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看完电影《沙丘》你有哪些感触? 第2页

              

user avatar   soft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片子拍的还可以,7分吧,演员们演技在线,配乐很好的烘托了气氛,沙虫形象好评,很符合想象。
  2. 冷兵器战斗场面差点笑了,简直跟打群架似的,星战好歹是激光剑,这就退化成了金属剑,好歹既然设定是只有这样才能穿透防护罩,那也该结阵吧。
  3. 梦见未来,天生的救世主,逐渐觉醒的主角,这个故事内核被用了没有一千也有八百次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沙丘、安德的游戏、哈利波特系列其实是披着不同皮肤的同一个故事。西方这套天选论还真是根深蒂固的。

user avatar   kaidi-g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沙丘这种“把人类历史或当前遭遇的社会问题搬到太空去”的作品是我最不喜欢,甚至可以说是反感的一个科幻类别,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在绝对震撼的视听效果面前题材和故事本身都可以被我忽略掉,在优秀的选角和精彩的表演面前我也可以变身颜狗。


user avatar   suyang1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触就是口碑有争议很正常,作品没有问题,但舆论对于维伦纽瓦存在过度捧杀和误导之嫌。从《焦土之城》开始,他的片子明显能看出在视听语言上有一套完整自洽的拍摄体系,并且维伦纽瓦自己也乐在其中。你要说维伦纽瓦自己不知道电影叙事上取舍可能造成的得失后果,我是不信的(如果你看过《边境杀手》穿越美墨边境那段枪战调度,就会知道如果他想撩动观众情绪,是有多轻而易举),所以这种任性的导演一般都想让观众去主动走近他,而舆论对观众的误导很容易造成观影上的供需错位。

一句话来说,维伦纽瓦的《沙丘》,是以压倒性的感官体验与反高潮的叙事风格,创造出的一部对英雄主义消解与殖民主义反思的科幻序作。

作为史上最难翻拍的科幻著作之一,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以其复杂庞大的政治、经济、生态、宗教背景和难以具象化的丰富象征表达难倒众多电影人,而对于原著内核能否正确理解成为了评价影片是否翻拍成功的一大重要标准。相较于1984年大卫·林奇所拍摄的《沙丘》中对原著英雄主义的错误呈现,维伦纽瓦显然更加能够领会作者的主旨要义,正如弗兰克·赫伯特曾写道:“在英雄的外表下,你会发现一个同样会犯错的人。当超级英雄可以犯下大量人为错误时,就会出现巨大的问题。“可以看出,弗兰克·赫伯特试图传递对于救世主预言、英雄主义的担忧和警惕。

维伦纽瓦抓住了原著《沙丘》的重要内核之一,将保罗塑造成为了一个具有悲情色彩的科幻人物。削瘦外表的保罗在练剑时抱怨自己情绪不佳、与母亲早餐时辩解自己刚刚睡醒等多个场合所呈现出的任性、固执和浅薄的理想主义,体现了这个“救世主”身上的脆弱、自我怀疑和犹豫不决。在这个与《阿拉伯的劳伦斯》相似,同样讲述外族人带领沙漠文明进行抗争的故事中,保罗显然成为了一个在命运和环境驱使下,被迫承担历史重任的人,维伦纽瓦用大量的闪进未来的镜头,突出了保罗俊美面庞下隐藏的极具反差的迷惘、痛苦和自我矛盾,这也预示其注定陷入一种反英雄式的悲剧之中。

在以往的多部作品中,维伦纽瓦已经展现了其极为擅长的对人物宿命感的挖掘与烘托能力。在《沙丘》中,维伦纽瓦延续了《降临》、《银翼杀手2049》中标志性的镜头语言,采用大量长时间的沉浸式空镜头和定位镜头,来呈现沙漠的广阔、肃杀与人物角色的渺小,用沙虫吞噬机器的视觉奇观来凸显人类的微不足道,导演凭借其对沙漠画面质地的敏锐洞察,构建出了一幅与《焦土之城》中东沙漠、《银翼杀手2049》废土世界完全不同的厄拉科斯星球景象。

汉斯·季默近乎宗教式的歌剧吟唱和风笛配乐,弥漫着类似《2001太空漫游》配乐《Atmospheres》一样颤动神经的不安乐调,营造出一种被裹挟的空间感。更为重要的是,维伦纽瓦通过镜头运动与音乐节奏上的视听同步,构建出了一个沉浸式的完整视听氛围,使得全片在一种缓慢的,严肃的,几乎不曾推动,却又戛然而止的反高潮叙事中走向结束,这种反常规的科幻片拍法也展现出《沙丘》的反英雄主义悲怆基调。

但同时,维伦纽瓦又用通俗易懂的镜头语言将弗兰克·赫伯特书中所描绘的充满未来武器、复古建筑和奇观生态的文本进行影像化处理。如同维伦纽瓦对《降临》视觉化表达的娴熟运用,《沙丘》向观众直截了当地展现未来世界的人机关系(经历人机厮杀的巴特兰战役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限制与警惕)、武器使用(缓慢攻击的刀能够穿透能量护盾)以及姐妹会特殊能力(姐妹会成员能够用魅音操控人的行为)等现象,绕开冗长的画外音赘述和抽象解释,用简洁的视觉化呈现让观众迅速获得具象感知,并进入原著所描述的殖民统治背景中。

影片所展现出的战火纷飞、野蛮压迫的沙漠环境,与中东类似的服饰搭配、以及人类对香料的抢夺和殖民统治,更像是对地球资源掠夺、石油战争、地缘政治冲突的一种现实隐射。维伦纽瓦在《沙丘》中妥善地处理了这个议题,展现了对西方世界白人救世主式自负的批判。正如弗里曼人首领斯蒂尔加对雷托公爵所说:““沙漠早在你们来之前就属于我们”,雷托公爵自以为相比前任野蛮统治者哈克南更加友善的管理和恩惠,却始终无法掩盖其殖民统治和掠夺的伪善本质。

在《沙丘》中,维伦纽瓦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电影关于种族歧视简单对立的新颖处理,用雷托公爵温和友好的统治,反衬出了其对于殖民统治的辩证态度,正如影片宏大开场中哈克南军队离开厄拉科斯后,契尼的旁白:“我们的下一个压迫者又会是谁?这强调了即便是如雷托公爵般仁慈的殖民者在管理中也无法阻挡资源及文化掠夺的历史进程。

但维伦纽瓦的《沙丘》在用视听创造出丰富而又具压倒性的感官体验的同时,却也几乎掩埋了电影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发展,影片所提供给观众的情感共鸣变得极为有限,杰西卡夫人与雷托公爵、岳医生与保罗等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与碰撞的缺失,使得影片的情感体验远低于其艺术感受。

影片中众多出色的演员如奥斯卡·伊萨克、斯特兰·斯卡斯加德、乔什·布洛林等在《沙丘》中并不具有太大的发挥空间,人物发展的停滞,以及塑造的扁平化致使他们看上去更像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人,被忽略或一带而过,而非可被开发的个性角色,因此较难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认可,这对于作为影片开篇之作的《沙丘》而言,似乎略有遗憾。

可以看见,维伦纽瓦《沙丘》的独特视听语言和另类叙事手法的呈现,都必将带来不少观感上的争议和票房上的担忧,但不可否认的是,正如我们年少时坐在银幕前观看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时,未曾想过它会将成为一部极具艺术性和变革性的科幻经典一样,2021年的今天,当《沙丘》导演维伦纽瓦用一种独特的视听和讲诉方式,实现对原著宏大系列的铺垫和建构,谁又敢说在数年之后回头再看,它不会成为科幻影史上又一页华丽的序章呢?

以上。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谁掌握了香料,谁就掌握了宇宙


越接近所欲之物,人就越容易放纵自己的欲望


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


你从河里取得水必将在旱地上变成血


许多人并不相信自己学习的能力,更多的人觉得学习是一件艰难的事情


只有意外和错误,才是宇宙恒定不变的原则


身体认为某样东西是对它有好处的,它会认为那种味道就是就是快乐,轻微的愉悦,跟生活一样,它是无法合成的

(我们吃的所谓的“无花果”其实是萝卜干。)



在需要的时候支持你的兄弟!不必理会他是否正义


user avatar   yitai-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的感触是:

西方历史太短了,对人类社会的了解还处于西周时期。

如果说星球大战这种合家欢电影这么搞也就罢了,帝国,封地,平衡,诸侯战争,土著的觉醒和反抗。

看沙丘的时候,我闪回的是周武王把海岱区域分封给姜子牙,当地布满了东夷人和殷商侯国;海岱地区盛产食盐,是当时中原政权发展的关键资源;姜子牙在海岱地区纵横捭阖的场景;为了控制姜子牙和怕亲弟弟造反,武王把亲弟弟分封到鸟不拉屎且没什么资源大山里面还经常出没野人怪兽又跟姜尚的封地不太远的鲁地去……这两个家族一直存在了800多年,谁也没能把谁真正搞定,直到被秦始皇搞定。

剧中人的智商,去到战国时代,应该活不过一个月。

这不如《史记》好看啊,起码史记讲逻辑:只靠奴役和杀戮会很快倒霉的;只讲道德而不思权谋的,也会很快玩儿完的——甚至都玩儿不起来。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哪怕牛逼到扁鹊这种近似神仙的医生,也永远接触不到军事防御的关键设施……

我不知道那些答主这么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是什么,场面再大节奏再好演员再美,故事漏着没逻辑的大坑呢,看得下去么?


user avatar   tang-jian-93-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近年来少见的原著党友好型科幻电影,很遗憾:可能有点“只对原著党友好”了。

本文着重从军事角度说一下《沙丘》电影里对第一次沙丘星战役的高级呈现——该电影的最大优点,就是对原著的还原。把原著中概念性的事物:如扑翼机、防护罩条件下的肉搏战、香料采矿车运载机等具体化了。

1.战略布势阶段。

从原著和电影的表现来看,亚崔迪家族是波拿巴主义政体,社会军事化程度很高。

莱托亚崔迪和其父亲都是以勇武著称、喜欢使用一些戏剧性的手段加强自身勇武标签。因此亚崔迪军队在沙丘宇宙中也是帝国境内各种势力里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

这支军队给亚崔迪公爵带来了很多战略利益,但同时也有他在沙丘宇宙中面临的大问题:亚崔迪军队很少有离开主星卡拉丹远征的需求,鉴于卡拉丹近似于地球的自然环境,亚崔迪军队一直也是以海陆空三军齐全为目标建设的军队。

而且空军、海军占用了大部分军事资源,正如莱托公爵自己说的:

在卡拉丹,我们依靠的是强大的海军和空军。

众所周知,海军和空军的建设,相比陆军耗时长、见效慢,所以有“百年海军”的提法。而在原著中,皇帝的萨督卡军团中没有出现过海空力量;哈肯尼军队连陆军也是乌合之众,更别提海空军了。所以,在卡拉丹星球的大气层内,亚崔迪的军力是立于不败之地的。至少,以皇帝和哈肯尼两方的军力,想要在短期内对亚崔迪形成压倒性海空优势,从而能通过一场第一次沙丘战役那样的突袭战快速消灭亚崔迪家族,是很难做到的。

于是哈肯尼和皇帝联合起来,设计了用沙丘星换卡拉丹的战略陷阱方案。

这个方案实在是高明。

首先,亚崔迪很难拒绝该方案。因为众所周知沙丘星是宇宙内的大财源,卡拉丹虽好不过也只是一个普通宜居星球罢了,虽然莱托公爵明知是陷阱但也无法拒绝——如果是换到一个条件很恶劣的星球,莱托占了道理,可以抗命不换,然后不过是到立法会去扯皮,这其中涉及的帝国政治架构形成原因可以参考我另一个答案

各大家族唇亡齿寒,同情亚崔迪的几率很大,皇帝反而会惹得一身躁。但皇帝用沙丘星换卡拉丹的旨意,表面上看来还照顾了亚崔迪,同时也给亚崔迪带来了其他大家族的妒忌。要是亚崔迪敢抗命,就是给脸不要脸,是得不到大家族联合会成员同情的。而从军力对比角度来说,只有大家族联合会的军力都联合起来,才有可能对抗皇帝的萨督卡——因此莱托公爵没有抗命的底气,同时:可能也产生了不小的侥幸心理。

然后,鉴于沙丘星上完全没有地表水、沙尘暴风速超800公里的恶劣环境,亚崔迪家族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完全无法使用,等于不费一枪一弹就被消灭了。亚崔迪登陆初期,只剩下相对弱小的陆军可以在沙丘星发挥作用。而因为不熟悉地形和环境,作用也很有限——对于莱托公爵这种军头起家的人来说,当然清楚自身军事力量大幅度削弱后的险恶处境。

所以沙丘电影和原著小说的前一部分才会处处充满了绝望情绪。

经过皇帝和哈肯尼的战略布势,亚崔迪家族当时面临的局面是:

如果抗命,皇帝可以召集全帝国的家族一起进攻卡拉丹,名正言顺,亚崔迪家族的毁灭会更早发生;

如果从命,到沙丘星上面对完全未知的环境,军事力量被削弱了三分之二以上:一旦对方突然翻脸,自身是很难抵抗的。

因此哈肯尼男爵才会说:

……他知道是陷阱,但却毫无办法。这就更可怜了……

2.战役准备阶段。

但亚崔迪军事决策层还是有一定的自信。

亚崔迪陆军虽规模小,但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在历次冲突中证明可以压倒人数占优势的哈肯尼陆军。同时他们也认为哈肯尼将采取传统的家族战争的开局,即只使用一两个军团、十多个旅先登陆;甚至可能会等到新接手香料开采工作的亚崔迪家族因为生疏,造成了香料产量大规模下降、在大家族联合会中丧失支持后,再开战。

基于以上判断,亚崔迪家族准备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从尚未接管沙丘,就暗中积极联络本地土著——弗瑞曼人。希望获取他们的支持,然后并通过香料开采带来的巨大财富武装弗瑞曼军团,组建亚崔迪的沙漠军。

这一策略是可行的,首先是经济上,人形电脑哈瓦特拿到了哈肯尼的账本:

哈肯尼人每隔330个标准日,便从这个星球赚到100亿宇宙比索。

其次,弗瑞曼人深受预言、传说的影响,把保罗亚崔迪视之为穆哈迪,即救世主。和电影不同,原著中弗瑞曼人一开始就倾向于亚崔迪,有很多积极联络的举动,亚崔迪军队被击溃后也是往弗瑞曼领地逃亡。

所以莱托公爵的计划是“宇联公司第一次审计之前”、也即一年内组建5个弗瑞曼沙漠军团,加上亚崔迪自己原有的部队,沙丘星的亚崔迪陆军大约能有8-9个军团,足以应对一切敌对的登陆行动。

如果这个策略成功,亚崔迪不仅能站稳脚跟,帝国的权力平衡也会发生变化。

但皇帝和哈肯尼家族行动更加迅速。

哈肯尼家族原本和亚崔迪家族一样,也是一个军事家族,但在历史上的某次战役中,哈肯尼的先辈临阵退缩,被当时作为指挥官的亚崔迪家族先辈怒斥并耻辱性的赶出了军队,所以哈肯尼的后人走上了经商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特别是通过在沙丘星的经营,哈肯尼获得了海量的财富。因此,作为一个商业集团,哈肯尼家族的军队也是以临时征募的雇佣军为主,这种靠氪金氪出来的部队虽然数量庞大,但组织的坚强程度和战斗力远不能和波拿巴主义政体的亚崔迪部队相提并论。

鉴于这种战斗力差距,哈肯尼男爵掏空了数十年的家底,征募了高达十个军团的兵力,并且高价雇佣宇航公会准备进行集中输送。

所以,战役开始时,砸到亚崔迪军队头上的远不止他们认为的1-2个军团,而是仅哈肯尼军团就有十个之多。

但是经最后统计,在沙丘降落的飞行器竟有多达两千架——不仅有驳船,还有护航机、侦察机、监视机、攻击机、运输机、投掷箱……一百多个旅,整整十个军团!
沙丘星五十年的香料收入可能刚够进行这样一次冒险。可能。

另外,针对自身军队人数多但战斗力弱的现实,要求皇帝派遣三个萨督卡军单位换上哈肯尼制服参与战斗,作为进攻的矛头和攻坚的力量。

为啥我说单位呢?因为,在军队编制方面《沙丘》原著有点语焉不详:十五年前出版的科幻世界中译版原著中,沙丘宇宙出现过的陆军编制为“军团”、“联队”、“旅”、“突击群”,电影里哈肯尼要求萨督卡军派出的部队为三个“battalion”,直译应为“营”或“大队”,但该中译版都翻译为“军团”。我认为这比近期出版的中译版翻译为“营”更信达雅——毕竟是星际时代的灭国之战,交战双方就只有二十来个营级单位打来打去?也太看不起生产力发展规律了。

不惜大把花钱搞运输,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快速歼灭战,就是哈肯尼这次行动的思路。此时亚崔迪尚未开始组建弗瑞曼沙漠军团,第一次沙丘战役双方投入的兵力规模应当是10个哈肯尼军团+3个萨督卡军团 VS.2-3个亚崔迪军团。

兵力比为6比1或4比1。

同时,原著中哈肯尼方面还进行了一些针对性的准备。比如针对沙丘星洞穴多的特点,专门生产了早已过时的大口径榴弹炮,在亚崔迪军队撤入洞穴后,用炮弹摧毁入口,把大批亚崔迪军队封死在了地道里;情报上,在最高层安插了间谍,从而对亚崔迪军队的部署了如指掌。

在原著中有人形超级电脑哈瓦特通过通讯,了解到了哈肯尼在每条战线上的进攻兵力后的心理活动:

“两个军团在加泰格着陆。五个军团——足足五十个旅!向公爵在的厄拉奇恩主基地发起进攻。一个军团进攻阿桑特。两个战斗群进攻裂岩。
看情形,这些入侵者都一切了如指掌,知道该如何调配兵力。了如指掌!情报机构真是强大。”

哈瓦特当即认为公爵的姬妾杰西卡是奸细。

3.战术对抗阶段。

其实叛徒岳医生最大的价值是提供了上述情报,而不是战斗开始时关闭了防护罩和俘虏了莱托公爵——就防护罩的作用原理来看,前者意义不大,最多也就是减轻了皇帝和哈肯尼一方的伤亡、加快了战役进程;后者纯属哈肯尼男爵个人的泄愤,即便不用这个手段莱托公爵也跑不了。

因为沙丘宇宙有个人防护罩的设定,所以陆战又退回了冷兵器搏斗的水平。这时阵型和部队运动就十分重要了,阵型合适、运动速度快的一方能以少打多。所以葛尼哈莱克得知遇袭后第一反应就是命令部队迅速登上运输机,赶快恢复机动性。

而哈肯尼一方首先打击的也是宇宙港和亚崔迪的运输机。

即便如此,亚崔迪部队的战斗力也很可观,特别是影片中宫殿大门之战给了一段表现:人数占绝对优势的哈肯尼部队,被几十个亚崔迪宫殿卫士打得节节败退,眼看要打成拉锯战。这时候萨督卡的作用和机动性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几十个萨督卡乘坐运输机降落在宫殿卫队身后,砍瓜切菜一般很快消灭了抵抗者。

但萨督卡面对亚崔迪精锐和弗瑞曼战士时就无能为力了。在离开城市、进入沙漠,追杀亚崔迪溃兵的过程中,萨督卡屡屡遭遇弗瑞曼战士伏击,弗瑞曼人虽然也认同萨督卡强于哈肯尼人,但是拿下萨督卡小队基本不费多少力气,原著中,这事在人形超级电脑哈瓦特与弗瑞曼人的对话中有体现:

“是的,”弗瑞曼人说,“我们缴获了一门,把它藏了起来。……”
“你们缴获了一门?”哈瓦特问。
“那是漂亮的一仗,”弗瑞曼人说,“我们仅损失了两个人,而他们一百多人失去了水。”
每门大炮都有萨督卡守卫,哈瓦特想,这个疯子就这么漫不惊心的说起这场和萨督卡的战斗,仅损失两个人!
“要不是哈肯尼人身边那些人,我们根本不会损失这两个人,”弗瑞曼人说,“那些人是优秀的战士。”

而且这场战斗弗瑞曼人还俘虏了三个萨督卡,这在亚崔迪部队看来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沙丘宇宙中出现过的各势力陆军战斗力排行应该是哈肯尼<亚崔迪常规部队<萨督卡<亚崔迪精锐部队<弗瑞曼战士。

总体来说,《沙丘》2021年版电影对原著党很友好,值得一看。

这里插一句。个人感觉,美国电影有个特点:不管什么题材,一场战斗怎么输怎么赢的,总能有个逻辑。

而我国导演大多不具备这个能力,也许是军事知识太过欠缺了?总之不太看得懂大部分2000年后国产电影、连续剧里战斗胜负的逻辑,一般都是靠主角开无双,然后反派就跪了。

所以《功勋》这种连续剧才会显得那么珍贵。

对于沙丘宇宙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分析,等电影正式上映后再写。(此坑已填,挖坑必填坑,链接在下方)

《沙丘》上映后为什么会出现口碑两极分化的情况? - TomCat团座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941


user avatar   ban-zhi-bu-jie-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电影里这皇帝,公爵,还有那啥姐妹会的权谋政治水平,派个县委书记去都能给他们大一统了


user avatar   bingfmj00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沙丘》小说的背景,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随着宣传物料的放出,目前可以从设计的端口先窥探下牛蛙版《沙丘》的品质。

可能国内的普通观众对《沙丘》这一IP不是特别熟悉,但它可是国外知名科幻导演们都望而却步的梦想。包括大卫·林奇、佐杜洛夫斯基等名导都在不同时期的影视化改编项目上折戟。

故事背景发生在遥远的未来,10191年的卡拉丹星球上,亚崔迪(Atreides)家族的成员被暴虐的皇帝发配到了遥远且恶劣的星球——厄拉科斯(Arrakis),并负责那里的香料开采...

本片的艺术总监维梅特和导演维伦纽瓦在之前已经合作过了多部电影,最早是在一个独立电影社区认识的。《沙丘》将是他们的第五次合作,并且是一个压力与梦想并存的冒险。

电影在2018年便正是开始制作筹备,但故事小说早在1965年便已出版。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这部科幻巨制对几代艺术家、编剧和电影制片人产生了重大影响,据说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灵感主要来源于此

对于拥有众多小说基础的剧本,美术创作的第一步便是事无巨细地翻阅原著,挖掘出里面丰富的细节和想象。对于科幻歌剧来说,如何将天马行空的词汇和描述融入现实环境尤为重要。在设计原则上把握少即是多、简略等基本方法的平衡,用建筑艺术来反映故事情节与文化、环境的面貌,是早期需要注意的地方。

建筑和设计是对自然景观的回应。在这个方针的带动下,艺术总监维梅特在开始草图创作之前查阅了世界每个地区的文化语言,包括古老的金字形遗迹、电力水坝、苏联和巴西的粗野主义建筑等,甚至是侵蚀山谷的冰川、大理石矿坑、西欧海岸的二战掩体、微距摄影、昆虫生物学等类别差距巨大的参考资料。

他一直对巨大的纪念碑和建筑感到好奇和惊讶,因为它们展现了人类在历史上的荣耀与傲慢。此外,意大利激进建筑团体Superstudio与法国艺术家尼科拉·穆兰(Nicolas Moulin)的概念拼贴画对《沙丘》的地形建筑的视觉开发起到了不小的启发作用。

将这些参考汇聚到情绪板后,便开始以此为基石进行概念设计创作了。需要传达的想法是,人类可以尝试改变景观以驯服星球,也可以让自身去适应以求生存。殖民力量总是倾向于与自然作斗争,而不是土著部落,他们喜欢适应自然并成为其中的一股力量。

故事开始的亚崔迪家族位于卡拉丹星球上,主要在于传达“忧郁”的概念。这部分的布景环境参考了加拿大秋季沿海的景观:薄雾笼罩下的阴天,戏剧性的沿海山脉和悬崖。最能传达这些情绪的地点最终确定在挪威的西北海岸线,但还需考虑自然与城堡建筑之间的和谐。

与阿拉丹星球不同,厄拉科斯星球的气候是极端的。这是一个严酷的世界,比保罗·亚崔迪(Paul Atreides)所见过的任何环境都要大。整个星球都是沙漠,没有自然降水,没有湿度,也没有云。风速以每小时 525 英里的速度吹动,将沿途的一切撕裂。虽然它并不友好,但仍然有适应这些生活条件的生物和人类存在。在阿拉肯的建筑中需要考虑这一现实,它是这个星球最主要的城市。

为了给导演和演员身临其境的工作环境,拍摄制作中大量使用了实景,每一个场景都必须精心策划,并且每个布景在开始前依照绘制的故事板进行准确的搭建。

概念设计首先通过使用SketchUpCinema 4D来进行简略模型形状的探索。随着视觉开发的发展,需要逐步研究环境中的形式、深度、光线及其所有拍摄角度。一旦对给定环境的结构感到满意,美术部门就会选择关键角度,然后添加适当的纹理和更戏剧性的照明、反射和折射。

以下为阿拉肯宮邸走廊剧照和布景照和剧照:

之后,这些模型将发送到故事板、预演、视效和灯光组,传达要创建的世界,并让他们提供更精确的反馈,从而告知艺术部门需要进一步构建的内容。

阿拉肯(Arrakeen)住宅的主要走廊建于布达佩斯 欧瑞格制片厂的6号 摄影棚。与它相连的是不同的卧室和一间作战室(后面改建为冥想室)。剧组决定布景前二十五英尺以上的一切都将用织物制成,并将该材料涂成布景的平均颜色来打底。视效团队将使用这些作为空间参考,以便之后用真实的纹理覆盖。摄影指导可以利用这些织物来布局光线,这也是避免绿幕颜色溢出进环境内的主要方法。

最具挑战性的场景是帝国Nexus实验室主房间的制作。它庞大的规模以及天花板上圆形开口投射出的光影需要特殊的办法来解决。为了在预算范围内重现这种环境的光量,制作人员决定将此场景与阿拉肯常驻飞机舱场景连接配对。

细节上,首先用实心石头和彩绘面板覆盖舞台侧壁底部 20 英尺。在这条线之上,使用相同颜色的紧身面料。之后,装配工在开放区域安装电缆线,其中两个不同的滑动织物屋顶覆盖了舞台之间的整个区域,以便真实地投射光线。

一些布景的地板被沙子所覆盖,颜色上需要与约旦外景地的沙子保持一致。在匈牙利的大雨季节保持沙子干燥意味着剧组需要在极短的晴朗天气下使用农业机械不断翻转沙子以蒸发湿气。

大多数布景实际上都是以传统方式建造的,而匈牙利当地专业的建筑施工团队依据美术部门提供的模型完美还原了概念设定的内容。电影中多次出现的沙丘宇宙飞船——扑翼飞机(ornithopter)由位于伦敦的BGI公司负责制造,并制作了多个复制版本。其中一个通过公路运往了布达佩斯固定在万向节上,另外两架从伦敦郊外的斯坦斯特德机场空运到约旦的亚喀巴。

先说到这,等观摩完全片后再深挖更多有趣的细节给大家。


user avatar   einsam-85-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汇总一下,简单来说:

1,设定部分,中国观众难以接受。就像有一个答案里说到的,中国人太坚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了,打死也无法接受一个封建生产关系配上一个超高科技生厂力的社会。同样的,《黑豹》让我们很不适应,也是一样的原因。一个如此高科技的社会,居然还是部落联盟+勇士决斗的方式来选领袖…搞笑的。

2,格局太小。同样是封建生产关系,我们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但你还是搞家族式的…家族…领主…皇帝+教会!政教互扰都没突破!! 这思想还停留在绝地天通之前…秦始皇之前 … 三家分晋之前… 这哪个中国人受得了?!中世纪也就算了,居然停留在奴隶社会晚期 … 这个格局啊,真的是限制了人的想象力。片子里面人的忠诚与效忠的方式,还是一级一级的领主递增向上的方式,这也太村落了。这要是在中国人这里,再帮你拔高一下也就只能拍个赵氏孤儿,都够不上秦汉帝国! 就你这么个村落的结构,居然想搞星际殖民?

3.科技矛盾。生产力的进步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导致社会结构的调整。这可不是单纯的理论,是西方自己老早就经历过的,也是人类社会不变的规律。

大部分的观众的疑问是有理由的,并非看不懂:亿万吨级的巨大太空舰队背景下,军人们使用类似西瓜刀的武器近身肉搏,这种违和感是不能引用原著就能解释过去,毕竟小说并没有视觉上的直观对比,有些设定冲突在文字上还不显眼,你真的只有做出画面来才能知道原来这样不对劲。很多人会说有护盾,首先,盾和矛是相互的关系,有新病毒,就有新疫苗新药物,这才是生产和科技的正确发展。要星际殖民,并且达到沙丘背景设定的人类进化路线,那必然在基础材料学,物理学,基因学等各项从科学理论到实践的大量成果。甚至影片自身都矛盾冲突了,护盾在,所以用刀,那么刺杀机器虫呢?后面舰队洗地时各种突破护盾的武器呢?后面的单兵便携激光炮呢?影片自身都给出了各种突破所谓护盾的办法,那么顺着这个思路我想不说能星际殖民的高科技文明就算是现代文明下生活的随便的普通人都能相处很多比起刀更好的办法吧?所以这就是本篇最科矛盾点,也是很多弹幕吐槽的地方。伪科幻的典型特征,就是单纯的把武器从长矛换成了激光长矛,把铁剑换成了光剑。王子复仇记的剧本套上科幻皮,很多尬吹的看看我们不说古代文学巨著,就是现代的很多好的网文恐怕都比这个所谓的巨大架构和世界观要大吧。

4.空洞的涵义。科幻题材虽然是指向未来的想象,但所有想象的起点都基于当下时代,因此科幻片实际上是最反映时代的题材:2001太空漫游呼应人类登月开启的太空竞赛热潮、银翼杀手对应的是以往科技乐观主义的反面、黑客帝国反映的是世纪末互联网兴起的虚拟生活——这是通常意义上说的「科幻片」代表的含义。而本篇的内核只是王子复仇记罢了。。像是科幻皮的荧幕中世纪歌剧。

5.原著党或营销的尬吹言论。有的“原著党”说“烂片”原作成型于1965年,要我包容。但我一个三国原著党,沙丘里这帮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活不过十常侍这一集。那我为什么要觉得沙丘能看。而且不提世代就算了,提时代更丢人,60年代那是什么时代,那是苏联正在全世界输出意识形态,世界各地民族独立,反抗压迫的时代,资本主义正在经历重大反思的时代,就这样的背景,作者就写出这么一个崇拜君权,要靠一个救世主来拯救一切的作品。然后把老美们崇尚我不觉得奇怪,毕竟在”快乐教育“下,人崇尚奉若神明是正常的。可在中国这个教员带领下甚至可以全民都读”屠龙术“的这样一个自古以来就信仰人定胜天的民族来宣扬中世纪那一套老外的宿命论自然会引起很多人的不认同。

6.糟糕的营销洗脑手段。这小说哪来那么多真原著党啊,不知道多少人是梳着辫子为了高人一等而尬吹,造神。现在很多人不知道怎么了,应该都九年义务教育了吧,怎么到了今天,还有这么多人动不动就造神,这神那神?当代你要真说非要有个神,我只信两人,一个教员,一个袁老。

你说电影不好,不好意思,你没有先去看原作,你一个电影拍的大家都不懂然后告诉我因为我没看几百万字的原作?那我现在告诉你资本主义就是垃中垃,如果你不同意,那就是你读书少。这样好么?基本法呢?要么就是你没看懂,你知识水平差,你无知,怎么怎么得。我就没想明白,一小说和电影,还非要整个天地人三等?搞什么人民斗人民?这些水军多钱买的?我也能去挣一份么?真的是。。

另外讲个冷知识:《沙丘》作者曾被指控“通过小说制造宗教狂热”。当时在欧美有相当一群人将作者奉为精神领袖,不但阅读过他所有的小说和非小说类文稿,还真的试图建立一个基于《沙丘》小说的新宗教。

7.如果真要封为科幻神作,那我只能说:

用21世纪的技术,拍一部五十年的科幻电影,给2021年的电影观众看。 这件事才TM是最科幻的。


user avatar   yun-zi-70-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电影前紧急刷了半本原著,表示能拍成这样真的太不容易了。

《沙丘》这本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的一切情节都是建立在作者精心构架的海量背景设定上,原著60万字,大概一半篇幅在解释各种设定,整体情节发展在作者的设定内都是大致合理的,而一旦脱离设定,整个故事看起来就会莫名其妙。

这个设定有多庞杂呢?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防护罩,这个小玩意儿在原著里有如下设定:

1.防护罩只允许慢速物体进入,任何宏观高速物体都会被挡下来。所以里面人打仗不用枪,因为子弹会被挡。

2.防护罩接触激光等能量武器,会引起亚原子核聚变,造成规模不定的爆炸,从手榴弹规模到原子弹规模都有可能,而且是武器发射方和防护方一起炸。

3.防护罩运作原理会引发振动吸引沙虫,所以沙漠里不能开防护罩。

等等等等

了解这些,才能明白为啥电影里打仗会这么打。

相信我,这个“防护罩”算是原著里最简单的设定之一。剩下的诸如什么“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门塔特”“皇家侍卫级心理定势”,电影里没提到但很重要的“巴特勒圣战”,“奥兰多天主圣经”,甚至刺杀保罗(就是甜茶饰演的男主)的那支遥控飞镖,后面都跟着繁琐到过分的设定。以至于小说的叙述方式都是夹叙夹议,一边说情节,一边解释情节为啥会这样。

我放一段小说原文,是男主角保罗对付来暗杀他的那只遥控飞镖的部分,大家体会一下。

从床头板后面滑出一具微型寻猎镖①,不到五厘米长。保罗一眼便认出了它。这是一种常见的暗杀武器,每个皇室后代从儿时起就学过这种武器的相关知识。这种寻猎镖是窄窄的一道金属条,由人近距离操作,全靠人工瞄准,手眼结合,打入移动的人体,沿神经系统上行,破坏最近的要害器官。
寻猎镖抬起头,在屋里左右扫视着,寻找目标。
保罗脑中立即闪过相关的知识,想起了寻猎镖的弱点:它的微型悬浮场会使飞镖传感器传送出去的图像发生扭曲;屋里光线又这么暗,寻猎镖的控制者很难找到目标,只能靠物体的运动进行判断,任何移动中的物体都可能成为它的目标。屏蔽场可以减缓寻猎镖的飞行速度,让人有机会击落寻猎镖。但保罗把屏蔽场落在床上了。激光枪②也可以击落寻猎镖,但激光枪太贵,而且出了名的难以控制──如果激光光速切入高热的屏蔽场,就会有起火爆炸的危险。阿特雷迪斯人向来只靠护体屏蔽场和智慧战胜寻猎镖。
现在,保罗一动不动,非常紧张。他知道,能应付眼前危机的只有他的头脑。
①一种可以悬浮在空中的金属镖状武器,附有遥控装置,可近程操控。是常见的暗杀用武器。
②一种激光武器。由于激光在遇到屏蔽场时,会发生大爆炸,所以使用时需格外注意。
(这些注释也是原作者自己写的)

而电影,不可能一边放,一边给你解释这个东西是什么,这段情节是为啥,此乃影像艺术的先天不足。老实说,我读的时候感觉《沙丘》这本书本质上是几乎没法拍的。

电影里其实能感受到导演一种浓浓的拧巴感,又想让路人看懂,又怕解释多了破坏节奏,何况还有许多设定几乎没法用影象呈现,例如保罗和他妈,都接受过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的精神训练,心理状态是异于常人的(保罗他妈开头为什么动不动哭?因为她有一定的预知能力,已经隐约预知到家族药丸),这个原小说里是用大段大段内心描写来呈现,但电影里,要怎么用画面去展现“这个人看起来普通但其实内心与普通人截然不同”这种事?

所以好莱坞六十多年也没把《沙丘》拍成功过,所以导演维伦纽瓦说这是他执导生涯最大的挑战。

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的评价两极分化,如果是读过书的观众,他们对书里的种种繁杂设定了然于心,自然能沉浸到电影世界中并给出高评价。而对于路人观众就比较惨了——其实不是导演不想把故事拍明白,而是这故事背后的设定太多太杂,根本拍不明白。

其实为了照顾路人观众,电影的许多情节是被大程度简化过的。比如原著中为了消灭厄崔迪家族,哈克南男爵做了各种各样的铺陈,先是用遥控飞镖暗杀保罗,又偷偷运了一批激光枪到沙丘星上故意让公爵察觉到(记得那个激光遇到防护罩会炸的设定吗?激光枪可以用来搞自杀式袭击),还放出保罗母亲杰西卡才是内奸的假消息——这一切其实都是烟雾弹,是要让厄崔迪公爵误以为男爵会用小规模暗杀的方式干掉他。结果公爵果然上钩,把精力都放在揪内鬼上,疏于对外部的防范,却没想到哈克南男爵勾结皇帝,斥巨资直接玩大兵团入侵(这次军事行动直接耗干哈克南家族积攒60年的资金储备),一波送走了本来以军力强大著称的厄崔迪家族。

还有贝尼杰瑟里特的绝技“音控术”,电影里呈现的好像是一种强制命令术,但其实它更接近一种声音催眠术,使用前要观察对方,找到其心理弱点,然后根据弱点不同,用不同的声音去实现催眠控制。保罗的性格比较优柔软弱,所以“圣母”音控他就直接用强制命令。而后面杰西卡音控几个扑翼机驾驶员,在小说里是用了一种魅惑的声音,因为她发现这几个驾驶员都馋她身子想侵犯她,便利用这点使出音控术挑拨他们的关系,成功让他们自相残杀。而电影估计怕观众认知混乱,也改成了强制命令。

这些都是考虑到路人观感,对原著做出的简化呈现。不然在复杂设定的基础上还要去理解复杂剧情,没读过书的人真就会全程看不懂。

再说说几个对电影不太满意的地方。

1.部分演员的表现有点太外放了,比如保罗他妈杰西卡,按设定她是接受过严格精神控制训练的,基本上喜怒不形于色,哭也不会哭地那么明显。估计是“面无表情地表现出人物极度悲痛”对演技要求太高,演员达不到所以只能这样。

2.电影对沙漠的夜晚呈现太普通了。小说中保罗和杰西卡在沙漠坠机后,基本完全昼伏夜出,只在晚上赶路。而作者对厄拉科斯夜色的描绘极为动人,比如下面这段:

保罗仍旧盯着盆地对面。他吸了口气,感受着鼠尾草散发出的草香,这微微刺鼻的气味在夜空中飘动。有那只猎食的鸟(这片沙漠就是这样,危机四伏),更衬出这片盆地的静谧。如此沉寂,几乎可以听到淡蓝色的月光扫过仙人掌和灌木丛。月光在低声吟唱,以音乐的本质而论,比他听过的任何歌声更为和谐。

我读到保罗和杰西卡的沙漠夜游时,直接脑补的是《少年派》里派在海上漂流的那段画面:巨大的沙丘像海浪那样起起伏伏,沙虫如鲸一般在四周游曳,深蓝的天空上挂着两轮巨大而洁白的月亮…按理说这里是最适合维伦纽瓦发挥他长处的地方,可电影不知为何,完全没有注重呈现厄拉科斯最迷人的夜。

所以,如果要说说对电影版的评价,我只能说:电影确实远称不上尽善尽美,但维伦纽瓦的确已经接近做到最好了,因为原著这个风格几乎就是完全不可拍的。不信看看1984版的《沙丘》,导演同样是一流大导大卫.林奇(《双峰》《蓝丝绒》《穆赫兰道》),给拍成了啥样…




              

相关话题

  《沙丘》(Dune)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如果电影《流浪地球》里吴京的角色让六小龄童来演,剧情会如何展开? 
  如何以“这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这时门口传来了敲门声”为开头写一个故事?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中国2185》? 
  人类灭绝之前,怎样才能抹消掉自己存在过的痕迹? 
  电影《阿凡达》里的纳威星球没有氧气,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着火的场面? 
  为什么有人觉得刘慈欣的文笔不好? 
  郭帆导演的电影《流浪地球》有哪些彩蛋? 
  如果像《三体》中一样集全人类之力,我们是否能在某些瓶颈领域达到质的突破? 
  假如三体3日本发售之后有人要改编成漫画,那谁合适?会怎样?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斯巴鲁Brz在山路跑不过奥迪A4?
下一个讨论
明朝后期领土大缩水,对于边疆无法控制,而清朝为什么却能守住了不少边疆,丢地更少?是因为科技的进步吗?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