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黄百韬兵团被包围的时候徐州剿总和黄维兵团放弃援救黄百韬直接夹击中野刘伯承会怎么样? 第1页

     

user avatar   yu-peng-3-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出这个问题,说明是受了电影版《大决战》的影响,如果放到现实的时间线里,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这段剧情出现的时间背景,是黄伯韬兵团被围后,宿县又被共军占领。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如果不管宿县去救黄,那么即使黄兵团出来了,整个徐州集团也因为被截断了补给线而丧失战场活动能力(假设徐州作为后勤基地还拥有一定的物资储备);而直接去打宿县,即使黄兵团完蛋了,在军事上徐州集团仍拥有3个兵团,并且可以和正在赶来的黄维兵团会合,仍具有与共军决战的能力。

因此从军事上说,先下宿县与黄维会合才是实际上的最稳妥之计。

但我们都知道国民党方面作为成年人,是不会做这种选择题的,他们的答案是:我都要!结果黄伯韬没救出来,还搭进去了黄维~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计划在理论上,是典型的“上策”——收益大、风险高。实际上呢,完全不具有可行性。

想在短时间内抓住中野?完全不可能。夹击?怎么夹击,拿什么夹击。

最好的结果是,被刘伯承带着兜风,等黄百韬兵团覆灭,杜聿明趁机扔掉包袱,退守淮河。

正常的结果是,被刘伯承带着兜风,黄百韬兵团覆灭,杜聿明被迫退守徐州,被华野、中野围城。

较坏的结果是,华野继续围困黄百韬兵团,同时分兵迅速占领徐州,切断邱李孙兵团后路,连同中野将其围歼。

说到底,48年的国军根本不具有什么运动作战能力,最多就依托防御工事打一下阵地战。在防御战中,KMT姑且还能表现一定的顽强,一旦进入调动环节,往往是转进如风、一溃千里。先不说双方情报、后勤、组织能力、机动能力的巨大差距,使邱李孙兵团根本不可能抓住中野,扑空是百分百的事。哪怕追上中野,以双方的兵员素质、战斗意志、执行力,KMT也奈何不了对方,被中野反口吃掉先锋部队、甚至借此击溃一部主力,那也是可能的。

即使杜聿明能击败中野(几乎不可能),也无法歼灭对方,黄百韬死得更快。


user avatar   xiao-xiao-cai-mi-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这样问就很幼稚。

救黄伯韬实际意义是救回后卫部队,打宿县是打通交通线,联络后方基地。这是大战略,意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战争中任何改变交通线的行动都是一种艺术,这是拿破仑说的,现在依然正确。刘邓挺进大别山为什么这么难?林彪打锦州为什么这么犹豫?因为这些行动都是改变交通线的行动。

至于打不打到中野,黄伯韬救得了救不了,这些只是战术问题,战术出了问题,固然很痛,还有机会下次再来,战略出了问题就当场去世了。

猪将不懂这些?当然懂,只是不敢担责任丢一个大兵团,也放不下自己的荣华富贵,心存侥幸,救了黄伯韬一起跑,一点责任都没有。卫立煌不懂这些?当然也懂,只是不想担责任,不想背丢失东北的这个锅,所以死守沈阳。

曼施坦因批评希特勒改变战略以应对苏联的战术,现在有人把战略问题拿出来问战术得失,都是一样外行。

再加一点,为什么杜聿明提出去打中野是上策?为什么杜聿明最后还是同意了先去就黄伯韬?

因为打通宿县交通线,就是立于不败之地。打下宿县,有了后勤线,联络了黄维刘汝明李延年三个兵团,加上原来徐州的三个兵团,就是6个兵团近30个军60万人,粟裕刘邓本事再大也吃不下6个兵团,黄伯韬丢了,中野没打到也不影响大局,还能苟一苟,所以这是符合兵法所说的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是上策。

为什么又同意先去救黄伯韬?首先原因还是觉得有一定把握。和东北不同,杜聿明觉得在东北面对林彪是一点把握也没有,所以不赞成出动廖耀湘打锦州,但是徐州山东那边和粟裕打了2年了,彼此是知根知底还能打一打,具体不展开了。其次原因,毕竟沈辽打的一团糟,这边再放弃黄伯韬一个大兵团直接跑路,杜聿明也觉得没法交代,士气也大受影响,以后怎么打?兵团级的部队也不安全了,以后难道要几个兵团苟在一起才行吗?再其次原因,当时就算宿县丢了,杜聿明还是没有觉得很有危机感,毕竟有三个兵团在来援的路上,其中黄维还是精锐中的精锐,徐州手上还有三个兵团,徐州物质也不缺,就算最坏打算救黄伯韬耽误10多天,最后没成功,6个兵团往宿县一压,怎么样也压碎中野了,最坏最坏逃跑是不成问题的。有这三个原因其实先救黄伯韬也不是不可以。

战争就是这样,双方都是在算计,首先算的是战果在不在能力范围,其次就是打败了怎么脱身,至于第三点就是战场上的意外情况,这个谁也算不到,只能随机应变。粟裕算清前两点就敢打一丈,碰到意外随机应变,豫东战役第二阶段反包围黄伯韬就是随机应变,所以林说粟裕尽打神仙仗。林彪算清了前两点,还要努力想可能的各种意外,预备队也是留的足足的,所以说林彪小心。

淮海的意外是什么?是黄伯韬被围吗?当然不是,黄伯韬战前就焦虑的不得了,猪将也是担心的不得了,一口气把所有的部队都拉回徐州,其实大家都知道,大战要来了先逃命要紧,黄伯韬处于最暴露的位置,被第一个打击一点也不意外,心理上都是有预感的。

淮海的最大意外是黄维被围了。对杜聿明来说,原来很稳的退路突然就危机四伏,6个兵团压碎宿县变成了空话一句,还要先去救黄维。中野实力最弱,原来是公开的秘密,结果最弱的对手把自己最强的部队给围了,10万人围了10万人,完全是超出常理的事情,这一下子怎么打?杜聿明不会了。这个时候,杜聿明给蒋的电报说战则不走,走则不战,翻译一下就是要么在徐州打,守城不去救黄维,要么直接逃命逃到安徽,不去救黄维,反正不管怎么样徐州部队不会救黄维。这个电报说明杜聿明心态崩了,对于野战一点信心都没有了,最多也就敢守城了。

对粟裕来说,黄维被围也是意外,自己队友这么猛,他也是没有想到。所以中野兵力不足,粟裕临时再调一个纵队给中野帮忙,如果是事先就计划好要围了黄维,就不会出现临时调兵这种事情了。

所以总结一下,黄伯韬真不重要,有他没他都过年,黄维就太重要了,没了黄维就只能抓紧跑路,连多看一眼粟裕都不敢。所以答案也很明显了,先去打中野最坏只丢一个黄伯韬,先去救黄伯韬救只剩下李延年和刘汝明了。

看历史这种东西,还是要有一点常识的,否则就被当事人的论调牵着鼻子走了。


user avatar   fang-xian-sheng-64-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ps:有些人啊,在钢铁雄心之前,能不能先看一下淮海战役的详细时间线和地图?

11.11日,黄百韬被包围在碾庄,

11.13日,杜聿明从徐州出兵

11.14日,黄维兵团到达阜阳(距徐州六百里)

11.16日,中野攻克宿县

11.18日,黄维兵团到达蒙城(距徐州三百里)

11.22日,华野攻克碾庄,七兵团全军覆没

11.26日,黄维被包围在双堆集

那些钢铁雄心,说一定能够汇合黄维救出黄百韬的,你告诉我杜聿明如何做到在九天之内,穿过黄泛区,汇合三百公里之外的另一只友军,消灭解放军一个大兵团,在返程同样距离捞出来黄百韬?(况且在碾庄的七兵团,如果没有徐州援军的策应,华野不用考虑打援全力总攻的话,未必能坚持到22号)

杜聿明就是想卖掉黄百韬,跑路汇合黄维再向南撤罢了,至于歼灭中野,估计他自己心里都不信

当然心里这么想,嘴上可不敢这么说,所以美其名曰打中野,一口气跑出徐州,到了和黄维见面的时候,正好黄百韬已经凉了,徐州被围,再重复一次徐州和当初济南一样已经救不了话,顺带把锅扣给刘总司令,反正现在人在徐州守城的是他,就算老蒋强令收复徐州,他也只用人在淮河以南,派少量部队向北试探攻击做做样子就行了,至于刘总司令是被飞机接走,还是为党国成仁,还是接到功德林录取通知书,他才懒得管

刘总司令也不傻,你小子跑路还想把锅扣到我头上?给我老老实实留在徐州附近吧!我没走之前,你是别想走了[酷]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粟裕给徐州援军准备的兵力是八个纵队,比攻克济南的兵力还多。

2. 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走后,徐州就剩下孙元良(两个军不到5万人)和徐州剿总直属部队,比济南防守兵力还少。

所以如果杜聿明带两个兵团去找中野,粟裕就敢让这八个纵队打徐州,杜聿明回援那抓住中野和解围黄百韬的事就都没办成。如果不回援那徐州丢了后勤全断,中野和消灭了黄百韬孙元良兵团的华野全军打一个匆匆来的黄维加两个无后勤的徐州兵团,不但稳赢,损失还能小点。


user avatar   xiaodong-m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淮海战役中,但凡果军按照任何一个方案一条道走到黑,都不会有这么大的损失。——这个是基本结论。

当黄百韬兵团被包围的时候,杜聿明匆匆赶到徐州指挥战局。而后面很快传来的消息是中野攻占了宿县。此时,中野就从一个流动军团变成了一个有关键战略要点需要守卫的固定军团。杜聿明完全可以指挥徐州集团全军扑上,和当时正在来援的黄维兵团夹击中野。而杜聿明对黄百韬兵团的要求是坚持7至10天,这点黄兵团实际上是做到的。

捋下时间线:1948年11月10日华野开始合围黄百韬第7兵团,同日杜聿明飞赴徐州总指挥徐蚌前线,11日华野合围黄百韬于碾庄。16日中野攻克宿县。如果杜聿明在10日做好动员,下了和中野决战的决心,那么中野16日占领宿县就会变成一个最大的目标。中野占领宿县的同时,在常总严令下,黄维第12兵团、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向北推进,试图重占宿县。

从黄百韬一度指望黄维这个书呆子来看,黄百韬对于坚守到黄维来援是有一定信心的。事实上,黄百韬和第7兵团覆灭是11月22日,在华野数倍兵力的全力攻击下,他足足坚持了近两周,并且给华野带来了巨大的伤亡和损失。黄百韬第7兵团覆灭之后,徐州一带的果军肝胆俱裂,后续这一大坨三十余万的部队就再也没有对华野、中野造成大的麻烦(除了粟裕担心他们逃跑来不及追之外)。

现在回看一下当时要是杜聿明全军扑向中野的情况。

11月10日,杜聿明等把猪将赶到一边,邱疯子打头阵,黄埔一期最能跑的和黄埔四期最能跑的两只摇旗呐喊。打着和共军兑子,围魏救赵的口号(这样士气不减),一大票人轰隆隆的向中野扑过来。而南面的“真*书呆子*永动机专家*黄维”走着六亲不认的步伐,快速赶来,后面两只也发挥基本走路能力跟上。

同时,中野为了策应华野,发现原长腿将军的防区,关键要地宿县空虚,看完《白毛女》歌剧,热血沸腾的战士们一鼓而下。打完之后,以刘邓对战局的把握,以及中共军队的自我牺牲精神,宿县一定不会轻易放弃。所以中野即使在挺进中原丢失了大部分重武器之后,仍然将在宿县迎战果军6个兵团,共计超过50万的部队。

当然,刘伯承号称军神,也不会那么蠢,他一定会估计到只要应付好邱疯子和黄书呆,其他人都是打酱油的,不足为虑。尤其那个邱疯子,脑子有坑,还写过一本《如何打败刘伯承》的书,这次逼不得已,双方正好交下手。

以刘伯承的段位,断然不会在这么不利的情况下和敌人死拼,因此很大程度上会是这样一个结果。就是粟裕同学在11月22日(甚至可能提前,因为黄百韬得知没有援军之后可能坚持不了12天)解决第7兵团之后,中野施施然放弃宿县,扔下邱、黄二人和另外四只扬长而去。邱必然吹嘘“徐南大捷”,自己再次战胜了刘伯承,重创中野云云。黄维打的挺卖力,人又老实,估计也受嘉奖,另外四只打酱油的也很开心,现在6个兵团团在一起,也没有被消灭的危险。徐州一带的果军士气也暂时不会崩溃。

面对这个结果:共军这边,至少实现了小淮海的战略目标,中野虽然有损失,但尚可接受。果军这边,常公肯定是不爽的,估计不是杜、就是刘会背锅,但那六个兵团司令肯定都挺爽。爽归爽,50多万良莠不齐的挤在一大坨才算安全,也不知道常公的后勤能支撑多久。

当然,最后101的百万雄师碾压过来,果军残留多少个兵团都没有用。


user avatar   zhang-yun-23-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要弄清楚杜聿明提出的集中2个机动兵团的强大兵力夹击中野的出发点是什么。

杜聿明的战役目标,或者说其实出发点很简单。关键不在于夹击中野,也不在于汇合黄维,而是要争取战场主动权,把已经丧失的战场主动权重新夺回来,至少夺取一部分。不能按照国防部的计划,完全被解放军牵着鼻子走。

重视战场主动权的争取,这点杜聿明比猪总座和蒋都高明很多。

战场主动权的概念无论蒋还是猪座以及知乎杠精们都理解不了。所以杜聿明用了他们能听懂的表达。他们能理解的是他抓住我的7兵团,我抓住你的中野;他们理解不了的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不能按照敌人的行动决定我的行动,最后顾此失彼,全军覆没。


其实本来淮海战役发起前,徐州国军在杜聿明的指挥下是准备以邱清泉2兵团、黄百韬7兵团、李弥13兵团、孙元良16兵团向北进攻收复济南。这里面除了飞将军孙元良和摸鱼先锋李延年之外都是国军最能打的将领,而且都是国军主力。黄百韬虽然出身杂牌不是嫡系,但是他的7兵团骨干25军是妥妥的嫡系部队属于顾祝同系统,64军、100军也都是国军主力。

而这个时候华野正在进行整风会议,师以上军事主官都在集中开会。如果徐州国军按照杜聿明原计划进攻收复济南,会给我军造成很大的威胁。即使无法实现收复济南的战役目标,徐州果军主力也可以从容退守京浦路两侧、依托徐州做攻势防御;或者干脆撤退淮河防线。上中下三策,可以从容选择。偏偏在向蒋汇报作战计划时被劫持上了飞往东北的专机,试图挽救东北国军全军尽墨的局面。

结果大家都知道,杜聿明在东北打了个酱油,不仅没有挽救东北国军,徐州的国军也完蛋了。军国大事如同儿戏,焉能不败啊!这就是天命!


杜聿明的部署是一个攻势部署,如果用于进攻还勉强,但是如果用于防御就有很大的问题,最东边7兵团的和第9绥区很容易被孤立包围进而歼灭。所以必须有时间调整部署,可惜国军最缺的永远是时间。


以上是背景,由于猪总司令不作为,徐州国军已完全丧失战场主动权。更严重的是完全丧失了战场感知能力。所有的兵团都在告急,均声称自己的正面是共军主力。猪总座不作为也就算了,还瞎指挥。猪座判断解放军的主攻方向是徐州,急令商丘的2兵团和碾庄的13兵团回防徐州,彻底孤立了还没过河的7兵团。

还是杜聿明这个背锅侠回到徐州才制止了国军的进一步混乱。他指出怎么可能所有兵团正面都是共军主力,华野难道有百万大军?排除干扰信息后,判断解放军的目标是7兵团。


很多人说杜聿明水平不行,我是不同意的。没有可靠情报来源,并且在各种干扰信息下能基本准确地判断出我军的主攻方向,说明杜聿明还是水平的,要不然蒋也不会拉着他到处救火。可惜这个时候徐州国军已经丧失了战场主动权陷入了全面被动。


杜聿明的思路同猪座、顾和蒋都不一样。他的目标是抢夺已经失去的战役主动权。抢主动权的方式就是汇同黄维夹击中野。

这个时候中野刚刚攻占宿县,切断了徐州与蚌埠之间的铁路,而国军严重依赖铁路补给,一旦铁路被切断只能使用库存,库存耗尽美式装备就成了废铁,以国军的组织力和士气肯定就崩溃了。而且中野占领宿县也切断了徐州2、13、16兵团南撤的退路,使得徐州国军主力处于华野和中野两大野战军包围的极为不利的局面。

如果杜聿明率领2、13兵团同12兵团南北对进进攻中野,中野会不会放风筝。我的判断是大概率不会。从当时主席和粟总沟通的电文看,7兵团被围后,他们最担心的不是能否顺利围歼黄兵团,而是2、13兵团一旦逃到蚌埠依托山川巩固淮河防线,会对全国解放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大大增加解放全国的时间和难度,必然要牺牲更多的解放军战士的生命。中野当时接到的是死命令,占住宿迁切断2、13、16兵团的退路,不给国民党徐州主力南逃构建江淮防线的机会。

解放军面对这个局面有两个选择,战或者走。战就是固守宿县同果军主力决战。走就是向西北撤退,继续威胁徐州侧翼。

如果中野选择走,杜聿明也无所谓。中野如果撤出宿县,他可以带着2、13兵团汇合12兵团。让李延年的6兵团占领宿县,确保宿县到徐州的安全,孙元良这个垃圾守徐州做总预备队。他带着2、12、13三个强大的机动兵团去解救7兵团,如果能解救7兵团固然是好,解救不了也可沿着京浦路从容撤退。

而如果中野不撤退,仅依靠中野的力量绝对无法抵挡2、12、13、6 四个重兵兵团的围攻,华野必然要派7到9个主力纵队协助中野守宿县。那么杜聿明就抢回了战场主动权,在宿县逼迫中野、华野同自己手上的4个兵团决战,而且还有刘汝明、孙元良的部队做预备队。


原本解放军已抢占先机,可以根据战场动态和自己的兵力部署情况,灵活选择主攻方向,和牵制方向。国军不清楚解放军的主攻方向只能被动应敌,处处设防导致处处薄弱。经过杜聿明的调整之后,有望变成了按照国军预设的战场,国军熟悉的作战方式进行作战。


从时间上看是杜聿明的方案是完全可行的。

11月8日黄维带12兵团出发,12日晨到达阜阳,同中野阻击部队交战。

12日中野包围宿县。

杜聿明10日晚抵达徐州,这个时候杜聿明已判断出中野主力在徐州西南侧、南侧,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对徐州果军成包围的态势。所以提出2、13兵团同12兵团夹击中野。就算抓不住中野也可以完成2个战役目标,1、解除中野在西南侧、南侧对徐州的威胁;2、汇合12、6、8兵团。其中12、6兵团都是拥有4个中央军嫡系的大兵团。不算西北军系统的8兵团,2、12、6、16这4个机动兵团就有14个军,果军在徐蚌地区可以机动作战的兵力达到50万。

如果按照杜的方案11日准备1天,12日出发。这个时候中野已经与黄维的12兵团在阜阳交战,并且蚌埠周围被解放军主力围困。那么就算是头猪也可以判断出中野主力在阜阳-蚌埠地区。14日同黄维兵团于阜阳至蚌埠地区夹击中野。

从时间线上没有问题,就算无法击破中野也可以打通宿县。如果此时东野打援集团已经攻破飞将军解放徐州,或者黄百韬此时已全军覆没,那么就汇合5个军团转进蚌埠。

如果此时东野没有攻入徐州且黄百韬还在负隅顽抗,那么杜可汇合6、8、12兵团,4个兵团救援黄百韬。8兵团守宿县。


无论如何都比历史上处处被牵制选择的余地更多。也不会更差。


11月11日,中原野战军司令部接到中野一纵第二十旅旅长吴忠的告急电报,说黄维已避开了他们设在洪河正面的防守阵地,绕至下游新蔡李庄桥一线渡河,豫皖苏第八分区部队不支而退。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立即复电:“我中野主力前往徐蚌线作战,黄维此举乃与我争夺徐蚌线。你们的战斗将直接影响战局的全局,望务必堵住黄维。”为了确保第二十旅先敌到达阜阳,令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赶赴界首准备船只,指挥第二十旅水运阜阳。12日晨20旅到达阜阳渡口,与黄维兵团先头部队在颍河两岸交火。
11月11日,刘陈邓下达徐蚌线作战的命令:以第三纵队和第九纵队一部攻取宿县;第四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两广纵队,沿津浦线宿县、徐州段向东向北攻击,钳制邱清泉、李弥兵团东援黄百韬;第九纵队及豫皖苏独立旅沿津浦线固镇、蚌埠段向南推进,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北援;第一纵队为预备队。
12日,中野开始徐蚌线作战行动。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两广纵队向宿县至徐州一线的敌人出击。孙元良兵团北撤,在夹沟车站三堡车站第四十一军122师师部及第三绥靖区第37师拒绝参加贾汪起义的部队。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和第九纵队一部乘势包围了宿县县城,随即在宿县以南设置阵地,准备诱歼北援的李延年、刘汝明部,同时积极准备攻城。


飞将军肯定是挡不住华野阻援集团。抢主动权就是与时间赛跑,如果华野先击破飞将军占领徐州,那么果军5个兵团就顺势转进蚌埠。如果果军先击破中野,可以再回头抢救下黄百韬。反正怎么打都比历史选择强得多


这里要特别强调下黄维的12兵团战力强大,邱清泉的2兵团加上李弥的13兵团这两个以中央军为主的兵团实力也就与12兵团相当。没有12兵团的帮助。2、13、16兵团根本不是华野的对手,想靠这三个兵团去解救被华野围困的7兵团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何况还要分出16兵团守卫徐州。事实上也证明了2、13兵团组成的解围部队也就跟华野阻援部队打个平手。要不是邱疯子的迂回部队在潘塘撞到了华野包抄部队,华野包抄部队很可能会直接穿插到2兵团侧后,甚至攻占徐州南郊机场。


徐东阻击战远不如豫东战役华野分兵阻击邱疯子、黄百韬来的凶险。豫东战役如果没有10纵加入阻击,邱疯子肯定会突破陈唐兵团(此时陈唐兵团刚刚打完开封,来不及休整),黄百韬已经突破中野11纵的阻击,华野主力粟裕兵团将面临邱疯子和黄百韬的东西夹击,而区寿年兵团并没有被全歼可以中心开化,华野主力就算不全军覆没也会损失惨重。


徐东的国军没有12兵团的加入不仅没有任何机会拯救7兵团,甚至自己也在华野中野两大集团的深远包围之中。而中野华野完全可以根据兵力配置灵活选择是先围歼12兵团还是徐州的2、13兵团。这就是战场主动权。


猪总座并没有采纳杜聿明的策略,而是用相对保守的战术,他表示老杜的方案太冒险,还是果军传统艺能,中心开花,友军援救。这就是典型的干大事惜身,见小利忘命。打仗哪有不冒险的。主席带着中央在陕北牵制胡宗南算不算冒险,比杜聿明的计划冒险多了,一个不小心中央就没了,当时刘带着半个中央渡黄河其实就是双保险,一旦陕北中央被胡宗南摧毁,刘可以带着半个中央继续指挥领导全国解放。

这里我插句题外话,干大事一定不能惜身,如果没这个觉悟干脆也别干大事。

官渡鏖战最后摊牌阶段,曹操亲自率领突击队去执行风险更大的任务突击乌巢,而把留守大营的任务交给曹仁。他难道不知道突击乌巢是成功率极低的军事冒险,他当然知道。情报的准确性、乌巢的布防情况、袁绍军是否有纵深预备队、自己的突击队是否有把握突破乌巢守军、在突击的过程中是否会被袁绍军截杀,所有情况都是不确定的。那为什么还要冒险亲自率军深入袁绍军的纵深,派别人不行吗?很遗憾答案是不行。因为已经到了生死关头了,这个时候任何人都不可能比自己更可靠,再优秀的将领都可能出现执行失误的可能性,哪怕这个可能性很低,也不如自己亲自执行更可靠。

换部下去执行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

遇到敌人就返回(公孙贺点赞),没有完全摧毁乌巢就返回(南云中一点赞),直接投降(张郃点赞),将领不合而内讧(胡珍、吕布点赞),能力不行全军覆没(渣权含泪点赞)等等各种情况。

在生死关头,只有自己才能保证自己的决策坚定的执行下去,其他任何人都是不可靠的。反观袁绍,突袭曹营的决策是对的。这个时候袁绍损失了后方的补给基地,但是大营还在,军队的建制还在,最起码有3、5天的存粮。这个时候一旦突袭曹操主营成功,曹军刚偷袭完乌巢需要休整又没有稳固的营盘提供保护必然全军覆没。曹军全军覆没之后,袁绍军事上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纵兵抢粮也好,把人做成粮食也好,在东汉末年都是常规操作。这个时候袁绍应该自己亲自率领主力突袭曹操营寨,主力部队在主将的带领下也会全力以赴,袁绍关键时刻惜身,把这个决定胜负的任务交给了张郃。张郃投降曹操,让曹操渡过了最危险的时刻,等到曹操回营,袁绍错过了彻底击溃曹操主力的窗口,而失去后勤的袁绍的失败已经无法挽回。



回到猪座的方案,难堪大用的16兵团守徐州,看来蠢如猪座都知道飞将军的属性,战略转进5星名将、坚守城池3星合格、攻击前进1星水鱼。很多人奇怪为什么飞将军孙元良如此滑头还没有被枪毙,除了他黄埔生的身份外,最重要的飞将军的能力其实很强。飞将军每一次躲过危险其实都是在执行上峰的命令,如果要追究孙元良首先要追求他的上峰的责任,这一追究就可能追究到不能问责的人,比如顾总长、比如蒋校长。所以保全自己首先要在执行命令的大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在执行的时候加以灵活处置,就可以做到既保全自己,又不会在事后的复盘中被问责。换成知乎杠精坐他的位置,早就被枪毙不知道多少回了。顺便说一句第2快速纵队配置给16兵团,我不明白这是鼓励他快速转进,还是讽刺他是飞将军。


2、13兵团解救黄百韬,6、8兵团从蚌埠北上打通宿县。这个方案问题有很多问题。

最大的漏洞就是以2、13兵团的实力最多跟华野阻援集群打个平手。你无法突破阻援部队,你怎么救7兵团。其次是李延年、刘汝明两个人的执行力上面的不可确定性。斯大林说过只要方向正确,战争能否胜利就靠各级指挥员的执行。很明显李延年和刘汝明毫无执行力可言。


邱疯子、黄百韬的执行力都是没问题的,如果被围的是李弥、李延年,还可以指望2兵团和7兵团拼死相救,但是偏偏被围的是最能干脏活累活的黄百韬,只靠邱疯子是没戏的,所以黄百韬才说只能指望黄维这个书呆子了。他说这句话的原因是,就算邱清泉执行力没问题,靠2兵团也就跟华野打个平手,更何况邱清泉执行力是有问题的,因为豫东会战,黄百韬受到嘉奖除了青天白日勋章还获得了可以直接觐见的特别通行证,编号好像是17,而嫡系邱清泉反而受到指责。所以黄百韬担心邱清泉不会全力救援也是情理之中。但实际上他是错怪邱了,疯子在徐东解救黄百韬可以说用上了全力,一开始主攻的就是嫡系中的嫡系第5军(整编5师),派仅次于5军的70军(整编70师)辅助,两路齐进,还派了72军迂回华野阻击线,而没用使用战斗力较弱的74军。可见邱疯子为了救黄是尽了全力的,如果他用最弱的74军、72军打头阵,5军做预备队,不派任何部队迂回,别人也挑不出什么毛病。要知道派兵迂回敌军阵线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别看解放军经常迂回,那是解放军组织度高,指挥官指挥能力强,解放战争中国军能使出、敢于使出迂回战术的也就邱清泉、胡涟。法国滚筒也想东施效颦,迂回黑山阻击阵地,结果整个兵团都乱了。张灵甫攻涟水绕开城外解放军主力,直接攻城勉强算是小迂回。迂回对于果军来说算是高难度战术动作,需要指挥官、士官有比较强的指挥能力和掌控力,需要部队有比较高的组织度和训练度,才能完成。大多数果军包括中央军嫡系都不具备这个能力。


这里说明一下,果军整编师是军级单位,整编师相当于军,比如74军整编之后的整编74师。为了防止混乱误导大家,我把普通军和整编师统一都叫军,整编5师叫5军、整编70师叫70军。淮海战役期间5军的正式番号是整编第五军,下辖整编第5师、整编第70师、第一快速纵队和骑兵旅,所以5军虽然叫军,其实可以看成下辖2个军的兵团。


邱疯子和李弥上来就用了全力,还突破不了这就不是态度问题了,而是实力问题。

这里说下74军。大家都知道74军是抗日铁军,抗战期间几乎参与了华东、华中所有大型战役,74军的是滇军、直鲁联军和中央军混编,当然大多数主力部队都是杂牌和嫡系的混编。能否成为主力主要还看带兵的各级将领,74军就是在王耀武手下成为公认的王牌,日军称之为三五部队,一般被当做战区总预备使用,优先换装苏械,后期换装美械。

但是淮海战役的74军已经不是当年的74军,74军的精华在孟良崮被全歼,这是一支由74军3个新兵团重建的部队。57旅还被王耀武要去,在济南战役中送掉了。战斗力还不如72军和100军,也就比44军强一点。


徐州果军看似人多,大部分都是鸡肋。真正能战的,执行力没问题,有大局观的也就是黄伯韬、黄维和邱清泉。黄百韬、黄维先后被围,邱清泉独木难支也掀不起什么大浪。


猪座救援方案的第二个漏洞就是李延年和刘汝明的执行力。李延年和刘汝明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史诗级划水。


同黄百韬、刘汝明这些杂牌不同,李延年可是正牌黄埔生,中央军嫡系。李延年的6兵团也基本上是中央军部队,54军是第一批的美械军,跟18军都是陈诚的土木系系统,99军前身由18军扩编出来,自然也是土木系嫡系。39军是李弥第8军扩编,属于远征军系统。最弱的96军也是中央军。特别说明下54军刚从东北逃出升天,战斗意志薄弱。

刘汝明划水我能理解,我要是刘汝明我也划水。但是我完全理解不了李滑头的操作。在此中央军嫡系云集,危机重重之际,所有杂牌军都可以摸鱼划水。但是李滑头作为黄埔嫡系,手上的部队也是中央军嫡系这个时候不能划水。

6兵团的主力部队是从18军、8军扩编而来,可以说是师出同门,救12兵团、13兵团,别人友军有难不动如山也就罢了,6兵团最应该拼死相救。电视剧《功勋》中第一次看能文能武李延年片名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在讽刺李延年,看过之后才知道是重名。建议大家抽空看看功勋,拍的真的非常非常好,我自己刷了2遍,现在带儿子刷第3遍。

李滑头作为黄埔生,麾下6兵团既有远征军嫡系39军54军、也有土木系嫡系54军99军。作为一个拥有4个中央军嫡系军的大兵团,在二太子督战之下,仍将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方针贯彻到底,简直是匪夷所思。有人说几个军的军长跟李不是一个系统,李指挥不动,我认为不可能。为了解救土木系支柱12兵团,陈诚更是要求其他土木各部全力以赴,几个军长都是土木系,就算不救顾祝同系统的7兵团,陈老师都发话了,不就12兵团真说不过去。天时地利人和都在,我完全没办法理解李滑头为什么要划水,他划水的目的是什么?保存实力?为谁保存实力?


不能知人善任,果军败的不怨。还不如把12兵团给胡涟,让黄维指挥6兵团,说不定还有抢救的希望。


至于刘汝明既没有实力也没有主动性。8兵团只有2个军,是西北军最后的部队,典型的杂牌军,损失得不到补充,作战能力和作战意志都不能跟中央军比。更何况这是西北军最后的本钱,要保存实力。如果说16兵团是垃圾,那么8兵团就是累赘,16兵团还是可以作为防守部队使用,8兵团放在前线守城很可能跟3绥区一样,阵前投诚,这样的部队就是浪费补给,还不如送给白崇禧把宋希濂兵团换过来。当然白崇禧也不是傻子,肯定是不换的。


国军要评选徐蚌会战最泥鳅王,我认为孙元良、刘汝明二人难分伯仲,但要说强划水王,我认为非李延年莫属。


从可行性上讲猪座的方案就完全不合理。所以无论可行性还是可执行性杜聿明的方案都比猪的方案更胜几筹,至少不会让局面更糟糕。


下面分析下为什么说徐蚌会战国军的希望在12兵团。我个人的看法12兵团的战斗力略强于2兵团,略弱与2兵团加13兵团两个兵团,略强于2、13、16三个兵团。毕竟飞将军的部队不仅浪费补给还喜欢夺路逃跑,把有序撤退变成混乱的大逃亡。


先说兵团司令黄维。其实黄维不是书呆子,当年也是一线将领,只不过不吃空饷喝兵血,在果军系统里太过于正直,被同僚排挤才离开指挥岗位去学校教书。有一个说法是黄维把吃空饷的钱用来补贴军队装备,改善士兵伙食,但是我也不知道真伪。论水平、论对12兵团尤其是18军的掌控,黄维肯定不如胡涟,但他也不是孙元良、李延年那样的辣鸡,算是执行力比较好的将领。但不得不说12兵团如果给胡涟指挥肯定要比黄维强,以胡涟的狡猾和对军队的掌控力以及对中野的了解,中野很难在12兵团没有完全展开的情况下围住12兵团。一旦12兵团完成战斗队形展开,以中野的战力是绝对无力阻挡12兵团的攻击。不要说4个方向的围困,连1个方向的阻击都有难度。豫东战役中野就没阻住胡涟,被胡涟侧翼迂回了。


让黄维去指挥新组建的6兵团更合适,6兵团4个军都是中央军嫡系,永动机资格老执行力强再加上陈老师发话号召土木系将领全力以赴,调动方面没有太大问题。永动机这个人虽然水平一般,但是执行力强。6兵团沿着京浦路北进,汇合12兵团、2兵团于宿县决战,三面夹击,中野就危险了。


扯远了,再说回12兵团的战斗力。12兵团基干18军。18军就不用赘述了,土木系支柱,土木系将领大多从18军开枝散叶出去。论资历18军是五大主力第一,其他四个在第18军面前都是后辈。论实力18军是全美械军,五大主力与74军,强于5军。论抗日战绩仅次于74军,处于74军之后独一档的存在。此外还配备拥有战车营,榴弹炮营的第四快速纵队。快速纵队相当于师。18军的4个团,只有1个新兵团,剩下3个团都是11师的老底子,包括被称为老虎团的118师33团。成色十足,没有像5军被杂牌稀释了很多,也比重建的74军不知强到哪去。

10军,18军半数兵力加新兵组成,前身是抗战时期方先觉指挥的泰山军,泰山军是一支抗日铁军,死守衡阳四十多天。解放战争期间胡链从十八军里抽了一个整师18师和两个团为基干重建了第10军。10军可以说同18军一脉相承。

14军,内含2个老18军的步兵团,基本上是老18军的半数力量。相比18军、10军战力一般。

85军,属于汤恩伯系统,跟随汤恩伯参加过台儿庄会战,是汤恩伯起家的老本。抗战参加过枣宜、豫南、长沙、豫中、豫西等血战,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原、华东炼狱场没有被成建制消灭过(记忆中)战力强悍。


徐蚌地区几个重兵集团战力最强的就是邱清泉2兵团、黄百韬7兵团和12兵团。


相比2、9、12兵团,7兵团并不是以国军五大主力为核心组建的兵团,25军是黄百韬的老部队,战斗力和执行力都没有问题,63、64军虽然是粤军,但是众所周知两广子弟善作战,普遍战力强悍,这两个军是自我完成嫡系化的典范,已经中央军化,可以看成嫡系,战斗力很强。100军是剿总直属部队后来补充给7兵团,100军就是整编83师,正牌中央军嫡系。但因为李天霞的原因,100军不是特别服从黄百韬的指挥。44军就是战斗力只能用垃圾形容。25军虽然战力仅次于五大主力,但是在豫东战役中遭到重创,淮海战役并没有完全恢复。可见7兵团有5个军比12兵团多一个,但是12兵团的4个军都是中央军嫡系,没有拖累,其中18、10、14又是一个系统都始于老18军,战力上12兵团强于7兵团。


2兵团下辖真正下辖的只有整编5军(5军、70军)、74军、12军。12军只有是级规模,只有6、7千人,战力拉胯,可以忽略。72军是剿总直属队,在战役进行中才划给2兵团指挥,战力一般。74军前面已经讲了是个重建的部队,基本上都是新兵,战力还不如72军。2兵团真正的战斗力就是5军和70军,每次作战邱清泉也是安排5军主攻,70军辅助。5军骨干经常被抽调组建新的中央军嫡系师,淮海战役前5军只剩下2个主力师加1个伪军改编的师。70军同74军一样,是被全歼重建的部队,基本盘是第5军1个师加2个新兵师。


2兵团基本战力就是5军、70军、74军还有1个快速纵队,70、74还是全歼重建的部队。同12兵团相比,5军加70军弱于18军10军。74军弱于14军。两个兵团各有一个快速纵队,抵消。12兵团主力3个军全面压住2兵团外,还多个85军。所以12兵团也强于2兵团。

原本整75师、整72师两个军分配给邱清泉指挥,那样2兵团就拥有5、70、72、75、74军5个军的强大兵力。整75师、整72师跟随欧寿年于豫东会战被歼灭,邱清泉堪用的部队就只有3个军,其中2个还是全歼重建军。


李弥的13兵团2个军,8军、9军也是中央军嫡系,8军的老底子是大名鼎鼎的远征军。李弥当年老8军3个师,扩编成3个军分别是8、9、39军。8军同5军一样,扩张太快骨干流失很多,战斗力不能跟远征军时期相比。39军在6兵团跟泥鳅王李延年划水,全然不顾老军长的旧情,全程划水。再加上李弥其实也是划水王,善打滑头仗。13兵团的战斗力也就比飞将军孙元良强一些。

13兵团跟2兵团一起也就跟12兵团打个平手,加上16兵团这个累赘,3个兵团加一起不如12兵团堪用。




豫东战役前(1948年初),粟总为了不过江,向中央军委提出在江北打大仗。立下了全歼5军的军令状。

为了完成全歼5军的军令状,粟总主导指挥的豫东、淮海两场战役,把碍事的20个军全消灭了。功德林一半的学员是粟总送进去的,堪称招生办副主任,招生主任常凯申。粟总招生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其中优秀学员代表有功德林缝纫组组长杜聿明、优秀质检员黄维、优秀组员针头毁灭者王泽浚。

7兵团(区寿年):整75师、整72师;

3绥区:59军、77军、107军

7兵团(黄百韬):25军、63军、64军、100军、44军

12兵团:18军、10军、14军、85军、4快速纵队

13兵团:8军、9军

16兵团:41军、47军、2快速纵队

2兵团:整编5军(5军、70军)、72军、74军、12军(师级规模)、1快速纵队

再强调下整编师相当于军级。去掉整编5军所属的5军、70军以及师级规模的快速纵队,刚好20个军。

以下为调侃:

主席:你承诺的要全歼第5军,任务完成的怎么样?

粟总:5军同其他国民党中央军猬集一团,难以切割,要想全歼十分困难。。。

主席:我就问你有没有全歼5军?

粟总:5军是机械化美械军,邱清泉是陆大高材生十分难对付。。。

主席:回答我的问题,军令状有没有完成?

粟总:我们已完成任务全歼第5军于陈官庄,只是。。。

主席:只是什么?

粟总:只是顺手把其他碍事的20个军给消灭了。


黄百韬:我冤啊,我是25军,只是名字中带5。

黄维:我也冤啊,论所属5军是徐州剿总,我12兵团是华中剿总;论派系5军是何应钦系统,我12兵团是土木系支柱。全歼5军跟我有什么关系,还让我陪杜聿明一起入学功德林。

李弥:你们有我冤?你们都是4、5个军的大兵团,还抱怨什么。我只有2个军,只不过跟5军同属远征军系统就别给5军陪葬了,我找谁说理去。

孙元良:你们都是渣渣,只有我飞将军逃出来了

李延年:飞将军仅以身免。我泥鳅王手握4个中央军嫡系军的强大战力,强如粟裕也抓不到我,哈哈哈哈。


user avatar   ye-lang-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直是想多了。和任何腐败王朝末年差不多,国民党的军队到了48年底,是没办法野战的,或许群聚一团防御还可以。林彪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说过,国军指挥协调差,还喜欢多路出击一定招致败北。

解放战争国军在指挥层面失败的本质就是对战斗力,或者说军队执行能力的理解存在误差,这会导致指挥官指挥时的错觉,所以最终指挥官总是让部队去完成他们做不到的事情,塔山如此,徐东黑山新保安的进攻如此,长江防御如此,甚至没有一战不如此。

表面上双方排兵布阵,形成犬牙交错的战线,好像是一种力量平衡的均势体现。实际上,共军无论是机动力还是极限的耐力都是留着余地的,所以对于指挥员而言,必要时候是可以把这部分力量释放出来翻盘(比如林彪对程子华说的,不要伤亡数字,只要塔山,其实他心里是有底的)。也就是说,共军实际战斗力可能是评估的120%,而国军只有自己庙算的八折。不动真格,纸面上都好看,一旦真动手发现不成。

杜聿明这个计划,就是想从国军这块干巴的豆饼里再炸出几两油来,玩儿个悬的,他的算计是按纸面上理想状态满打满算再透支几分机动力,对于国军而言这是很危险的。明智的指挥官,就应该知道国军应避免野战,避免进攻,避免突围。学袁崇焕、学曾国藩,老老实实结牢寨打呆仗。


user avatar   zhui-huang-b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原本就是个跑路计划

如果路上能遇到个落单的tg部队,打一仗,可以伪装成大捷给常凯申一个交代了,类似后来的“徐东大捷”

如果遇不到那就报一个战役失败,但是把部队带回来了常凯申也不会把你怎么样


user avatar   jiu-dou-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雷霆雨露,莫非天恩。




     

相关话题

  淮海战役时期白崇禧集团在干嘛? 
  淮海战役为什么叫淮海战役? 
  48年傅作义怎么做对自己最有利? 
  如何评价淮海战役中黄维的指挥水平? 
  淮海战役死亡人数几十万。距建国不到一年。数以万计的尸体是如何处理的? 
  阎锡山的火炮工厂造出了那么多火炮,为什么没能在内战中发挥出较大的作用?? 
  黄百韬被围,邱清泉救援不成功是无奈(解放军阻击太厉害)还是故意(嫉妒黄的青天白日奖章)? 
  淮海战役中邱清泉说的虎和狗都指谁? 
  1949年渡江战役前,共军集结百万重兵,国军海军空军为什么没有进行大规模炮击和轰炸? 
  淮海战役中央军委让麾下只有12万人的刘邓领导陈粟,是出于什么考虑?粟裕资历不够,那陈毅资历并不低啊。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育碧游戏《孤岛惊魂 6》?
下一个讨论
美国海军二战时为什么将同一支舰队编制为第三,第五舰队?





© 2024-09-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9-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