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政府策略取向成功重塑我国的政府的战略策略。
之前我国认为美国政府是经济理性加政治理性的实用主义政府,所以损人不利己不会做。所以以经济为压舱石绑定经济,以支持美国治理体系尊重美国领导绑定政治。
现在发现美国政治不理性加经济不理性,不确定极大。美国政府现在以不理性示人,政治已经完全不讲道理,经济上因为贸易战也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中美两国关系已经没有压舱石了,所以必须有可靠的核威慑力确保美国的政治理性。
中美核不均等极大的损害两国的利益,让美国有核突击、核致胜的幻想空间,美国冒进的话很可能是双输的局面,所以中国扩核才是负责任的表现,核武器越多越安全。
扩充核武器载具到2000-3000的水平,核弹头数量到8000-10000枚的水平,重塑美国对华政策取向,然后再拉美国一起谈军控,控制缩减到3000-4000枚的水平。
中国始终坚持够用就好的最低限度核威慑。问题在于多少是够用的标准是需要变化的。
如果按两极对抗MAD的标准的话,中国是长期裸奔。
1960年代,完全裸奔。战略威慑力=0,战术威慑力1。美苏=2000
主要的威慑手段是派强五携带核航弹进行决死突袭。短程导弹DF2有一定威慑能力,但是射程短,威力低(原子弹弹头),初期部署数量少且因为那个时期导致质量很差、可靠性天晓得。
。。。。。。。。。。。。。。。。。。。。。。。。。。。。。。。。。。。。。。。。。
1970年代,近乎裸奔。战略威慑力=0,战术威慑力30。美苏=8000
短程导弹DF2有一定威慑能力,但是射程短,威力低(原子弹弹头)。
中程导弹DF3开始部署,可以携带第一代氢弹弹头的DF3,可以威慑苏联中亚、远东地区,和美国远东的前沿基地。包括日本等国家。数量大约30发。但需要发射前加注燃料,发射前准备时间经过努力后到1980年才缩小到2小时以内。
。。。。。。。。。。。。。。。。。。。。。。。。。。。。。。。。。。。。。。。。
1980年代,有条底裤。战略威慑力=10,战术威慑力500。美苏=15000
增加生产了大约30发旧的DF3。后逐步进行了改造更替。
改进并生产了60发左右DF3改进的可长储增程型号。另外出口沙特的也是改进型号。可长储推进剂,极大的缩短了发射前准备时间,从两小时缩短到三十分钟以内。
远程导弹DF4 1980年定型后开始部署。中国首次有了比较可靠的可以打击莫斯科等苏联欧洲繁华区的威慑力量。但对于美国仍然缺乏足够的威慑能力。80年代生产数量大约30发。
DF4应当也是在80年代后期第一批换装第二代热核弹头(第一代小型化弹头)的。
洲际导弹DF5 1980年580甲任务成功,但是580乙故障失败。
580甲全射程实测飞行,落点偏远约17公里、偏右约4公里,偏差方向与预测接近。
经过改进和高、低弹道飞行试验,1981年洲际导弹DF5暂定以射程9000公里、误差5KM定型。
同时DF5的孪生兄弟长二丙运载火箭,肩负起了探索火箭科技的重任。经过在长二丙上发展验证的技术再回过来改造DF5。
在1990-1年的试射中,装了新弹头的DF5打出了误差小于2KM的成绩。所以DF5到这次实验成功,才开始换装新的第二代热核弹头。
DF5甲的所谓靠经商利润才勉强完成研发工作问题。实际上是个误会。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是,这钱太少。解密文件可知,实际上这钱就那笔1993年的1400万元。不提整个研制工作的昂贵程度,仅定型实验的发射导弹两发,成本就不止2亿元。实际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因为国家部委改成企业了,免费白拿的时代过去了,军费付款的时代到了。当时争的是一个无论多少,部队必须付钱给军工企业,立规矩的问题。所以不能有钱直接就买了,要上报中央军委去批准,因为以后都要付钱了,要争军费预算了。
092核潜艇和JL1潜射导弹,到1987年定型,定型之时就面临一个研制工作实际上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问题。092核潜艇噪音过大缺乏隐蔽性,而JL1潜射导弹当时只有2000公里射程,作为核反击力量,攻击范围内的目标缺乏威慑性。
随后展开的关于下一代艇、弹的可研预研中,就面临一个问题,需要多大的射程,能力可能范围内我们能造出多少射程的导弹,尺寸重量得有多大?出水性能会如何变化? 于是就出现了,长时间无法确定导弹的直径长度重量,于是载艇的尺寸也就无法确定。负责潜艇总体设计的部门中的一部分人,因为载艇的尺寸无法确定,出现了无事可做,只能等的局面。
研制碰到难关无进展,后墙倒了,没有标志性成果来填满年度例行报告,不等于没有在研究/关门倒闭解散/人跑了。我觉得知乎应该理科生实验狗比较多,能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的吧。
091和092是同一个研制队伍,为了保队伍,上面还是拨款把405艇造出来。然后去苏联双引之后,获得的知识,又在90年代初把091各艇改造了一番,顺便大修换料,试验了对苏联技术的吸收和验证。在此基础上开始093的转入研制。
这里顺便提一句,由于80年代小型化弹头大突破,中国突然发现自己的武器级钚和武器级高浓缩铀,由过去只能制造300个弹头,变为至少能制造1300个以上弹头的初级,可以说多到当时的人觉得永远也不可能需要更多了。在这种情况下武器级材料的生产逐步停止了。
一种神论认为,某两个核试验的爆炸间隔,比之前的间隔长了一年半载,这个间隔就一定是停课了/不研制了/马放南山自废武功了。我只能说我都不知道从何处开始吐槽。
大约到1987年中国完成标称第三代核武器/第二代热核弹头/中国第一代小型化弹头(这三个指的是同一个东西)随后立刻就开始研制中国的第三代热核弹头/第二代小型化弹头(大约到1998年完成定型)。
第一代热核弹头大约是3吨重,60-80万吨当量的初代氢弹弹头。
第二代热核弹头大约是1吨重,65-100万吨当量;或 3吨重,300-500万吨当量的小型化氢弹弹头。
第三代热核弹头,到现在依然在使用的。具体不知道。我们只要知道它不比美国在用的差就行了。
大家应该知道一个基本常识,弹头越轻,同等推力的火箭就能推送的更远。所以问题就来了,上面提过DF5在80年末最后一年,已经完成了旧弹头换新弹头的定型和换装工作。
如果选择1吨级的新弹头,射程还是只有装3吨旧弹头时的9000公里吗?
所以某些指责真的成立吗?
。。。。。。。。。。。。。。。。。。。。。。。。。。。。。。。。。。。。。。。。。
上面其实已经谈了90年代的研制工作。至于核威慑方面,1990年代和1980年代,差不多,依然就是有条底裤而已。
在定型前一共打了8发定型弹,到1981年底定型,之后生产了两批12发DF5,做试验用掉几发后,到90年代剩下8发部署弹。90年代又生产了12发DF5A部署弹。一共就20发。
不管是发生了这样那样的事情,很遗憾,中国也确实到2003年DF31部署之前,就这20发DF5,20个发射井。可以威慑美国,没有更多了。
虽然建设了长城工程提高了生存率,但是20个井射DF5的数量并没有变。
中国那时候虽然经济不行,但多造几百发DF5还是很容易的。还能拉动下老工业基地呢。但是没必要造更多就是没必要也不想造。
最低威慑有效吗?事实证明一直到2011年之前都是有效的。
是什么改变了呢? 是2010年,中国比第二代第三代的预测早了足足十年,就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美国发现自己的华尔街金融化经济不可持续,但又不想改变的时代,需要寻找新的敌人。
最低威慑有效吗?这个问题必须要提及,美国海军情报局的艾克考察团,在1988年考察中国之后得出的研究结论是2010年中国GDP必将超过日本,(可以说完全准确命中)。
在次年某个事情还处在初期的4月时,美国海军还拿这个报告的“2010年中国GDP必将超过日本”的结论,给中国海军到访人员打气。
而这个研究结论,又恰恰成为老布什总统1991年决心力排众议派特使访华与中国恢复关系的重要推手。
如果不谈及这么一回事,你是没办法理解为什么80年代8发DF5,90年代20发DF5,作为最低核威慑就足够了的。
。。。。。。。。。。。。。。。。。。。。。。。。。。。。。。。。。。。。。。。。。。。
但反过来说,你的经济体量增长了十倍。从三分之一个日本、十几分之一个美国,增长到了三个日本、三分之二个美国的地步。
难道最低威慑真的只需要线性的增加十倍就够了吗?
(至少到2018年毛衣战爆发之前大部分推测就是这个规模,200的导弹,300的弹头。这两年有没有已经加班加点扩军备战了,不清楚,清楚的人可以尝试一下会不会触发50万警告。)
不知道在各处军坛的帖子还在不在,我2016年谈过这个问题。中国以前真的是远方的无足轻重的野蛮人,所以维持最低核威慑是合理的有效的。中国现在是美帝被迫害妄想症发作的头号死敌,情况不一样了好吧。
我2016年年初提出说,额外投资6600亿实现年产一百架J20。有600架哪怕发动机还不完美的J20,也可以产生巨大的威慑效果,其实一年也就多投1000亿RMB左右。
我2016年年底还提出说,按照有效的威慑效果,其实一年也就多投1500亿RMB左右,可以维持600个导弹载具,1000个弹头。(美俄的SRARTIII是700个载具(含一架战略轰炸机算一个载具)1550个弹头)
当时是什么样的回应?从造那么多J20干嘛? 到造那么多核武器穷兵黩武吗?连军坛都普遍是这样的声音。
当初说600架J20穷兵黩武的人,如今绝大部分都改成吹上1000架、2000架J20了。也有吹要1000架J20+2000架J31的。
(和现在的区别是我当时主张建造比台风更巨大的,并且可以潜深超过1000米水下的战略核潜艇,以搭载尺寸巨大的可以从南海深水区直接发射到美国全境的巨型SLBM。在和朋友探讨后,我改为认为现在的条件下南海深水区不够可靠,使用MX和平保卫者那样的超密集部署+1真N假自动更换掩体模式,或许更可靠,而且中国基建能力更有效发挥。)
现在吹80年代只有几发DF5是怎么怎么的不好不对,可真是时髦啊,应者云集啊。也不看看为什么人家能赌赢。
倒回2018年之前吹扩核 、吹爆兵四代机海,是什么情况呢?是什么下场? 总不能真的都是金鱼记忆吧。
现在大家知道美国是低人权国了,终于大家都担心美国发疯了。
他只不过把定下的决心用一种假设语气宣布出来而已。
我早就说过,在苏联掌握毁灭美国的核力量之前,美国比谁都热衷打核战争,而且是一来就直奔核武器的那种,在苏联开始扩充洲际导弹之后,美国反而推崇起有限反应战争,讲究战争是逐步升级的,不能一上来就用核武器。
不过这个事情的背后,代表的是中国整体战略思路的变化。大规模扩充核武器意味着与美国回到冷战势态,相关的国家政策、外交方向等都会出现大的变化。在台湾问题解决后,中美对抗的重心将转移到东南亚,如果中国成功的将美国影响力逐出东南亚,用知乎上时髦的说法就是
“入关!入关!”
我不仅坚决支持中国大幅扩充核武库,还开脑洞想出个配套的“骚操作”。
即中国可以高调宣布愿意参与美俄的核军控谈判。然后在军控会议上,中国提出如下方案:俄国,美国,中国三国的核弹数量应该维持在6:4:4.
你没看错,中国主张俄国拥有最多核武。
美国当然不同意。然后中国可以威胁说,中国将努力将自身核武数量提升到和美国一样多。然后中国将无条件向俄国提供专项军费,帮助俄国扩大核武库。确保俄国的核武在数量上比中国和美国都多。
我认为,面对这种博弈态势,美国人无解。这种博弈态势可以保证中国对美国核军备竞赛获胜,对中国来说这就足够了。
新冠闯王证实了美国对死亡惊人的承受能力,美国是有低人权优势的国家,指望几十枚核弹落在美国就能阻止美国的冒险冲动是不切实际的。
较少的核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比没有核力量更危险。因为较少的核力量很容易通过第一轮核打击来消灭掉。以美国的第一轮核打击能力,在经受了美国的核突袭之后,我们还能剩下多少核力量,这些核力量还能不能穿透美国的防御系统甚至都是有问题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核优势一方采用核突袭的方式来解除只有较少核武器一方的核武装的诱惑就会非常大,主动对对手发起核打击的可能性反而上升了。
只有较少的核武器,就只能在核反击中采取迎击模式,也即是一旦发现对方发射导弹,不等核弹落地,就立刻发起核反击。但是这也增加了在遭遇到虚警的时候的危险程度。美苏两国当年都发生过虚警,如果采用迎击模式,核大战可能早就爆发了。所以保持较小的核武库,本身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也是更危险的。
俄罗斯以不到广东省的经济规模,都能维持拥有六千多枚核弹头的核武库,所以扩核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花钱。相比它能获得的安全保证,扩核是非常经济的。
就扩核的方向上来说,重点应该放在第二次核打击力量,或者说核反击力量上。主要应该是这样的几样东西。
首先是用来拆除关键节点的战术核武器。
所谓的关键节点,指的是美国的核防御系统的一些关键目标。比如萨德,比如在太平洋以及阿拉斯加的一些雷达。这类目标不打掉,就会大大降低我方核反击的成功率。这些目标和我们的距离大概不超过六千公里,采用高超弹头的中程导弹就可以打击这些目标。高超弹头的突防能力强,但是弹头本身偏重,一枚导弹能够携带的数量太少,用来打击城市这样的面覆盖目标效率不够高,但是用来打击这些节点目标却是相当合适。
这一类战术武器应该具有相当高的机动能力和生存力。可以包括地面机动,潜射,甚至是空射的方式来发射。
其次是核打击的主力,用来打击敌方大城市的分导式核弹头。
这些东西可以部署在诸如东风-41这样的陆地机动导弹、核潜艇乃至未来的战略轰炸机上。
东风-41这类的陆地机动导弹,其实生存力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强。的确,这些导弹可以机动,但是考虑到他们的基地未必能机动,而且这些东西的机动范围其实也是相当有限的。我觉得必要的情况下,研制一款可以通过铁路机动的陆基洲际导弹,因为铁路机动范围更大,速度更快,生存力可能会更强一些。
中国周围的海域大部分都是浅海,对于SSBN不够友好。而且我国的核潜艇力量和美国差距太大。SSBN很容易遭到美国的SSN的先发制人的打击。相对水深理想的南海区域又距离美国太远。影响载弹量。在拿下4V之前,核潜艇的可靠性也有问题。
战略轰炸机如果采用巡航导弹携带核弹头的方式,考虑到巡航导弹的突防能力,以及射程,就意味着战略轰战机必须突破美军在日本列岛,以及其他岛链上的空中力量的拦截,才能有效的打击美国目标,这对于我们来说显然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方向上,可以有三个。一个是隐形轰炸机加隐形巡航导弹。第二个就是隐形轰炸机加高超导弹。(前者能发射的弹头更多,后者的突防能力更强)第三个就是空射洲际弹道导弹,直接在我国领空对美国进行核打击。冷战中,美苏两国都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美国进行过利用C-5发射空射火箭的实验,只是以当时的技术,大量部署这样的武器还存在一定问题。如果我们能突破这类技术,我们的大型运输机部队都可以承担起核反击的任务。
一般来说,处于值班状态的核弹载机可以在十分钟之内起飞并飞离核弹杀伤范围,如果采用空中值班制度,空中值班的核弹载机更是不可能被敌方的第一轮核打击摧毁。而我国的领土范围又够大,战术性的飞机,无法渗透进入我国纵深,位于国外的雷达因为地球曲率,也无法追踪我国上空的飞机,所以空中核力量的生存力其实相当高。我觉得非常值得发展。
如果我们止步于次,在西北大山里永远发射不了的核弹,可能将会是投降的最后砝码。
在目前的核弹存量下,基于我们不首先使用核弹的原则,一旦我们遭受核打击,只有两个选择
1.我们反击,摧毁或瘫痪了几座大城市,他们摧毁了瑷珲—腾冲线以东的绝大多数的城市
2.不反击,以我们现存的核弹数量,接受苦涩的和平
现存的核弹不仅让人民相信他们得到了保护,也是我们最后的遮羞布。
所以说:扩核!扩核!确保互相摧毁的核威慑体系是全球安全的基石
首先,胡主编的观点不仅仅代表他个人,应该是有有关部门或者上层授意!
说到要扩充到1000枚核弹头,胡主编还是谦虚了。建国70周年阅兵式这么介绍火箭军的:火箭军已经成为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战略部队!手里没有个一千枚大家伙敢宣称已经“全域慑战”吗?目前实际数量至少是坐一(千)望二(千)!未来的核弹头发展数量是按需制造,按需配备!
之前,咱们中国实行的是有限威慑的核战略。一旦发生大事,二次核反击也可以给敌人以重创,从而遏制对方的战略冒险。
这次非冠疫情带给世界一个意想不到的真相:真到战争时期,美国对本土伤亡的承受力要远远比咱们想象的大。特朗普就敢说出,如果美国非冠疫情死亡在十万到二十万之间的话,政府就干得不错,关键太多普通美国人还相信了!那么以此类推,在一场区域性的或者全面战争中,是不是说摧毁对方的同时,美国本土死亡在一百万到二百万(或者更多些)就属于胜利了?那这样的话过去中国的有限核反击的战略就过时了!
看了一些回答说,中国扩核会引起“友邦惊诧”,实际上任何中国军力的发展进步,别国都不会乐观其成。勇敢做正确的事情就好,我们有超过14亿炎黄子孙需要强大的军力保护!
扩核成本上,美苏(俄罗斯)都是从两三万枚核弹头一路“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枚的,有老旧弹头的销毁和保存的财政压力,这一点中国没有~核弹头的维护成本上,有的媒体宣传说一枚核弹头一年保养成本1000万美元,反对这种毫无根据的说法!核弹维护成本各国都不同,拿俄罗斯为例,19年军费开支增加到650亿美元左右,外界预测有三分之一用在了核武器的保养维护和开发上,以俄罗斯6500枚核弹头计算,单枚核弹头的维护保养成本不超过330万美元。未来中国就算扩到1500枚核弹头,每年保养成本在50亿美元以内。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核武军费占比不高(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统计显示,2019年中国军费增加5.1%,为2610亿美元)。目前世界政局动荡、地区冲突风险加大的形势下,扩充核武器数量是性价比很高的维护和平方式。
止干戈我辈尚武德!
借用胡主编的一句话:大家别争论不休了,赶紧开工,该扩多少就多少。只争朝夕~
最后东风41战略核导弹方队镇楼~
三百枚核弹,除去核武基地的,剩下的还有多少?核威慑中最重要的核潜艇能分到多少核弹头?这些有多少会被拦截系统拦截下来?成功突防的核弹头能够对对方造成多大损失?连相互毁灭都做不到。英法核弹头少但人家有美国提供核保护伞,中国的保护伞谁来提供?俄罗斯?
至于死手系统就更离谱了,三百枚你连毁灭美国都做不到你还要分给其他国家一点,那正好,反正美国也没办法独吞中国,正好跟其他国家一块分了。一来一回大家都赚了。就中国没了。
非常赞同这一观点。中美两国之前没有所谓的核平衡,中国对美国也不具备最低核反击能力。两位美国核战略学者Liber & Press 最新的研究证明了美国对华拥有第一波核打击能力,也就是说美国有能力在第一波核打击内消灭中国所有核力量。如果不尽快增加中国的机动核武器和其他可生存核武器数量,那么在冲突或者战时,美国将有极大的动机去发动有效的第一波核打击。中国增加自己可生存的核力量不是在威吓(compel)美国,而是打消(deter)美国对中国发动第一波核打击的动机。
如果中国没了、中国人死绝了,那这个世界也就不应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