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少得了我们知乎。
现在的知乎,充斥了各种打倒资本家的声音。
但这个网站之所以出现,是资本花了很多钱堆出来的。
2012年1月,知乎完成100万美元A轮融资,启明创投和天使投资领投。2011年1月,知乎完成1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创新工场。
2014年6月,知乎完成2200万美元B轮融资,投资方为启明创投、赛富投资基金等。
2015年9月,知乎完成5500万美元C轮融资,启明创投、创新工场、搜狗、腾讯投资、赛富投资基金等投资。
2017年1月,知乎完成1亿美元D轮融资,今日资本、启明创投、创新工场、搜狗、腾讯等投资。
2019年
8月12日,知乎宣布完成总额为4.34 亿美元(约合31亿元人民币)的F轮融资,由快手领投、百度跟投,腾讯和今日资本等原有投资方继续跟投,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在资本花了几十亿人民币搭建的平台上,喊打倒资本。
应该非常符合题意
1953年底、1954年初,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影响下,不少私营工业企业及企业主主动提出自愿合营要求。从1953年底到1954年3月15日,共有316家私营工业企业向政府部门表示了合营要求,符合政府部门计划要求的有93家,其中不乏一些甚具行业代表性的著名大型企业。如大隆机器厂、上海水泥厂、浦东电气公司、华生电器厂、信谊药厂、新亚药厂、中国化学工业社、大中华火柴厂、广勤纱厂、三友实业社、大中华橡胶厂、美亚绸厂、章华毛纺厂、景福衫袜厂等等。一些企业在一次申请没有批准后又接着申请,以致终于被列入1954年扩展合营。如广勤纱厂早在1953年12月6日股东会通过争取公私合营决议后,次日即由董事长携三位股东会代表前往华东纺织管理局面陈合营请求;之后“因时隔已久”,又在1954年7月16日再次正式备函呈请市纺织工业管理局,请求早日批准公私合营,终获允准。
看起来属实一片欣欣向荣各阶层和谐相处嗷。
噔噔咚(今天又有多少空降兵?)
拍摄这两张照片,意在反映上海“三五反”运动中强大的宣传攻势。原本张贴电影海报的电影院门前,糊满了巨幅宣传标语和宣传画;而一向宁静、温馨的弄堂,也变得人头攒动,群情激奋,男女老少被召集起来学唱“同一首歌”,不过歌名是“两条道路由你挑”,其中唱道:“不法奸商你听着,两条道路由你挑……”听着这般众口一词吼声,住在弄堂里的那些中小工商业者们即使没有做过什么不法之事,怕也要胆颤心惊吧?
出自《当历史可以观看》
实体书我有,过阵子看能不能把照片补上()
古代朝鲜半岛南端靠近釜山的地方有个小国叫伽倻,它夹在新罗和百济之间。
伽倻属于部落城邦联盟,据他们自己吹嘘说祖先是来自天上的六个蛋。
六个蛋从天而降,孵出六个牛X的男孩,长大之后分别建立了六个城邦,合在一起就是伽倻。
伽倻国的老大和都城是金官伽耶城,兴盛于金首露王的时代。
这位金首露王据说从小信佛不近女色,急的爹妈跳脚,生怕国家绝嗣。
结果突然有一天,金首露王跑到海边,说他的老婆已自佛国天竺而来。
亲属臣民都跟着他去看热闹,果然从海上来了一艘大船,印度阿育胞国的公主从船上下来嫁给了他。
这事儿的真假不好探究,但是据说当时确实有一帮印度商人不知道怎么的从海上来到了伽倻,带来了冶铁和经商的技术。
我个人觉得,商船上不太可能有什么印度公主,金首露王十有八九是跟这帮印度商人的首领结了姻亲,娶了人家的女儿,对外谎称是印度公主抬高身价。
总之,金首露王娶了“印度公主”,印度商人们就成了自己人,在伽倻身居高位,努力打造铁器和向周围贩卖。
正好当时朝鲜半岛处于三国时代,南边的日本也不太平,连年征战不休,从此伽倻国就发达了起来,靠贩卖铁质武器当战争贩子发家致富走上了人生巅峰。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伽倻国虽然没有多少土地也没有多少人口,但是完全不怵新罗百济等周边大国,活得相当滋润。
直到有一天,新罗国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情:
整天花钱去伽倻买武器多费钱啊,干嘛不直接去抢呢?
于是新罗和伽倻之间就爆发了战争。
结果呢,伽倻国力充沛,武器装备好,新罗虽然土地和人口都是伽倻的几十倍,但是居然没占到多少便宜。
于是新罗又去向伽倻买武器扩充军力。
奇葩的事情发生了,新罗有脸去买,伽倻居然也有胆子去卖,不知道是不是印度血统遗传的。
新罗扩充军力之后继续攻打伽倻,打不动了就停战去买武器。如此反复,前后花了差不多四十年,终于包围了伽倻的都城金官伽耶城。
更奇葩的事情发生了,围城的新罗军队拿着从伽倻劫掠的钱财继续购买武器,伽耶的其它城邦依然愿意继续供应,甚至连被围困的金官伽耶城内的商人,都抢着向城外的敌人继续卖武器。
金官伽耶城里忙的是热火朝天,士兵忙着守城,工匠们忙着给城外的敌人打造武器和攻城器具,役夫们忙着送货,商人们忙着数钱,王族忙着干啥我就不知道了。
于是这一仗的结果就没有悬念了,新罗军队攻克了金官伽耶城,洗劫了城内的商人,把刚刚花出去的钱又抢了回来。
后面的事情就更简单了,只要花点时间直接复制粘贴就行,新罗通过这样的方式彻底吞并了伽耶。
我觉得其它回答里的故事多半都是比喻,只有这个故事才是真真正正的插标卖首自寻死路,最后也确实是求仁得仁求锤得锤,再贴切也没有了。
如果把劳动力看成资产,那么劳动人民就是自己的微资本家。
而奋斗逼无疑就是那个把绞索卖给即将绞死奋斗逼的人的人。
资本家们不光卖绞索,还会想尽办法给自己的罪行找理由。
什么“囚徒博弈”,什么“他不卖绞索别的资本家也会卖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总之,他们就不是自己想卖,是世界逼他们的。
所以奋斗逼其实是没有资格骂资本家的,他们和资本家都是同一种生物。
一种为了自身短期利益就可以不择手段的生物,剧院里的踮脚怪,一丘之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润以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他们不得不去做长期来看会损害自己利益,甚至令他们倒台覆灭的事。
简单的例子近在眼前:
哪怕近在五年前,吹捧资本家也是社会主流舆论。
而随着经济危机逐渐开启,市场竞争慢慢残酷化,资本家们不得不从各个层面削减成本。用人成本自然也就成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于是一些企业开始鼓吹“奋斗”,要求施行免费的,或者少于应付加班费报酬的996用工制度。
短期看,这确实缩减了用工成本,为资本家们赢得了更多利润,为他们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但长期看,你可以996,我也可以,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996。而996普遍化之后,无偿996又成为了新的趋势。在无偿996成为新现象后,原先的996制度已经毫无成本优势可言。于是大家进一步杀鸡取卵,已经有企业开始施行比996更严酷的工作制度。
那么,如大家所看见的。如今的社会舆论,已经开始逆转。几年前仍然是“资本家才是好人,我们以前斗资本家是错误的”之类的舆论环境,到如今,已经开始出现大量的“我们要如何才能消灭资本家”之类的讨论了。
当然了,很快大家就能进一步从讨论中学习到,消灭单个的资本家并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的,唯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随之而来的,又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真的好吗,没有资本主义制度,我们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真的可以活得好吗”之类的讨论。
各位发现没?
几年前,大家讨论的还是“我们凭什么要消灭资本家”。而现在,讨论的则是“我们消灭了资本家之后又该如何生活”。
虽然还没有到最好的局面,但社会舆论已经逐渐意识到了什么,比起几年前,已然大不相同了。
而造成这一切的,最初始的动力,是资本家们想要提升竞争力,而要求员工无偿加班,或者少偿地进行长期加班,而已。
从这个初始,就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级。由此,无偿短期加班慢慢成为常态,因而失去了竞争力,那么无偿或少偿长期加班又成为了新的现象,又慢慢因为普及失去了竞争力,再又出现了更加严酷的加班要求。
资本家们愿意如此吗?或许愿意,或许也有一些有远见的人士,不愿意这么做。但不论他们个体如何,整体上看,他们都“不得不为之”,否则就会被残酷的竞争吞没。
于是这就成了趋势,不可逆转。因此,民众对资本家的看法,也会由“赞美”转向“怀疑”再又转向“有些憎恨”和“恨而却不知该如何与之斗争”。
等到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斗争武器,就离资本主义制度下坟墓的那天不远了。放到个人寿命角度,几十上百年或许很长。但着眼于历史,上百年的时间,不过短短一瞬。
就如昨天资本家卖出绞索,第二天他们就被吊了起来一样。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使苏区军民物资匮乏、生活困顿,为打破这种局面,苏区政府一方面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另一方面也想方设法进行面向白区的“对外贸易”。用苏区多余的产品(谷米、钨砂、木材、烟、纸等)与白区的产品(食盐、布匹、洋油等)进行交换。
苏区制定了许多保护优待白区商人的政策,设置绿色通道,实行低税率,部分物资甚至免税,使白区商人在商品交易中也尝到了甜头,赚取了较高的利润。
白区商人积极寻找商业渠道,对国民党限购物资采取一些对策,囤积物资提供给苏区,设法开辟通商途径,把大批的食盐、布匹、药材运到了苏区。白区商人与苏区贸易交货地点一般在深山密林间,他们把食盐、布匹、药品等苏区紧缺物资卖与苏区对外贸易局。交货时一旦被敌人发现,便把货物装入早已准备好的棺材里,商人装扮送葬队伍蒙骗敌人。凡白区商人卖到苏区的物资,一律由对外贸易局掌控,而后再分配到各区、乡消费合作社组织供应。白区商人还买通一些国民党中下层官员,把枪支、子弹也卖给商人,由白区商人转卖到苏区。一些从苏区逃走的地主甚至也做起了苏区和白区之间的贸易。
苏区的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直接领导“对外贸易”,毛泽民审时度势,决定利用军阀的贪婪和内部矛盾,和他们进行地下交易。为了支持对外贸易,国家银行从300万元经济建设公债中,拨出100万作为外贸资金。钨砂出口是对外贸易的重头戏,由他亲自出马。
赣南号称“钨都”,有大小钨矿上百个。钨可以制造灯丝,钨钢又是制造枪械的关键材料,在国际上很抢手,是重要的战略物资,钨砂的收购长期被洋人和军阀官僚垄断,源源不断地倾销到海外。但因为多年战乱,当地的矿区已经破败不堪,1932年春,苏区成立了中华钨矿公司,毛泽民兼任总经理。他立即招募工人恢复钨矿生产,由苏维埃政府统一收购,并积极寻找销路。
当时,国民党许多军政要员都有自己的买卖。广东军阀陈济棠,既炒黄金,又收钨砂。粤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第一师师长李振球也曾经营过钨砂出口,还成立了双田公司,后来被蒋介石发现,才被迫停止。
毛泽民通过一名地下党员与李振球的外甥取得了联系,陈济棠、李振球听说又有新的发财之路,喜出望外,立刻派手下的亲信与红军进行秘密谈判。陈济棠还再三嘱咐:“忍辱负重,只许成功。”
毛泽民也来到赣州城,亲自部署钨砂出口事宜。他嘱咐江口分局局长姚名琨,务必利用粤军急于发财的想法,尽量抬高钨砂的售价。谈判时,姚名琨不紧不慢,一再讨价还价,硬是将钨砂价格从最初的每担8元抬高到52元。
很快,双方达成了钨砂交易秘密协定:进口货物由驻防在赣州的粤军第一师李振球部护送,从广东经信丰江运入苏区,再从苏区运钨砂给双田公司。
李振球在赣州做上钨砂生意后,驻扎在城外的其他粤军军官也都急红了眼。他们不甘落后,纷纷同当地商人合伙,也与苏区做起买卖来,用食盐和布匹交换苏区的钨砂和农副产品。中华钨矿公司生产的钨砂,被贴上印有“国防物资”的大封条,大摇大摆地由民团护送出境,换回了根据地急需的食盐、布匹、西药、军火等,还有白花花的银元。
就这样,中华钨矿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销售量大增。1932~1934年,中华钨矿公司共生产钨砂4193吨,财政收入400多万元,成为当时苏区最重要的经济来源,钨矿带来的收入充实了国家银行的家底,有力地缓解了苏区军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对粉碎蒋介石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些珍贵的资金,也保障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
英国在英荷战争期间为筹集军费发行战争债券,因为信誉好利率高,荷兰资本大量买入,1784年第四次英荷战争英国取得决定性胜利,宣布拒绝支付荷兰市场的债券利息,直接导致阿姆斯特丹金融市场崩溃,叱咤大洋的“海上马车夫”从此衰败,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被伦敦替代。
大家举出了很多「资本家出卖绞死自己的绳索」的案例,说得都很好。但我想说的是,「出卖绞死自己的绳索」这件事,打工人做得一点都不比资本家少。
比如打工人之间内卷,在「欲当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直接反复横跳,就是打工人作茧自缚的表现。
但论作茧自缚这件事,没有哪个打工人比得上老财。
就昨天发生的事,我的老财师兄在朋友圈里面说,自己累死累活忙了一年做账套,结果好不容易做出账套并提交了,自己却下岗了,因为自己的工作被财务共享中心取代了,而自己提交的账套是财务共享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师兄不再审核票据,不再做报表,他也不知道以后该干啥。鸡哥 @郑天玑 的预言在现实中不停地上演。
打工人(老财)比资本家更短视。
应该是这个:
红军占领了钨矿丰富的江西南部地区后,把钨砂卖给了急于赚钱的广东军阀,军阀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运了粮食布匹弹药银元进苏区,想着让红军去跟光头拼个两败俱伤,转手就把钨砂倒腾给了光头,光头被小鬼子压的够呛,把钨砂卖给小胡子(其实是以物易物),想弄点德意志的尖货,小胡子考虑到跟鬼子的盟国情意,随便塞给了光头一堆人畜无害轻武器,回头用着这些钨砂可劲儿制造武器,屯着有朝一日打大胡子……
大胡子察觉小胡子天天憋着劲屯货要打自己,遂召集各国CP:大家要武装保卫苏联哦!
于是中央苏区提出要猛烈扩张红军,卖了更多的钨砂给军阀……
啊这,没人提美苏两国相爱相杀的例子么?
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走了一些弯路”,然而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的时候,苏联的钢产量接近1800万吨,煤产量接近1.3亿吨。搞起来了几千个大工厂。你们猜苏联这么巨大的工业成就是怎么取得的?
资本主义世界倾情赞助的。
在1919—1940年间,苏联引进了30万台高级车床,甚至常常是全套购买大型工厂的设备。[1]
许多美国、德国等国的工程师参与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许多重要工业设施的设计与建设。当时建成的许多苏联大工厂采用的都是世界一流的技术,且常常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苏联的舆论工具对这样的先进水平和规模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只是没有说明这些都来自哪里,更不会具体地指出当时世界最大的冶金企业———苏联马格尼托戈尔斯克冶金联合企业,就是美国印第安那冶金厂的扩版。[2]
另据统计,技术进口占到了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口额的80%左右。[3]
趁着资本主义危机的时候,苏联整套整套的把技术、工人甚至是工厂从资本主义世界搬回家——不要6999,不要3999,今天只要998,全套工业搬回家!为了把这些工厂搬回来,苏联人差点勒断了自己的腰,广大苏联农民顶着巨大的剪刀差,总算是把这点家底给攒起来了。然后美国人觉得这不行啊,这么搞是不是相当于把绞索卖给即将绞死我们的人啊?于是在48年搞了个出口管制法——结果72年迫于资本家们的压力,修改了。1974年米帝向苏联出口了一堆森塔林B型机床,这套机床用于加工微型滚珠轴承,最后被苏联人用到了弹道导弹制导上。美国人自己在听证会上表态:“在批准这笔交易时,我们的基本想法是,如果我们不做这笔交易,其他西方国家也会这样做的。”80年苏联遭受经济制裁,日苏贸易结算大受影响——然后日本资本家拍着胸脯表示没关系!达瓦里西!延期付款了解一下!
什么叫有钱不赚王八蛋啊?(战术后仰
不过别以为这种事只有腐朽衰败之资本主义会干,苏修一样玩得很6!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美国发现自己的能源安全很有问题,火急火燎地跟苏联签了《美苏石油贸易协定》,简单来讲,这个协议就是苏联给美国石油,美国卖给苏联粮食、技术及工业品:
根据协定,苏联政府在 1976 至 1980 年每年应该保证向美国提供一百亿吨的原油和石油制成品。其中,70%是原油,30%是石油制成品。
这些原油或者石油制成品,以及从这些原油和石油制成品中提取出的产品,每年都应该按照条约的规定数目送交至美国市场。除非苏联将这一百亿吨石油中的一部分运往欧洲或者其他地区。
如果美国政府在 1976-1980 年期间中的任何一年决定不去购买苏联石油,那么服务于美国政府的石油公司可以代替美国政府与苏联进行石油贸易,以确保苏联每年向美国供应一百亿吨石油。[4](注:数字存疑,我严重怀疑是中文文献翻译错了)
这份协议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多少有点匪夷所思,因为苏联被奶了一口之后进行了大扩张,而美国则相应收缩了一波。76年卡特甚至跑去跟跟勃列日涅夫搞了个“和平会谈”,表示哥们G2有兴趣了解一下么?
卡特在1976年和勃列日涅夫举行的第一次"和平会谈"时,他就提出非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的政府应该坚持中立原则,美国会尽快把自己的军队撤离,"让各国人民自主决定他们国家的命运"。
不过没关系,能暂缓死刑就可以!
尽管苏联石油供应未必能比欧佩克成员国更加稳定,但是与苏联达成了《石油贸易协定》后,美国石油供应渠道多元化的这一目标已经得到了实现。[5]
所以说啊……
算了我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