被打为了最差,人力资源,财务,采购,市场计划等各个部门,在工作强度远不如我们的情况下,却在升职加薪上比我们快上好几倍。
此外,在高层的内斗当中,还形成了行政人员对技术人员的极尽压制,中芯国际的高层话语权基本由行政人员把控,直到14nm研发踢到铁板,中芯国际在完全不具备14nm研发能力的情况下,为了能够获得相应制程技术,高层被迫出让了部分蛋糕,让给了从外部挖来的技术高层。
然后,14nm技术实现,还没等到良率和功耗调整完成,中芯国际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收回蛋糕,逼迫技术高层离开,颇有一种狡兔死走狗烹的嘴脸。
然后,为了能够在制程上再进一步,中芯国际又采取了类似做法,聘用技术掌门人,研发技术,等到技术完成后,再一脚踢开。
我为什么对这套做法这么熟悉呢?因为这是国内fab厂标配的操作啊,每次被坑的,都是那些复现技术路线,技术实现后被无情踹走的技术专家们,而获利的,大多都是财务,采购,市场计划,法务,人力资源等偏行政支持的部门出身,深谙人际关系处理的行政高层们。
就这样,国内一众fab厂,研发技术人员辛辛苦苦的努力,都是在为高层的既得利益者们做嫁衣,而当自己年龄偏大,被高强度的工作伤了身体,难以胜任工作强度时,国内的一众fab厂,转身就逼你自离,然后招一个比你年轻,比你能肝的韭菜,重复你职场中的一生。
结果,半导体制造业的基层从业者们,每天早出晚归,结果在收入上连在大城市生活自给自足都很勉强,而半导体制造业的高层们,则依靠血汗工人和工程师们996的供奉,获得了连互联网大厂的高管都难以企及的收入,制造业,成为了我国贫富差距最大的行业之一,成为了比互联网行业中年危机还要严重的行业,也成为了国内工作氛围最差的行业!!!
这种模式下,我国的制造业,能实现产业升级,国产替代,那才是见了鬼呢!!!
=====分隔线=====
到此为止,我的回答和分析就告一段落了。
最后,说几点总结,作为文章的结尾吧。
1.中芯国际没那么高尚,它只是家普通的fab厂而已,如果你把爱国主义安排在中芯国际上,它大概率是让你失望的那个。
2.华为和中芯国际完全是两家商业公司,以利益作为导向,不过在政府的存在下,双方为了讨好与政府的关系,阴差阳错的形成了合作,让华为把一小部分产品交给中芯国际代工,这对于华为和中芯国际来说,是双赢的局面。
3.中芯国际40nm以内的制程,非国产化的情况非常严重,无论是设备还是工艺都包含了大量国外技术专利,这使得接受贸易制裁时,尽管作为芯片代工厂,然而却会毫无还手之力,而这种做法,也让中芯国际在后续的制程研发中日渐乏力,为了支持后续14nm乃至7nm的研发,中芯国际被迫雇佣其他公司曾经研发过相应制程的核心技术人员,通过复现的方式实现制程能力提升,这又会更进一步的造成自身研发能力下降,以及对国外核心技术的依赖性,买办思维由此显现。
4.到目前为止,中芯国际已经无法实现国产替代的愿望,不过对于中芯国际来说,如果能确保14nm的良率功耗优化,以及7nm的顺利量产,中芯国际就在民用领域自给自足的目标上,实现了国家的需要,从这个角度说,中芯国际并非一无是处,至少投在它身上的钱不算是打水漂。
5.中芯国际作为制造业,其人员流失已经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这种现象在国内各行各业都非常严重,并由此体现了国内社会大众的深刻思想觉醒。
6.作为一家科技公司,中芯国际存在着内斗传统和行政制霸的通病,作为核心生力军的技术研发人员,大多会出现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而台企文化和国企文化在缺点上的结合,使得中芯国际在工作氛围上乌烟瘴气,内耗非常严重。
7.对于我来说,我绝对不会轻易推荐任何人去fab厂,当你失去生命的意义时,赚再多的钱也都失去了作用。但是,即使有着诸多吐槽,中芯国际仍然是国内半导体芯片代工领域为数不多仍在坚持自主研发的企业,无论是从业者还是社会大众,大家还是希望它能够越来越好,纵使内卷加剧,没有人不会热爱自己脚下生活的土地。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又来这些话题。
华为虽然很牛逼,但也不要把华为神话了。还说啥超越台积电,你给个时间,5年还是50年。
不只是你自己在进步,别人也在进步啊,大哥,不要用固定思维来理解行业竞争好不好。
芯片外行看上去很高科技的样子,其实就是砸钱、烧钱试错!不要把研发啥的想成那种闭关出关后就一鸣惊人。你那是小说看多了,大家的水平其实都是明牌。
华为也不是突然就这么牛逼的,华为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华为今天各种媒体漫天都是华为,背后有国家意志,需要一面旗帜,就跟当年阿里一样。
就拿中国物流速度来说,也是近20年的发展才有今天的物流速度,网络太浮躁,太急,这一点都不是啥好事。网上整体都在逼逼啥时候超越美国,有这么大意义吗?人口多少年前就超越美国了有意义吗?经济总量超越美国是100% 的,但经济也是要分质量、分水准的。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