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贵族政治,讲究的是出将入相,不存在什么瞧不起武人
当时的士林领袖孔融,官职就是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
南阳士族领袖袁绍,袁术在董卓进京前分别任中军校尉和虎贲中郎将;
著名大学者卢植,曾任北中郎将,多次率军平叛;
八骏之一的刘表,在党锢结束后任北军中侯,后擢镇南将军。
刘表、袁术、孔融、卢植都是在士人中大有威望的人物,说他们瞧不起武人,是指他们自卑吗?
还有人拿刘巴看不起张飞来说事,但问题是和刘巴对话的诸葛亮,时任军师将军,也是军职。刘巴看不起张飞根本不是因为张飞是“武人”,而是因为张飞是杀猪屠狗出身,从小兵爬上来的人物,这事阶级矛盾而非文武矛盾:
张飞尝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恚。诸葛亮谓巴曰:“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巴曰: “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
题主所提的姜维不愿拜将也很简单,以为这个“将”不是题主想象中的将军,而是部曲将,真正的将军官位比太守要大很多,郡里压根没有资格向朝廷推荐将军:
姜维字伯约,郡欲表维以为将。维家本衣冠,不愿为将,郡因表拜郎中。
所谓部曲将,也就是太守私兵的头目,位只八品,还需要留家属作为人质,实际上是太守的半个奴仆,姜维士人出身当然不愿意做这种屈辱的小官。而郎中一般是高官的侍从谋士,地位和自由度比部曲将高出了不止一个等级。要是姜维真看不起武人,哪为什么后来又要统兵作战,入蜀后又接受了征西将军,卫将军等一系列军职呢?
至少从东汉末年以来,就存在这种现象,东汉是士人社会,而士人即是知识分子,是国家政治延续的人才基础,汉末就很少会有士人主动去出任武职,而且往往轻视武人。
比如荆州刺史王叡以孙坚为“武官,言颇轻之”;刘巴会嘲讽张飞“如何与兵子共语乎”;胡芳在司马炎面前嘲讽司马懿“北伐公孙,西距诸葛,非将种而何”,让司马炎面有愧色。
但是,从东汉中后期,也有很多士人开始喜欢侠气,并蔚然成风,比如袁绍、袁术、曹操、何颙等人,像何颙为友人虞伟高报父仇,也是侠气的体现。
等到汉末兵乱,士人为州郡太守都督,也不得不接触兵事,所以汉末时士人握有兵权,乃至领兵打仗,也被动成为一种趋势。
而东吴吕范的自述,可以反映部分士人对变成武人的看法。197年,吕范曾以孙策“事业日大,士众日盛,范在远,闻纲纪犹有不整者”为由(江表传),向孙策申请都督“佐将军部分之”,孙策就此询问吕范:
孙策认为吕范是士大夫,也有兵权,为何还要管军中琐事,而吕范回答说,这不单是为孙策,也是为自己考虑,吕范的说法就是指在孙策麾下,由士大夫变武人,也是一条上位出路,因此后来东吴出现了很多士人刻意走武人路线的现象,除了吕范,还有周瑜、鲁肃等人,甚至像张昭也有兵权,并领兵打仗!
当然,东吴形成政权后,轻视武人的风气依然存在,张昭侄子张奋20岁就制造攻城车,被步骘推荐,张昭就说“汝年尚少,何为自委於军旅乎?”,但张奋小朋友依然选择为将军,后为都督。鲁肃病死,孙权开始选择严畯接替,众人都为严畯开心,结果严畯同志自称“朴素书生,不闲军事”而拒绝,这些情况都可以说明东吴政权还是存在轻视武人的现象。
东吴早期的政治构建和兵制成型可以看下文: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