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历史的进程,却有这么多人当成是自己的选择。
其实民国时期的大部分男生选的都是文科,而当下的男生大部分选的都是理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民国时候的大学没什么钱,大多数院校只能开设成本低的文科,而现在中国更多的是把资金投入在了理工教育上,理工专业的招生数量远远高于文科。
随便拿一年的一本文理科上线人数做对比:
大多数省份理科一本上线人数都是文科一本的4~5倍左右。也就是说,平均1个文科大学生对应的是4~5个理科生。就算文科生全是男生,理科生男女平均,理科生中男生的数量依然要比文科生高出一倍多。
我当年的高中,高二开始分文理科。高二时候全年级一共24个班,其中文科班只有4个。当时文科是怎么分配的?先按照自愿的原则分流,当愿意读文科的人数超出班级容量的时候,还需要进行筛选——文科的录取率跟理科的录取率价值是一模一样的,理科混不下去的人来读文科也是在拉低文科班的录取率。大部分人就算想选文科也没得选。而对于学校来说,理科的招生人数多,自然理科生多一点更容易提升升学率。
假如说有一天中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发生变化,文理科形势逆转,文科招5万人、理科招1万人,到时候各个高中肯定也会把教学的力度都放在文科上。毕竟校领导们谁也不会跟升学率过不去。
或者如果维持现在的文理班级规模不变,但是985的文科专业突然扩招10倍并且文理兼收,你觉得会不会有理科生为了上985而去报文理兼收的专业?
在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读大学的目的还是为了就业。前段时间美国不是有个议员说要禁止中国留学生学习先进技术、最好让他们都学习莎士比亚和《联邦党人文集》嘛。虽然这话的确太赤裸裸了一点,但反过来说,如果美国真的拒绝所有理工专业的赴美签证,同时开了1000所“莎士比亚大学”,并且给每个毕业生都安排好不低于美国平均收入水平的工作,那中国的留学生就会集体去读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