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我是抱着看老年带篮子整活的心态点进来看这位拾荒老叔的,但是点进来之后看了两段发现,老叔是认真的。
要说这位老叔是什么金融大神,世外高人,那确实是在瞎吹;但这位老叔很明显也并不是那种哗众取宠之辈,靠在网上出洋相、装疯卖傻来骗流量的。虽然形象十分不羁,但讲起话来有理有据,并不是那种表现欲极强的人格。与其说是世外高人,这位老叔更像是一位颇有一些知识积累的业余序列高端选手,靠自己的兴趣学了很多金融的相关知识,很可能也是靠自己亲身参与金融市场积累了很多教训。
我之所以对拾荒老叔的评价比较正面,是因为这老叔的知识虽然并不全对,但相对来说很成体系,这一点靠简单突击几天,然后指望上网来个只言片语故弄玄虚包装一个大预言家形象,那是绝对做不到的。这一点,尤其是在那个年龄段的人当中,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我在现实生活中见到过一些社会阶层不低、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在行业内部也算有头有脸的中年人,他们的一大重要特征就是“懂帝人格”。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种人格,如果你想要深入了解的话,可以去把川普近几个月的讲话串在一起看看,你就深刻地理解这种人格了。他们在某一个领域中懂得一些事情,就认为自己理所应当地在所有领域都懂。我现实中认识一位老叔,做生意还是相当厉害的,但是在做生意以外的领域真的令人一言难尽,比如他坚持认为美利坚天下无敌,美国有三千多艘航母,他的算法是美国在二战期间用商船改建护航航母的速度是两周一艘,而美国在二战过程中以及二战之后一直在以这个速度在生产航母。相比我这位身价小目标的成功老叔,拾荒老叔的脑回路简直就是正常得令人感动。
评论区里很多人说这拾荒老叔以前是做生意的,挣了不少钱,然后把钱拿出来投到股票和期货里,最终显然是被资本市场上了一课。这我当然不知道真假,但这位拾荒老叔的言谈和知识量来看,肯定是有些故事,不可能是从来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不过大家也知道,我这人对成功的标准向来和东亚主流不太一样。在我看来,除了自己认为自己很失败的人,以及确实吃不上饭快要被饿死的人是失败的以外,其他人都是成功的。靠捡破烂自食其力买排骨吃香香的大爷毫无疑问是成功并且有尊严的。看形象和神态,就算这位拾荒老叔确实有故事,他以拾荒为业,生活在社会底层也应该有些年头了。他能够与自己和解,心平气和不卑不亢地拾荒,这本身就是一种尊严。饱食终日的我们,尚且无法拥有这种尊严。
至于他分析的那些金融市场走势,到底能不能让他赚到钱,能不能让你赚到钱,有那么重要吗?
1、这个大爷的资质超过大多数人。
他可能是河北人,他说企业在唐山。
我按照他自己的说法算了一下。
1967年,他出生,当年出生2173万人。
1989年交大毕业,那么是1985年上大学。
1985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76万人,录取人数62万人,这个62万是含着大专的。人口中的2.8%
本科估计低于是1%。
交大这种大学,应该是几千人甚至万人里面出一个。
大爷的智商你不用怀疑。
2、这个大爷在体制内混了很久
你给他算算1989年毕业,22岁吧。
29岁处长,1996年,意气风发。
他没说当局长,可能就停在这了,他研究的很多东西,说的很多经验可能是干处长这个时期的。
你听他说了,除了基本的逻辑和规律以外,他是看了很多书的,积累很多。
2008年经济危机,那个时候他收购了一个厂。
经济危机,加上唐山限产,资金链断了。他说他做那个时候生意时间不长。算他2005年前后下海做生意。
他处长当了10年,上升无望,可能有些变故。有些机会,他下海,他说以前很顺,
3、这个大爷死于系统性风险
2020年股市分析,大爷基本面、政策面都谈到了。然后你听了,重仓了。
结果疫情来了,停盘后日跌7%,没有反弹到成本价,你就拿到现在浮亏吧。
这个大爷也是这个问题,他投资的时候看得也许不错,但是系统性风险一来,个人是无法抗拒的。
大爷以前很顺,胆子很大。扩张的时候没有留后路,一把就Over了。
死掉之后,你再有智慧,没有资源。
你只有1000元,你是股神,10天能抓一次涨停,10天你也只挣100元,不够吃饭。
大爷人生错的一步,就是有一步押的太狠,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海干活,结果他输了。
4、互联网让傻逼万劫不复,但是让聪明人如虎添翼
这个大爷没落了,这个岁数,没资源,
有可能是受不了低三下四的伺候人。
更大的可能是现在身份有点问题,不能拿出身份证正常找工作
捡破烂是他无成本,低体力付出谋生的手段。
以大爷的智商,他捡破烂可能挣的也不太少。上网是没问题的。
他的能力在,网络信息是公平的,他的信息来源和能做出的判断依然有水平。
5、大爷能说不一定能干
谋和干是两码事,你可以知道ABC,给经营好一家店铺提一些建议,店主一干很灵,但是真给你一个店铺,你真和政府基层,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打交道,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即使炒股,你判断准确和挣钱是两码事。你判断能涨200%,上下会波动30%。持有一定挣。
但是当你真正把你的钱投进去,看到浮盈浮亏是你年工资的时候,看到你选的股赔钱,别人的股赚钱的时候,你就很难淡定了。
能看清和能做好还是不同的。
这个大爷是有警示作用的。
无论你多自信,后路还是要留的。多大把握赌一把的时候,也先保证输得起。输了资源没有了,恶性循环很难挽救。
本科交大还是UCB不敢确定,有一点肯定错不了,如果废报纸捡得多,这口才,算偏低的。
金融市场没有专家,只有输家和赢家。
前两天有人转发,号称“民间巴菲特”,出于本能的好奇,我刷了一晚上西瓜视频。
10个专辑,内容包罗万象:财经、企业管理、营销、科技、军事、人生、国际政治。
这个人不简单。
大叔的分析逻辑有自己的框架。
我们举一个股市分析的例子,《2020年的股市行情分析》,13分钟的视频相对完整,一般来说越长的视频越能够看出来一个人讲话的逻辑性。
我们可以看到大叔判断股市主要是基于下面这个框架(疫情前的逻辑):
1) 政策面:吸引海外投资的新政策、户籍领域对人力资源影响的新政策。(日期非常准确)
2) 基本面:使用PMI和规模以上企业盈利指标作为观察。(50.2%数据准确)
3) 政策面:对经济工作会议解读。(预测GDP增长)
4) 海外影响:特朗普连任诉求和公司债偿还高峰对贸易摩擦结束的影响;
5) 市场端:上市扩容对价格造成的压力。
其他几次零散的股市分析都是在这个框架下分析。比如另一次明确推荐板块:
“经济周期出现拐点”—>“企业部门盈利向好”+“资金宽裕”—>“政策有预期”—>上游行业—>“有色、建材、采矿,不要地产”。
先不说对错与否,这是标准的“自上而下分析”,很清晰。
大叔采用的是基本面分析,对经济周期有概念,有自己的数据体系(货运吞吐、企业部门数据、市场数据),对A股历史和特色有了解(扩容、一些资金特征)。
更专业的角度看,仅仅是这个深度,还远不是“巴菲特”的级别。但相比多数A股股民,分析逻辑和对形势的判断更强,有自己的体系,已经是一个和专业人士能聊天的级别。
专业人士和很多社区所谓的大V,其实很难沟通(每天猜点位的、每天喊口号的、每天价值投资念经的、涨了自己牛跌了骂市场的……)你让分析师怎么和他们聊......
另外一次比较长的分析是一个11分钟的关于网友粽子营销的建议。
也是有框架的分析:
1) 对粽子品类市场分析,得出细分机会;(传统品类、产地售卖是不行的,来自大叔之前对消费升级的判断);
2) 目标市场和营销基本形式建议;(上海+体验店)
3) 目标客群锁定;(高端,白领);
4) 目标消费场景;(主打夏天办公室、午餐、外卖、套餐)
5) 满足消费者需求;(就餐仪式感)
6) 产品设计;(粽子+粥+小菜+精美包装)
大叔在分析自媒体(分析自己和小伙子做自媒体)、饮料(给小伙子出主意)。基本都延续了从市场,到目标客户,到产品开发,到营销形式,这个框架。
“自媒体是风口”—>“给发烧友、爱好者做内容”—>“行业垂直”—>“有观点、独特”。
“传统饮料不好做”—>“学生白领以外的人做”—>“高附加值”—>“啤酒、果酒”。(这个案例大叔说得不是那个详细,他自己给的前提是“提供一种思路”)。
框架性思维方式知乎上的人可能认为比较普通,但是从我工作接触来看,绝大多数人要么无法建立有效的框架、要么在使用中经常脱离框架。
我观看相关内容的感觉是,过程基本清晰、层次递进比较分明——大叔分析有套路。
看一个比较有逻辑的视频,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是不会对问题产生歧义、不会抓不到他的要点、不会发现明显的逻辑漏洞。
大叔的视频,经常有话题交叉,人工智能切换到投资、企业管理切换到经济、产品研发营销。交叉分析更容易露马脚——我没有发现逻辑自相矛盾的地方。
无论是投资、管理、营销,领域不同,反复出现的一个概念是——“方向很重要”、“大局很重要”。
这个“大局”,股市是看周期、管理是看战略、营销是看市场与客户。
视频虽然场景不同:喝酒、吃饭、闲聊,这个思维模式基本固定。
这里有个判断财经人物IP是否有料的小技巧:分析类看逻辑自恰和细节展示。
分析类最容易洗稿,最容易车轱辘话来回说吸引人,所以最应该反复查看前后逻辑是否自恰、查看除了大众观点外是否有行业或数据细节展示。今天用阴谋论打天下,拿着巴菲特摇头晃脑的人太多了,如果没有 成体系地展示事实细节或者数据细节 ,基本也可以认为是观点搬运工。
大叔有一个习惯,经常说“再往下说很复杂”、“这个不细说”,这让我有点怀疑是不是类似于某些常见的“侃爷”、“大忽悠”,翻来覆去三板斧。
于是我去寻找他是否在视频中提到很多事实性或者数据性的细节。
这里说的细节并不是堆砌公开数据或者引用公开细节,而是观察内容是否有比较个性化的细节描述、有实操者才了解的细节。
另一个判断财经人物IP是否有料的小技巧:科普类看财经知识基本功。
数据可以有瑕疵、可以分析不深入,但是书本和理论的知识不能出错。如果在几处视频里都找到了 明显的知识性错误 ,基本就可以认为是团队没有金融专业成员做脚本。
大叔提到了一些:
总体看视频很多,细节描述不是特别多,我的感觉是大叔对制造业有了解,有市场营销的实操。
短视频领域一般很难有太多细节添加,不会有太多听众,几个小细节可以排除大叔是纯粹的侃侃而谈。
当然,部分细节发生了小瑕疵:
引用《道德经》“无过无不及”——是《孟子》一篇文章的标题
考虑到大叔拾荒多年的境遇,我想这也不算是什么根本性错误。
大叔做了几个领域的科普,由于AI、5G、能源这些内容不熟悉,我仅仅讨论财经领域。
大叔对很多财经内容进行科普:布雷顿森林体系、银行准备金率、制造业价格机制、流动性对贵金属资产价格的打压、房价形成机制和城市化、生猪出栏周期。
一定经过了看书或者大量阅读,知识点基本正确或者接近主流观点。
考察对知识是否掌握扎实,更重要的是看能否很好地表达输出。
顺畅、简洁的表达。上学的时候很多人为了应付考试也可以死记硬背记下很多知识点,这并不算是完全掌握了知识。能够用顺畅的语言和简洁的方式输出知识,通过自己的语言习惯进行表达,非常重要。对西瓜视频的观众来说,给出书本的内容显然无法吸引更多人,大叔的科普也许不是最科学、最精准,但是已经足够完成一次通俗的科普;
善用类比和故事。科普比较难的地方在于理论有的时候抽象,需要科普者利用类比和故事进一步说明。
比如大叔在介绍石油美元关系的部分:
1) 先说货币,用了“打白条”的类比。
2) 从法国德国互不信任说起,到布雷顿森林会议的演绎故事(“还用发明么?美元就是啊”),形成35美元一盎司黄金的机制;
3) (这里大叔跳步了一下)尼克松时期宣布与黄金脱钩,穿插29年因为与黄金锚定不能印钱的背景;
4) 各国不信任,美国需要找一个挂钩的资产,演绎了一段美国和沙特谈判的故事
看具体表达技巧,大叔的语气、讲话节奏和专业视频比,也并不逊色。
大叔挺喜欢设计商业模式,这和他喜欢自上而下分析问题有关。
多说两句。
可以感受到,大叔拾荒多年,逻辑和大势判断还在,具体市场、具体业务有点生疏。
我想,应该有在一直阅读,一直思考吧。
对新事物大叔虽然亲自创新有些生疏,但是抓核心、抓重点能力非常强,关于短视频领域的一个点评片段:
所以大叔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从我熟悉的财经领域看,大叔应该是个有积累的人:
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是个拾荒的大叔,这面这张图的眼神、遇到话题后的第一反应,给大家什么感受?
企业领导或者高管,逻辑性强、有营销实操经验、习惯定方向。
一个下属小伙找他来汇报做自媒体,第一个问题命中要害。
从大叔在其他视频释放出来的信息——29岁系统内最年轻的处级干部、炒借壳创办公司、公司高管。
生活虽然暂时不如意,反应却依然敏捷,眼神依旧犀利。
写到最后,我突然想起了去年大火的“沈大师”,满腹经纶的一位流浪汉,也是名校毕业、体制中人,流浪街头被网友发现。
顺手搜索了一下。
曾经的流浪汉沈大师借助了网络、借助了视频,向更多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智慧。
坚持直播——“保持接触社会”。
也许,我们的身边从来不缺“扫地僧”,缺乏的是发现他们的眼睛。
祝这位“纸箱大叔”,通过网络和视频,找到实现梦想的新舞台。
————————————
欢迎关注我,公众号:家哥的小黑屋
第一,本质上大爷是长期基本面派,而且还喜欢加倍杠杆。
第二,大爷有分析能力,但没有突发风控能力。他对容易误报的高敏感风控措施并不关注,基本没提过。
所以就形成了这种局面,大爷做数据分析头头是道,自己操盘就先double为敬,一遇到突发系统风险就亏个底掉。
守好你的本金,没有本金万劫不复。在市场面前,你我都经常犯错,怂是必要的美德。
另外,多做善事,广修供养,福报才能绵长。
是哗众取宠还是真有水平请问重要吗?
嘴长在人家身上,人家也没有发表什么违背公序良俗的言论,人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用得着我等旁人来分类定性?
而且说实在话,现在互联网高度发达,信息传播成本如此之低,密度如此之高,很多问题只要有起码的逻辑能力都能想明白,一个老大爷能说道说道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或者这么说,群众都能看明白的问题,你看不明白,你觉得问题出在谁身上?
看到的大爷的第一个视频就是题主截图里那个。随口漫谈了两句原油和美国联邦制,并且预测油价会跌。
评论里几乎都是冷嘲热讽:“马总,回家吧,不要在这唠嗑了,讨债的又来家里了”
“这种大爷常见于火车站,绿皮车厢,公园树下,能对时下社会热点问题侃侃而谈”
“大爷暴仓前也是身价过亿的”
……无外乎是说大爷“纸上谈兵易”这么个意思。
但我一开始就觉得这大爷并不简单,五十岁上下的年纪从事着最底层的工作,思维谈吐却专业、现代、狠辣、典雅。物质与精神的极大反差,有那么点扫地僧的味道。
最重要的是,他这个年纪的底层工作者能够说一口十分标准不带任何地方口音的普通话,这是极为罕见的。这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很简单,但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叔叔爷爷辈的人,能说标准普通话的有几个?永远是细节见真章。
结果没过两天,负油价就登上了热搜,评论里都在惊呼见证历史。我突然想到了大爷之前的预测,于是到视频来源的原始平台上专门去搜了一下这个大爷。
上传他视频的人是个小饮品店老板,这个大爷承包了他店里的旧纸板回收工作,交流过程中发现这个大爷并不简单,遂拍摄视频记录之。大爷的涉猎范围包括5G、AI、金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包括企业经营之道和投身某个行业的方法论。
跟踪时间线我找到了第一条视频,里面介绍了大爷的来头,听好了:
上海交大89级毕业生,专业是机械工程,曾经做过动车零部件企业的副总也吞并过其他企业,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企业破产。懂炒股期货AI,会编程。目前深度研究的是AI,方向是用AI代替人工炒股。
别的不说,把那些个嘲笑大爷纸上谈兵的拉回85年去参加一下高考就知道是骡子是马了。别说85年考上上海交大,我看大部分就今年去考也够呛的。
我也找到了大爷谈择业原因的视频。他说就像一只想过河的青蛙,但不可能一下子就跳过去,要先找一朵睡莲,跳到睡莲上,再一步步跳到河对岸。他这个阶段就需要变现,所以就先收纸板子。(荷叶片子大爷说的是睡莲,挣钱糊口大爷说的是变现,这就是前面说到的典雅和专业,他的表达充满类似的细节)
但我的迷惑在于什么地方呢?
这个大爷观点的对错深浅先搁置一边,就他说话的逻辑和措辞,知识阅历的广度和深度,上知乎写点儿答案忽悠万把个赞绝对是不成问题的。光是现在扯几句闲话被别人拍成小视频发出来,单条都有几万十几万的点击率,那他本人来随便输出点什么都不会差到哪儿去吧?用得着做收纸板子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工作来糊口吗?没有职业歧视的意思,就是觉得大爷也太大材小用了。
也看了视频拍摄者和大爷聊到类似的问题,问他为什么不尝试做自媒体。大爷开口就是这种自媒体平台的大数据算法他没搞懂,并且说了自己的方法论“就比如要往桌子上放一杯水,自己至少要有一缸水的储备才敢端出一杯水来,这需要很多很多的准备,我没有准备”。提问者的意思是做用户生产内容,但大爷听到自媒体的第一反应就是顶层视角,要“做平台”。这样的格局跟他自己讲述的经历的确是匹配的。
但回到做用户生产内容这个话题来,大爷先是承认了“按照我们做经济的来说,做内容要比做硬件更挣钱。其实做内容我赞同。但是要做好准备啊,要让它可持续。”之后就闪烁其词了。视频拍摄者问他是不是看不上,他说“不是看不上,我永远不会看不起小事的。”
我感觉大爷是有点惧怕输出自我的。虽然大爷在视频里态度谦卑平和,但是能看出来还是有知识分子的孤高。而且经历过大多数人这辈子都没机会体会的大起,也经历过一般人这辈子也体会不到的大落,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样的人是会惧怕“成功”的,因为对失败的恐惧大于对成功的渴望。想证明自己,又怕证明了自己确实不行。
大爷表达的观点的确是相当有水平的,而且视频里做出的好多关于经济形势和价格走势的预测也都得到了证实,但还是那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并不是唯结果论,也不是认为大爷是纸上谈兵,只是用马克思的观点来讲,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自我实现。85岁的褚时健从监狱里出来开始卖橙子还卖成了“中国橙王”,大爷五十来岁好歹还有一份正经职业,又有啥好怕的。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
没见过这么骚的人,没见过这么快的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