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换一个问法试试,为什么在烈士陵园门前甚至在里面就嬉笑打闹?而在一般墓地就没有呢?不是没有,应该也不敢吧。
我大学宿舍阳台正挨着烈士公墓,我外公就在那,四年的大学时光全体学生不都打打闹闹过的嘛。也从没听过什么灵yi故事,怎么会有呢?为什么没有呀? 我都没机会听他老人家讲抗战革命的故事,大概因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无神论者吧。
想想祖辈抛头颅洒热血不就是为了中国的国泰民安吗?他们办到了,我们也办到了,孩子的笑声我觉得也属于他们的。我们一般人在烈士陵园不也是感到宁静和安心嘛。
我猜如果我将来带孩子去烈士公墓,孩子们打闹我还是会告诫他们要安静点。但先辈们如果能说话,估计也会笑着说“让他们玩吧,这么严肃吓着他们了”
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当年在俄罗斯托木斯克的生活。在俄罗斯的一些事情,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考。
请允许我从一部很老的手机中翻出当年画质颇为糟糕照片,它们就像一个个故事,把我拉回曾经。
每个在托木斯克生活过的人,都会对这个地方非常熟悉。在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十号楼的右侧,进入城市的大桥边,就是托木斯克市的烈士陵园。
托木斯克的雪可以从头一年的的十月一直下到第二年五月,亚洲腹地极寒的气候使这里平时幽静甚至冷清。烈士陵园步道尽头是祖国母亲将钢枪交给儿子的铜像,铜像的前边,是永不熄灭的长明灯。
塑像周围十几堵纪念碑的两面,镌刻着托木斯克在战争中为国捐躯者的名字。他们有些人成为了苏联英雄,但是大多数人只是纪念碑上的一个名字。
这个幽静的地方,两侧是白桦林,秋天满地落叶,情人们会在这里散步。
冬天这里寒冷而安静,甚至可以听到雪落的声音。
只是在大雪的时候,会有轰轰作响的扫雪铲车经过这里。
春天到了,河水会上涨,河床附近低洼的地方就会被河面填平,对岸的平原都会显得平整了许多。烈士陵园坐落在托米河北岸的高地上,仿佛逝去的人们会静静地看着这里。
平时会有年轻人在这里散步,也会有人在陵园下边的空地上赛车甚至玩滑翔伞,但是他们仿佛都不会打破这里的宁静。
但是到每年的五月,这里都会热闹起来。五月九日胜利日,陵园外托理工十号楼前边都会插上彩旗,托理工和对面商店上都会挂出标语:胜利的五月。
这一天托理工的学生们会列队到主楼对面向牺牲在卫国战争中师生的纪念碑献花。
年轻人会穿上战争爆发时的军服向烈士陵园列队行进。
老战士们精神抖擞,走在群众游行的前列。
老装备会被拉出来跑一跑。
托木斯克的人民会用“不朽军团”纪念参加战争的人们。
甚至连狗狗也会出来凑热闹。
但是这一天的托木斯克,并非沉浸在悲伤之中。烈士陵园中,孩子们在嬉闹,年轻人在这里驻足,老人拿出手风琴,琴声悠扬,把人们的思绪带到很久很久之前。
在这个地方,不论我们肃穆,或者欢乐,我们要用恰当的形式,表达对烈士们的怀念和尊敬。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铭记,那些死去的人,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我们的生活。
俄罗斯的过去告诉我,生活不会永远是快乐的,事情不会总是顺利的。我们活着的人,可以享受生活的快乐,沉湎于生活的悲伤,但是我们仍然在生活。
永远不要忘记,那些为了使我们拥有生活而付出生命的人。
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活着。
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活着。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6103806288973824烈士们为之奋斗,为之流血牺牲的,不就是孩子们能无忧无虑开开心心的嬉笑打闹放风筝吗?
让中国人民志愿军士气大振的,
是祖国儿童的慰问信。
当年在飞夺泸定桥铺木板的老红军陈绍清最喜欢的,
是到学校里和孩子在一起讲革命传统。
我是廊坊的。廊坊干休所的老红军陈绍清,应邀给学生讲革命教育,但是发烧了。
于是隐瞒病情,讲话时身上烧得直打哆嗦,讲完了走下讲台,就被送卫生院去治疗。有人说:“陈老这不是玩命呢吗?”
陈绍清却笑笑说:“我的命是党给的,为了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自己把命搭上也心甘情愿。”
许多志愿军烈士当年直到牺牲,也没有人人都拿到小学生寄来的红领巾。现在看到满园嬉闹的孩子们,想必不会寂寞。
十几年前,有过二货在烈士陵园COS日本武士。
那时候陵园建设没现在好,游人不多。
要是现在——丫早被游人打死了。
游客正常游玩,其实对园林也是一种动态保护。
看情况。
如果是祭祀的日子,这种人我祝他——:)
如果是平常,烈士生命换来的好日子难道是让你天天对着他们愁眉苦脸苦大仇深用的吗???
来看看这两个烈士陵园(无名烈士墓)吧。
第一个,位于哈萨克斯坦的阿克套,里海之滨人流稠密的市中心地段。
这个纪念碑,造型来自哈萨克人居住的传统的毡房,远看非常静谧的样子。
走近一看是什么样的呢?
有很多小朋友在里面玩,还有的玩累了直接坐在长明火边上。哈萨克斯坦人口稀少,位于荒漠深处的阿克套人口更少,这样的小朋友的密度已经算很高了。
这样的场景你说不好吗?不,我觉得就很好,这个纪念碑设计和建设得很有震撼力,从1941到1945,从苦难中走出来的母亲,最终张开双臂拥抱自己的孩子们。
这些溜滑板车的孩子们,也是母亲的孩子们啊。这个场景,想必设计这个纪念碑的时候,正是设计者想看到的。
再看一个地方。这是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你猜猜这些中学生热热闹闹做体操的场景,是在什么地方?
看这风格熟悉的大门和红五星可能就能猜到了,是个博物馆,而博物馆的对面,也就是这帮中学生的身后是什么?
是阿拉木图的无名烈士陵园,陵园在一座公园里,这个公园叫做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
在这个陵园里,有声名昭著的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碑,潘菲洛夫师原是苏联红军步兵316师,1941年,这个师正是从阿拉木图开往莫斯科参加莫斯科保卫战。这个以哈萨克族人为主要构成的英雄师团为莫斯科保卫战立下了不朽功勋。
雕像底座上的字是:
“俄罗斯虽然幅员辽阔,但我们已无路可退,我们的身后就是莫斯科!”
这是杜博谢科沃会让阻击战时,316师1075团第四连政治委员季耶夫的讲话,而这个连队的28名战士在炮弹用尽的情况下,用燃烧瓶,手榴弹阻击德国坦克,甚至抱着集束手榴弹蹲在弹坑里在坦克经过时和敌人同归于尽。为了完成阻击任务,28名战士全部牺牲。这也就是著名的潘菲洛夫28勇士。
步兵316师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使中央决定对其授予近卫军的番号,近卫军苏联红军中战斗力仅次于红海军的军种,步兵316师荣升近卫步兵第八师。而就在被授予近卫的当天,师长潘菲洛夫少将也牺牲在战场。不久,中央对近卫步兵第八师授予“近卫红旗潘菲洛夫师”称号,后来再提及这个师团,大家都会尊称为潘菲洛夫师。
虽然现在苏联已经不在了,但潘菲洛夫师和潘菲洛夫28勇士依然是哈萨克斯坦的骄傲,在这样的陵园面前跳广播操,有不尊敬的感觉吗?
再看看这尊雕像的造型吧。
英雄与敌人战斗,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他们的牺牲就是为了换来家园的和平和安宁,就是为了几十年后大家可以不用担心生存和命运,开开心心想跳广播操就跳广播操。
这是多美好的一个画面,英雄看着他们所保护的人们,正在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生活着……
所以这没有什么不妥。相反,这正是陵园和纪念碑存在的意义。
长征途中,红军四渡赤水、北上长江时,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的妻子陈慧清临产。当时,中央纵队正以急行军的速度通过贵州境内的一个山口,陈慧清被抬到路边的一个草棚。因为难产,她痛得在地上打滚,发出撕心裂肺的叫声。她的身边只有几个小战士,连个医护人员都没有。别说手术,连最基本的消毒和药品都没有。
董必武和修养连连长侯正焦急地守候在一边。枪声越来越近,董必武对警卫员说,“告诉董振堂,这里生孩子,让他把敌人顶住!”
眼前的困难让董振堂有些揪心,也让这位素来精于指挥作战的老兵难以抉择。他明白,想摆脱敌人不难,但这兵荒马乱的,原本就难以保证陈慧清母子平安。如果要确保母子平安,就必须延长战斗,因为要是敌人的援兵赶到了,就会有更多的同志流血牺牲。
考虑再三,董振堂咬紧牙关,下定决心。他立即找来39团团长吴克华,告诉他说,“生孩子要多长时间,你就给我顶多长时间!”吴克华坚定地点了点头,重新投入到激战之中。
仅仅1公里以外,董振堂与红军将士一起拼死作战。眼看着顶不住了,董振堂拎着枪冲回来问:到底还有多少时间能把孩子生下来?可是,没人能够回答。于是,董振堂再次冲入阵地,大声喊道:“你们一定要打出一个生孩子的时间来!”结果战士们死守了两个小时,硬是等陈慧清把孩子生了下来。
孩子终于出生了,许多英勇的红军战士却倒了下去。部队急于摆脱敌人,陈慧清也因身体虚弱而昏迷了过去。不久,陈慧清苏醒后,知道了一切,心中无限酸楚和愧疚。
战斗结束后,一些目睹战友流血牺牲的战士对陈慧清颇有微词,经过她身边,都露出不友好的神情,甚至怒目而视。有人抱怨说,为了一个孩子让一个团打阻击不值得。董振堂听到后大发雷霆。他说:“我们今天革命打仗,不就是为了他们的明天吗!”
我觉得挺好啊,孩子们觉得这里有空地,打闹玩乐,先烈们看到如今孩子们多生活,九泉之下也会欣慰的吧
那个年代的英雄好汉,
心怀宽广如山海。
以下截图,懂的人,自然懂。
我看完,心潮澎湃。
那个年代的人仿佛是受到了一种感召,一种指引,抛下个人情仇,利益私欲,在家国大义面前慨然而出!!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壶浊酒敬烈士,敬豪杰,敬中华好儿郎,
敬那个年代,敬祖国大好河山!
致社会主义接班人,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